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中药能遏制寄生虫抗药性

              ①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一种基于中国传统中药——青蒿素研制出的药物能有效遏制疟疾寄生虫的抗药性,他们认为这种新药也许能革命性地改变疟疾的治疗方法。

              ②世界上每年有3亿人患疟疾,其中100万人因此死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氯喹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之一,但在非洲和亚洲,疟疾寄生虫对氯喹等药物越来越具有抗药性。

              ③青蒿素是植物青蒿的提取物。中国的古人在数千年前就开始用青蒿作为处方药治疗疟疾,它还有明显的退烧功效。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青蒿素杀死疟疾寄生虫的机理。部分研究人员认为,青蒿素中有一种名为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它在被铁离子分解后会形成活跃的自由基,能够对一系列蛋白质及其它的生物分子展开攻击,这种攻击对疟疾寄生虫而言是致命的。另外一种观点是,与氯喹的工作原理类似,青蒿素能够阻断疟疾寄生虫消耗人体血红蛋白时产生的有毒副产品血红素在体内的传输。基于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杀死疟疾寄生虫的特点,研究人员对青蒿素的这种分子进行了轻微的改变,由此制成了新药RBx-11160。他们对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进行了修饰,在其中增加了一个化学基,从而让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能够溶于水且更加稳定。

              ④更好的溶解性意味着这种药物能够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稳定性意味着在这种药物到达寄生虫所在的血浆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化合物会分解。而且这种新药疗效更强,当被感染的小鼠服用这种新药后,4天之中95%~100%的寄生虫都消失了,而传统的青蒿素药物需要服用一周的时间才能清除95%的寄生虫。

              ⑤7月份,RBx-11160在英国进入人体安全的预期临床试验。Tang说最初的结果令人振奋,但获得全面的数据还需要一段时间。  

              ⑥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疟疾研究员PaulOneill说:“如果这种药物在人体的疗效不错,那么可以将它与另一种药物结合使用,以确保杀死RBx-11160没有杀死的寄生虫。” 

              (1)结合第③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青蒿素”的特点。


              (2)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④段加线词“极少数”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 2.

              雾 霾

              ①连日来,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大半的国土。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雾霾天气袭扰中东部城市。网友调侃:“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三九时节雾纷纷,路上行人吸断魂”;“雾霾霾兮,天昏暗,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么,究竟什么是雾霆?

              ②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霾的气象定义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③霾和雾都会对人们的视程产生影响,给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他们核心物质都是灰尘颗粒,同时二者也存在很大的区别:雾主要是以水汽为主,雾的相对湿度一般在90%以上,而霾在80%以下;从能见度上讲,能见度在1km以下的统称为雾,能见度在1km以上的我们叫轻雾。但是霾的能见度好些,大概在1km以上但小于10km的就属于灰霾现象。从辨别颜色来讲,纯洁的雾应该是白色或者是灰色的;霾有点发黄的颜色。华南地区的人把它称为“彩色的云”,它的名字非常漂亮,实际上和雾有很大的区别。

              ④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增多,危害加重。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霆天气”。

              ⑤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一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三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履主要组成部分,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霆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PM2.5,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⑦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烟尘,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⑧雾霾的危害有哪些呢?首先影响能见度,影响道路交通;其次,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引发呼吸道疾患、诱发心血管疾病,严重会致死。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 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人。

              ⑨“同呼吸,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面对雾霍,我们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怅然坐等冷空气为你我解忧。

              (1)文中第⑧自然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2)选文第⑦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⑥自然段画线句为平实说明,请把它改写为生动说明。

            • 3.

              岳麓书院

                 ①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青枫峡峡口,背倚层林叠翠的赫曦峰,面临碧波粼粼的湘江,它历经千年风雨,几度毁灭,又几度修复,是我国古代书院的标本。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保留了宋代学堂的设计传统,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除供祀部分较为独立外,总体依东西中轴线对称分布,中间大两头小,形状宛如一个橄榄。
                 ②转过书院外的林阴大道,步入正门,兀立于前的便是当门建筑的赫曦台。古朴的亭台,掩映在数株枝叶披离的古树下,与门前左右两旁对称分布的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建筑趣味。立身赫曦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左右墙壁上如龙蛇盘绕、浑厚有力的“寿”、“福”两个大字。

                 ③步下赫曦台,正前方便是书院的大门,“岳麓书院”这幅笔墨苍劲的匾额悬于大门正上方,系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书赐。“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挂于匾额下。

                 ④进人大门,穿过天井,便来到了二门前。时值金秋,南道两旁的树木蓊蓊郁郁。石榴树枝条斜垂,挂满了又红又大的果子。银杏是我国稀有树种,静植在这里,与古老庄严的学府讲堂相呼应,愈见绝代风华。

                 ⑤沿四级台阶而上,来到书院正厅。正厅是书院核心,当时用来讲学,又叫讲堂。堂内左右两壁嵌有朱熹于宋乾道三年来书院讲学时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石刻。所以讲堂又名为“忠孝廉节”堂。作为讲学重地,堂内两廊还置放着清代乾隆年间由欧阳正焕所写的“整齐严肃”四字石刻。讲堂正中央上方悬一块金匾日“道南正脉”,为清乾隆皇帝御书,表彰书院之意明显。金匾下置大屏风,上书《岳麓书院记》,系宋代理学家张拭撰写。屏风前面,设置的是先生的太师椅。

                 ⑥绕过屏风,便望见了亭台殿阁式的御书楼。楼阁三层结构,琉璃瓦铺顶,重檐挑角,檐角形如龙尾,活活泼泼地翘向蓝天。

                 ⑦返身下御书楼的台阶,信步所至,是中轴线两旁一左一右对称布局的拟兰亭、汲泉亭、半学斋等地方。

                 ⑧再经过赫曦台,回望西下夕阳,整座书院在苍莽起伏的林海的围拥下,显示出它特有的幽静、清雅、超凡、脱俗。这时,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在我心中升起……

              (1)请用一句话概括岳麓书院在建筑和历史上的地位。

              (2)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第③④⑤段的观察点分别是哪里?

              (3)第⑤段“沿四级台阶而上”句中的“四级”有什么作用?若去掉意思有什么变化?

              (4)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 4.

              苏州园林(节选)

              ①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②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A.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B.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内容是:                                          

              (2)文中两处划线句中的“这”分别指什么?

              A.                                                                          

              B.                                                                          

              (3)选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下划线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5)两段文字在结构方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回答。

            • 5. ①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
                 ②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例如:摩托车在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响。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病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③虽然我们生活在喧闹声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觉。人的耳朵有一种“掩蔽”功能,能自动清除环境噪音,而把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声音突现出来。因此,我们能听见站在人群中或公共场所的人对我们的讲话。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但这只是大脑的一种“应对”技巧,噪音已经丝毫不漏地进入我们的听管和神经系统,其后果是,强烈和长时间的噪音会破坏声感受细胞上的纤毛。这些纤毛就是我们的“传声器”,随着它们的逐渐被破坏,我们甚至可能失去听觉。长此以往,耳鸣和心悸将接踵而来,并且身体的平衡系统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从国际上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生活在喧闹地区的一部分居民的听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差。 在美国64-75岁的人群中有1/4的人失去听力;在意大利这个比例达到了18%,是40年前的两倍。据一些国家征招新兵的人介绍,现在有听力缺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选自(科学世界)2004年第4期)

              (1)本文主要说明了(          )(限10个字以内)。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第②段内容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
              (2)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句子中,删去画线词语能删除吗?为什么?          1)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 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
                        2)从国际上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生活在喧闹地区的 一部分居民的听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差。
            • 6.

              食品添加剂

              ①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近年来,我们的食品安全环境日趋严峻,随着毒奶粉、染色馒头等事件的不断出现,人们不禁要问,食品添加剂安全吗? 

              ②食品添加剂是指经国家批准的,因防腐保鲜、提高加工工艺等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或天然物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其分为防腐剂、凝固剂、品质改良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等22类1500多种。当人类的食品进入工业化生产之后,除了极少数的天然野生食品外,几乎没有什么是不含添加成分的。目前,近97%的食品中使用了各类添加剂。可以说,食品添加剂已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③食品添加剂对食品的防腐保鲜效果十分明显。根据食品安全要求,每克食品的细菌总数不能超过8万个。假如不用防腐剂,即使在0—4℃的低温环境中,肉制品保存到第五天,细菌总数也将超过每克10万个。而防腐剂能遏制肉制品中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大量繁殖,有效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

              ④食品添加剂不但能防腐保鲜,还能改善食品的外观和口味。食品的酸、甜、鲜通常不是食品天然拥有的口味,往往是由添加剂“调”出来的。食品的诱人口感,如面条有弹性,点心酥脆,大多也是添加剂的功劳。

              ⑤现在,人们又发现不少食品添加剂还具有防病抗病的功能。如腐乳红曲是由大米发酵而来的,能够降低血脂,它既是色素又是功能性添加剂;从甘草里面提取的甜味剂,能改善肝功能;从玉米芯里面提取的木糖醇具有护肝、防龋齿的作用。

              ⑥除此以外,食品添加剂还能够调整食物的营养结构,如在面粉里面添加钙粉、维生素等,能使面粉的营养更加全面。

              ⑦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直接影响食品安全。例如,摄入过多的膨松剂或防腐剂,轻则会引起流口水、腹泻、心跳加快等症状,重则会对胃、肝、肾造成严重危害。为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如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就明确规定,山梨酸钾可以作为食品防腐剂,但必须严格控制添加比例,它的许可添加量为0.5%以内。在美国,苯甲酸钠只允许在化妆品中使用,并且浓度必须在0.1%—0.2%范围内。世界卫生组织也规定了一个“ADI”值,即依照人体体重,一种无健康危害的食品添加剂的每日允许摄入量的估计值。例如:糖精钠的ADI值为5毫克/公斤,即糖精钠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5毫克。

              ⑧必须指出的是,一直受到人们谴责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都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这样的非法添加物常见的还有块黄、硼酸、硫氰酸钠、蛋白精、酸性橙等。一般来说,不违规不超量不超范围地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是安全的。

              (1)请简要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

              (2)选文第③④⑤⑥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请说明理由。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说明思路。

              (4) 选文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选文第⑧段中加下划线词语“一般来说”能否删掉,为什么?

            • 7.

              4、知民俗形式,承传统文化

              七夕乞巧

              ◆盖国梁

                ①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入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因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我国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要举行别致的活动。少女少妇们趁着织女和牛郎相会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女红(ɡōnɡ)技艺。因此,人们又把七月初七称为“女儿节”“姑娘节”或“乞巧节”。

                 ②古代对“乞巧”这一活动很重视,节前要张灯结彩,搭乞巧楼,陈设瓜果,妇女儿童,皆着新衣。这种乞巧习俗,在汉代已初见端倪。到魏晋南北朝时,乞巧习俗已极为普遍。那时,有一种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七巧针”,妇女们用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谁穿得快就表明谁心灵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到唐时,乞巧习俗更为盛行。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

                 ③乞巧活动形式很多。还有一种是“卜巧”。《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唐玄宗与妃子于是日良宵,在华清宫歌舞会宴。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如果蛛网结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④乞巧风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岁时杂记》说,宋代东京汴梁潘楼等处出现民间乞巧市,专卖乞巧物,从七月初一起就热闹非凡,王公贵戚多搭建乞巧楼,庶民百姓则用竹木或麻秆编结乞巧棚。这些描述使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况。

                 ⑤元明清沿袭唐宋旧俗,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除穿针乞巧、卜巧外,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方法是在七月七日这天上午,拿一盆水曝晒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此时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丢针的妇女便全神贯注地看水底的针影,如果成云物花朵之影,或细直如针形者,便是“乞得巧”,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织绣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水底针影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针能浮水”这个有趣而不可思议的活动,在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等书里,都有较详尽的记载。

                ⑥七夕的活动中还有一种叫“看巧云”。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像仙山楼阁,有的像狮熊虎豹,有的像仙童玉女。少女们仰望观赏,随意指点,驰骋想象,以自己能看到的巧云形状占卜命运。其实,这本是天空自然现象的常景,但在七夕这天看来却别有意义。

                ⑦乞巧,能否使人心灵手巧?当然不会。“巧”是乞不来的。俗话说:“三天不动手生,三天不念口生。”“手熟为妙”“曲熟韵自来”,这里贯穿这“生熟”两字。世上只有“熟能生巧”,“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巧”是从熟中来的。

              (选文有删改)

              (1)乞巧的活动形式很多,文章主要介绍了乞巧的哪几种活动形式?

              (2)文章开头用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有何作用?

              (3)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4)辨析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

              (1)《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

              (2)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

              (5)从第②至⑤段主要是按   顺序说明的。

              (6)【积累链接】“乞巧”这种传统的节日,你还知道传统节日,并写出与此相关的一句完整的诗句。

            • 8.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      zhōn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

              无动于zhōng

              释义:                          

              (2)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3)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下划线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

              ①悄悄告诉:                               

              ②据《汉书》记载:                         

              (4)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5)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 9.

                  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③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 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④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⑤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⑥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⑦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 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9、(1)①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3分)

                                                                                               

              (2)②—⑤段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 (2分)
                                                                                               

              (3) 第③段中“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大都”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分)
                                                                                               

              (4) 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 10.

              现代文阅读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

              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

              八年级语文试题(共8页) 第4页

              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


              (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   

                       

              (4)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

                                                                                ;

                                                                                。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太阳在发怒

              编译/全志钢 朱逸

              ①千万不要被太阳那圆乎乎黄橙橙的可爱外表给迷惑了。实际上,它的脾气可大了!从2008年开始,一股无名之火在它心中翻腾——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早在2008年一月份就报告说,他们观察到了太阳活动新周期内的第一个太阳黑子,并将其编号为10981,它位于太阳的北半球。别以为这只是少数天体物理学家需要操心的事情,你、我、他乃至全人类都可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的影响。比如,人造卫星可能会从天上跌落下来,或者变成一群没头的苍蝇;航班的飞行员可能在降落时再也接收不到导航指令;许多国家的电力供应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故障;输油管道可能会变成漏勺;更甭提你的手机了,它很可能会变成聋子兼哑巴……   

              ②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早就知道太阳的脾气就像是过山车,每9-14年(平均为11年)就会发生一次周期性的爆发。新一轮的爆发从2008年开始到2012年,其剧烈程度将会是50年来最疯狂的一次……   

              ③太阳的愤怒都有哪些表现呢?首先它的表面会发生喷发。地球上的火山喷发与太阳的喷发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后者喷发出来的是充满能量的粒子(如质子)和波(如X射线、无线电波)。而每一“团”的喷发都相当于500亿颗轰炸广岛的原子弹的爆炸!

              尽管我们和太阳相距1.5亿公里,但这丝毫不影响太阳喷发的威力。每一次太阳喷发后,如果这次喷发的方向是朝着我们的,不消几分钟,我们的地球就会遭到倾盆大雨般的X射线和无线电波的袭击,以及质子风暴的扫荡。而这些家伙正是电子芯片的天敌……另外,有的时候,喷发还会将围绕着太阳的大气层的一部分喷射出来。设想一下,100亿吨的电离气体——即我们所说的等离子体——以700万公里的时速喷向太空。在这团等离子体中,还存在着太阳磁场。这足以扰乱一切依靠电流运作的东西……

              ④波、粒子、磁场、这便是一整套的必杀技!幸好,我们的地球拥有一个磁层。它像

              一个磁性的金钟罩,保护着我们的地球免遭来自太空的袭击。它能驱散太阳发射的大部分带电粒子。看清楚,是大部分,但不是全部……我们的磁性金钟罩最终还是会饱和,而将太阳发出的一部分暴徒放进来,好在溜进来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它们已经足以在地球上和地球周围的太空中制造麻烦了!以人造卫星为例,我们来看看它们在上一次太阳活动峰年中的遭遇吧。   

              ⑤这一幕发生在2003年10月的28、29和30日。一阵太阳风袭击了地球的向阳面,世界的几大空间机构同时都拉响了警报:超过60%的在轨人造卫星的运行都出现了故障,甚至有两颗人造卫星彻底失踪。这种情况造成的混乱是巨大的。想想这些卫星所承担的功能就知道了:通信、GPS定位、天气预报、出于科学或国防目的的地球观测……   

              ⑥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短短几分钟,大量的质子就穿越了太阳和我们之间的1.5亿公里的距离。这些亢奋的家伙从地球的磁极(也就是地球磁层的薄弱环节)鱼贯而人、窜入了地球的轨道。随即,它们便轻而易举地打进了卫星搭载的电脑内部。它们的造访改变了卫星电脑电子元件的状态……比如,高层空间(在那里,平静地运行着GFS卫星、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的电子会发生剧烈的加速运动,变成所谓“杀手电子”。这些杀手电子会侵入卫星的电脑,烧坏它们的电路,为电子的大量释放创造条件,而我们却只能眼睁

              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9期)

              (6)选文说明的内容是                                    

              作者写作本文意在                                     

              (7)选文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8)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太阳风是怎样袭击人造卫星的。

                                                                                            

                                                                                            

              (9)本文的语言风格有怎样的特色?试举例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