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4.综合性学习。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靖波中学七年级(10)班将开展一次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综合性

              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

              (1)【妙解汉字】"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伐"字也与战争有关,请你推断它的字义:                               

              (2)【品味文化】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一句相对完整的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并列举一部课外阅读过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或一场战役。

              答:诗词:                                            列举的小说或战役:                             

              (3)【感悟和平】阅读材料回答:

              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坐落在诺曼底登陆战场遗址。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的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望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 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从摘文中推断"世界和平女神像"造型的意蕴?(不超过20字)

                                                                                                         

              (4)【抒写心灵】活动中同学们自主搜集材料,创办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专刊,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些栏目:

              【栏目一】:浸着血与泪的往事。

              收录了熟悉的战争故事,触目惊心的历史惨剧,并配有图片。

              【栏目二】:战争智慧,是杀戮,还是自杀?

              收录了战争诗词、军事成语、名人名言、兵法谋略等内容。

              【栏目三】:今天,战争并没有远离。

              同学们从网络、报刊上摘录了当前某些国家之间的军事动态及令人震惊的战争新闻。

              【栏目四】: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栏目里同学们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对维护和平的思考。

              请你从上列四个栏目中任选一个,为它写上一段80--100字的导读文字。

              我选择【栏目        】来写。

                                                                                                        

                                                                                                         

            • 2.

              日积月累。

              ①今我来思,                 

              ②《春夜喜雨》中从视觉角度描绘夜雨景色的一句是:                           

              ③郑板桥《竹石》中托竹子顽强而执着的品质,表达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诗句是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                  

              ⑤通过对六年级《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楷书四大家指的是:                                                   

            • 3.

              请补默出下列古诗词的上句或下句,选择使用典故的有_________(多项选择)(默写6分,选择3分)

              A.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E.今我何功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

            • 4. 人生差异在读书
                  ①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官是民,是忙是闲,或多或少都有点业余时间.倘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支配业余时间,其结局或收获也大不相同.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相反,有的人虽有才气,但因不懂得珍惜业余时间,得过且过,终其一生,别无建树.
                  ②不过,依我看,人生的根本差异在于读书.因为,读书至少有三大“好处”.
                  ③读书可以“明目”.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一个人热爱读书,坚持读书,就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就会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大是大非面前,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④读书可以“清心”.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大潮澎湃,街头巷尾灯红酒绿,堪称诱惑多多、考验多多.唯有能够静下心来坚持读书学习的人,才能做到清心静气,淡泊名利,不为名所累,不被利所惑.
                  ⑤读书可以“强体”.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不仅国与国之间充满竞争,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竞争.因而人们都希望自己素质强一些,形象好一点,以适应竞争,赢得竞争.而一个人外塑形象也好,内强素质也罢,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老老实实读书,才能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能丰富知识,增加营养,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⑥首先,要乐于读书.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尽管如此,也要养成勤于读书、乐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⑦其次,要善于读书.古人云:开卷有益.然而,今天看来不尽然.因此,要善于择书而购,捧书而读.这样,才不至于读了坏书,中了邪气.
                  ⑧再次,要巧于读书.要通过消化吸收,去粗存精,把前人、他人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智慧,并用以知道实践,推动工作.    
              (选自2011年1月24日《解放日报》作者张桂辉)
              (1)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2)文章关于读书的好处的分论点提出有何特点?有何效果?
              (3)文章⑤-⑥段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请你补出:    
              (4)文章⑥-⑧段是否属于并列结构,请讲出理由.
              (5)你认为⑥-⑧段是否恰当地阐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6)请你写出一句读书有益于人生的诗句或格言.
            • 5. 笑谈大先生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儿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揉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     ,一则曰:    
              【注】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本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
              (1)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第②段中加横线的“不买账”是什么意思?
              (2)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3)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词褒用,根据你的理解,请用一个贴切的双音节褒义词来替换它.
              (5)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实只是一种“点到为止的说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话,鲁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请引用原文回答,这种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观照全文,请在第⑧段横线上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二字词.
              (7)积累链接:在鲁迅的《自嘲》中曾有两句非常著名的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敌人和对朋友的不同人生态度.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诗.
            • 6. 品味园林建筑之艺术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循    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     的要求.
              (2)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那两种功能?
              (3)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4)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5)请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
              (6)积累链接:在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诗写出了门窗“可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
            • 7.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自 
              富阳至桐庐
              非亭午夜分
                        B.从
              流飘荡
              隶而
              者,崔氏二小生

              C.绝
              猿则百叫无
              空谷传响,哀转久
                   D.日
              有时见
              光下澈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词义.
              ①天山
              色(    ) ②一百
              里(    ) ③互相
              邈(    ) ④窥谷忘
                  
              (3)简答(不得直接摘抄原文句子)
              ①说说富春江景色的总体特征.
              ②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富春江水流之急.
              (4)根据《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三篇文章内容对对子.(任选一道作对)
              ①两岸连山无阙处,         ②石潭上竹树环合,    
            • 8.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
              玩焉(    )     ②余以为
                  
              (2)《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
              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
              (3)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5)读文赏荷:
              ①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
              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
              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
              ②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夫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灾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是数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
                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
                                                                         (选自《内训•迁善》,有删节)
              【注】:①跂圣:向圣人看齐.②蟊螣、蜂虿:害虫、毒虫.③恤:担心、忧虑.④攸: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而能知,可以为明   过:    
              ②己过不改则
              德       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人非上智,
              孰无过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所不能

              B.
              ①惰慢
              骄,孝敬衰焉
              ②至
              无可用,放之山下

              C.
              善小而忽之不为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
              ①戒
              小恶,终无大庚
              ②是故所欲有甚
              生者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4)这段选文的主旨十分明显,你还能记起一些与之相关的名句吗?请写出两条.
            • 10.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诗歌很巧妙地借用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的句子是“                                                ”。 (2) 下列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干戈寥落”暗示战事接近尾声。

              B.颔联高度浓缩了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坎坷,设喻新奇形象,对仗工整。

              C.尾联慷慨陈词,直抒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D.全诗概括了作者的一生,融叙事、抒情和议论为一炉,读来抑郁低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