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岳麓书院

                 ①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青枫峡峡口,背倚层林叠翠的赫曦峰,面临碧波粼粼的湘江,它历经千年风雨,几度毁灭,又几度修复,是我国古代书院的标本。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保留了宋代学堂的设计传统,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除供祀部分较为独立外,总体依东西中轴线对称分布,中间大两头小,形状宛如一个橄榄。
                 ②转过书院外的林阴大道,步入正门,兀立于前的便是当门建筑的赫曦台。古朴的亭台,掩映在数株枝叶披离的古树下,与门前左右两旁对称分布的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建筑趣味。立身赫曦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左右墙壁上如龙蛇盘绕、浑厚有力的“寿”、“福”两个大字。

                 ③步下赫曦台,正前方便是书院的大门,“岳麓书院”这幅笔墨苍劲的匾额悬于大门正上方,系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书赐。“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挂于匾额下。

                 ④进人大门,穿过天井,便来到了二门前。时值金秋,南道两旁的树木蓊蓊郁郁。石榴树枝条斜垂,挂满了又红又大的果子。银杏是我国稀有树种,静植在这里,与古老庄严的学府讲堂相呼应,愈见绝代风华。

                 ⑤沿四级台阶而上,来到书院正厅。正厅是书院核心,当时用来讲学,又叫讲堂。堂内左右两壁嵌有朱熹于宋乾道三年来书院讲学时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石刻。所以讲堂又名为“忠孝廉节”堂。作为讲学重地,堂内两廊还置放着清代乾隆年间由欧阳正焕所写的“整齐严肃”四字石刻。讲堂正中央上方悬一块金匾日“道南正脉”,为清乾隆皇帝御书,表彰书院之意明显。金匾下置大屏风,上书《岳麓书院记》,系宋代理学家张拭撰写。屏风前面,设置的是先生的太师椅。

                 ⑥绕过屏风,便望见了亭台殿阁式的御书楼。楼阁三层结构,琉璃瓦铺顶,重檐挑角,檐角形如龙尾,活活泼泼地翘向蓝天。

                 ⑦返身下御书楼的台阶,信步所至,是中轴线两旁一左一右对称布局的拟兰亭、汲泉亭、半学斋等地方。

                 ⑧再经过赫曦台,回望西下夕阳,整座书院在苍莽起伏的林海的围拥下,显示出它特有的幽静、清雅、超凡、脱俗。这时,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在我心中升起……

              (1)请用一句话概括岳麓书院在建筑和历史上的地位。

              (2)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第③④⑤段的观察点分别是哪里?

              (3)第⑤段“沿四级台阶而上”句中的“四级”有什么作用?若去掉意思有什么变化?

              (4)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 2.

              苏州园林(节选)

              ①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②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A.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B.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内容是:                                          

              (2)文中两处划线句中的“这”分别指什么?

              A.                                                                          

              B.                                                                          

              (3)选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下划线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5)两段文字在结构方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回答。

            • 3.

              鸡汤营养在哪里?

              ①鸡汤营养在哪里?其实,这句话的正确与否,要看用在什么人身上,什么情况下。的确,无论鸡汤、肉汤还是鱼汤,汤的蛋白质含量远不及肉块本身。肉类是肌肉纤维构成的,其中有可溶性的肌浆蛋白和氨基酸、肽类等,它们容易进入汤中,但大部分肌纤维成分很难溶出来。一般来说,肉汤、鸡汤中的蛋白质含量仅有1%-2%,和15%-20%的肉块相比,显然蛋白质含量是低多了。而骨头中的钙、铁元素,属于不溶性的成分,所以煲汤是不可能把很多钙和铁溶出来的,只有钾元素这样易溶的成分才能进入汤中。

              ②对于绝大多数消化吸收能力正常的健康人来说,每天只喝点鸡汤肉汤,而不吃成块的鱼和肉,所得到的蛋白质总量就太少了,也起不到补钙补铁的作用。

              ③不过,仅用蛋白质含量来比较汤与肉的价值,对某些情况来说也不够准确。鸡汤肉汤中还是有很多好东西,比如溶出来的游离氨基酸、小肽、谷氨酸、谷氨酰胺、肌酸、B族维生素等物质,病后虚弱消化不良者可快速利用,起到改善食欲、提高消化能力的作用。对病弱者来说,虽然完整肉块的蛋白质含量更高,但因为消化吸收能力和肝肾处理功能低下,他们无法充分消化吸收其中的蛋白质,甚至可能造成消化系统和肝肾的负担。从这个角度说,喝鸡汤、肉汤,让体弱者快速吸收一些含氮物,短时间内觉得精神好一些,古人认为是“滋补”作用,也不能说完全错误。再说鸡汤的美味确实会让人情绪愉快,只要没有高尿酸血症,不放过多的盐,人们乐于享用鲜汤也完全无可厚非。

              ④只是,在喝汤的同时,还要注意撇去上面的油,并尽量少放盐,越淡越好。否则,养生效果没看出来,肥肉倒是贴了不少,咸汤喝多了血压也升上去,那就与“养生”的目标南辕北辙了。至于补钙,直接喝牛奶酸奶,吃豆制品,吃绿叶菜,或者服用钙片都可以,就不要指望骨头汤肉汤了。补铁的话,也要直接吃红肉、动物血或动物内脏,喝汤是没多大用的。

              ⑤只是,煮过汤的肉块鱼块怎么办呢?当然也不能浪费,再做成另一个菜就好了。比如鸡胸肉,虽然鲜味大打折扣了,完全可以把它撕成细丝,然后加点笋丝、黄瓜丝之类,用麻酱汁、海鲜汁、椒麻汁等调味料拌一下,味道非常不错。  

              (选自《百科知识》)

              (1)从全文看,喝鸡汤的好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请指出第①节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喝骨头汤能补钙其实是一种误区,根据本文内容说明其原因。

                                                                                    


              (4)你的同学李可刚做完手术时间不长,他的妈妈经常给他做鸡汤,鱼汤增加营养。你在探望李可时发现了这一现象,你会对李可的妈妈提些什么建议。

            • 4.

              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

                 ①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并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由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例如放射性,并不是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称为“稳定同位素”。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目前已知的稳定同位素约  (1)  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  (2)  种以上。

                 ②一般来说,原子质量很大的金属,像钚、铀、镭等,都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锕系元素和镧系元素以及铀元素全部带有放射性。另外某些原子质量小的同位素也带有放射性,如碳14、钴60。

                 ③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全部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衰变的时候,可放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α射线、β射线对人体危害不大,而γ射线对人体有较大的伤害,会诱发人体基因突变。

                 ④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换言之,半衰期是指某个样品中一半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差异很大,短的只有几天、几个小时、几分钟,甚至不到1秒钟,长的却达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是几亿年,几十亿年,例如,日本“3.11”地震及海啸引发的核辐射中的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铯137为30年,钚239为24000年,铀238则为44.7亿年。半衰期越短,其原子越不稳定。

                 ⑤经过连接的几个半衰期后,放射性同位素的活度会因衰变而减至初始活度的1/2、1/4、1/8,等等。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预测任何时候的剩余活度。随着放射性同位素数量的减少,所发出的辐射也相应的减少。

                 ⑥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性能够破坏活的细胞,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但在医疗上,可以用来杀菌消灭微生物,并且可以用来杀灭癌细胞等。放射线也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它可以用来观察固体内部的目标,就像x射线那样用于病灶的检查。在工业上,放射性也有很多应用,例如用β射线来测量纸的厚度,用γ射线照片来检查机器内部结构等。

                 ⑦当然,如果应用不当,核辐射也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选自《中学科技》2011年第5期,有删改)


              (1)选文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选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

              (3)第一段画线句中的“大多数”“目前”两个词语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4)2011年3月22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导致核辐射,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也引发了人们是否继续开发利用核能的争议。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 5.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年 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书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 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作者:杨先碧 文章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回答问题

              年消耗99亿个纸箱 海量快递渐成“污染大户”

              ①随着快递业迅速成长,大量累积的垃圾亦成为待解难题。包装材料繁多,但是大多数的快递公司或电商都没有回收计划。快递用的胶带和填充泡沫等,往往连收废品的人都不要,只得直接扔掉。

              ②动动手指点几下鼠标,心仪的商品一两天就送到了自己手上,网购已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③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200亿件。而当中国快递进入200亿件时代,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快递包装物料的极大消耗以及数以百亿计算的快递包装垃圾。

              ④正所谓“兴一利,生一弊”,网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同时也带来了大量快递垃圾,既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就资源浪费而言,据估算,2015年快递行业消耗编织袋29.6亿条、塑料袋82.6亿个、包装箱99亿个;就环境污染而言,目前快递包装所使用的塑料材料大多不可降解,诸如快递胶带和填充泡沫等,往往连收废品的人都不要,只能直接扔掉,如果把去年全国快递行业消耗的胶带连接起来,长度可以绕地球赤道286圈。

              ⑤问题几乎可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而且不难预见,随着快递行业蓬勃发展,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由于缺乏专门的回收管理途径,快递袋、胶带纸,填充泡沫等塑料制品都会被丢弃变成垃圾,快递纸箱也如此下场。大量材料一次性使用不但造成资源浪费,对水土环境的污染亦不容小觑。

              ⑥快递数层包装,包装总量上百亿。“每到节假日,手签得都酸了。”王师傅是一家单位的门卫值班人员,每天除了管理单位进出人员和车辆,现在自己的工作还增加了一项:签收快递。一个单位里三四十个人,每天来十几个包裹都算少的。王师傅指出这些快递件包装得也尤为严实,有一次自己看到一个员工买了瓶化妆水,先是要撕开层层胶带,打开快递箱之后再取出里面的塑料袋,再解开用胶带包裹的气泡垫,最后才拿出了一小瓶化妆水。

              ⑦对于快递公司来说,回收二手纸箱利润很薄,通常也不会花人力和物力去回收。一家快递公司的快递员透露,现在工作节奏很快,他们不会在回收环节上浪费时间,“如纸箱上留有运单信息,有些客户考虑到隐私,也不会交给我们回收。而公司仓储空间有限,堆放废旧纸箱要占用很大场地,无法较好地储藏。”

              ⑧其实,解决这类环保问题需要一个替代方案。这并不是说纸箱、塑料袋的概念不可取,而是纸箱、塑料袋等的构成和处理方式不可取。

              ⑨首先,国内快递包装缺乏统一的标准,快递包装的结构、规格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可执行,其生产、仓储和物流过程必然带来许多麻烦。在国家层面上,急须统一推出“绿色包装”的概念。其次,对废弃包裹不能随随便便一扔了之,要有强制性的环保处理方式。在文明社会,学会垃圾的环保处理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

              (1)分析选文第④段中画线的词语“目前”和“大多”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2)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指出了快递行业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根据文意,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说明快递垃圾既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B.解决这类环保问题需要一个替代方案,纸箱和塑料袋是不可取的。

              C.选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快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D.在文明社会,学会垃圾的环保处理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4)选文第⑥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 7.

              古人如何测风量雨

              霍寿喜

              ①在我国古代,气象学还不是一门成熟、独立的学科,但观测天气气候的变化,却是自古就有的人类科学活动之一。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里,就有文字记载气象方面的观测资料,殷墟甲骨文卜辞中也有天气预测和实况的记载。

              ②古代最原始测风器主要用于测量风向。

              ③用布帛之类挂在竿上,后来改用鸡毛做成条形或扇形的羽葆,风吹羽葆扬,与羽葆指向相反的方向即为风向。条形鸡毛、扇形羽葆的重量不同,古人分别称作五两、八两,使用时可因地制宜,比如楚地风小,宜用五两;北方和沿海风力较大,宜用八两,等等。

              ④除观测水平方向的风外,古人也观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旋风,方向混乱的乱风。例如,把自上而下吹的风叫作“颓风”,也叫“焚轮风”,自下而上吹的风叫“飙风”,也叫“扶摇风”等,可见对风的观测非常细致。

              ⑤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是我国唐代的李淳风。他官居太史令,集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为一身,公元645年就著《乙巳占·侯云法》,记载了测风环境、测风工具和测风办法,当时把风力分为八级: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堕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砂石或伐木(折木),八级拔木树和根。这八级风,再加上“无风”和“和风”(指温和,尘埃不起的风)两个级,合为十级。这和现代气象观测学对风级的描述已经非常接近了,比英国的“蒲福风力等级”早了一千多年。

              ⑥最早的测雨器记载见于南宋数学家秦九韶所著的《数书九章》(1247年)。

              ⑦该书第二章为“天时类”,收录了有关降水量计算的四个例子,分别是“天池测雨”“圆罂测雨”“峻积验雪”和“竹器验雪”。其中“天池测雨”所描述的“天池盆”已经和现代气象观测所使用的雨量筒非常接近了,而方法上则采取“平地得雨之数”来度量雨水,堪称世界上最早的雨量计算方法,为后来的雨量测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⑧书中也把“降雪”也纳入“降雨量”的范畴,只可惜,在降雪量测量方面,只实测降雪的厚度,并没进一步折算为降水量。

              ⑨到了明清时期,测风量雨有了集中的场所——观象台,不仅有气象观测,还有天文观测。各地州、县,也负有观测任务,凡有灾异现象,特别是风灾、雨灾等气象灾害,都必须呈奏,诸如《晴雨录》《雨雪粮价》之类,各地官员也有大量的有关当地天气、气候及气象灾害的奏折。如今,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珍藏着大量的古代有关天文地理、黄河水文、气象灾害方面的资料。

              ⑩与现代测雨工具最接近的当属“乾隆测雨台”了,它以黄铜制造,为圆筒型,筒高一尺五寸,圆径七寸,置于测台之上,用于量雨,测台正面书有“测雨台”三个大字,旁边则是“清乾隆庚寅五月造”的字样。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04月15日16版)有改动)


              请根据选文的内容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测风量雨的认识。

              【材料】清晨,太阳未出之前,看东方黑云,如鸡头、龙头、旗帜、山峰、车马、星罗,如鱼、如蛇、如灵芝、如牡丹,或紫黑气贯穿,或在日上下者,主当日有雨。多在13-17时。夜晚,看月亮颜色,或青或红,主次日有雷雨。月亮周围有白云结成圆光,或大如车轮者(月晕),主来日大风。所谓“日晕则雨、月晕则风,何方有缺、何方有风”。又曰“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础润者,即柱脚石是有水渗出,主不日有雨。

            • 8.

              牛奶改写欧洲人类史

                                      吉利小斯

                 ①从中欧古人类DNA的研究发现,中东移民的DNA与欧洲先民属于完全不同的遗传品系。当时中东移民是比较先进的民族,是他们血腥取代了本土欧洲先民,而成了现代欧洲人的祖先。

                 ②有趣的是,牛这种动物在中东移民的扩张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③考古学家证实,在一万多年前中东就完成了新石器革命,即从狩猎采集业向农牧业的转变。从那时起,中东人就开始饲养牛了。而饲养牛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让牛提供乳制品供人类享用。

                 ④要知道,牛奶在人类没有学会加工它之前,对人类并不是营养品,而几乎算是毒药了。因为牛奶里含有丰富的乳糖,人在婴幼儿时期几乎都能分泌乳糖酶,消化并吸收母乳中的乳糖,但随着逐渐长大,多数人的乳糖酶基因都会关闭,于是消化吸收乳糖的能力消失了,乳糖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要想饮用牛奶,必须大幅度降低其中的乳糖含量。

                 ⑤后来聪明的中东人发现了降低牛奶中乳糖含量的妙计:把牛奶发酵,制成奶酪或酸奶!考古研究员在中东古代陶器上做了化学测试,发现粗糙多孔的陶片内含有充足的残留物,其中就有乳制品。后来他们在中东出土的至少有8500年历史的陶器上找到了乳脂。考古学家对波兰陶器的研究也证明,约6800年至7400年前,欧洲牧民才开始生产奶酪以补充他们的饮食。这恰恰表明,乳制品最初出现在中东,而不是欧洲。后来经过几千年的进化,一些中东人身体内的一个基因发生了变异,产生了“喝奶基因”,这让他们具有了能够吸收消化乳酸的能力;又经过了一段时间,这种基因才在人群中普遍起来,因此他们具有了直接饮用牛奶的习俗。这无疑使得牛奶更畅销,畜牧业更发达了。

                 ⑥能够直接饮用牛奶,补充人体热量,不但对增强中东人的体质发挥了极好作用,还对他们抵御歉收之年的饥荒,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了奶牛和牛奶,无疑等于拥有了流动的“粮仓”和滋补品,这就为他们移民各地,创造了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⑦因此可以说,是牛奶让中东人先“牛”了起来,并赋予了他们对外“扩张”的能力。

                 ⑧对于先“牛”起来的中东农牧民来说,土地无疑是最靠谱的财富,土地越大,收获越大,而且在人口不断增加的环境下,土地越来越紧俏。那么如何扩张,去赢得更多的土地呢?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从亚洲向地域辽阔的欧洲大陆进军!

                 ⑨英国和德国的科学家研究小组调查了欧洲现代人群中的遗传变异情况,并通过计算机模拟相关基因突变在古代人口中的扩散路径,结果显示,大约7500年前,中东人的“喝奶基因”出现在广阔肥沃的匈牙利平原,也就是当今的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一带;出现在德国北部的时间是6500年前。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早期,即约5000年前,这种基因在欧洲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十分普遍,牧牛业占据了主要地位,牛骨在这一时期的遗址中占到了动物骨骼的三分之二以上。

                 ⑩有趣的是,这种基因在欧洲南部的传播却没那么容易,因为早在这种基因出现以前,新石器时代的农民们就已经在这里定居了,所以在欧洲南部,如希腊的人口中,有这种基因的人的比例低于40%。而在欧洲北部的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超过90%的成年人都有这种基因,都能消化牛奶。

                 ⑾考察“喝奶基因”的扩张历史,人们不难发现,正是中东人的不断扩张,才逐渐取代了欧洲中石器时代本土的狩猎者,最终成了现代欧洲人的祖先。而中东人扩张的历史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牛奶!而这牛奶改变欧洲人历史的事实也表明,食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探究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线索


              请结合历史知识,谈谈对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 9.

              4、知民俗形式,承传统文化

              七夕乞巧

              ◆盖国梁

                ①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入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因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我国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要举行别致的活动。少女少妇们趁着织女和牛郎相会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女红(ɡōnɡ)技艺。因此,人们又把七月初七称为“女儿节”“姑娘节”或“乞巧节”。

                 ②古代对“乞巧”这一活动很重视,节前要张灯结彩,搭乞巧楼,陈设瓜果,妇女儿童,皆着新衣。这种乞巧习俗,在汉代已初见端倪。到魏晋南北朝时,乞巧习俗已极为普遍。那时,有一种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七巧针”,妇女们用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谁穿得快就表明谁心灵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到唐时,乞巧习俗更为盛行。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

                 ③乞巧活动形式很多。还有一种是“卜巧”。《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唐玄宗与妃子于是日良宵,在华清宫歌舞会宴。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如果蛛网结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④乞巧风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岁时杂记》说,宋代东京汴梁潘楼等处出现民间乞巧市,专卖乞巧物,从七月初一起就热闹非凡,王公贵戚多搭建乞巧楼,庶民百姓则用竹木或麻秆编结乞巧棚。这些描述使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况。

                 ⑤元明清沿袭唐宋旧俗,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除穿针乞巧、卜巧外,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方法是在七月七日这天上午,拿一盆水曝晒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此时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丢针的妇女便全神贯注地看水底的针影,如果成云物花朵之影,或细直如针形者,便是“乞得巧”,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织绣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水底针影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针能浮水”这个有趣而不可思议的活动,在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等书里,都有较详尽的记载。

                ⑥七夕的活动中还有一种叫“看巧云”。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像仙山楼阁,有的像狮熊虎豹,有的像仙童玉女。少女们仰望观赏,随意指点,驰骋想象,以自己能看到的巧云形状占卜命运。其实,这本是天空自然现象的常景,但在七夕这天看来却别有意义。

                ⑦乞巧,能否使人心灵手巧?当然不会。“巧”是乞不来的。俗话说:“三天不动手生,三天不念口生。”“手熟为妙”“曲熟韵自来”,这里贯穿这“生熟”两字。世上只有“熟能生巧”,“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巧”是从熟中来的。

              (选文有删改)

              (1)乞巧的活动形式很多,文章主要介绍了乞巧的哪几种活动形式?

              (2)文章开头用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有何作用?

              (3)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4)辨析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

              (1)《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

              (2)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

              (5)从第②至⑤段主要是按   顺序说明的。

              (6)【积累链接】“乞巧”这种传统的节日,你还知道传统节日,并写出与此相关的一句完整的诗句。

            • 10.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      zhōn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

              无动于zhōng

              释义:                          

              (2)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3)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下划线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

              ①悄悄告诉:                               

              ②据《汉书》记载:                         

              (4)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5)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