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仔细阅读文章6~10自然段,说说本文说明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由此我们判断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1)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哪十幅浮雕?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 2. 阅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2~5自然段,思考:
              (1)总体来看,这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从远处来看(第2~3自然段)写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
              (3)从近处来看(第4~5自然段)写了纪念碑哪些内容?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死神的精度:捕蝇草会“数拍子”干掉猎物
              LH/编译
                  捕蝇草已经吸引了科学家几个世纪之久,因为它们非常不像植物:它们捕捉动物,还会把猎物吃掉;它们的叶子使人不安地联想到一张张排满尖牙的嘴;它们行动敏捷,每个陷阱可以在十分之一秒内关闭;有时,它们还能发出美妙的歌声。正如查尔斯•达尔文所说,捕蝇草是“世上最不可思议的(植物)之一”。想要充分理解达尔文对捕蝇草的盛赞,且让我们放慢脚步,仔细看看捕蝇草在捕虫时究竟都做了什么。
                  先从苍蝇开始。它被捕蝇草的红色和水果香气吸引,落在了捕蝇草打开的那半边陷阱上。陷阱的内表面就像一个地雷区,布满了点点硬绒毛。当冒失的苍蝇碰到了其中一根,钙离子便会迅速增加,产生电信号穿过叶片;这很像在人类神经元间穿梭的电信号。
                  一次信号不会怎样;触发信号的可能是被风吹来的杂物碰到了绒毛,或是一滴雨水。为了避免因为这样的错误警报而关闭陷阱,捕蝇草的程序会等待第二次信号。
                  第一次信号还设定了一个秘密计时器,在接下来20秒里,如果昆虫没有碰到绒毛,它就能活下来。如果它再次碰到绒毛,一个新的电信号就会发出,让陷阱的钙离子浓度上升到一个关键阈值。作为反应,捕蝇草向叶片输送水,水让叶片快速从外凸(向外弯曲)变形至内凹(向内弯曲)。
                  换句话说,就是陷阱关上了。
                  现在,苍蝇被关起来了,但还没有死。它会挣扎,愈加撞击绒毛,从而激发更多电信号,接近每分钟一个。第三个电信号将陷阱的钙浓度进一步提升,刺激捕蝇草产生一种叫作茉莉酮酸的激素。茉莉酮酸帮助陷阱中的腺体细胞做好准备,使之在收到第五次电信号时开始分泌消化酶。捕蝇草精心配置消化酶的供应量以满足需要。体型大的飞虫挣扎更猛烈,撞到更多绒毛,激发更多电信号。于是,捕蝇草按比例产生更多的茉莉酮酸,并相应分泌出更多的消化酶。当然,若陷阱误捉到杂物,由于没有持续的刺激,便不会产生这一系列的“动作”,而是会在数小时之后重新打开,等待下一个猎物。
                  经过六七个小时,陷阱将会牢牢密闭,内部充满了液体。与外界隔绝的飞虫会缺氧窒息而亡:但与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相比,这已经很仁慈了。陷阱中液体的酸性会变得很大,pH值下降到2.陷阱里充满了分解虫肉的酶。
              这个胃会用几天时间消化掉死去的飞虫,捕蝇草通过品尝猎物,持续供应酸和酶。死去的飞虫不会再激发电信号了,但陷阱中还有化学感受器,可以感知到飞虫壳中的甲壳素和血液中的一些物质。所以,只要捕蝇草还能“尝”到尚有食物在消化,它就会继续消化下去。
                  与此同时,陷阱也开始吸收营养,既当胃又要当肠。以上五次激发消化酶生产的电信号还会激发一系列运输酶的产生,这些运输酶会吸收被分解飞虫所释放的盐。植物大多不喜欢盐,但是捕蝇草却能利用盐。通过把盐聚集在陷阱中,盐可以将飞虫体内的水分吸入捕蝇草自己的组织中。
              现在来看,捕蝇草是当之无愧的效率典范。它保证了自己不在捕食中浪费能量。它只在可能有食物时才闭合陷阱。它只在非常确定自己抓到了食物后才开始制造各种液体。它也只在依然有食物可消化时才继续消化。通过这些精打细算,捕蝇草可以在其他植物都难以立足、缺乏营养的湿地和沼泽中蓬勃生长。
              (选自《科学探索》 ,有删节)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捕蝇草具体是怎样“数着拍子”干掉昆虫的?为什么整个过程充分表明捕蝇草是效率典范?
              (3)结合上文分析下面这个建议正确吗?为什么?
              如果你意外变成了一只苍蝇,而且不幸被捕蝇草抓住了,这里有个有用的建议:不要恐慌。只要你一动不动地等着,第二天早上,陷阱就会打开你就又可以自由飞翔了。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病毒界的“新星”--寨卡病毒
                  ①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截至目前,美洲、非洲等已经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出现寨卡病毒传播。2月1日,继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及埃博拉疫情后,世界卫生组织第四次宣布,寨卡病毒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时之间,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寨卡病毒名声大噪,成为了病毒界的“新星”。
                  ②或许有人觉得,比起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埃博拉,寨卡病毒可能没有那么如雷贯耳,但是实际上寨卡病毒早已有之。这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在2013年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寨卡病毒曾经大规模地流行,感染了约32000人。
                  ③不同于埃博拉感染者弥漫着血腥味的骇人症状,寨卡病毒临床表现并不严重,在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出轻微症状,如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结膜炎。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寨卡病毒之所以引起世卫组织的重视,原因在于人们最近发现它能极大地提高新生儿患小头症的概率。2015年至今在巴西的寨卡暴发流行中人们发现了很多小头畸形的新生儿。从2015年5月到2016年1月间,巴西共报道了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这个数据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事实上,寨卡病毒本身不威胁生命,但病毒可能引发的小头症却会导致婴幼儿大脑发育障碍,给儿童、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当前缺乏针对寨卡病毒及小头症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也为全球应对此次公共卫生事件带来了挑战。依靠这项“特殊本领”,寨卡病毒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很多人口流动性大的国家对于寨卡病毒的传播空前重视起来,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检测和预防。
                  ④然而,寨卡病毒的检测和预防可谓困难重重。多数寨卡病毒感染者没有明显的症状,目前的检测方法只有在病毒活跃的5天期限内才能检测到病毒。更糟糕的是,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和黄热病等其他黄病毒会发生交叉反应,其病毒血症期也非常短,即便检测结果呈阴性(医学术语,即结果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受测者感染的可能性。虽然有一些国家生产出了一些能快速检测寨卡的试剂,但其有效性还有待验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疫苗能够对寨卡进行预防,而且由于还没有完全了解寨卡病毒的构造和传播机理,目前还没有研究出特异性治疗方法或治疗药物,也就是说现有的抗病毒或退热药物可能都不适宜于治疗。
                  ⑤寨卡病毒的这些特别之处,使得它跻身于“超级病毒”的行列,成为病毒界的“新星”。
                  ⑥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尤其是在寨卡病毒迅速扩散的美洲国家,一些政府建议妇女推迟怀孕,中美洲国家萨尔瓦多甚至建议妇女在今明两年内都不要怀孕。近日,中国也已发现两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对寨卡病毒的恐惧开始在国人中间蔓延。
                  ⑦但是我们对寨卡病毒也无需过度担忧。这种病毒主要依靠蚊虫传播,人与人之间并不会相互传染,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而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所以全国上下大面积爆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并不大。寨卡病毒的预防措施说来也并不复杂。通过减少寨卡病毒感染来源(去除和改造滋生地)以及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感染发生。
                  ⑧总之,防范寨卡病毒的最佳保护方式就是蚊媒控制、防止蚊子叮咬,特别是孕妇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严防蚊子叮咬。只要这些措施做到位了,寨卡病毒就无法肆虐
              (作者:吴仁,略有删节)
              (1)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2)寨卡病毒为什么被称为病毒界的“新星”?请分条概括回答。
              (3)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即便检测结果呈阴性(医学术语,即结果正常),不能完全排除受测者感染的可能性。
              (4)下面这段材料放在哪一个自然段中最合适?为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寨卡病毒格林-巴利症候群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周边神经系统,以致发炎及失去功能。科学家同时发现,寨卡病毒会锁定大脑发展的关键细胞,进而破坏或瘫痪细胞运作,最终造成头部发育畸形。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当生物特征成为支付方式
                  ①科技的发展,让支付手段越来越多样,也越来越方便。想象一下,将来有一天,你在商店购物,结账时仅需伸出食指扫描一下指纹就可以完成付款。过去,类似的情景只能在科幻电影里看到,如今,利用生物特征进行支付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②货币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经历了数次形式上的演变。19世纪以来,人们就对货币形式的变化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为了取代现金,信用硬币最先出现--一块小型金属磁盘,能将客户的收入和信用账户绑定,这种硬币后来演化为银行卡和信用卡,在替代纸币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上个世纪末,随着网络的普及,移动支付开始融入生活,时至今日,手机已经变身为功能最丰富和强大的“钱包”,人们可以拿着手机在各种识别器前晃出“滴滴声”,或者用摄像头拍摄二维码,抑或在聚餐时摇一摇把付钱的事转给朋友。
                  ③随着支付手段的便利化,一些安全隐患也随之浮出水面:比如信用卡被盗刷、网上支付密码失窃等,如何做到支付时既方便、又安全,不少科技公司致力开发的新型身份识别技术有望成为解决支付安全的有效手段。目前,支付行业的共识是,生物特征识别将引领移动支付的浪潮。
                  ④所谓生物特征,即每个人的身体可提供的唯一特征,这些特征通过一系列算法形成“唯一性”的标识,系统通过核对标识来进行判定和操作。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令人向往,因为它在便捷性和安全性上无可取代,造假和盗用将变成一件很难的事情。当指纹、人脸、声纹、视网膜、指静脉识别都可以作为常规的支付方式时,消费将更加方便、更加安全,无论消费者是在线上还是线下。
                  ⑤未来物联网中的支付,或许将借助多种微型线缆、传感器和处理器进行认证和追踪,然后与更多样的货币进行交互,包括积分、货币化的个人声誉和数据等。但在当下,这些生物识别的支付手段仍存在实施难度,毕竟生物体征识别在采集阶段就需要昂贵的配套设备,支付时也需要相应的识别仪器,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这种新技术“变现”的速度。
                  ⑥随着网络支付、生物识别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去现金化”的讨论也如火如荼。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对“货币的未来”进行了权威研究,在对1012名互联网专家和用户的调查中,65%的人认为,“到2020年大多数人将完全采用刷智能设备的支付方式,人们几乎不再需要现金或信用卡”;33%的受访者认为,人们不会完全信任移动支付,货币也不会完全变成数字化形式,终结现金恐怕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⑦不过,现代科技化腐朽为神奇的案例比比皆是,电动汽车、清洁能源、智能手机等,都经历了从神话变成现实的过程,无现金社会并非没有可能,据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乞丐最近都开始自备刷卡机了。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1)请结合文章谈谈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第⑥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分析其作用?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未来物联网中的支付,或许将借助多种微型线缆、传感器和处理器进行认证和追踪,然后与更多样的货币进行交互,包括积分、货币化的个人声誉和数据等。
            • 6. 说明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黑森林的猫
                  ①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就告诉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有13亿人口,这些资源如果平均到我们每一个人头上就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值。
                  ②同样是创造1万美元的价值,中国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2.5倍,是日本的11倍多。近些年来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多次突破60美元大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不断冲高的油价必定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呈现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回报、低效益的局面。针对现状,政府指出“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这说明节能已刻不容缓!
                  ③这让我想起以前曾经听到过的一个故事。据说日本人煮鸡蛋用的锅非常讲究,煮一个鸡蛋,用煮一个鸡蛋的锅,煮三个鸡蛋用煮三个鸡蛋的锅。而且煮鸡蛋的水刚好没过鸡蛋,不多不少。假设煮鸡蛋九成熟最好,日本人会在七八成熟的时候,将燃气关掉,用开水的余温将鸡蛋继续煮熟。既节省了燃气、节约了水,鸡蛋煮得又恰到好处。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件怪事。在德国黑森林地区的家猫很多都没有尾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黑森林地区的德国人是出了名的抠门。由于黑森林地区冬季很寒冷,每家都要开暖气。猫出来进去都要开门,而猫的尾巴很长,开门的时间也就长了,暖气就会流失,最终就浪费了能源。所以抠门的黑森林人就把猫的尾巴截了下来。这些人的做法的确有些极端,但从一个侧面也已显出了德国人的节能意识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④我们经常能够在水龙头边看到“节约每一滴水”,在电灯开关边看到“节约每一度电”的宣传口号,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际行动。有时会看到有的房间开着空调却同时开着大门,以及人去而灯不灭的现象,这都是生活的细节。这些看似渺小,但是如果全国13亿人都这样做,你还敢忽视它吗?我们粗放豪爽、大手大脚的习惯该改改了!
                  ⑤如果我们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不经意间既省了钱又节约了能源。省的钱是有限的,但节能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是公家付费还是私人付费而有所区别。因为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1)从全文内容看,本文要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的“有时”能否删去?为什么?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废旧手机的潜在危害
                  ①全球每年销售约17亿部手机,但全球的手机回收比例却比较低,约为9%~10%.那些被随意丢弃的废旧手机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②要理解废弃手机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就需要知道手机的部件和组成。手机的组成有:手机外壳、手机按键、主板、手机机芯(CPU)、电池、摄像头、显示屏、触摸屏、喇叭、充电器、耳机、天线等其中主要是 外壳、主板、电池、芯片、屏幕等污染环境并对人的健康有害。
                  ③手机主板中既有铜、金、银、钯等回收价值高的贵重金属,也含有铅、汞、镉等有毒有害物质。研究显示,一块手机废旧电池的污染量相当于100块普通干电池,其中含有的镉就能污染6万升水。镉对人体危害很大,它的慢性中毒临床表现为肺气肿、骨质改变、贫血,严重时可致人瘫痪。再如铅,会对人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④手机主板中既有多种塑料化学物,又有一些阻燃剂,还有很多重金属,这些物质即便掩埋和焚烧,也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排入水体,进入土壤,经空气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危害。这些有毒有害物就是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化学物质,简称PBT物质。PBT物质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留,并且,沿着食物链能传递并富集,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致癌性、致畸性、内分泌干扰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等多种危害,而且这些危害一旦出现很难逆转。
                  ⑤此外,对手机外壳的种种塑料和主板中的金属细小电线、印刷线路板等采用露天焚烧、简单的强酸浸泡等落后工艺和装置加工利用,除了造成PBT物质的大量产生、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外,还会产生另一类严重影响健康的物质--二恶英。二恶英是一类剧毒物质,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较低浓度的二恶英对动物表现出致死效应。人通过饮食、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二恶英而受影响。
                  ⑥减少手机污染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生产手机的环节加进环保元素,二是以环保的方式回收手机并进行废物利用。同时,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废旧手机回收制度,施行手机生产、销售、回收处理、再生产的循环机制。
              (1)从说明对象上看,选文是一篇什么类型的说明文?说明顺序是什么?
              (2)第②段中加点的词“主要”能否删掉?为什么?
              (3)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选文内容,合理想象一个减少废旧手机危害的方法。
            • 8.  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时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读完文章后,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的
              (2)文章紧紧扣住影响地球气候的关键因素展开说明,这个关键因素是什么?
              (3)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
              (4)“地球逐渐降温”为何用“逐渐”一词,请在第6段中找出根据进行简要说明。
              (5)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保护生存环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读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 9. 阅读《为何儿行千里母担忧》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每当人们听到那首《儿行千里》的歌,就不禁会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所打动:“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②是啊,深深的母爱是许多人都曾经体会过的,但这种母亲牵挂儿女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科学家最近对此进行了揭秘。
                     ③母子连心是关键。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普遍现象,主要是因为“母子连心”。而母子连心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而是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④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笑声的出现,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加拿大的科学家还通过研究证实,母亲与婴儿还可以通过心灵的窗户--眼睛实现“母子连心”。母亲充满感情的眼睛,对婴儿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有益刺激,导致婴儿脑内一种激素的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同步了。
                     ⑤“母子连心”现象不仅表现在母亲与婴儿之间,成年人与母亲之间也照样存在。《二十四孝》上记载了一段轶闻: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个大孝子。一次,他在山中砍柴,家里来了客人,其母不知该怎么办,盼望儿子早点回来。于是她就咬自己的手指头,这时,在山中的曾参忽然感到心痛,就马上背柴归家,询问缘由。母亲说:“有客人突然来到,我咬指头让你感悟。”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
                     ⑥由此看来,“母子连心”是非常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母子连心呢?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一个研究团队的一个新发现,为解决这个谜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⑦他们发现,在女性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胞--微嵌合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的细胞和另一个个体的细胞整合成的一种细胞组织。研究人员分析了59位女性死者的大脑,她们去世的年龄从32岁到101岁不等。结果发现,接近2/3的女性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存在她们所育男性胎儿的DNA,而且拥有的时间持续很长,因为拥有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4岁。这种现象说明胎儿的细胞进入了母亲的大脑。
                     ⑧按照常理,人的大脑天然防御系统会阻止血液中的许多药物和细菌进入大脑,胎儿细胞自然也在被阻之列。那为什么母亲大脑会有自己孩子的细胞闯入,并在大脑中形成微嵌合细胞呢?科学家认为,最大的可能是胎儿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而另外的研究也发现,胎儿也有可能获得来自双生子甚至是早先孕育的同胞兄弟姐妹的微嵌合细胞。这或许可以解释“母子连心”现象:彼此牵挂等互爱的产生,都源于彼此大脑有双方的细胞。
                     ⑨目前这只是猜测,离定论尚早。但不管怎样,母子的相互关联在大脑里是有“根基”的。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文章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的作用。
              (2)阅读第⑤段,回答问题:
                ①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
                ②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讲述曾参的故事有何作用?
              (3)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 10. 说明文阅读
                                                       植物之香
                 在植物世界里,很多种类体内含有芳香的气味;无论我们在野外还是在城市的花园草地,我们都会感受到这些植物散发的特有气息。其实,这些香气来源于植物体本身含有的挥发性油,随时挥散在空气中,植物的香味是植物生存策略的一种方式
                 芳香植物身体里均含有不同类型的芳香油,带来了不同的香气,或清香或浓烈,不尽相同。有的植物只有花朵才有香气,其他部分不含或少含芳香油,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玫瑰、月季、玉兰等;有的植物通体含有芳香油,例如薄荷、熏衣草、柠檬等;还有的植物是果实、种子等含有芳香油,例如香草、佛手等。
              能发出香味的主要是一些芳香族化合物酮和醛以及多种低级酯类化合物。不同的植物,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但也有一些植物所含化学物质只是存在细微差别,这样就会产生浓淡各异,丰富多彩的气味了,构成了大自然的芳香之源。
                 这些芳香植物,为何而香呢?
                 对于植物本身而言,有些是为了繁殖,需要靠香气吸引昆虫来给它传粉,很多带香气的花都是这样的。很多昆虫的感官相当敏感,可以感受到植物散发的香味。它们寻味而至,去享受植物带来的食物、花粉和花蜜,同时帮助植物完成传粉,植物因此而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生理活动--繁殖,这是对植物相当重要的过程,这里,植物的香气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我们见到具有香气的花朵,也可以毫不犹豫地判断,这种植物肯定属于虫媒花的类型,这样的植物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另外,植物的芳香气味也可能是出于对自身的保护,用于祛杀敌害。很多芳香植物的气味,对于其它生物是不适应的,甚至是厌恶,加上本身一些芳香油具有的毒性和苦辣味道,会很好的保护自身不被植食动物采食。例如大家很熟悉的除虫菊、香艾、迷迭香等,就是很典型的。
              (选自《森林与人类》,有改动。)(1)植物为什么能发出丰富多彩的香味?请根据上文内容回答。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试简要说明。
              (3)如何理解“植物的香味是植物生存策略的一种方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