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底线
              冯骥才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 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2013年6月3日《今晚报》,有删改)(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 ______ 的观点;其次,从 ______ 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 ______ 。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请分点回答)
              (4)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80-100字)
            • 2.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钟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2) 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 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 3.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 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 )

              (2) 这几段文字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B.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C.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D.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 4.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莱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

              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16日第5版)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这一种论证方法。
              B.第②段“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句中加下划线词“是”指的是“在生活中体悟”。
              C.在第⑤段省略号处,还可以补充上这样的事例——“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D.本文语言生动诙谐,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5.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式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种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圣神。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放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选自《作文素材》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将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完整。 

              首先提出分论点                        然后                              加以论证,最后得出                            的结论。 

              (4) 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初中毕业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读书是圆梦的金钥匙

              ①有“中国服装之都”美称的江苏常熟, 一些小作坊存在雇佣童工现象,经媒体曝光后,引发广大网友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谴责。据悉,这些未满16周岁、本应该坐在教 室里接受教育的孩子,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并非因为家里贫困上不起学,而是觉得读书无用,“出来打工既能赚钱,又可以被村里的 同龄人‘羡慕’。”因此,“尽管很累,但出来就 不想回去了。”读着这则消息,我心里如打翻 了五味瓶。

              ②如果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未必正确,“读书无用”的认识,无疑是十分错误的。诚然,读书不能立竿见影一夜 暴富。但是,读书有累积效应,关乎人生圆梦。做梦,是人脑的一种想象活动。凡是常人,难免有梦。央视有一则公益广告说得 好:“向上因为有梦,成长因为有你!”只是,不论什么人,欲使好梦成真,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读书与人生圆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③读书是圆梦的金钥匙。人生圆梦,既要凭实力奋斗,更要靠智慧拼搏。反之,只能事与愿违、徒有美梦。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既希望美梦早圆,又不愿意刻苦读书。观察发现,当今中国,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分 男女老少,业余时间主动把自己“关”起来,平心静气地读一些书的人,为数不多。这实 在可叹。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要我说,知识经济时代,自觉读书、坚持读书的人,就好比拿到了圆梦的一把金钥匙。

              ④读书能积聚圆梦的正能量。善于读书,如同点燃火炬。“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毛泽东早期的人生梦。后来在回忆青少年时代酷爱读书的情景时,毛泽东曾形象地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像饿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的确,为读书,他借遍了韶山冲所有有书人家里的书,还觉得不够过瘾;为读书,他曾用被单遮住卧室的窗户,夜读到黎明时分。历史证明,正是博览群书,为毛泽东奠定了铸就辉煌梦想的坚实基础。

              ⑤读书能提高圆梦的成功率。圆梦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可以这样说,喜欢读书、热爱读书的人,未必能够圆梦;但不读书的人,肯定美梦难圆。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人读书的多少,决定着个人修养的好坏与素质的高低。而一个修养不好、素质不高的人,纵有 三头六臂,肯定好梦难以成真。只有酷爱读书、发奋读书的人,成功的希望才会大一点,圆梦的概率必然高一些。

              ⑥古往今来,读书历来被视为修身之术、成功之要。北宋著名理学家游酢,一生勤学不倦,花甲之年还特意写下《诲子》一诗:“三 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其三传弟子朱熹,干脆把读书与家业联系在一起,认定“读书起家之本”。 

              ⑦时代不同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很多人都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状元,回报社会、感恩他人。这无疑是个“好梦”。只是应当明白,不论是想圆状元梦,抑或是圆人生梦,都得坚持勤读书、自觉多读书、学会善读书。

              (1)请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2)第段加下划线的词语是如何体现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

              的确,为读书,他借遍了韶山冲所有有书人家里的书,还觉得不够过瘾;为读书,他曾用被单遮住卧室的窗户,夜读到黎明时分。

              (3)结合选文第段内容,试举例分析其采用的论证方法,及论证了什么道理?。

            • 7.

              ①近期,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①意外走红,圈粉无数,还以超5亿元的票房,打破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这一冷门题材的影片,何以“口碑与票房齐飞”?

              ②在电影市场里,并不缺乏发现好电影的眼睛。这些年,从《大圣归来》到《夏洛特烦恼》,从《釜山行》到如今的《摔跤吧!爸爸》,其高票房都是靠好口碑。“剧情不够,明星来凑”或“票房要想好,特效不能少”的套路,并不能征服日渐挑剔的中国观众。

              ③追求口碑,并不意味着对观众的讨好和迎合,而要以饱满的细节叩开观众的心门。随着《摔跤吧!爸爸》的热映,一个关于幕后花絮的视频也在网上热传。为了还原不同年龄的父亲形象,饰演“爸爸”的演员阿米尔·汗拒绝穿脂肪假体衣,选择先增肥54斤,再在5个月内像皮球泄气一样瘦回去;“姐姐”强忍一周六天专业训练带来的疼痛,只因怕被人说“不够强大来演摔跤手”;“妹妹”为了一分钟不到的镜头,也跟着训练了9个月……正是演员从头到尾的用心,才让电影里的每一场对决,都像真实的比赛,扣人心弦;也正因为影片真实到饱含“烟火气”,才能以温情、成长、梦想等引起朴素的共鸣。

              ④用心的电影既能收获观众的掌声,也会引发思考。这部片子不但关注女性权益,直击印度重男轻女的现实问题。而且,“把成长路上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拍出来了”,触动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反思: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怎么给孩子面对世界的勇气?子女又该如何才能读懂父爱这部“震撼心灵的巨著”?正是对社会痛点的关注和思考,这部作品才得以打动无数观众。

              ⑤一言以蔽之,好电影总会与人心相遇,这也是对中国电影的一个启示。

                                                                                                      (选自《 人民日报 》,有删改。)

              【注】①电影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的故事。

              (1) 第②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 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概括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怎样才能拍出与人心相遇的好电影?《摔跤吧!爸爸》给了我们深刻启示,请概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成功的秘诀

              ①古往今来,成功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采撷成功的花朵,是芸芸众生共同的追求。那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成功要有鸿鹄之志;有人认为,成功要得到命运的垂青……其实,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②自信是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的项羽,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壮举,孤军突进,一举击溃秦军主力,创下“百万秦关终属楚”的军事神话。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仕途失意后,用全部才情打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诗歌世界,流芳百世,光耀千秋。坚信不走寻常路才有光明前途的李娜,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职业化的道路,一路走来,先后在法网和澳网封后,彻底打破了欧美选手对四大满贯赛事的统治局面,成为亚洲网坛一姐。坚信付出终有回报的阿宝、“大衣哥”、“草帽姐”勇敢地登上了央视舞台,借助星光大道这一平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草根明星。必胜的信念为人插上了飞向成功之巅的翅膀。

              ③自信是对目标执着的追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当一个人执着于一个目标,并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他一定会收获辉煌的成功,至少会书写一段无悔的人生。正如居里夫人曾对友人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要有恒心……无论代价有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为了改变新中国的贫油面貌,李四光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足踏千山,脚涉万水,风尘苦旅三十载,相继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多处油田,并成功预见了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成为共和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为了解决亿万生命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废寝忘食、潜心钻研,以稻田为家园,视秧苗为亲人,白首不坠青云之志,浮华难动济世之心,为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了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和谐中国,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为他人雪中送炭,在他的感召下,雷锋精神在大江南北薪尽火传,而他也成了人们心中一座巍然的丰碑。所以,若想成功就得坚忍执着,就要忠于自己的梦想。

              ④历史上无数成功的事例和经验证明了自信之于成功的重要,然而,盲目的自信是自负,要不得。前秦苻坚,过于自信,刚愎自用,导致八十万大军在淝水之战中惨败,他自己也身中流箭,仓皇逃回北方。骄傲自满,毫无自知之明,怎能不吞下失败的苦果?真正的自信,应当建立在对自己、对他人、对时势清醒认识的基础之上。

              ⑤青年朋友,愿你选定目标,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地去奋斗,早日踏上成功之路。

              (原文有改动)

              (1) 19.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1.请为选文第②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2.简要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读网与读书

                  ①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难以沉静。

                  ②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③因此,读网,更要读书,书中的知识就好比一艘渡船,载着我们在滔滔不息的人海里悠然自得地航行,使我们感到了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灵魂在交谈、碰撞。读书,就是在纸面上锻炼自己的心智、辨别事理的曲直,找到人生的希望。

                  ④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⑤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上发布了最后一段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万个订阅者。为什么这样做?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⑥不仅是埃森娜,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曾因社交网络而失去自我呢?而能够帮我们找回自我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书。书,微笑着向人们展示它无穷的魅力和优雅,让你忍不住去接近她。在安静温和的时光里,与清风同行,与书香为伴,那是一种灵魂的享受。沐浴在柔柔的暖阳中,读一本书,松涛竹韵,谷响泉鸣,一切美好会尽入心中。读书,激起了精神的共鸣,诗意了青春的季节,斑斓的行走的岁月。

                  ⑦我们生活在这个被屏幕统治的时代,时空被网络割裂,“碎片化”成为生活常态。诚然,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很重要,彻底逃离网络几乎不可能。但是,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出有益的选择。让我们放弃那些八卦消息和无聊视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吧!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文章第⑤段主要通过________论证,充分的论述了________的道理,说服力强。

            • 10.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来源:Zxxk.Com]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