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燕子翩翩入云端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来个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劳。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的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养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燕子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年能产卵三次,每次三至七枚。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因为燕子是一种远距离迁徙性候鸟。例如,美国的亚种仓燕,它们往往到加拿大度夏,在阿根廷越冬,在由北往南或由南往北的长距离、不间隔断飞行中,有时有一半的燕子因精疲力竭而死于途中。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取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妇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的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时间和自己的精力。 世界各地几乎都有燕子,但各地的燕子种类不尽相同。据统计,全世界共有75种之多的燕子。在古老的传说里,燕子被称为幸福鸟,人们把它们看做吉祥的象征。

                         

              燕子形体上的弱点是_____________,燕子为了战胜自身的弱点,“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这些本领包括在飞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____、短时记忆和_______。

              ④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⑤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⑥一般而言,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不过,要实现终生不忘,还需要不断重复,及时巩固,而不要等到已经崩溃后再去修补。

              ⑦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⑧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⑨组织有效的复习也是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个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左右。因此,保证良好的记忆需要及时的复习。另外,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也就是每天三次花费10分钟复习的效果比每天花费30分钟复习一次的效果要好。

              ⑩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滚鱼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5期,有改动)

              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读书三到:眼到、口道、心到。请结合选文相关知识,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                                                           

            • 3.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____、短时记忆和_______。

              ④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⑤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⑥一般而言,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不过,要实现终生不忘,还需要不断重复,及时巩固,而不要等到已经崩溃后再去修补。

              ⑦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⑧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⑨组织有效的复习也是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个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左右。因此,保证良好的记忆需要及时的复习。另外,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也就是每天三次花费10分钟复习的效果比每天花费30分钟复习一次的效果要好。

              ⑩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滚鱼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5期,有改动) 

            • 4.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面各题。

                 ①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 
                 ③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báshè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 
                 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 
                 ⑤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如今,全球50亿人口每年消费約100亿块现代版干面条——方便面,如果用这些方便面来搭建埃菲尔铁塔,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些方便面足以搭建327座埃菲铁塔! 
                 ⑥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仅以亚洲为例: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在我们中国,生日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它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 
                 ⑦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 它是一种 “美味粘合剂”,内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面条记录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接起全世界。

              (1)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指什么?

                                                                                         

              (2)面条的普及与发展有哪些原因?请概括。

                                                                                     

              (3)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末尾?请具体阐明理由。

              在一幅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油画上,有一名妇女正在揉面,而另一名妇女在把又细又长的生面条挂在架子上准备晾干。这表明距今1000年前,面条又神秘地出现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

            • 5.

              “脑控”技术成为科技新宠

                                             吴佳荃

              科技电影中主角用意念移动物体的场面时常让人心潮澎湃,如今这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一种幻想。科学家通过对大脑这一人体最重要的器官的不断研究,开发出了多种“脑控”科技产品,充分发挥了大脑的指挥功能。

              英国一名设计师日前开发出一种脑控独轮车,工作原理是骑车者佩戴一种由脑脉冲控制的特制护目镜,通过蓝牙技术与独轮车动力系统保持即时联系。一旦前方有障碍物,护目镜检测到脑脉冲的变化就会自动发出减速或停车指令,保证骑车者的安全。这种独轮车是依靠环保电池驱动的,每次充分充电后可以骑行4小时。

              美国国防部的一个实验项目开发出了一种传感器,植入瘫痪患者脑部后就能够用意念操控机械手臂,大大便利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这项技术依靠一个由数百个接触点组成的4毫米传感器实现,每个接触点对应大脑中特定的位置,能够即时“解码”从脑细胞和神经中传来的信号。信号被传递到电脑之后,由特定软件对照人体运动模式进行解码分析,并生成操作机械手臂的代码。

              无独有偶,韩国高丽大学的研究小组也致力于帮助瘫痪人群获得活动的能力,为此他们研发出一款先进的外骨骼机器人。这款外骨骼机器人通过脑电波接口测量信号并读取用户的脑电波,再由信号处理系统筛选出正确指令并给信号分类。最终,通过匹配分类脑波与大脑发出的信号,确定外骨骼机器人的运动方式,完成用户的指令。

              巴西世界杯开幕式上,一名残疾人利用脑控技术完成了开球仪式,让全世界观众共同见证了脑科学技术的发展。这项脑机接口技术近期也有新的发展,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装置来远程控制机器人,旨在帮助残疾人士探索未知区域。测试者需要在脑中植入芯片,或者戴上布满金属片的脑电头套,通过脑电波变化来指挥机器人的行动。

              由此看来,国际脑研究组织将21世纪称为“脑科学时代”不无道理。目前人类对大脑的研究仍然是有限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相信未来脑控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简要概括“脑控技术”(不超过30字) (2) 根据文章,说说为什么“脑控”能成为科技新宠。 (3) 第3段誉第4的顺序能否调换?说明理由。 (4) 根据最后一句话,发挥想象力,描述“脑控技术“可能在某个领域(文中提到的领域除外)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 6.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时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晴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


              (1) 选文开头由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写起,有什么作用?

              (2) 文中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4) 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 7.

                  古代的信牍       朱启新

              “书信”一词,现在是连用的,如“书信往来”,其中“书”也就是“信”。可是,在古代,书和信是分开来使用的。我们现在所称的“信”古人叫作书,而当时所称的“信”,却是指传递“书”的人,又称“使者”。

              古代的书信,多半写在竹木牍上,一般长一尺,所以书信也称尺牍或书札。《古诗十九首》中有首《孟冬寒气至》,诗中有一段:“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收信的人把信贴身小心地藏着,历三年之久,字迹都不曾磨灭。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出土过古代的信牍实物。1975年底至1976年春天,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四号墓(这是一座秦代的小型土坑木椁墓)中,出土了两件信牍。书信写在木牍上,木牍削得很薄。甲件保存完整,长23.1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两面都有墨书文字,字迹尚清楚,有200多字。乙件保存较差,下段已残缺,残长17.3厘米,宽2.6厘米,厚0.3厘米,正面字迹比较清楚,背面近下部已被染黑,字迹很难看清楚。这两件信牍,是名叫黑夫和惊的兄弟俩给家中写的信。现将原信摘录于后,可见秦代民间书信的大概。

              甲件信: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毋操夏衣来。今书节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裙褥者,母必为之,今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钱来,黑夫自以布此。愿毋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

              乙件信: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遗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室勿遗,即死矣,急急急……

              从这两件民间的普通信件,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千多年前人们书信的一般格式:

              首先,古时人们写信习惯把日期和写信人的署名致意放在信的开头。甲件的开头是:“二月辛巳,黑夫、惊再拜问中”,乙件则写“惊敢大心问衷”。信中的“中”和“衷”同为一人,是黑夫和惊的兄长或弟弟。在古代,“敢”是习惯用语,是一种幼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或平级的谦词,如同现在的“冒昧”,不能理解为“胆敢”、“不怕”。“再拜”“叩头”也是同样的情况。

              其次,给收信人致意以后,正文开始便是问候语言。黑夫和惊,先向母亲问候,问她身体是否健康。但是,用词“母毋恙也”,不一定理解是问句,如同现在所说:“母亲她老人家一定健康吧?”今日,我们写信,开头几句也用这种写法。

              再次,信件中提到写信的目的。今人往往用“今去信是为了……”或“去信不为别的,是为了……”。秦人信中则写“今书节到”,意思是“你收到这封信”。黑夫要求母亲看看安陆(地名)市上的丝布便宜不便宜,如果便宜,就买上丝布,再捎些钱来。要是丝布太贵,只捎钱来,黑夫就在当地买布做了。这些话都是由“今书节到”引出的。这种写法,今日也屡见不鲜。

              第四,“书到皆为报”,即收到信一定要把询问的情况都详细写在回信上。也是信件上通常写的话,往往作为书信的结束语。

              最后,民间的家信总要多谈些家常,古今都是如此。秦时的这两件信牍中,写信人问候亲友多人,也问了不少事情。

              到了汉代,民间书信往来,其格式仍与秦代相似。

               (选自《文物与语文》东方出版社,有删改。)

            • 8.

              古代的信牍

              朱启新

              “书信”一词,现在是连用的,如“书信往来”,其中“书”也就是“信”。可是,在古代,书和信是分开来使用的。我们现在所称的“信”古人叫作书,而当时所称的“信”,却是指传递“书”的人,又称“使者”。

              古代的书信,多半写在竹木牍上,一般长一尺,所以书信也称尺牍或书札。《古诗十九首》中有首《孟冬寒气至》,诗中有一段:“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收信的人把信贴身小心地藏着,历三年之久,字迹都不曾磨灭。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出土过古代的信牍实物。1975年底至1976年春天,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四号墓(这是一座秦代的小型土坑木椁墓)中,出土了两件信牍。书信写在木牍上,木牍削得很薄。甲件保存完整,长23.1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两面都有墨书文字,字迹尚清楚,有200多字。乙件保存较差,下段已残缺,残长17.3厘米,宽2.6厘米,厚0.3厘米,正面字迹比较清楚,背面近下部已被染黑,字迹很难看清楚。这两件信牍,是名叫黑夫和惊的兄弟俩给家中写的信。现将原信摘录于后,可见秦代民间书信的大概。

              甲件信: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毋操夏衣来。今书节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裙褥者,母必为之,今与钱偕来。  其丝布贵,徒钱来,黑夫自以布此。愿毋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

              乙件信: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遗钱五六百  ,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室勿遗,即死矣,急急急……

              从这两件民间的普通信件,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千多年前人们书信的一般格式:

              首先,古时人们写信习惯把日期和写信人的署名致意放在信的开头。甲件的开头是:“二月辛巳,黑夫、惊再拜问中”,乙件则写“惊敢大心问衷”。信中的“中”和“衷”同  为一人,是黑夫和惊的兄长或弟弟。在古代,“敢”是习惯用语,是一种幼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或平级的谦词,  如同现在的“冒昧”,不能理解为“胆敢”、“不怕”。“再拜”“叩头”也是同样的情况。

              其次,给收信人致意以后,正文开始便是问候语言。黑夫和惊,先向母亲问候,问她身体是否健康。但是,用词“母毋恙也”,不一定理解是问句,如同现在所说:“母亲她老人家一定健康吧?”今日,我们写信,开头几句也用这种写法。

              再次,信件中提到写信的目的。今人往往用“今去信是为了……”或“去信不为别的,是为了……”。秦人信中则写“今书节到”,意思是“你收到这封信”。黑夫要求母亲看看安陆(地名)市上的丝布便宜不便宜,如果便宜,就买上丝布,再捎些钱来。要是丝布太贵,只捎钱来,黑夫就在当地买布做了。这些话都是由“今书节到”引出的。这种写法,今日也屡见不鲜。

              第四,“书到皆为报”,即收到信一定要把询问的情况都详细写在回信上。也是信件上通常写的话,往往作为书信的结束语。

              最后,民间的家信总要多谈些家常,古今都是如此。秦时的这两件信牍中,写信人问候亲友多人,也问了不少事情。

              到了汉代,民间书信往来,其格式仍与秦代相似。

              (选自《文物与语文》东方出版社,有删改。)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说茶
              陈漱渝
                  ①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②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 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而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③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④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⑤喝茶有助于养成简朴的品质。古代虽然有“茶贡”,但茶不是权贵的专宠,而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事。在北京、四川、广东、扬州等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馆,人们在其中。一杯清茶,一碟茶点,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抗战时期昆明的西南联大,宿舍少桌椅,图书馆缺座位,很多学生就在茶馆里“穷泡”。他们有些论文、著作就是在茶馆诞生的。现在每年春节政府举行团拜,也是清茶一杯,纵谈国事,呈现出一股廉政清风。
                  ⑥喝茶更能喝出和睦。三五友人,数盅清茶,几碟茶点,推心置腹,气氛温馨,可以化解矛盾,增进缘分。在旧中国,一些地方的人发生冲突,常到茶馆“吃讲茶”。“讲”就是评理。冲突双方各自陈述立场,中间人调解斡旋,矛盾化解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顿时 化干戈为玉帛
                  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1)从全文看,作者围绕“茶”介绍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______
              ______
              ______
              (2)第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
              (3)从文中看,第④⑤⑥段顺序不能调换的理由是 ______
              (4)第⑥段中“化干戈为玉帛”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___
              (5)对选文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中国,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B.第②段画线句以时间为序,说明在我国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C.各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D.全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茶文化。
            • 10.

              《动物世界》是怎么拍出来的

              ①我们从《动物世界》里,总能看到成千上万的企鹅围成方阵,抵御漫天而来的暴风雪;群鲨围攻幼鲸;鸟群飘逸地掠过雪山、荒原;深海的夜行者在珊瑚礁丛间悠然漂行,发着鲜艳的光……这些镜头,常常让人忍不住要问同一个问题:“这是怎么拍出来的?”

              ②《动物世界》中的大多数镜头都是外国动物学家在野外实地拍摄的,这些冒险家有时披着人造河马皮赤手空拳混入河马群;有时单枪匹马深入婆罗洲探寻巨大的食人蟒,实在让人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好在科学家有一个好助手--隐蔽的摄像机,可以近距离拍摄动物,不引起动物的警觉。这种摄像机隐藏在伪装成石头、树木、动物粪便或竹子等的仿造物里,露出一个小孔用于拍摄。它们被事先放置在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等待动物出现,拍摄信号会自动传输到计算机上,这种摄像机装有声控开关,平时不工作,一有动物的声响,就自动启动。

              ③还有一种叫做“魔镜”的伪装摄像机,非常适合在热带森林里拍摄。它是一辆装有履带的小车,可以远程遥控,履带可以爬坡,越过小沟,适合在不平的路面行动。最奇特的是这辆小车四面都是镜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能反射周围的景物,和森林混在一起很难被动物们发现。这种摄像机避免了拍摄时打扰动物,也保证了拍摄人员的安全。

              ④在拍一些需要放大的慢镜头或长镜头时,摄影师们还会别出心裁:他们在雕身上安装唇膏大小的微型摄影机,可以从雕的视角拍摄它翱翔天际;内窥视镜头能够深入蜂巢,将蜜蜂们的一举一动看得一清二楚;热能摄像机通过侦测动物身体发出的热量,能在漆黑的环境中追踪拍摄大象、狮子等温血动物的行踪;安在高科技遥控模型内的摄像机能够深入狮群,拍摄凶猛动物的生死相搏或温情脉脉的亲子镜头:慢动作摄像机能够将动物的动作速度放慢,把1秒的动作拍成15分钟,记录下那些肉眼不可能观测到的细节……

              ⑤野外拍摄几乎无所不能,潜水机器可以潜入数千米的深海,拍摄海底奇观;为了拍摄企鹅在海底觅食,摄影师将摄影机绑在一根棍子上探入海中,随后与企鹅们一起潜到海底;为了跟踪鸟群,他们有时会动用五六种不同的飞行器,包括传统滑翔机、热气球、直升机、小三角翼飞机、带摄像机的遥控飞行器等。

              ⑥在这些飞行器的帮助下,摄像机跟着迁徙的鸟群,或者直接混入鸟群,一路从南极跟到北极,从大海跟到雪山,从冰川跟到沙漠,从世外桃源跟到沼泽地,才拍下了许多无比震撼、令人难忘的镜头。

              (1) 本文是一篇 说明文,说明的内容是 。(2分) (2) 读完本文,请说说《动物世界》是怎么拍出来的。(3分) (3) 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4) 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和作用。(3分)

              野外拍摄几乎无所不能。

              (5)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