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三峡博物馆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杨孝文

              ①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黄两个部落是在阪泉之战后才整合到一起的。从此,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联合统一。史学家钱穆和张其昀谈到炎黄血战的原因时,都认为这场战争实因食盐这一极为重要的民生与占略物资而起。

              ②此后,盐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一直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蒲坂、安邑筑城,史称“尧都”“舜都”“禹都”。尧、舜、禹为何要在这些地方筑城?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

              ③盐给华夏民族带来前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财富,所以尧、舜、禹三帝对盐充满了感恩之情。舜帝曾创作了一首《南风》,诗化了盐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性。

              ④春秋战国长达550年的历史进程中,盐再一次成为国家与民族整合的无形推手。这一时期“盐政”概念定型,“盐业官营”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产盐各国因此而获暴利,为日后的兼并积聚了雄厚的战争本钱,先秦各诸侯国因国力变化而重新洗牌。

              ⑤在盐与税收捆绑到一起后,盐更成为左右诸侯国兼并战争走向的隐性力量。因盐税暴富而强大的,除了西部的晋国外,还有东方的齐国和燕国。这些重要的产盐国,财富积聚,国力大增,很快在诸侯战争中占得上风。

              ⑥对盐觊觎最迫切的是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夺取了山西境内的“安邑盐池”,开始池盐大生产。食盐专营,开征盐税,为进一步征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有了盐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了六国,统一华夏,真可谓“得盐者得天下”。

              ⑦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长期对抗北方匈奴的边境战争,耗空了国库。于是,汉武帝下令施行盐铁专卖,将这两种物资的买卖权收归国有,以保证战争和国防军费。

              ⑧唐朝中叶后,国库空虚,朝廷便强行加价卖盐,增加财税。每斗盐一下子由10钱涨到110钱。

              ⑨为此,历朝历代都禁止私人售盐。汉武帝的“禁私令”规定,私贩食盐一旦被发现,要将犯人的左脚大拇指砍掉。五代时的后唐也有相应的惩治措施:贩私盐“五斤以上,买卖人各决臀杖二十,处死”。明清时期,官府“禁售私盐”空前严格,几乎与现代禁毒一样严厉。但由于暴利的驱使和生活所迫,私盐贩卖历代不绝,而且因盐而起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如唐末,贩私盐出身的王仙芝、黄巢,率先起义;再如元末,盐户出身的张士诚带领盐民揭竿而起……由此可见,盐与江山社稷息息相关。

              (1) 这篇文章以“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为标题有何作用?

                                                                                                    

                                                                                            

              (2)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 3.

              阅读文章,本文在介绍建筑物时,按照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②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③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④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⑤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1) 第①段文字概括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这三个特点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2) 第②段文字中最能体现“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③段从哪三方面来说明松鼠的驯良?

                                                                                     

              (4) 举例说明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5) 第⑤段写松鼠的搭窝过程,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其作用是什么?

            • 5.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8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 这段文字为了介绍纪念碑的结构,先________后碑身;先四周,后________;先题字,后_________。按______________顺序说明,条理清晰。

              (2) 碑的主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文中一共出现了_________次,其作用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这一句中的“亲自”“亲笔”不能删去,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碑文中标出的三个年代,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依次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段碑文分开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有人说本文主要采用了空间顺序,也有人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时间顺序,请你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采取此种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 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 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对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C.本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北往南。
            • 7.
              《苏州园林》第二段文字的结构形式是(   )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 8.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⑴.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                                        。)

              ⑵.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雷同:                           。)

              (2) 

              请将第④节句子“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抄写在下面。

              答:                                                                                    

              (3) 

              纵观全文,文章安排了什么说明顺序?运用这个顺序说明了苏州园林怎样的特征?        

              答:⑴.       。⑵.                                                                 

              (4) 

              辨析下面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说说其好处。

              ⑴.“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答:                                                                                   

              ⑵.“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答:                                                                                    

              (5)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说说理由。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答:                                                                                    

            • 9. 《死海不死》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 10. 填空
              《芙蕖》的说明顺序:由______到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