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中国山多,河多,桥也多。自古以来,桥与中国人的生活关系密切,由此产生了许多与桥有关的诗词。作为一个意象,桥在许多诗词里往往寄托着某种情思,如下面两首唐诗: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①边野草花,乌衣巷②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商山早行(节选)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④,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注释】

              ①  朱雀桥:金陵城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

              ②  乌衣巷:金陵(南京)城内街名,与朱雀桥相近。据传东晋王导、谢安两家豪大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③  王谢:王导、谢安,东晋世家大族。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皆衰落不知其处。

              ④  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

              材料二:

              中国古桥的作用

                  ①桥像条纽带,把两头的路连在一起,不因山水阻隔而影响陆上交通。凡是能在陆上通过的东西,都要能一样地在桥上通过,如果能把桥造得像陆一样,也就是说造得【甲】有桥恍同无桥,这造桥的本领,就够高了。要把桥造的如同路一样牢固,桥墩要结实,还要数目多。但是桥墩多了,两墩之间的距离就小了。这不但阻遏水流,而且妨碍航运。从船上人看来,最好水上无桥,如果必须造桥,也得造得【乙】有桥恍同无桥,好让他的船顺利通过。

              ②桥的作用是跨过河流与山谷,以便接通道路。河与山是一个国家的资源所在,如何利用这资源,就显出一个民族征服自然的能力。在这征服中,造桥的能力更为突出。造成的桥,可以为然屹立达千年以上,经受日夜的水冲狼击,风吹雨打,甚至天灾的洪水、地震,人祸的战争摧残,而始终蜷伏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而且基本上保持原来的形状不变,有如自然界的一座“天生桥”或“天然洞”。有时甚至比自然界的河山还稳定,如桥还在,而下面的河流却改道了,或两端的山竟然塌陷了。这样的桥就是中国的古桥。

              ③这样的桥,当然都是石桥。它连同其他各种木桥及吊桥,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首先当然在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方面。我国河流特多,许多城市因靠河而发展,河上桥多桥少,是决定经济荣枯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中国古桥不但为了交通运输,而且对人民精神生活亦有作用,因为桥上散步或眺望,亦是一种忙中消遣。甚至桥的本身亦可称为美术展览品。中国古人在造桥时,不仅着眼于桥的实用功能,其实也非常注重桥的美感,很多中国古桥都成为当地一景。诚如李约瑟教授所言:“______”。

                                     (节选自茅以升《桥梁史话》,有删改)

              材料三:

              张泽瑞《清明上河图》局部(汴河虹桥片断)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很繁荣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汴河是北宋时期国家重要的漕运交通枢纽,商业交通要道,这里人口稠密商船云集。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外形美观的单拱桥。有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指指点点,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这座桥因“其桥无柱,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桥头遍布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这里于是成了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

              (1) 阅读材料一,说说桥这一意向在两首唐诗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思?

              (2) 材料二第①段【甲】【乙】两处“有桥恍同无桥”分别指什么?

              (3) 下面两个句子,哪一个更适合材料二第④段划线处?请说明理由。

              A.中国桥都是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的美。

              B.没有中国桥是不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的美。

              (4) 请简述材料二③④段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

              (5) 材料三《清明上河图》里那座虹桥的设计很有特点,请综合材料二和三,参考示例,再写出这座虹桥的两个设计特点及其对应的设计意图。

              特点一:规模宏大,桥身宽大。

              意图:因为此处人口稠密,商旅网来,只有桥身宽大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商贸往来的需要。

              特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A.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 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结合链接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连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减排”的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2月7日电,《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终于落幕,上海复旦附中16岁高中女生武亦姝冠军武亦姝连创三关,不负众望,夺得冠军。武亦姝凭借在节目中的吸晴表现,获得了“满足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的荣誉。随着该节目的热播,社会上掀起一波品读诗词的热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以多种诗词竞赛的形式吸引了众多热爱诗词者的目光。雅俗共赏的题目设置使受众更为广泛,而王立群等专家的精彩点评,透过诗句挖掘出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引发更多观众特别是学生群体的关注。

              材料二:最近,综艺节目《朗读者》备受关注。这是一档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嘉宾运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可以说,该节目触动的是人心底的情感和情怀。是在市场化思维的“泛娱乐化”“浅层化”“碎片化”的背景下,对观众深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同时也是“真善美”价值取向的回归。

              (1)为材料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25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探究两档节目走红的共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本文《时间的脚印》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______、______,以及古代生物______、______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