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为何儿行千里母担忧
                  ①每当人们听到那首《儿行千里》的歌,就不禁会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所打动:“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②是啊,深深的母爱是许多人都曾经体会过的,但这种母亲牵挂儿女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科学家最近对此进行了揭秘.
                  ③母子连心是关键.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普遍现象,主要是因为“母子连心”.而母子连心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而是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④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脏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笑声的出现,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加拿大的科学家还通过研究证实,母亲与婴儿还可以通过心灵的窗户--眼睛实现“母子连心”.母亲充满感情的眼睛,对婴儿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有益刺激,导致婴儿脑内一种激素的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同步了.
                  ⑤“母子连心”现象不仅表现在母亲与婴儿之间,成年人与母亲之间也照样存在.《二十四孝》上记载了一段轶闻: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个大孝子.一次,他在山中砍柴,家里来了客人,其母不知该怎么办,盼望儿子早点回来.于是她就咬自己的手指头,这时,在山中的曾参忽然感到心痛,就马上背柴归家,询问缘由.母亲说:“有客人突然来到,我咬指头让你感悟.”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
                  ⑥由此看来,“母子连心”是非常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母子连心呢?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一个研究团队的一个新发现,为解决这个谜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⑦他们发现,在女性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胞--微嵌合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的细胞和另一个个体的细胞整合成的一种细胞组织.研究人员分析了59位女性死者的大脑,她们去世的年龄从32岁到101岁不等.结果发现,接近
              2
              3
              的女性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存在她们所育男性胎儿的DNA,而且拥有的时间持续很长,因为拥有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4岁.这种现象说明胎儿的细胞进入了母亲的大脑.
                  ⑧按照常理,人的大脑天然防御系统会阻止血液中的许多药物和细菌进入大脑,胎儿细胞自然也在被阻之列.那为什么母亲大脑会有自己孩子的细胞闯入,并在大脑中形成微嵌合细胞呢?科学家认为,最大的可能是胎儿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而另外的研究也发现,胎儿也有可能获得来自双生子甚至是早先孕育的同胞兄弟姐妹的微嵌合细胞.这或许可以解释“母子连心”现象:彼此牵挂等互爱的产生,都源于彼此大脑有双方的细胞.
                  ⑨目前这只是猜测,离定论尚早.但不管怎样,母子的相互关联在大脑里是有“根基”的.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文章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
              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讲述曾参的故事有何作用?
              (4)文章采用了    (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 2.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辅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比如“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青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和“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借柳条随风飘拂,似牵人衣,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十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十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寓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实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是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晨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支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逐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驱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贵重,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愿--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1)根据上下文,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是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③①
              (2)第⑥段划线句“这样的认识”指的是:        
              (3)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            
              (4)本文是从“折柳赠别”的, 原因  和等方面介绍古人“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3. 阅读下面到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动物的弄虚作假
                  自然界一些动物为了生存竞争、繁衍子孙,常会弄虚作假,玩弄骗术.其技巧之高超,简直令人难以想像.
                  装死是动物的一大伎俩,椿象、金龟子只要稍动它一下,立刻会装死从农作物上掉落地面,过会儿又活动开来.鸭子似乎是傻乎乎的,但当其被红狐追捕时,会翻着白眼装死.有人曾做试验,用红狐追捕养鸭场的50只鸭子,竟有29只在狐爪下逃生.
                  蟹、虾、蛇、壁虎、水螅等能施用分身术,迷惑对方,保护自己.人们有时会发现有些蟹或虾的螯足一大一小,有的蛇或壁虎的尾巴粗细与身子相差悬殊,这决不是先天的畸形,也不是什么稀有品种,而是当它们遇到了强敌,使出了断足截尾的绝招,来一个“舍车保帅”,新的足还未长成原来大小的缘故.水螅的分身术更高一筹,它被切成数段之后,每一段都可像蚯蚓那样,长出新的完整的个体来.
                  变色法是动物的又一招式.栖息在北极圈内的白狐、北欧山区的雪兔、日本北部的高山兔和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区的雷鸟,能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颜色.如雷鸟到白雪皑皑的时候,便银装素裹;当春暖花开时,又着上淡黄色的“春装”;盛夏酷暑,浑身又换成栗褐之色;当秋风萧瑟的时节来到,又穿上与环境协调一致的暗棕色羽裳.
                  见过竹节蝗、木叶蝶的人,无不为它们的形态与所附着的茎叶是那么相似而叫绝,这是一种生就的拟态.生活在澳州的叶海马,其体态能模拟周围物体,全身生出许多叶形突出物和丝状物,好似马尾藻一样,在海水中缓缓飘荡,使对手极难辨别.
                  有的动物甚至会“行诈术”.一位学者曾发现,一只苍鹭为觅食一条小鱼,颇费了一番脑筋:它嘴叼一根小羽毛,在小溪岸边踱着方步,两眼扫视着浅浅的溪水.随即突然止步,有意让羽毛掉进水里面;小鱼误以为是饵料,游近羽毛,苍鹭便以闪电般的动作扑向水面,吞食美味.
                  动物在面临它的对手或要达到某一目的时,决不是简单地屈从或毫不掩饰其真面目,人们在认识和利用动物时,务必要注意到这一点
              (1)阅读全文,概括动物“弄虚作假”的表现方式有哪些.
              (2)第4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3)“人们在认识和利用动物时,务必要注意到这一点”中到“这一点”指什么?
            • 4. 说明文阅读.
                                                  埃博拉病毒
                  ①“埃博拉”是刚果(金)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人死亡,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
                  ②埃博拉病毒(EBOV)属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病毒,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埃博拉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6.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纳米,大小100纳米×(300~1500)纳米,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纳米左右.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的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③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类似:发烧、食欲不振、头疼和嗓子痛.此时,埃博拉病毒已开始摧残人体的免疫系统.如果某人一旦突然开始出现发热、严重的头疼和肌肉酸痛等症状,则说明他已经被传染了.几天后,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全身性疼痛、慢性腹痛、呕吐和腹泻.接下来,患者躯干上会出现皮疹,并会很快蔓延到四肢和头部.再过几天就会达到转折点--此刻一些幸运的患者将会痊愈,而另一些患者则会发展到致命的阶段--出血热,患者肌体的免疫系统被全面破坏,人体微小血管破裂,导致患者从眼睛、嘴巴、鼻孔、耳朵等向外渗血.此时,患者胃肠道和其他内脏也可能会发生内出血.他们的白眼球将变成红色,呕吐物和腹泻物里会有血液出现,其皮下会形成大血疱.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出血不止或休克而死亡,这经常发生在第一次发病的8到17天之间.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病例中,死亡率高达88%.
                  ④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分钟可完全灭活.埃博拉病毒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 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录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⑤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到何处,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如果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近给自己判了死刑.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⑥2014年9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称,年底前可能有大规模疫苗,用于控制西非的埃博拉疫情蔓延.虽然科学家在对两种疫苗进行试验,但目前没有得到批准的疫苗.根据计划,到年底前生产的疫苗数量,将能够对疫情的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介绍病毒的得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    、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在该句中的作用是    
              (3)第③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写出能体现说明顺序的关键词.
              (4)第⑤段“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如果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
              给自己判了死刑”一句中,加点的“几近”能否删去,为什么?
            • 5. 阅读《不容忽视的“镉大米”》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不容忽视的“镉大米”
                  人们总是在食品安全中学习化学知识,两年前“10%大米镉超标”的新闻让人们空前关注起“镉”.而最近“广州超过4成大米镉超标”的报道,在“谈食色变”的今天,更让公众群情激愤.
              “镉”究竟为何物?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它通常通过废水排入沟渠河流,再通过灌溉污染农作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
                  根据不同的摄取方式来衡量,镉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大米等食物摄取的,属于“长期小剂量”.这种情况主要危害肾脏和骨骼.目前,国际卫生组织对镉的安全标准就是基于它对肾脏的危害程度建立的,上限是每周每公斤体重7微克.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不超过60微克.
                  这个安全标准包括所有的镉来源,除了米饭,还有其他食物和饮水.对于大米,我国的安全标准是每公斤0.2毫克.但这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并不意味着高于这个值的大米才有害,而低于它的大米就“安全”. 如果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吃500克镉含量为每公斤0.15毫克的大米--这样的大米是合格的,但也超过了国际卫生组织的“安全线”.如果只吃200克含量为每公斤0.25毫克的--虽然它超标了,但是总摄入量还没有超过“安全线”.此外,我们还要吃其他食物,还要喝水,其中也可能含有镉.对于“镉大米”产区的人来说,镉的其他来源就更不能忽视.
                  长期食用“镉大米”或其他含镉的东西,容易造成慢性镉中毒.它的症状被命名为“痛痛病”,日本在几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在日本的“镉大米”地区,统计了近两万名成人,出现了近二百病例和一百多“疑似”病例,以老年女性为主.目前,中国还没有详细的病例统计.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主要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镉会在肾脏中累积,最后导致肾衰竭,也会导致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长期接触剂量是国际卫生组织安全线3倍以上的镉还可能会导致消化道的障碍.在动物实验中,这种剂量的镉还显示了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影响;对人类是否有同样影响,还没有可靠依据.
                  镉中毒更大的麻烦在于它的长期性,即使停止食用高镉大米,肾衰症状依然会持续.
                  中国人主食米饭.“镉大米”对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根本的解决途径还是治理工业污染,也迫切需要广泛严格地检测大米以及饮水中的镉含量,并且及时公布与处理.对于消费者来说,保护自己的可行途径是增加食谱的多样化,减少对大米的依赖.此外,根据研究,钙和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对镉过量也更加敏感.所以,保证自己的食谱中有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增强对镉的抵抗力.
                                                                                 (摘自新浪网有删改)
              (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对“镉大米”进行了介绍?选文使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2)根据文章的介绍,请给“镉大米”下定义.   
              (3)文中画线句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里加横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主要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
              (5)下列推论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按照我国对大米的镉含量标准,只要长期食用镉含量低于控制标准线以下的大米,就不会造成镉中毒.
              B.长期接触剂量为国际卫生组织安全线3倍以上的镉不仅可能导致消化道障碍,还会对人的生殖和发育系统有危害.
              C.对中国消费者来说,预防“镉大米”危害的可行途径有:要增加食谱的多样化,减少对大米的依赖;保证食谱中有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
              D. 中国人主食大米,只要停止食用高镉大米,肾衰症、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症都会消失.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食品添加剂中的“白富美”
                 ①很多人觉得食品添加剂不是“好东西”,希望食品都能“零添加”;也有很多人觉得“天然成分”比“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更安全,所以要选择“纯天然”.但人们或许不知道,有些食品添加剂并不会危害健康,甚至加了比不加更有益;也有些食品添加剂本来就是“天然成分”,可谓食品添加剂中的“白富美”.
                 ②在这些有益健康的食品添加剂中,首先要说一说营养强化剂,它们是食品添加剂中的一大类,包括了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钙、铁、锌、硒等)和其他营养物质(深海鱼油、乳铁蛋白等).
                 ③对于某些特殊人群,营养强化剂是必需的,比如一些婴儿的母亲没有母乳,孩子需要吃婴幼儿配方乳粉,这些乳粉就必须加入多种营养强化剂,配合乳清蛋白等其他成分就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婴儿的全部营养需求,使宝宝健康成长.
                 ④近年来,粗粮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粗粮富含对人体有益的膳食纤维.食品添加剂中有一大类叫增稠剂,一般是胶类、多糖类、糖醇类和改良淀粉类物质,其中有很多品种都是来自于天然食材的膳食纤维.比如,提取自豆类植物的刺云豆胶、槐豆胶、瓜尔胶、葫芦巴胶、决明胶、皂荚糖胶、田菁胶、大豆多糖;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黄原胶,可得然胶;提取自海藻的卡拉胶、海藻酸钠、海萝胶;提取自其他植物的黄蜀葵胶、亚麻籽胶、沙蒿胶、阿拉伯胶、果胶;提取自动物皮、骨和结缔组织的明胶;还有近些年保健品中较为常见的甲壳素、葡聚糖、壳聚糖也都是膳食纤维.
                 ⑤另外,安全高效的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也是对健康有益的一种食品添加剂,因为抗氧化剂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当然,对于那些听到化学名词就心里不舒服的“自然爱好者”,另一些抗氧化剂可能更适合他们的胃口,比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还有一些抗氧化剂是直接从植物中提取的,比如茶多酚、甘草抗氧化物、迷迭香提取物、竹叶抗氧化物等,它们也包含多种抗氧化成分,不过在食品中添加的量也比较少.
                 ⑥食品添加剂里面还有些品种听起来十分“高端”“洋气”,比如番茄红素、蜂蜡、石榴果汁浓缩物、薰衣草油、紫苏油等.甚至有些百姓厨房里的常见调料也算食品添加剂,比如八角、茴香、丁香、肉桂等.另外,目前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90%是来自鲜活农产品,仅有10%左右来自加工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威胁其实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而且适当吃一些具有营养强化作用的加工食品,是有益无害的.
                                                                                 (摘自《百科知识》)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说明方法有    
              (2)请你根据第④段文意理清“粗粮”、“膳食纤维”、“食品添加剂”之间的关系.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近年来,粗粮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其中
              就是粗粮富含对人体有益的膳食纤维.
              (4)结合生活实际,你认为自己平时的饮食中哪些是有食品添加剂的?(任举两例)现在你有了怎样的认识?
            • 7. 阅读《用手势控制电脑》一文,完成各题.
                                                    用手势控制电脑
                                                          风尘
                  我的奶奶在使用鼠标时碰到点儿问题.当她第一次坐下来学习如何使用电脑时,她的4个儿子围在她的身边.一个说:“把光标向左移.”她把鼠标向左移.一个说:“把光标向右移.”没问题,她又把鼠标向右移.“现在,把光标向上移.”奶奶把鼠标提起来,离开桌面.当然,这次光标没有向上移.
                  这听起来很可笑.不过,这确实是奶奶的本能反应.【甲】为了让电脑理解我们的指令,我们已经把直观的身体动作压缩到鼠标或触摸屏的二维平面上.现在,这将要发生改变.从公共信息亭到你的起居室,电脑将准确识别我们的手势,包括细微的手指运动.
                  第一代能够识别人类手势的电脑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研究人员配备指挥棒或可穿戴式加速计.粗糙的设计阻碍了这些技术的发展.然而,有限的二维手势被整合入电脑:使用鼠标拉滚动条或双击一个桌面图标,这需要手和手臂通力合作.多点触控屏的引入也相应增加了手势的种类:当我们用食指和拇指在屏幕上作伸展状,就可以放大一幅照片或一张地图.现在,多亏了深度感应技术,如微软公司的Kinect,我们可以用身体姿势控制电脑游戏.
              【乙】未来的电脑可以识别多种手势,手变成了免费的交流工具.那么,未来几年,什么样的手势可以被电脑识别呢?
                  早在几年前,一些研究人机交互的实验室已经开始寻找可用的手势.不难理解,最佳的手势指令是一些有新意的动作,使用者必须故意为之,这样才能激活相应指令,不然,就会增加错误率.举个例子,5个手指合拢,作抓空气状.使用这个手势,你可以在屏幕上拖拽一个物体,比如文件.研究人员也在试验调整大小或旋转图片的手势.把两个拳头伸展开,可以用于放大屏幕;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手,可以用于旋转一张图片.
              至于哪些手势会流行起来,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可以使用并有效记忆的手势是有限的,10个左右的手势已经达到我们的记忆极限了.一旦你记住几个手势,你就很容易弄混.
                  不得不说,寻找既简单又不太经常使用,同时还得容易记忆的手势,这是一个公开的挑战.2009年,研究人员设计了多种手势,并整理成一个手势目录.这些手势共有20个指令,包括浏览网页、观看和编辑视频等.一些手势非常直观,比如,握手作枪状,用于指示和选择.但是,也有一些手势很难学,比如,以奇怪的姿势定位手臂作深思状,用于开始评论.
                  不用担心的是,研究人员已经设计出专门的仪器,用于指导人们学习正确的控制电脑的手势.研究人员还允许人们对手势进行“私人定制”,比如关电脑或调低视频音量.
                  当然,用手势控制电脑并不意味着废弃键盘或鼠标.它的真正影响力在于,为我们与电脑之间增加了一个交流通路.【丙】就目前为止,人与电脑的交流方式还比较局限.当奶奶把鼠标举起来的时候,它意味深长.未来,这一时刻可能成为永久珍藏的记忆,因为那时的人机交互将变得简单流畅了.
                                                           (选自《科学画报》2014年第4期,文字有删节)
              【注】①Kinect是微软在2009年6月的E3大展上正式公布的XBOX360体感周边外设.玩家可以通过这项技术在游戏中开车、与其他玩家互动、通过互联网与其他XBOX玩家分享图片和信息等.它颠覆了游戏的单一操作,使人机互动的理念更加彻底地展现出来.
              (1)为了说明未来什么样的手势能被电脑识别,文章首先    ,再用人类存在记忆极限的事实告诉我们    ,然后用    说明寻找简单、不常用且易记忆的手势是个挑战.为了帮助用户学习手势,作者还介绍了    
              (2)为下面句子在文中【甲】【乙】【丙】处选择一个恰当的位置,并简要阐述理由.
              句子: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交流方式是多元化的,有声音、文字或手势.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省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选自《大科学》)
              (1)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2)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 9. 课内语段阅读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
              粉红色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
              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上一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本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
              (1)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3)上文运用了            等说明方法.
              (4)这段文字在说明时,行文眉目清楚,先以    句式领起,紧接着用一句话概括,然后再具体,这种结构方式属于    式.
              (5)文中加点的“只有”和“仅”分别起什么作用?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国宝--大熊猫
                ①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习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了.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②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③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的动物.
                ④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⑤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
                ⑥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现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
                ⑦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化石研究表明,大熊猫几百万年来的形态构造变化不大,现今的大熊猫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
                                                                 (选自叶永烈《国宝--大熊猫》,有删节)
              (1)选文说明的中心是    ,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
              (2)理清全文的思路,根据③~④段的内容,把下面的空缺处填写完整.
              大熊猫名称的由来→        →大熊猫的性情与繁殖→大熊猫珍贵的原因
              (3)文中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去掉后,对原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A.
              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
              B.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
              要吃15~20公斤竹子.
              C.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
              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
              D.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
              需两年左右时间.
              (5)结合全文内容,请写出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