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中药能遏制寄生虫抗药性

              ①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一种基于中国传统中药——青蒿素研制出的药物能有效遏制疟疾寄生虫的抗药性,他们认为这种新药也许能革命性地改变疟疾的治疗方法。

              ②世界上每年有3亿人患疟疾,其中100万人因此死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氯喹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之一,但在非洲和亚洲,疟疾寄生虫对氯喹等药物越来越具有抗药性。

              ③青蒿素是植物青蒿的提取物。中国的古人在数千年前就开始用青蒿作为处方药治疗疟疾,它还有明显的退烧功效。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青蒿素杀死疟疾寄生虫的机理。部分研究人员认为,青蒿素中有一种名为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它在被铁离子分解后会形成活跃的自由基,能够对一系列蛋白质及其它的生物分子展开攻击,这种攻击对疟疾寄生虫而言是致命的。另外一种观点是,与氯喹的工作原理类似,青蒿素能够阻断疟疾寄生虫消耗人体血红蛋白时产生的有毒副产品血红素在体内的传输。基于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杀死疟疾寄生虫的特点,研究人员对青蒿素的这种分子进行了轻微的改变,由此制成了新药RBx-11160。他们对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进行了修饰,在其中增加了一个化学基,从而让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能够溶于水且更加稳定。

              ④更好的溶解性意味着这种药物能够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稳定性意味着在这种药物到达寄生虫所在的血浆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化合物会分解。而且这种新药疗效更强,当被感染的小鼠服用这种新药后,4天之中95%~100%的寄生虫都消失了,而传统的青蒿素药物需要服用一周的时间才能清除95%的寄生虫。

              ⑤7月份,RBx-11160在英国进入人体安全的预期临床试验。Tang说最初的结果令人振奋,但获得全面的数据还需要一段时间。  

              ⑥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疟疾研究员PaulOneill说:“如果这种药物在人体的疗效不错,那么可以将它与另一种药物结合使用,以确保杀死RBx-11160没有杀死的寄生虫。” 

              (1)结合第③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青蒿素”的特点。


              (2)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④段加线词“极少数”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 2.

              雾 霾

              ①连日来,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大半的国土。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雾霾天气袭扰中东部城市。网友调侃:“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三九时节雾纷纷,路上行人吸断魂”;“雾霾霾兮,天昏暗,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么,究竟什么是雾霆?

              ②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霾的气象定义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③霾和雾都会对人们的视程产生影响,给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他们核心物质都是灰尘颗粒,同时二者也存在很大的区别:雾主要是以水汽为主,雾的相对湿度一般在90%以上,而霾在80%以下;从能见度上讲,能见度在1km以下的统称为雾,能见度在1km以上的我们叫轻雾。但是霾的能见度好些,大概在1km以上但小于10km的就属于灰霾现象。从辨别颜色来讲,纯洁的雾应该是白色或者是灰色的;霾有点发黄的颜色。华南地区的人把它称为“彩色的云”,它的名字非常漂亮,实际上和雾有很大的区别。

              ④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增多,危害加重。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霆天气”。

              ⑤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一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三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履主要组成部分,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霆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PM2.5,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⑦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烟尘,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⑧雾霾的危害有哪些呢?首先影响能见度,影响道路交通;其次,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引发呼吸道疾患、诱发心血管疾病,严重会致死。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 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人。

              ⑨“同呼吸,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面对雾霍,我们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怅然坐等冷空气为你我解忧。

              (1)文中第⑧自然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2)选文第⑦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⑥自然段画线句为平实说明,请把它改写为生动说明。

            • 3.

              岳麓书院

                 ①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青枫峡峡口,背倚层林叠翠的赫曦峰,面临碧波粼粼的湘江,它历经千年风雨,几度毁灭,又几度修复,是我国古代书院的标本。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保留了宋代学堂的设计传统,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除供祀部分较为独立外,总体依东西中轴线对称分布,中间大两头小,形状宛如一个橄榄。
                 ②转过书院外的林阴大道,步入正门,兀立于前的便是当门建筑的赫曦台。古朴的亭台,掩映在数株枝叶披离的古树下,与门前左右两旁对称分布的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建筑趣味。立身赫曦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左右墙壁上如龙蛇盘绕、浑厚有力的“寿”、“福”两个大字。

                 ③步下赫曦台,正前方便是书院的大门,“岳麓书院”这幅笔墨苍劲的匾额悬于大门正上方,系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书赐。“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挂于匾额下。

                 ④进人大门,穿过天井,便来到了二门前。时值金秋,南道两旁的树木蓊蓊郁郁。石榴树枝条斜垂,挂满了又红又大的果子。银杏是我国稀有树种,静植在这里,与古老庄严的学府讲堂相呼应,愈见绝代风华。

                 ⑤沿四级台阶而上,来到书院正厅。正厅是书院核心,当时用来讲学,又叫讲堂。堂内左右两壁嵌有朱熹于宋乾道三年来书院讲学时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石刻。所以讲堂又名为“忠孝廉节”堂。作为讲学重地,堂内两廊还置放着清代乾隆年间由欧阳正焕所写的“整齐严肃”四字石刻。讲堂正中央上方悬一块金匾日“道南正脉”,为清乾隆皇帝御书,表彰书院之意明显。金匾下置大屏风,上书《岳麓书院记》,系宋代理学家张拭撰写。屏风前面,设置的是先生的太师椅。

                 ⑥绕过屏风,便望见了亭台殿阁式的御书楼。楼阁三层结构,琉璃瓦铺顶,重檐挑角,檐角形如龙尾,活活泼泼地翘向蓝天。

                 ⑦返身下御书楼的台阶,信步所至,是中轴线两旁一左一右对称布局的拟兰亭、汲泉亭、半学斋等地方。

                 ⑧再经过赫曦台,回望西下夕阳,整座书院在苍莽起伏的林海的围拥下,显示出它特有的幽静、清雅、超凡、脱俗。这时,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在我心中升起……

              (1)请用一句话概括岳麓书院在建筑和历史上的地位。

              (2)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第③④⑤段的观察点分别是哪里?

              (3)第⑤段“沿四级台阶而上”句中的“四级”有什么作用?若去掉意思有什么变化?

              (4)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 4.

              苏州园林(节选)

              ①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②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A.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B.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内容是:                                          

              (2)文中两处划线句中的“这”分别指什么?

              A.                                                                          

              B.                                                                          

              (3)选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下划线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5)两段文字在结构方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回答。

            • 5.

              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

                 ①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并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由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例如放射性,并不是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称为“稳定同位素”。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目前已知的稳定同位素约  (1)  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  (2)  种以上。

                 ②一般来说,原子质量很大的金属,像钚、铀、镭等,都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锕系元素和镧系元素以及铀元素全部带有放射性。另外某些原子质量小的同位素也带有放射性,如碳14、钴60。

                 ③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全部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衰变的时候,可放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α射线、β射线对人体危害不大,而γ射线对人体有较大的伤害,会诱发人体基因突变。

                 ④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换言之,半衰期是指某个样品中一半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差异很大,短的只有几天、几个小时、几分钟,甚至不到1秒钟,长的却达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是几亿年,几十亿年,例如,日本“3.11”地震及海啸引发的核辐射中的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铯137为30年,钚239为24000年,铀238则为44.7亿年。半衰期越短,其原子越不稳定。

                 ⑤经过连接的几个半衰期后,放射性同位素的活度会因衰变而减至初始活度的1/2、1/4、1/8,等等。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预测任何时候的剩余活度。随着放射性同位素数量的减少,所发出的辐射也相应的减少。

                 ⑥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性能够破坏活的细胞,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但在医疗上,可以用来杀菌消灭微生物,并且可以用来杀灭癌细胞等。放射线也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它可以用来观察固体内部的目标,就像x射线那样用于病灶的检查。在工业上,放射性也有很多应用,例如用β射线来测量纸的厚度,用γ射线照片来检查机器内部结构等。

                 ⑦当然,如果应用不当,核辐射也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选自《中学科技》2011年第5期,有删改)


              (1)选文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选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

              (3)第一段画线句中的“大多数”“目前”两个词语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4)2011年3月22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导致核辐射,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也引发了人们是否继续开发利用核能的争议。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 6.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年 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书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 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作者:杨先碧 文章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 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 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 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 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 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 “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话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 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 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 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第⑤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句话中的“相传”能否去掉? 为什么?
            • 8.

              阅读回答问题

              年消耗99亿个纸箱 海量快递渐成“污染大户”

              ①随着快递业迅速成长,大量累积的垃圾亦成为待解难题。包装材料繁多,但是大多数的快递公司或电商都没有回收计划。快递用的胶带和填充泡沫等,往往连收废品的人都不要,只得直接扔掉。

              ②动动手指点几下鼠标,心仪的商品一两天就送到了自己手上,网购已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③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200亿件。而当中国快递进入200亿件时代,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快递包装物料的极大消耗以及数以百亿计算的快递包装垃圾。

              ④正所谓“兴一利,生一弊”,网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同时也带来了大量快递垃圾,既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就资源浪费而言,据估算,2015年快递行业消耗编织袋29.6亿条、塑料袋82.6亿个、包装箱99亿个;就环境污染而言,目前快递包装所使用的塑料材料大多不可降解,诸如快递胶带和填充泡沫等,往往连收废品的人都不要,只能直接扔掉,如果把去年全国快递行业消耗的胶带连接起来,长度可以绕地球赤道286圈。

              ⑤问题几乎可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而且不难预见,随着快递行业蓬勃发展,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由于缺乏专门的回收管理途径,快递袋、胶带纸,填充泡沫等塑料制品都会被丢弃变成垃圾,快递纸箱也如此下场。大量材料一次性使用不但造成资源浪费,对水土环境的污染亦不容小觑。

              ⑥快递数层包装,包装总量上百亿。“每到节假日,手签得都酸了。”王师傅是一家单位的门卫值班人员,每天除了管理单位进出人员和车辆,现在自己的工作还增加了一项:签收快递。一个单位里三四十个人,每天来十几个包裹都算少的。王师傅指出这些快递件包装得也尤为严实,有一次自己看到一个员工买了瓶化妆水,先是要撕开层层胶带,打开快递箱之后再取出里面的塑料袋,再解开用胶带包裹的气泡垫,最后才拿出了一小瓶化妆水。

              ⑦对于快递公司来说,回收二手纸箱利润很薄,通常也不会花人力和物力去回收。一家快递公司的快递员透露,现在工作节奏很快,他们不会在回收环节上浪费时间,“如纸箱上留有运单信息,有些客户考虑到隐私,也不会交给我们回收。而公司仓储空间有限,堆放废旧纸箱要占用很大场地,无法较好地储藏。”

              ⑧其实,解决这类环保问题需要一个替代方案。这并不是说纸箱、塑料袋的概念不可取,而是纸箱、塑料袋等的构成和处理方式不可取。

              ⑨首先,国内快递包装缺乏统一的标准,快递包装的结构、规格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可执行,其生产、仓储和物流过程必然带来许多麻烦。在国家层面上,急须统一推出“绿色包装”的概念。其次,对废弃包裹不能随随便便一扔了之,要有强制性的环保处理方式。在文明社会,学会垃圾的环保处理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

              (1)分析选文第④段中画线的词语“目前”和“大多”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2)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指出了快递行业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根据文意,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说明快递垃圾既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B.解决这类环保问题需要一个替代方案,纸箱和塑料袋是不可取的。

              C.选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快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D.在文明社会,学会垃圾的环保处理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4)选文第⑥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 9.

              鸟类迁徙 不只是飞得远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每年秋天,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燕子们,纷纷带着当年出生的幼鸟向南飞去,直到来年3—5月才会回来。除了少数在广东、云南等地停留下来,大多数燕子都会一直飞出中国,前往南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越冬。像燕子这样的候鸟,一生中每年都要有规律地改变栖息地,这种行为在动物学上称为“迁徙”,或称“迁移”。

              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鸟类春夏时节向高纬度地区迁徙,确实好处多多:在冬季低温的寒带、温带地区,植物和昆虫都集中在夏天爆发式生长,食物资源丰富。高纬度地区夏天日照时间长,北极圈甚至有几个月的极昼,为鸟类提供了充裕的觅食时间,有利于喂养雏鸟。更妙的是,由于严冬的存在,高纬度地区的“常住居民”较少,降低了候鸟在繁殖期间面临的竞争和捕食威胁。

              ③高纬度地区的夏天虽然美好,但严冬终究会来,吃饱喝足了一个夏天的候鸟们必须及时踏上归途。当年出生的雏鸟们,也必须尽快成长,学会飞行。

              ④不过也有一些候鸟,当年出生的候鸟并不跟成鸟一起返回。比如白鹡鸰和各种雨燕通常是幼鸟先往回飞,而经验丰富的成鸟还要多花一些时间完成换羽,之后才开始迁徙。而各种巢寄生(某些鸟类将卵产在其他鸟的巢中,由其他鸟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的杜鹃,幼鸟更要独自踏上归途,因为饲养它的“养父母”跟它并不是一个种族……

              ⑤除了锻炼肌肉,快速成长的幼鸟还要“长肥膘”,在体内存储足够的脂肪。在持续飞行的巨大消耗下,脂肪是必备的燃料储备——根据科学家计算,体重100克的鸟儿,每飞行54公里,就会消耗1克脂肪。如果要飞过撒哈拉沙漠这么宽广的“死亡地带”,需要多达30克脂肪。而且它还需要具备娴熟的飞行技术,避免无谓地消耗体力,更不能飞错方向。

              ⑥当然,除了跨越经纬度的长途迁徙,还有许多高山鸟类,具有短途“垂直迁徙”的习性。它们通常是伴随雪线的进退,春天往海拔较高的地方迁徙,积累营养并求偶繁殖;入冬后高处积雪无法觅食,就下到积雪少的低海拔处过冬。比如中国西部的棕尾虹雉、血雉等高山雉鸡类,普遍过着这种生活,季节迁徙的海拔高度差可达1000米—3000米不等。由于距离短,加上这些雉鸡本身就不太能飞,所以它们迁徙时往往就像登山运动员一样,是走着上山的。

              ⑦一旦到了迁徙的季节,候鸟就会感受到每天日照时长的变化,表现出“迁徙兴奋”,整日躁动不安,拼命进食。这是刻在它们基因里的本能反应,哪怕从未体验过迁徙的幼鸟也是如此。正是这种在体内奔流的本能,促使它们踏上迁飞之路。

              (选自《博物》2016年第9期)


              (1)请简要概括候鸟为什么春夏时节要向高纬度地区迁徙?

              (2)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加下划线词语“通常”能否删掉?为什么?

              (4)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候鸟一生中每年都要有规律地改变栖息地,这种行为在动物学上称为“迁徙”,或称“迁移”。

              B.夏天过后,迁徙到高纬度地区的候鸟们必须及时踏上归途。

              C.快速成长的幼鸟,在持续飞行的巨大消耗下,脂肪是必备的燃料储备。

              D.许多高山鸟类的“垂直迁徙”,就是从山区的低海拔地区迁徙到高海拔地区。


              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熊荟蓉

              ①“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这是新疆作家刘亮程在《寒风吹彻》里的一段话。父亲节来临之际,它催生了我潜藏的泪水,将我带进那久远的艰难岁月,也让我分外清晰地看到了那些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②查出心脏病和高血压时,父亲才三十出头,我刚上初中。我每周都要穿过四五里长的田间小路回家,带一罐头瓶腌菜和五毛零花钱返校。

              ③开学不久后的一个周末,我回到家,意外听到母亲边哭泣边说:“你这病要长期吃药,又不能负重,卖棉花的白条不晓得哪天能兑现,我看就让蓉儿去学裁缝吧。湾子里就她一个姑娘在读书了……”

              ④父亲的声音干脆利落:“蓉儿聪明,是读书的料。这话以后不要再提。我这病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要命,咱们悠着点,日子能过得去的……”

              ⑤我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径去厢房找饭吃。只是后来在返校时,拒绝接受父亲递过来的五毛钱。父亲没有     ,他默默推出自行车,送我上学。

              ⑥乡间土路,逼仄坑洼,一边是水沟,一边是田地。我在车后座上摇晃,提心吊胆。

              ⑦过谭湖段时,猛一阵颠簸,父亲和我连人带车,翻到了田里。在我的帮助下,父亲才重新站起来。他拍拍身上的泥土,有些尴尬地笑了笑,随即提出要我坐在车上,他继续推车行进。我说学校快到了,你先回去吧。他没有坚持,叮嘱我好好念书。

              ⑧绚烂的夕阳余晖中,他飘摇在自行车上的黑瘦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而     。我不忍看第二眼,发足劲儿朝学校奔跑。

              ⑨回到学校,在书包的夹层里,我发现了被刻意“藏”着的五毛钱。那时候,我们是自己淘米,用铝盒炖饭吃。下饭的菜,就是从家里带来的酱萝卜、洋姜、霉干菜之类。父亲说光吃腌菜不行,要我打点青菜,补充维生素。

              ⑩五分钱一个的青菜,我本来就舍不得买,这时更不会了。我的零用钱都是花在买纸笔和蜡烛上。

              ⑪直到现在,我都记得蜡烛那淡淡的熏香味。当我朝着自己的目标     奋斗的时候,我看不到落在父亲身上的雪,那沉甸甸的雪。

              ⑫又一个周末回家,见到一脸苦相的大舅正在堂屋里跟父亲说着什么,之后,父亲折回房里拿出一张条子交给他:“这是150块,你先对付一下。以后,不要再赌了……”

              ⑬大舅走后,母亲嘟哝开来:“我们的日子都愁得没有法子,你倒是会做好人,给他钱,丢到无底洞里……”

              ⑭父亲沉下脸。“你忍心看着你兄弟被别人下胳膊下腿吧!他求到我们这里了,总不能让他空着手回去。”

              ⑮然而,父亲的不忍,终是将自己拖进了更深的冬天。家里意外支出的这150元钱,只能通过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来弥补了。

              ⑯那一个秋冬,我们连红薯和甘蔗都没有吃足,更不用谈鸡蛋和面饼了。所有能换钱的东西,都被父亲打进了算盘。

              ⑰有一点可以肯定,父亲没有向别人借钱。

              ⑱父亲外表瘦弱,骨子里却硬气得很。他一生都没有向任何人借过一分钱。家里造了两栋房子,都是把材料和钱攒齐了才开工。对家庭事务,他长计划短安排,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后来,即使因病下了辞世的决心,也是把自己的丧葬费用凑够了才出发。

              ⑲我们生命的每一抹暖阳,每一缕清光,其实都是父亲用孤独的雪擦亮的。现在,当我为了给儿子买房,而甘愿长年累月地躬耕匍匐(在格子间里),每天忍受十几个小时的煎熬时,我总是想起父亲,想起他为我们所默默承受的苦,那些不曾诉说的累,那些悄悄化掉的冰……

              ⑳父亲,一直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落在他一生中的雪,今天,终于被我看见。

              (选自《读者》2016年第17期,有删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在文中所回忆的两件事情。

              (6)文章开篇引用刘亮程《寒风吹彻》里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勉强 悲凉 坚强

              B.勉励 苍凉 坚强

              C.勉强 苍凉 坚定

              D.勉励 悲凉 坚定

              (8)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9)怎样理解第⑮段画线句子中“更深的冬天”的含义?

              (10)文章结尾写到:“落在他一生中的雪,今天,终于被我看见。”联系全文,说说“我”看见了什么。

            • 10.

               ①综观各国城市,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不含住宅)的围墙总长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共达3350平方千米。

                 ②迈出国门,浏览包括某些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城市,哪里都看不到如此“壮观”的围墙阵!

                 ③外国一些城市所谓的“围墙”,或是雅致的栏杆,镂空的铁丝网,或是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建筑物在“围墙”内若隐若现,既不损坏城市的环境整体美,也不妨碍市民的野空间。

                 ④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这种生机盎然的色墙,不但占地面积少,省料省钱,而且在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方面效果显著,颇受人们欢迎。

                 ⑤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绿色围墙建筑首推巴西的“植物墙”。在巴西,人们看到的绿色墙是用空心砖砌成的,砖上附有树胶和肥料,再种上草籽,只要气候适宜,小草便从里面长出来,绿满墙面。这种植物墙,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减少噪声和空气污染。

                 ⑥巴西各大城市的楼房常见绿色荡漾,青草在微风中摇曳,原来外墙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生物砖”。墙面平时适当喷水,就可以常年碧绿,隔热隔音,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居住区的空气。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巴西法律规定,没有绿化设计的项目不得施工;有绿化设计的施工项目完工后,地面上有裸土的不予验收。因此,房屋落成之日,草坪、花坛、绿篱亦同时建成交工。每10栋左右公寓楼组成一个“方街”,即住宅小区。它由一条大绿色植物带环围(其中包括四季常青的灌木墙、小花园和草坪),起着过滤空气、阻止噪音的作用。巴西利亚是1960年才建立起来的新首都,几乎毫无历史价值可言中,1987年却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除了构思奇巧的三权广场、布局新颖的城市风格外,还因为该城突出绿化,人与环境和谐共存,成了现代化新城的典范。1990年巴西巴拉那州首府库里蒂巴市又被联合国命名为“生态之都”。该市人口虽然从战后的50万猛增到150万人,人均绿地面积却从0.5平方米增加到54平方米。市民将建筑围墙的精力用在绿化上,营造了重重“绿墙”。

              (选自《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