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甲】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1)引用朱子的话,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应该是    
              A.比喻论证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D.举例论证
              (2)对“甲”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B.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有高低贵贱之分。
              C.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有高低贵贱之分。
              (3)体现本段文字论点的一句是    
              A.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B.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C.第一要敬业。
              D.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 2.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于丹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始终找到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1)选文②④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中,“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能否对调?为什么?
              (3)第⑥段,把加点的词“太多”删去,行不行?把划线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你身边也有一些人不够“宁静”,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
            • 3.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完成下列各题。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再恰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在中国传统的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老子》《列子》《孟子》《庄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对文中王阳明“格”竹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论证B.举例论证
              C对比论证D.道理论证
              (3)选文中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王阳明的行为并不只持批判态度,而主要是以他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和现在都是错误的,不可以理解的。
              C.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D.王阳明的做法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4)下列观点与选文作者的观点相近的一项是    
              A.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
              C.为了作真实和正确的判断,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摆脱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束缚。--罗蒙诺索夫
              D.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歌德。
            • 4.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感受到了我们前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创新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折射的正是对创新的热切呼唤。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看当下转型升级,谋长远富民强国,创新都处于核心位置。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宵衣旰食,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一种报效祖国情牵百姓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失败虐我千万遍,我待创新如初恋”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重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失败,需要管理者摈弃“成王败寇”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创新成果之所以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古人云,“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1)用围棋“人机大战”开篇有什么作用?
              (2)从文中看“创新的精气神”指那些方面?
              (3)第三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的主要见解和主张是国人需要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B.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的道理。
              C.只要破除了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一定会迸发出来。
              D.“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这里的“天花板”是指对创新者失败的宽容。
            • 5. 阅读《请敬畏规则》一文,完成各题。
                  ①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人好像很转,其实很苦很累,因为一直要寻思“不走寻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不敢”闯红灯。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地与我擦身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没有?”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汹涌着一车人,我可不吃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觉得最转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后,有人就故意找茬不合作,来阴的与规则作对。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蒲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车至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散去,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向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车队,多是爱炫耀的车迷。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的白线。然而,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⑨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懂得规矩。
              (1)下面对文中词语揣摩,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敬畏”一词表达出对“规则”的一种庄严感、使命感。
              B.第⑤段用成语“一地鸡毛”形容美国公司做决策时混乱局面,表达出作者的反感。
              C.第⑥段的词语加引号作用相同,都是为了强调提示。
              D.文章最后一句的两个“真正”可以去掉,才能与开头“漠视”一词相照应。
              (2)下列对文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说“不遵循规则”的人“其实很苦很累”,表明作者对这类人的否定和鄙夷之情。
              B.第⑦段引述的文字是为了阐明人们能自觉遵守规则是体现人类社会文明的真正进步。
              C.第⑨段说“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这与古人说的“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的观念是吻合的。
              D.哈佛倡导的理念和中国人敬畏的权威是一致的,都是按规章制度办事。
              (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 6.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各题
              经营好你的人生    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如何经营好你的人生,即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对于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
                  ②贝尔纳是法国的著名作家,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有奖智力竞赛,有道题是:“如果卢浮宫发生火灾,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结果在成千上万份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了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③不难看出,这个最佳答案的确精妙。有的同志喜欢把人生目标定得过高过大,因为不切实际,非但实现不了,反而带来不少副作用。明明自己只能挑八十斤的担子,却偏要挑两百斤,结果可想而知。殊不知,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④确立好人生目标之后,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⑤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正像生意场上有的人总想“空手套白狼”一样,对待人生也想不劳而获,也许还曾侥幸得逞过,但是在长长的一生中,若是抱定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是必然要吃苦头的。“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人生犹如一座天平,你可以把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放在天平的一端,但是在另一端,必须放上相等的重量。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说:“我没什么才气……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二十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当有人问研制出世界首创掌上产品的中山名人电脑公司总经理佘德发是哪个院校毕业的,他笑着说:是社会大学毕业的,学的是苦难系拼命专业,课本就是汽车大王艾柯卡的名言“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⑥在当今社会,不劳而获无异于痴人说梦,守株待兔只会遭人耻笑,踏实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试想连鲁迅都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何况我等这样的普通人!所以,如果你还没有获得你所期望的收益,那么就试着让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变得更重吧。
                  ⑦人世间,很多资源是可以再生的,但唯有生命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一次。因此,多一点经济头脑,多一点经营意识,使你的人生趋利避害,良好经营,赢得丰厚的收益,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门经济学课程。
              (1)从全文来看,围绕“经营好你的人生”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的?
              (2)第②段中举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道理?
              (3)第⑤段作者在提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这一观点后,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4)除了文中所讲的“踏实努力”这一“砝码”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充当人生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呢?请联系生活,试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杜绝校园欺凌需全社会共同守望
                  ①近年来,校园欺凌案例频发,引发舆论聚焦。据媒体统计,仅2015年,媒体报道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近百起,其中以发生在未成年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居多。校园欺凌案件的多发性、结果恶化、涉事人员低龄化等趋势,引发公众对学生安全的担忧,决策层部署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治理行动,是积极果断的应对之策。
                  ②今年4月22日晚,网络平台曝光数名女生轮流多次掌掴一名女生视频。4月25日,湖南永州市道县政府官网通报称,掌掴女生事件系琐事引发,目前已对涉事的多名学生进行处理,其中,3人被处以治安拘留,另4人管教。4月28日重庆彭水一初中生被同学持刀捅死的事件,持续引发社会关注。治理校园欺凌,突击性的专项治理固然及时必要,但要从源头根除校园暴力的顽疾,必须多措并举,全社会共同守望。
                  ③“破窗理论”启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人们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这便是犯罪心理的最初动因。“破窗理论”启示,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道德与法治教育,呵护好“第一个窗户”,就是从娃娃抓起。
                  ④整治校园暴力,从家庭开始、家长主动承担孩子的公德教育,学校扭转重教书轻育人的应试模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决定,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与开展重在知行合一法治知识课。加强小公民的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规则意识,倡导信义团结,弘扬文明礼貌。教育工作者应义不容辞的担当起育人的责任。
                  ⑤更重要的是职能部门与全社会一起走进中小学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最忌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司法部门要善于、精于、巧于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安全文化与法治信息资源,尤其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鲜活生动的事例、案件,第一时间向学校源源不断地提供道德与法治教育素材,进而使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得更加活泼,富有质感,接上地气。
                  ⑥普法与司法部门可将已审结的青少年犯罪案例、涉及未成年的民事调解案件、治安行政处罚案件及时送到老师手中,让他们在授课中贴近实际,讲出“干货”,有声有色,使中小学生身临其境,喜闻乐见。还可以邀请一线警察、起诉审判人员等,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案说法,以身说德,进而提升道德法治教育课的实际效果。
                  ⑦教育部门加大力度专项整治校园欺凌的效果值得期待,但风暴式整治能否达到釜底抽薪还有待观察。校园安全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政府与全社会都应将校园安全当作头等大事,细化责任,强化投入,常抓不懈,动员社会力量监督校园安全,堵塞各种漏洞,防患于未然,方为治本之策。
              (1)本文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作者认为整治校园暴力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3)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如果你在校园内遇到校园欺凌的现象,你将如何劝说?
            • 8. 阅读《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回答文后问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19日,有改动)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你如何理解“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这句话的含义?
              (4)结合全文内容,请你说说如何“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 9. (2016•鄂托克旗校级模拟)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质 朴
              查一路
                  ①余光中先生曾经跟友人说过一段话,他说,《乡愁》原本表达的是淡淡的哀愁,但看到内地演员朗诵《乡愁》,总是激动,甚至凄厉,有样板戏的风味,令我很难为情。
                  ②我想起了质朴年代的表情达意方式。我小时候,家住乡村小学,春夏之际果蔬上市,附近的乡亲们肩扛锄头,手里顺便提溜一只南瓜、几个辣椒和茄子,送给我母亲。我母亲在乡下教了一辈子书,在一个人口不到百人的小山村教出了几位博士后,村民们心存敬意。那些果蔬上还粘着泥土和露珠,他们就一句话:“尝尝鲜!”放下就走。质朴的方式,新鲜的味道,给人感觉简而美,至今唇齿间留着回味和感念。
                  ③这些年,我们对于物的装饰,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文艺作品亦如此,那些动辄耗资数亿的电影,除了场面华丽,给人留不下太多印象,导演被人戏称“装修工”。种种活动,首先都被花里胡哨的策划、华而不实的形式,搞得似是而非。其次是一些不纯洁的想法,将事物的本质层层遮蔽,使人误以为云遮雾罩方可包罗万象,人为地把一切都弄得很复杂。
                  ④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时,一群英国小孩问他:“白宫什么样子?”布什回答:“白宫是白色的。”引起哄堂大笑。 布什固然有点幽默,但我觉得,他说话很有艺术,删繁就简,他抓住了白宫最本质的特质。我曾在一幅图片上,看过小布什举把铲子,他把自己退休后生活用一句直白的话加以概括:“我,布什,美国前总统,现正在拿着铲子铲狗屎。”一语中的,还需要花言巧语干什么?
                  ⑤有些人,想方设法包装自己;有些人对自己很随意,像把一块金玉随便扔进土堆里。最近读到一本书,其中有个章节写陈寅恪去给学生上课:
                  ⑥满满的礼堂,众人引颈而待。传说中的陈寅恪来了,布衣,布鞋,布袜,腋下夹一布包裹,打开布包裹,里面几本线装书。一点风景都没有。有人就纳闷了,这位号称教授中的教授,怎么没有一点派头,连个装书的皮包都没有?
                  ⑦可他一开讲,语惊四座,连走廊里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教授。
              (选自《读者》,有删改)(1)本文开头引用余光中的一段话,结合全文,说说其有何用意?
              (2)品析第②、③段,说说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文末说到陈寅恪是为了论述什么?请结合自己看过的电影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想法。(30字左右)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为“小人物”的杰出喝彩    ①一提到杰出,很多人想到的是政治领袖、商业精英、科学巨匠等“明星级”人物。他们确实是令人仰慕、值得学习的杰出人士。可是今天,有另外一种“杰出”悄然走红,赢得社会各界的褒奖和追捧。“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他们的职业很普通,岗位也很平凡,但在紧要关头展现出的美好品格,让道德的光芒闪耀苍穹--“小人物”的杰出同样令人动容。
                  ②由此想到南京大学110周年庆典上引人注目的场景,那就是给“十大杰出校友”颁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获颁“杰出校友”称号的有好几位是来自基层的“小人物”。比如王同歌,这个扎根于灌云县燕尾港默默奉献了32年的基层天气预报员就榜上有名。南大公布的“杰出校友”首条评选标准就是“长期在基层一线尤其是在艰苦地区默默奉献,淡泊名利,在平凡岗位作出不平凡贡献的校友”。仔细品味南大眼中的杰出,让人感慨良多。
                  ③通往杰出的道路不止一条。很多事物看似平淡不起眼,却不可或缺。一根房梁,结实到极致;一个士兵,坚守住岗位。这何尝不是杰出?雷锋一生没有干过惊天动地的事情,只是坚持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好,成为道德的楷模。南丁格尔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护士,她把满腔热血都付予平凡的护理事业,成就了“提灯女神”,受到万人敬仰。
                  ④人人都有向往杰出之心,但当社会的聚光灯集中到权势、金钱等浮华的符号上时,杰出的价值标准就容易被误读,追求杰出的路径就容易跑偏。在“官本位”、“向钱看”观念影响下,一些人习惯于以“大官”、“大款”来论英雄、排座次、论成就,仿佛官当不到一定级别称不上杰出,财富达不到一定数量算不得杰出。在他们眼里,官位和金钱成了衡量杰出的标准。还有人热衷于入选各种《名人录》、《名人大全》,甚至不惜花钱买学位、买榜单。凡此种种,都是对杰出的认知出了偏差,被名和利扰乱了心智。照此下去,不但成不了杰出人物,反而可能跌跟头、走错路。
                  ⑤平凡孕育杰出,杰出来自平凡。无数事实亦证明,杰出不一定要成为大人物、名人、超人,只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小人物也完全能够杰出。那些在基层一线、平凡岗位做出不凡业绩的人,同样是可亲、可敬又可学的杰出人物。
                  ⑥让我们为普通人的杰出喝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的材料放在文中哪一段合适?并说明理由。
              托尔斯泰说:“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