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燕子翩翩入云端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来个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劳。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的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养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燕子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年能产卵三次,每次三至七枚。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因为燕子是一种远距离迁徙性候鸟。例如,美国的亚种仓燕,它们往往到加拿大度夏,在阿根廷越冬,在由北往南或由南往北的长距离、不间隔断飞行中,有时有一半的燕子因精疲力竭而死于途中。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取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妇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的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时间和自己的精力。 世界各地几乎都有燕子,但各地的燕子种类不尽相同。据统计,全世界共有75种之多的燕子。在古老的传说里,燕子被称为幸福鸟,人们把它们看做吉祥的象征。

                         

              燕子形体上的弱点是_____________,燕子为了战胜自身的弱点,“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这些本领包括在飞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____、短时记忆和_______。

              ④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⑤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⑥一般而言,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不过,要实现终生不忘,还需要不断重复,及时巩固,而不要等到已经崩溃后再去修补。

              ⑦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⑧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⑨组织有效的复习也是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个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左右。因此,保证良好的记忆需要及时的复习。另外,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也就是每天三次花费10分钟复习的效果比每天花费30分钟复习一次的效果要好。

              ⑩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滚鱼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5期,有改动)

              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读书三到:眼到、口道、心到。请结合选文相关知识,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                                                           

            • 3.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____、短时记忆和_______。

              ④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⑤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⑥一般而言,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不过,要实现终生不忘,还需要不断重复,及时巩固,而不要等到已经崩溃后再去修补。

              ⑦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⑧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⑨组织有效的复习也是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个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左右。因此,保证良好的记忆需要及时的复习。另外,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也就是每天三次花费10分钟复习的效果比每天花费30分钟复习一次的效果要好。

              ⑩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滚鱼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5期,有改动) 

            • 4.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面各题。

                 ①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 
                 ③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báshè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 
                 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 
                 ⑤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如今,全球50亿人口每年消费約100亿块现代版干面条——方便面,如果用这些方便面来搭建埃菲尔铁塔,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些方便面足以搭建327座埃菲铁塔! 
                 ⑥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仅以亚洲为例: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在我们中国,生日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它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 
                 ⑦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 它是一种 “美味粘合剂”,内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面条记录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接起全世界。

              (1)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指什么?

                                                                                         

              (2)面条的普及与发展有哪些原因?请概括。

                                                                                     

              (3)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末尾?请具体阐明理由。

              在一幅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油画上,有一名妇女正在揉面,而另一名妇女在把又细又长的生面条挂在架子上准备晾干。这表明距今1000年前,面条又神秘地出现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

            • 5.

              《动物世界》是怎么拍出来的

              ①我们从《动物世界》里,总能看到成千上万的企鹅围成方阵,抵御漫天而来的暴风雪;群鲨围攻幼鲸;鸟群飘逸地掠过雪山、荒原;深海的夜行者在珊瑚礁丛间悠然漂行,发着鲜艳的光……这些镜头,常常让人忍不住要问同一个问题:“这是怎么拍出来的?”

              ②《动物世界》中的大多数镜头都是外国动物学家在野外实地拍摄的,这些冒险家有时披着人造河马皮赤手空拳混入河马群;有时单枪匹马深入婆罗洲探寻巨大的食人蟒,实在让人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好在科学家有一个好助手--隐蔽的摄像机,可以近距离拍摄动物,不引起动物的警觉。这种摄像机隐藏在伪装成石头、树木、动物粪便或竹子等的仿造物里,露出一个小孔用于拍摄。它们被事先放置在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等待动物出现,拍摄信号会自动传输到计算机上,这种摄像机装有声控开关,平时不工作,一有动物的声响,就自动启动。

              ③还有一种叫做“魔镜”的伪装摄像机,非常适合在热带森林里拍摄。它是一辆装有履带的小车,可以远程遥控,履带可以爬坡,越过小沟,适合在不平的路面行动。最奇特的是这辆小车四面都是镜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能反射周围的景物,和森林混在一起很难被动物们发现。这种摄像机避免了拍摄时打扰动物,也保证了拍摄人员的安全。

              ④在拍一些需要放大的慢镜头或长镜头时,摄影师们还会别出心裁:他们在雕身上安装唇膏大小的微型摄影机,可以从雕的视角拍摄它翱翔天际;内窥视镜头能够深入蜂巢,将蜜蜂们的一举一动看得一清二楚;热能摄像机通过侦测动物身体发出的热量,能在漆黑的环境中追踪拍摄大象、狮子等温血动物的行踪;安在高科技遥控模型内的摄像机能够深入狮群,拍摄凶猛动物的生死相搏或温情脉脉的亲子镜头:慢动作摄像机能够将动物的动作速度放慢,把1秒的动作拍成15分钟,记录下那些肉眼不可能观测到的细节……

              ⑤野外拍摄几乎无所不能,潜水机器可以潜入数千米的深海,拍摄海底奇观;为了拍摄企鹅在海底觅食,摄影师将摄影机绑在一根棍子上探入海中,随后与企鹅们一起潜到海底;为了跟踪鸟群,他们有时会动用五六种不同的飞行器,包括传统滑翔机、热气球、直升机、小三角翼飞机、带摄像机的遥控飞行器等。

              ⑥在这些飞行器的帮助下,摄像机跟着迁徙的鸟群,或者直接混入鸟群,一路从南极跟到北极,从大海跟到雪山,从冰川跟到沙漠,从世外桃源跟到沼泽地,才拍下了许多无比震撼、令人难忘的镜头。

              (1) 本文是一篇 说明文,说明的内容是 。(2分) (2) 读完本文,请说说《动物世界》是怎么拍出来的。(3分) (3) 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4) 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和作用。(3分)

              野外拍摄几乎无所不能。

              (5)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3分)
            •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作者是布鲁诺,他是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B.《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散文,文章由现象到本质,诠释了“魔鬼的海”和鸣沙原理。
              C.《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的说明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
              D.《活板》一文以活字印刷的工作程序为顺序,依次说明了刻字、排版、印刷、拆版等过程,突出了“活板”“活”的特点。
            •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多一些宽容》作者是鲁藜,文章告诉我们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B.《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由现象到本质,诠释了“魔鬼的海”和鸣沙原理。
              C.《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作者是布鲁诺,他是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D.《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的说明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
            •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马说》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文章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寄托了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B.《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的说明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
              C.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采用拟人的手法,从那一树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中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从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
              D.《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作者是伽利略,他是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 9.

              从蝴蝶效应到人工智能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体现出马蹄铁上丢失的一枚小小的铁钉最终导致了一个帝国的灭亡。在我国,古人也普遍认为一个微小的改变就会对未来产生很大影响。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子说过:“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在儒家经典《礼记·经解》中也有记载:“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这些都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个小小的变化就会带来全局的输赢,因此我们要处处谨小慎微,要从小处消除隐患。

              这些现象与蝴蝶效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蝴蝶效应是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方程式时提出的“非线性”理论。由于描述气象系统的吸引子的“形状”往往都呈现出类似蝴蝶的图案,这就有了“蝴蝶效应”的称谓。这种效应更为诗意和普遍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类似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论,每件事情有形或无形地联系在一起,一次改变会引起后面很多事情的改变。

              蝴蝶效应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说明任何事物在其发展道路上都存在不可测的“变数”,一个非常细微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事物的发展方向。

              因此有些小事可以糊涂,但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便不能糊涂。蝴蝶效应其实是一种混沌效应。具体说来,是缘于它的最终“吸引子”(一个系统在经过时间无限长后的最终归属)。在未发现混沌现象之前,科学家认为自然界的所有系统的“吸引子”只有两种:或是一个固定点(例如:一个皮球被踢出去之后,最终会停止到一个点);或是椭圆(例如:两个天体运行在椭圆轨道上,始终保持一种互相吸引)。但是,洛伦兹通过计算发现,计算的结果对参数的初始值非常敏感,即使两个初始值只是相差到小数点后的第6位数,计算结果也相差巨大,因此说气象是很难准确预测的。

              ①“蝴蝶效应”一词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许多领域的热门词汇②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③它不仅应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社会学及心理学等领域,还可应用于经济学和数学,就是在我们熟悉的电影业中也有涉猎④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⑤不仅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界人士对蝴蝶效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些作者将蝴蝶效应表述为一种人生的幻象,也就是一些人展现出对初始值格外敏感的人生。假如人们在时间的长河中回溯到过去,如果改变了过去的一个(初始值)点,则会改变这些人的人生历程,甚至会改变现有的世界。一些导演在创作上都试图从时间长河中改变一点,并对此进行情节上的大肆渲染,再将这些回归到历史的激流中,这种手法让观者大呼过瘾。像《大话西游》《寻秦记》《步步惊心》和《达芬奇密码》等影视作品中都有这样的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从一种只是进行机械运算的机器发展成为无所不能、甚至可以穿戴的技术产品,未来还会逐渐成为人体的一部分。计算机运行的逻辑基础就是二进制的0和1,经过无数次的分形迭代后,可以组合成人们现在已经看到的无所不能的计算机世界。既然计算机的基础是0和1,那么计算机程序对于初始值的敏感程度更甚(不是0就是1)。人们在尝试寻找出一条分形迭代N次之后的路径的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人们又开始借助计算技术重操“旧业”——定制未来的思想。这次要启用“人工智能”或者用机器替代人,或人工和机器相结合,以实现机器在规定的程序动作外可以自我学习,自我复制,甚至自我进化,从而可以达到某些高级动物的智能。

              不过,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仍然是横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另外,人们要想创造人工智能,必须保证初始值的正确。如果初始值的设置有问题,以后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甚至南辕北辙。如果能找对方向,未来通过计算机的超高计算能力,会使发展的路径更加顺利一些。当前,我们的时代似乎就处在寻找人工智能的初始值的节点。

              当然,最令人们感到有诱惑力的是:人类是否可以采用改变过去的方式来改变未来呢?不同时期的科幻电影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2004年上映的《蝴蝶效应》里,尽管主人公不断做出努力,还是逃不出“宿命”的安排。而在2014年的大片《明日边缘》里,人类通过自我学习、自我进化,最终改变了人类的未来。在电影《源代码》中,主人公可以反复“穿越”到一名在列车爆炸案中遇害的死者身体里,在一次次地“穿越”中最终寻找到元凶,阻止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恐怖行动。在现实中,人类要变被动为主动,找到正确的初始值,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设计未来,我们期待着人类即将进入的又一个新的进化分支。

                     

            • 10.

              其实地球是一台发电机

                 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颗会发光的星球。不过,它发出的并不是太阳那样强烈耀目的可见光,而是肉眼无法感知的红外线。红外线又称红外辐射,如果你平躺在地面上就可以感受到这种辐射带来的阵阵暖意。从太空轨道拍摄的红外图片上,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地球每时每刻都在源源不断地向寒冷的太空发出红外辐射。地球向太空释放的红外辐射蕴含巨大的能量。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提出,这种能量不应被白白浪费,因为其具有可用于发电的潜力,是一种被人们长期忽视的宝贵的可再生能源。

                 ②利用释放的热量而非吸收的热量来发电,这种想法乍听上去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事实上,这不仅具有相当的可行性,而且还有望弥补现有太阳能发电的诸多不足之处。

                 ③与其他清洁能源一样,红外辐射发电利用的也是热力学原理——每当有能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流动时,就能获得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电池利用的是光能从太阳(高温)向地球(低温)的流动,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生物燃料同样如此,只不过其是间接利用了储存在植物中的太阳能;风力发电机的动力来源也是具有一定温差地区间的能量流动。

                 ④据估算,地球表面以红外辐射形式释放的总热量约为2000亿兆瓦,其中大部分被地球大气层吸收。但是,大气层对于波长8-13微米的部分红外辐射却没有阻挡作用,结果就造成了地球热量的持续外泄。

                 ⑤那么,从地球逸出的这股热能的发电能力究竟有多强呢?通过相关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哈佛大学研究人员计算后得出,利用红外辐射发电设备可获得的发电量大约是普通太阳能电池的十分之一,发电效率为15%。这一数字显然并不可观,但是研究人员看中的并非发电量的多少,而是发电时间的可持续性。

                 ⑥我们知道,太阳能发电具有间歇供电的特点,发电高峰往往和实际生活中的用电高峰不相匹配。而利用地表红外辐射发电,不仅可实现包括夜晚在内24小时持续供电,并且发电的峰值通常为一天的下午和傍晚时段,基本能满足用电高峰需求。在空气较为寒冷和干燥的冬季,发电量还能有所增长。

                 ⑦目前对于红外辐射发电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发电效率。一种最简单的利用温差发电的方法,是用可反射阳光并发出红外辐射的涂料覆盖热电板(一种可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材料)的表面,令热电板的温度低于周围的环境温度。这样当地表散发的热量流经热电板时就会因温差形成电流。但是,现有热电板的热电转换效率非常低,流经的热能通常仅有百分之几被转换为电能。成本高,产出少,使得这种方法几乎不具备实用性。

                 ⑧为此,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以整流天线为基础的新设想。整流天线能接收和传输电磁波,可与带二极管的电路相连。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研发出一种微波整流天线,可将地面上的能量传输至无人机为其提供飞行动力。这种微波整流天线的能量转换效率可以达到70%。但是,要将这一成功案例运用到红外辐射领域并不容易。红外辐射的波长仅有微波的万分之一左右,因此红外整流天线的长度也要相应地缩短。

                 ⑨随着近年来微型天线制造技术的日益发展,红外整流天线的研发已成为可能。红外整流天线外观上与常见的屋顶天线无异,只不过尺寸仅是后者的百万分之一。研究人员设想,将配备有红外整流天线的微型热量采集装置整合到传统的太阳能板上,以增强其发电能力和延长供电时间。

              ⑩将设想变为现实还有不少工作要做。首先,现有红外整流天线产生的电压太小,不足以形成足够大的电流。此外,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产生的交流电电压极不稳定,现有的普通二极管很难与其配合工作。有人建议,以量子力学原理制造的超快速二极管或许可以一试。也有人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赖于目前尚处研发初级阶段的新一代二极管的早日问世。

              选文主要说明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 二是: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