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请参加名著阅读活动,看谁收获最大.
              你班黑板报要制作“《朝花夕拾》推荐卡”.请你任选一篇帮助填写一张卡片.
              《五猖会》《二十四孝图》《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
              《朝花夕拾》推荐卡
              篇   名作   者鲁  迅
              情   节
              感   受
            • 2. 名著
                (1)阅读下列名著语段,写出语段中小主人公的名字,并指出文段出自哪部名著.
                  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
                (2)写一段话介绍《水浒传》、《繁星 春水》的其中一部,要求至少用到以下备选词语中的两个.(限70字以内,含标点)
              备选词语:大气磅礴  清新淡雅  曲折跌宕  栩栩如生  情真意切  情韵悠长.
            • 3.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下面各小题.
                                                   五猖会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赛会虽然不象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文出自《朝花夕拾》,请你再写出出自这本散文集的三篇文章的篇名.
              (2)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3)说说你对选文结尾处加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4)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5)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 4. 综合性学习. 
              品读诸子百家,传承中华文化.凌云中学蒹葭文学社开展了以“诸子百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初识诸子】
              (1)春秋战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请你按照示例把下面9个选项分为三组.(只填番号)
              示例:墨家墨子快马加鞭
              ①儒家 ②愚公移山 ③孙子 ④道家 ⑤孟子 ⑥知己知彼 ⑦兵家 ⑧舍生取义 ⑨列子
              【评说诸子】
              (2)根据下面孔子的小传,请你写一段话概括孔子的伟大之处,作为社刊的“孔子专题”的前言.不超过60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春秋鲁国人.他曾在鲁国担任司寇,与鲁国权臣季氏不合,55岁时离开家乡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出生入死.因为仁义礼治思想不被诸侯们采纳,他只得返回鲁国.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73岁去世.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是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言行被弟子们记录在《论语》里,影响中国几千年.
              【感悟诸子】
              (3)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
            • 5. 诵读经典已成为今天的时尚.学校组织了一次“说孔子•读经典”的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你所知道的孔子.
              (2)孔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言,请写出下列名言给你的启迪.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6. 请将下列“一句话评语”和对应的名著连接起来.
            • 7. 根据相关提示,在下表序号处填人相应的内容.
              作者作品有关内容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他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
            • 8.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曾产生了许多的书法流派.最受人们喜爱的有颜体、欧体、柳体、赵体等,你能写出其中一位书法大家的姓名吗?
            • 9. 名著阅读
                                                        A
                  坐了很久,他心中腻烦了.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他觉得天气彷佛成心跟他过不去.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的软,好像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然出了不少,心裏还是不舒畅.又坐了会儿,他再也坐不住了,反正坐 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试试.
                  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天上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甚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许多: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那裏,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裏透点红,由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在这个白光裏,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合 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彷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祥子不知怎麼是好了,低 头,拉 车,慢腾腾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沈沈的,身上挂 一层粘汗,发 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 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B
                  到四点多钟,黑云开始显出疲乏来,绵软无力的打着不甚红的闪.一会
              儿,西边的云裂开,黑的云峰镶上金黄的边,一些白气在云下奔走;闪都到南边去,曳着几声不甚响亮的雷.又待了一会儿,西边的云缝露出来阳光,把带着雨水的树叶照成一片金绿.东边天上挂着一双七色的虹,两头插在黑云里,桥背顶着一块青天.虹不久消散了,天上已没有一块黑云,洗过了的蓝空与洗过了的一切,象由黑暗里刚生出一个新的,清凉的,美丽的世界.连大杂院里的水坑上也来了几个各色的蜻蜒.
                  可是,除了孩子们赤着脚追逐那些蜻蜒,杂院里的人们并顾不得欣赏这雨后的晴天.小福子屋的后檐墙塌了一块,姐儿三个忙着把炕席揭起来,堵住窟窿,院墙塌了好几处,大家没工夫去管,只顾了收拾自己的屋里:有的台阶太矮,水已灌到屋中,大家七手八脚的拿着簸箕破碗往外淘水.有的倒了山墙,设法去填堵.有的屋顶漏得象个喷壶,把东西全淋湿,忙着往出搬运,放在炉旁去烤,或搁在窗台上去晒.在正下雨的时候,大家躲在那随时可以塌倒而把他们活埋了的屋中,把命交给了老天;雨后,他们算计着,收拾着,那些损失;虽然大雨过去,一斤粮食也许落一半个铜子,可是他们的损失不是这个所能偿补的.
              (1)《骆驼祥子》是谁的作品?请介绍祥子“骆驼”这一外号的由来极其深层次含义.
              (2)结合A段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灌”可否换为“喝”?为什么?
              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
              (3)选文B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写雨后的景色?
            • 10.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回答下列各题.
              (1)该书共辑入10篇文章,外加“小引”和“后记”.其中写到“某友人失学回到故乡,又受到排挤,只能教几个小学生糊口”这一内容是哪篇文章?
              (2)该书中《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两篇文章分别写到了“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枪杀中国人”,这两个事件先后触发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不超过20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