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用阅读点亮梦想
                  ①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个充满书香的日子。
                  ②古人云:源深之水多流长,好学之邦多兴旺。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正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之举。读不读书、读多少书,不仅事关个人成长,更事关国家未来。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就会缺乏创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可持续发展。在战略层面上看,全民阅读是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支点。
                  ③中华民族历来提倡读书。在古代,人们主张耕读传家,“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许多读书古训一直发挥着引导劝读的作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我们更需要通过深读好书,来提升每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知识文化水平,从中汲取改革的智慧和发展的力量,为建设美好中国、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和智力支撑。
                  ④网络的兴起,使文字在纸张之外又多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载体。与传统纸质书相比,电子阅读少了些许书香,却多了几分便利。如今,孩子们受赠的不仅仅是传统图书,而且还有时尚新颖的“云图书馆”。登录这款由时代出版开发的云平台,孩子们不仅可以浏览20000多册电子图书,还能通过互动课堂、微课大师等软件,获得书本外的鲜活信息。
                  ⑤点上一杯清茶,坐在舒适的沙发上读书,倦了闻闻花香,看看工艺瓷器;周末到文化沙龙,听听知名作家的人生感悟;爱好写作的朋友还可以体验即时印刷的神奇,只需十几分钟,属于自己的作品集便可问世……这个文化味十足的书店,不再是卖书场,而是转型成为家庭休闲、文化欣赏、静心阅读的综合文化场所。
                  ⑥不读书,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使读书学习、追求知识成为事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大力推动阅读惠民,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让城乡居民享受读书的乐趣;大力加强阅读共享,倡导终身学习新风尚,让浓浓书香浸润中华大地每一个角落。
                  ⑦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⑧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面对知识经济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我们每一个人当经常扪心自问:今天,读书了吗?
              (1)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③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如今,孩子们受赠的不仅仅是传统图书,而且还有时尚新颖的“云图书馆”。
              (4)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这个文化味十足的书店,不再是卖书场,而是转型成为家庭休闲、文化欣赏、静心阅读的综合文化场所。(“文化味”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5)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 2. 阅读《屠呦呦先生获诺奖的“零突破”》,完成下列各题。
                  ①屠呦呦先生获诺奖的“零突破”,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学家与诺奖无缘”的魔咒,极大增强了国人的信心,科技界更是欢欣鼓舞。但畅想归畅想,现实归现实--今后中国的诺奖会“蜂拥而至”吗?
                  ②回顾自1901年诺奖设立至今颁发的科学奖项,无论是镭的发现还是晶体管的发明,无论是DNA序列的测定还是青蒿素的提取,无一不是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创发现(发明).诺奖秉承的两大标准--“原创性”和“对全人类做出重大贡献”,从来没有变过。换言之,诺奖并非高不可攀,但也不是谁想拿就能拿的。
                  ③重大原创成果的出现,离不开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屠先生的获奖,并没有消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积弊。科技人员申请课题时依然要到处烧香,而且要绞尽脑汁、仔细算计未来3年、5年可能要花的每一分经费;评选院士期间,许多候选人(单位)依然在费尽心思、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去“做工作”;各种行政色彩浓厚的考核、评奖和“人才计划”,还在无谓地消耗着科技人员宝贵的科研生命;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评价机制,仍像无形的鞭子驱使着科技人员想方设法多发论文;论文抄袭依然大行其道,学术打假依然雷声大、雨点小……虽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已经颁布,但真正落地尚需时日。
                  ④屠先生的获奖,并没有改变我国“大多数跟随、极少数领先”的科技现状。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泉,虽然我国的科技投入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用在基础研究上的经费占比还不到5%,远远不及日本、美国;虽然我国的科技人员有300多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但真正领先世界的领军型人才屈指可数;虽然我们的科研平台鸟枪换炮,但绝大多数先进仪器和实验试剂还依赖进口。
                  ⑤除了“硬件”,科技的繁荣离不开勇于质疑、平等交流、自由探索、积极合作的创新文化。“枪打出头鸟”的古训,“羡慕嫉妒恨”的红眼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学霸作风,“成者王败者寇”的世俗眼光,无处不在的“院士崇拜”……都在无形中束缚着创新的手脚,抑制着“异想天开”的种子。
                  ⑥在诺奖“零突破”面前,自信应该有,自大要不得。只有正视差距、直面问题,远离浮躁、脚踏实地,切实革除        弊端,培育健康的        ,中国才有希望早日迎来第二、第三乃至更多个“屠呦呦”        ,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选自 2015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作者:赵永新 有删减)(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阅读全文,第⑥段横线上填上最适合文字和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体制机制  人才计划  诺奖获得者B.评价机制  创新文化  医学家
              C.体制机制  创新文化  诺奖获得者D.评价机制  人才计划  科学家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①上世纪90年代初,当笔者的导师,著名理论家龚育之先生开始学习电脑打字时,他自嘲道,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有报纸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与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和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不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论证思路。
              (2)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中画线词语中的“废”字具体指哪几方面内容?
              (4)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搬到“绿岸”小镇?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 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题
              知足常乐    人生在世,经历和境遇各不相同,如何面对,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人生一辈子,生老病灾、喜怒哀乐,几乎无所不包,需要一个好的心情去适应。这个好的态度、好的心情,就是知足常乐。
                  富与贫、乐与苦,都是生活的内容,没人能够回避。如果总是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命运在亏待自己,就会心理不平衡。心理一失衡,就觉得这也不顺心、那也看不惯;就会这山看着那山高,即便原有的愿望得到了,马上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欲望就成了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坑。贪心不足,让人烦恼忧愁,还会被贪欲一步一步地引向灾难的深渊。人的生活条件在逐步得到改善,实现了所谓的“人往高处走”,可结果却是因为不知足而最终断送了自己。
                  有些人就能以一颗平常的心平静地面对生活。不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是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都能做到不怨天尤人、不悲观失望、不自暴自弃。在他们的心目中,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给予自己的一切。正像清朝倪元坦所说:“别人骑马我骑牛,自觉无言叹不如。君试回头一察看,道旁还有赤脚汉。”以这样的心态看待生活,就会知足常乐,就会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阳光。
                  知足常乐是一种情怀。“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表达的是诸葛亮知足常乐的高雅;“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显现的是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而“布衣桑饭,可乐终身”,则是一种知足常乐的朴实……当然了,抛开名人不论,知足常乐不过是一种平平淡淡的情怀,知足常乐的人过的是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然而,正是这种平平淡淡,才体现了人性的本真。
                  作为一种情怀,知足常乐用于内心,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之中捕捉快乐;用于处世,则能够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不断发现美景、好人,在将自己融入自然、融入人群,与之和谐相处的同时,还会以自己良好的心态感染自己周围的人,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因为,知足常乐,就会低调做人,不恃才傲物;知足常乐,就会埋头做事,不事张扬;知足常乐,就总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待人谦和;知足常乐,人生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这样,世界就会多一份爱意,人类就会多一份关怀,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
              知足常乐是。有人把幸福看做是对财富的拥有,拥有得越多,得到的幸福就越多。其实,物质财富的多与少从来就不是绝对的,足与不足也只是相对而言。
                  幸福是什么?说到底,幸福不是对物质的拥有,而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只有当他觉得自己幸福的时候,他才拥有真正的幸福。相反,他若是觉得自己不幸福,即便是拥有金山银山也无济于事。其实,老子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已经把祸福与知足、不知足之间的关系讲得再清楚不过了。由此演绎出的“知足者常乐,贪婪者常悲”,就更加透彻、明白。
                  很显然,知足与快乐相关,知足与幸福相连。有了这种关系,即便人生不称心的事十有八九,也能自足自乐;即便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也能颐享天伦。这种幸福的感觉,是终日泡在荣华富贵中却永远没有满足感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1)作者认为以知足常乐的心态看待生活有哪些好处?
              (2)文中第二、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以这样的心态看待生活,就会知足常乐,就会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阳光”一句中“这样”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第四、五段论述了分论点“知足常乐是一种情怀”,那么,第六、七段论述了一个什么分论点?请结合上下文在第六段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
              (5)班里举行“知足常乐”与“不知足才常乐”辩论会,请你为“不知足才常乐”这一观点写一段辩论词。
            • 5. 这么好玩
                  ①在一次国际数学大会上,陈省身教授给广大少年数学爱好者题词。他的题词只有四个字--“数学好玩”。在我们看来,篮球好玩,街舞好玩,网络游戏好玩,而陈省身教授却说“数学好玩”。他认为中国的数学其实是很好的。像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竞赛中,中国就连续多年取得特别好的成绩。中国古代的数学也很发达,比如祖冲之就很了不起,那时候他就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人早了很多年,被外国人称做“祖率”。他更没有欺骗我们。因为,从阿基米德在屠刀下对罗马士兵怒斥“不要弄坏我的圆”,到被称作“美国的国家财富”的马丁•加德纳的“趣味数学狂欢节”,我们领会到了数学带给人的无限乐趣。
                  ②这里还有一段故事,是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讲的。他说,胡适先生曾经说《红楼梦》不是好小说,因为它没有主题。唐德刚问他:“《红楼梦》不是好小说,你为什么还要研究它呢?”胡适先生回答了两个字:“好玩。”--又是好玩。是的,除却“好玩”,我们又该如何恰切地评价这部人间奇书呢?
                  ③“好玩”,是一个能够达到俯瞰风景高度的人才能说出的一句妙语。如果,我们还没有达到某种高度,我们所体察到的多是“不好玩”。长期以来,我们喜欢标榜“苦”--苦读苦学,苦研苦干。仿佛只有苦才可以跟鲜花和掌声约会。其实,“趣”的含金量远远高于苦。孔子也曾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苦”字当头,也许很多人会选择放弃,我们身边的有些同学就是没有体悟到学习的好玩,所以就随便地舍弃学习某门学科。因此苦,只是一时的自律,难以长久。试想,从事文学创作的那些作家们,一年365天,守着一方案几,笔耕不辍,如果是在“忍受写作”的话,那么他们早就撂笔了。他们其实是在“享受写作”,是把写作当做一件好玩的事情,他们喜欢欣赏写作中的自己,喜欢看到那个自己欣然剥开心上的茧,在文字中粲然绽放生命,喜欢看到那个自己从光阴里撷来点滴绿意,兴致勃勃地编织春天。
                  ④同学们,人生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人生快乐,快乐人生。生活的动力就是不断寻找和发现乐趣。生命是否有意义,包括事业、家庭生活、健康长寿等等,都和快乐有关。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常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些事。
                  ⑤从“不好玩”到“好玩”,是一颗心的修行。掂量你手头的拥有,叩问自己,它究竟好不好玩?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更远!
              (1)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述是本文第三段的写作特点之一,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比喻义并说说它们共同的作用。?
              ①仿佛只有苦才可以跟鲜花和掌声约会
              ②喜欢看到那个自己欣然剥开心上的茧
              (2)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的含金量远远高于苦”这句话?
              (3)这篇演讲稿开头所举的陈省身的事例有何作用?
              (4)概括本文中作者的思想观点。
            • 6. 阅读的刘根生《“第二”的价值》,完成下列各题。
                  ①一教授在课堂上问: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大家脱口而出:珠穆朗玛峰。又问:世界第二高峰呢?台下一片沉默。这种“记得第一,遗忘第二”的现象,乃至由此衍生的“只认第一,不认第二”心理,在我们的社会上还较为广泛地存在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选择。
                  ②我们常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也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当元帅。当我们不能成为“第一”时,是否甘为“第二”?“第二”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自然界中,在胡蜂凭借“身高马大”袭击蜜蜂蜂巢时,一只工蜂会冲上去死死缠住它,更多的工蜂则会紧跟而上,工蜂最终靠集体力量战胜胡蜂。第一只冲上去的工蜂格外可敬,但其他工蜂的壮举同样可贵。毫无疑问,正是众多“第二”,成全和光大了“第一”的价值,共同铺就了通向胜利的道路。
                  ③“风行草偃,从化无违”,社会道德的拔节既需要“风行”,也离不开“草偃”。江苏南京,听到电台播发有人抢劫奥迪车的消息,多名出租车司机协助警方围追堵截,成功将涉案车辆拦截。四川遂宁,看到有人抢劫,前后多人追了上去,终使抢劫者无路可逃。河北保定,“良心油条哥”刘洪安拒绝用剩油炸油条,他带了这个头,越来越多的油条店不再重复使用剩油,“良心经营”之风蔚然。无数事实表明,正义所以能战胜邪恶,光明所以能战胜黑暗,善美所以能战胜恶丑,就在于众多的“第二人”一起汇成正能量的洪流。
                  ④许多时候,意义远比名次更重要。在自行车队中,有“破风手”和“冲线手”的角色区分:“破风手”在比赛中负责冲破气流,为紧跟其后的“冲线手”减轻空气阻力,临近终点时,体力相对充沛的“冲线手”奋勇冲刺,为车队争取冠军。无论是“破风手”,还是“冲线手”,名次虽不同,但各担其责,各出其力,贡献不分大小。在社会风气的形成、道德价值的引领中,没有“破风手”的引领就缺少目标和方向,没有“冲线手”的跟进就难以形成趋势和力量。
                  ⑤做“第二”当然不是盲从,而是一种正向价值的选择。择其善者而从,择其不善而改,向着正能量靠拢。“上梁”歪则跟着歪,别人送礼请吃自己也不闲着,这样的盲从只会使得违纪违法绵延不断。如果第一人挤占生命通道,众多“第二人”视其不善而不从,生命通道又怎会屡屡出现被挤占的局面?如果第一个人哄抢交通事故中散落的物品,“第二人”站出来制止而不是抢得更猛,是不是就能隔断哄抢的传播链?正是诸多“第二人”择定的价值,共同熔铸出道德向上拔节、人心砥砺前行的中坚力量。好风气要靠每个人来坚守,每道“梁”都顶得住,无论是政治生态还是社会风气,才不会出现裂痕和塌方。
                  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人生一世,做何种人,成何种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身处什么环境,见贤思齐、起而行之都是难能可贵的进取态度。只要有颗向善上进之心,第几又何妨?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日 第4版)
              (1)第①段中叙述了教授的课堂提问,有哪些作用?
              (2)简要分析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有人认为,第⑤段如果删去并不影响论证效果,你的观点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①印度的养象人有个习俗:在象幼年时期,用绳子将它拴在柱子上,象年幼体弱,无法挣脱。待象成年,有能力挣脱木柱时,它的脑海中却早已烙印下了“木柱不可能挣断”的想法,养象人便能轻而易举地对象群进行管理。
                  ②束缚住象的不是木柱,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我们在感叹养象人聪明智慧之时,也不免为大象唏嘘:环顾身旁,有多少人深深陷在思维定势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人们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峭壁,一提到春天就想到百花争艳……
                  ③因此,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④思维定势,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金科玉律”,人们往往因循守旧,不曾探寻过这些“不假思索”背后那片广阔的天地。
                  ⑤看到苹果,你往往会想到其甜美的肉质。而牛顿却用苹果作为钥匙,打开了思维殿堂的大门,触碰到数千年来无人“染指”的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地基。同样一个苹果,乔布斯以它的模板设计出简约大气的新一代“苹果”产品,渡边淳一以它为引子创作出了《失乐园》.每天有无数人吃苹果,但只有少数挣脱思维定势束缚的人能看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以此为桥梁。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
                  ⑥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祖祖辈辈在天地中耕耘,“任劳任怨”,有多少人想到如何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呢?袁隆平着手水稻研究后不久,一位高级教授曾鄙夷地说:“水稻极难优化杂交,放弃吧!”袁隆平却毫不气馁,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于实验田中,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只需勇敢地撕开一直穿着的“紧身上衣”,就会轻松向前奔跑。一路脚踏实地,不顾流言蜚语,即使最后山穷水尽,也不过是无害的尝试,大可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如果柳暗花明,那么历史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⑦不要以为摆脱思维定势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身娇体弱无法闯出新路。李德斯,一名普通工人,见妻子长期被厨房油烟所困扰,便决心打破“煮菜必油烟”的定势,苦心钻研,发明了冷花生油,不但大大改善了自家厨房环境,还受到鲁花集团青睐,开启了财富源泉。只要留心生活,勇于创新,摆脱思维定势并非难事。
                  ⑧大象拴在柱上不能挣脱,而人却能斩断捆绑思维的绳索,开拓新的领域,走向成功。
              (改自《犬牙参差开蜀道》一文)(1)文章阐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的? 
              (2)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结合本文,说说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
            • 8. 善行无迹
              ◆陈四长
                  ①前阵子读到了陈忠实的散文《晶莹的泪珠》.文章记录的虽是陈年旧事,但今天读来依然亲切,依然感动。
                  ②一个农村孩子,因家庭贫困提出休学一年,这在学校是极其普通的事情,教务处例行询问给以办理就是了。但教务处那个女老师,本能的反应是诧异和惋惜。“白白耽误一年多可惜!”女老师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真是个有心的老师!)将休学证书交给学生后,她叮嘱道:“装好,别丢了。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看见学生把那张休学证书折叠了装进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从口袋里掏出来塞进学生的书包,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她陪伴学生走出学校大门。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学生的书包:“别把休学证书弄丢了。”此时,学生抬起头来,猛然看见老师那双睫毛很长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③这就是故事的梗概。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老师资助学生那样的情况,故事朴素得像白开水一样简洁,却令人从心底里感动莫名。这,就是善的力量!
                  ④由此我想,善行并不一定要与金钱挂钩,不一定要在有风险的场合。只要心存善念,善行就伴随着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或是一句寻常的话语,都会播下善的种子。
                  ⑤这样的故事我也曾听说过一则。说的是一天晚上,一男子回家后偶然发现阳台里的灯亮着,他以为是妻子忘记关了,就进去想把灯关掉,但被妻子拦住了。他很好奇,他的妻子就指着窗外让他看。他看到窗外的路边,有一辆装满垃圾的三轮车,车上坐着捡垃圾的夫妇,他们正沐浴在自家阳台投射出的温润的灯光中,边说笑边开心地吃着东西。窗外那对夫妇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生疏的城市中,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
              的。
                  ⑥在浮华、喧嚣、快节奏的城市中,“善”就是这样不事张扬地在城市的一角流淌。老子说:“善行,无辙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清澈透明,至柔无形,然总能无声无息地渗透到生活的所有缝隙,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由是我想,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一定也有一盏或多盏灯曾为我们照亮,可在我们匆忙的行走中,何曾停下脚步认真地思考这些呢?我们时常叹息世风日下、人心浮躁,可曾想过自己的责任,想过把受惠于他人的光亮再传递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呢?
                  ⑦陈忠实先生在《晶莹的泪珠》中议论:“当今,各种欲望膨胀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这是作家内心的拷问,也是提向世人的思考啊!
              --出自 2015年04月06日《人民日报》
              (1)作者讲述陈忠实的散文《晶莹的泪珠》的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摘录文中语句作答)
              (3)第⑥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⑦段划线句子表达了哪两层深刻含义?
              (5)【积累链接】
                  对于善恶,刘备在给刘禅的遗诏中说:“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9.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说说停顿
                  ①我们一直信奉“从哪里跌倒,就赶快从哪里爬起”,其实,在跌倒时,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往往会受益无穷。
                  ②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彷徨者能重新认识自己,找到人生之路。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曾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立下赫赫战功,却在四年后的汉城奥运会上接连失误。面对一片质疑,李宁迷茫了,他选择了退役。他的人生似乎停顿了。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商界开创了另一片天地,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李宁在商界的成就,固然离不开他正确的选择。而又是什么让他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另一种人生道路? 是他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 若没有那个重要的停顿,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商界精英李宁,又谈何铸就中国的民族品牌?
                  ③留一点停顿给自己,让困惑者不断反思,找到方向。居里夫妇在探寻镭元素期间,多次的失败令居里夫人心烦意乱。在丈夫的劝说下,她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抽空去乡村旅行,在身体放松的同时不断思考失败的原因,终于找到了实验的突破口,夫妻俩成功地从沥青铀矿矿渣中提炼出了镭。是什么让居里夫人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 是她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 停顿,让居里夫人紧绷的思维得以放松,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最终提取出震惊世界的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④留一点停顿给自己,让自卑者完善自我,找回自信。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曾患有严重的口吃,在他初涉政坛之时,经常遭到他人的嘲笑。在妻子伊丽莎白的支持下,自卑而痛苦的乔治六世勇敢地接受现实,停止工作开始治疗口吃。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和纠治,他找回了信心,在二战前夕通过广播公开发表了著名的圣诞节演讲,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英主。试问,若乔治六世遭受嘲笑时没有选择停顿,而是咬牙硬撑,他的自卑和痛苦只会有增无减,他的斗志也会被他人的讥讽消磨殆尽,还如何去成就日后的辉煌? 乔治六世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让他得以弥补自己的缺陷,完善自己找回自信,成就了一番伟业。
                  ⑤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遭遇挫折时,给自己留一点停顿,抚平伤口,这样,我们会走得更快更远更轻松。
              (选自《郑州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第②段“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商界精英李宁”中的“也许”能否删去? 为什么?
            • 10. 议论文阅读
              算命不如修德
                    ①《庄子•外物》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宋元君与白龟的故事,最后还让孔子上场做了个评论:
                    ②宋元君半夜梦到有人披头散发,在侧门边窥视,并且说:“我来自名为宰路的深渊,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里去,但是渔夫余且捉住了我。”元君醒来,叫人占卜此梦,卜者说:“这是神龟啊。”元君说:“有叫余且的渔夫吗?”左右的人说:“有。”国君说:“命令余且来朝见。”第二天,余且入朝。元君问:“你捕到了什么?”余且说:“我网住了一只白龟,直径有五尺长。”元君说:“把你的龟献上来。”
                   ③白龟献上之后,元君又想杀它,又想养它,心中犹豫不决,叫人来占卜,卜者说:“杀龟用来占卜,吉利。”于是,元君命人挖去龟肉,用龟甲占卜,七十二次都没有失误。
                   ④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说:“神龟能够托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渔网。它的智巧能够占卜七十二次没有失误,却不能避开挖肉的祸患。这样看来,智巧有穷尽之时,神妙有不及之处。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开万人的谋害……”
                   ⑤孔子的评论中,让人闻之心惊的是“虽有至知,万人谋之”一语。武侠小说中,没有人可以独自对付武林同盟的人海战术。不论你如何聪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是万人共同对付你?若想躲过这样的灾难,显然需要大智巧。
                   ⑥所谓大智巧,至少要从提高自我修养着手。《庄子•徐无鬼》记载了一只灵巧猴子的故事,可以作为借鉴:
                   ⑦吴王一行人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群猴看见人来,都惊慌地跑开,逃到丛林中。这时,有一只猴子,从容地攀着树枝跳跃,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的身手。吴王射它,它敏捷地接住来箭。吴王命令左右军士一起迅速连发数箭,它就中箭摔下树而死。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自以为灵巧,仗着身手敏捷来傲视我,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要引以为戒啊!不要以骄傲的态度对待人啊!”颜不疑就去拜董梧为师,去除骄傲的态度,摒弃享乐,谢绝荣华,三年之后,国人都称赞他。
                   ⑧以上这段故事中的猴子,确实本领高强,但是奈何万箭齐发,无所遁逃,以致死于非命。猴子只有小智巧,那么人呢?吴王最后对颜不疑说的话,显然有警示意味,而颜不疑也立即决定消解自己骄傲的态度,拜师修炼去了。
                    ⑨古代国家设有卜人,是专门负责占卜的官。占卜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周易》占卜。《周易》以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来代表人间的各种复杂处境,并且为每一个卦与爻写下卦辞、爻辞,说明其吉凶悔吝。这一套占卦系统有其灵验之处,但是归结其原理则是强调修德的重要。理由是:有欲望,才会有得失;有得失,才会有吉凶。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后也就不会受制于吉凶之说了。”
                  ⑩譬如,“止谤莫如自修”就是一句很好的话。修养到了一定程度时,自然可以逢凶化吉,正如“谦”卦代表谦虚,其六爻“非吉则利”。反之,若无任何修养,则难免招来别人的图谋与敌视,此时命运就不堪设想了。
              (作者:傅佩荣  选自《读者》2015年1月第1期)(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9段中加点的“之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第7段除了举例论证之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有何作用?
              (4)读完本文后,你是如何认识自我修养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