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向字典鞠躬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 把“羽扇纶巾” 的 “纶”(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 2.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3.

              秦始皇为何放弃北伐匈奴而修长城?

              方小向

              (1)公元前215年,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就地修筑长城。

              (2)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呢?

              (3)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题。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4)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达到了192石!

              (5)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占领了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

              (6)反观匈奴,他们的作战成本却很低,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游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游牧,一边作战,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7)得想个招儿,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8)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9)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又因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10)说句实话,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原理》之类的著作,但他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11)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选自网络评论《黄生说》,有删改。)

            • 4. 按要求填空。 (1) 《黄生借书说》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又号_________。 (2) “说”是古代的一种_____________的文体,课题的“说”是________意思。 (3) 课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________,写出3个自己所学过的第二人称代词。 (4) 课文为了论证“__________”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 5.

              ①人这一生,不知会经历多少风雨。而每一次风雨到来之前,我们都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有些来自于学校、老师,有些来自于家庭、家人,还有些来自于社会。这些形形色色的压力,其实都来自于对自身的一种要求。同时也是推动我们成长与前进的动力源泉。所以,成长需要压力。

               ②大森林中树木繁多,光照就不充分,在这种压力下,每一颗小树如果不努力往上长,就得不到充足的养分,所以,森林中的小树生长得又快又高又直,而且少有枝杈。相反,那些平原上单独生长的树木就不需要有这种顾虑了,没有竞争,没有压力,它们就可以比较随便地生长,所以这种树木一般不够粗壮,而且树干弯曲,枝杈较多。

               ③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的军队粮草缺乏,士卒困顿,为了生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项羽破釜沉舟,以激发士兵的斗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设想,如果当时项羽率领的楚军军粮充足,如果项羽没有破釜沉舟……也许,这一史实将被改写。

               ④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科学家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压力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大圣人孔子,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经常受到族人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自己想要保留别人的著作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刀往竹片上刻.把刻好的竹简按顺序保存好,那就是当时的书.《易经》便是孔子亲手刻的,所以他经常翻阅,由于翻阅次数太多,十分结实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孔子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凭着惊人的毅力学有所成的。可见,压力虽然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最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成就辉煌的事业。

               ⑤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写成《说难》……这些人是经历了不如意,顶着巨大的压力才有所成就的。

               ⑥所以,对压力,我们不能一概将其归入“有害的”那一类,不能一味的减压、一味放松。毕竟,我们有了压力,才有生活的动力。就像气球,若将它放气,它怎能飞起?就像篮球,若不用力拍打,它怎会弹起?更像弹簧,若不给它适当的压力,它如何能够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就连金刚钻,也是普普通通的煤,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完美蜕变而成的!

               ⑦ 不过,压力也要适当。成长就如压力锅煮食物,有一些压力,食物就会熟得快些,但是压力过大,就会炸得支离破碎。成长也是如此,心理素质不够强者,小心被压力压得粉身碎骨。

               ⑧综上所述,成长,需要压力。让我们在压力下,破茧成蝶,向着人生的高度展翅飞翔。

            • 6.

              重要的是阅读力而非阅读率

                ①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有人对“你读了几本书”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阅读率明显下降。我认为,这样的调查也有失偏颇,因为时代在发展,很多阅读已不再依靠纸质,而是在网上进行的。纸质阅读率的下降并不能说明整体阅读率的下降,也不能代表人们就远离了读书,我们不能仅凭纸质图书的销售下降就认定现在的中国人不爱看书了,只能说明人们的阅读生活正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②但是中国人的阅读的确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不管是纸质的阅读还是泡在网上的所谓“阅读”,所花的时间不少,但收获并不大,大多是一种“娱乐化、低智化”的阅读。对很多人来说,阅读率可能并不低,但阅读力却在萎缩。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③所谓阅读力,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很长时间以来,鲁迅著作一直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指明灯,但如今鲁迅的著作在中学教材里被削减,甚至成了很多青年学子的阅读障碍,这就反映了如今阅读力的下降,因为鲁迅著作恰恰是需要用心去读的,需要费点脑力才能读懂它。

              造成阅读力下降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阅读仅仅是为了实用而已。能掌握一门实用的手艺,能考上名校,能找个工作,就是阅读的全部目的。因此,对如何从阅读中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嗤之以鼻。其实,培养一个会思考的脑袋,才是阅读的最重要目的。

                 ④造成阅读力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微博为代表的“低智化”阅读方式的流行。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热衷于微博阅读的人群,除了获得短暂的感官快感外,又能得到多少的思想升华?

                ⑤我以为,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文化作为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而国民阅读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石,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所以,最重要的不是阅读率而是阅读力,是怎么读和读什么!


            • 7.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徽标”(如图)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新春添诗意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和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也得到观众称道,认为这使节目既有诗意,又有新意。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在遇到诗词中的难点或者话题点时,节目组特意邀请的像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等几位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便会起到说文解字的作用,或巧妙地把每道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辅以现场多媒体手段,将原本有些生冷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元化的方式“热”呈现,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走红以后,引发了很多讨论。有人非常乐观,认为诗歌的春天来了;有人较为悲观,认为这个诗词大会根本就是反诗词的,它只是一个“诗词背诵大会”。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代人似乎离诗词越来越远,学生在校期间还能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诗词,毕业之后能拿诗词怡养性情的并不多。诗词正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远离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 
              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文化和艺术的享受其实仍然有限。中国人的文化消费远远赶不上物质消费。相比之下,诗词是最方便获得也最精粹的精神享受,许多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剧场、电影院和音乐厅,尤其在边远小城镇,可能连这些设施都没有配备。这是接下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最艰巨的任务,唯有匹配较高物质生活的文化生活,城市化才算得上成功。 
                 不要苛求诗词大会,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社会道德屡屡滑坡并引发争议的当下,需要更宽松的讲文化、讲艺术的节目,进而营造一种社会氛围。 

                                                

            • 8. 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②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④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⑤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⑥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⑦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⑧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⑨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 9.

              重要的是阅读力而非阅读率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有人对“你读了几本书”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阅读率明显下降。我认为,这样的调查也有失偏颇,因为时代在发展,很多阅读已不再依靠纸质,而是在网上进行的。纸质阅读率的下降并不能说明整体阅读率的下降,也不能代表人们就远离了读书,我们不能仅凭纸质图书的销售下降就认定现在的中国人不爱看书了,只能说明人们的阅读生活正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但是中国人的阅读的确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不管是纸质的阅读还是泡在网上的所谓“阅读”,所花的时间不少,但收获并不大,大多是一种“娱乐化、低智化”的阅读。对很多人来说,阅读率可能并不低,但阅读力却在萎缩。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所谓阅读力,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很长时间以来,鲁迅著作一直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指明灯,但如今鲁迅的著作在中学教材里被削减,甚至成了很多青年学子的阅读障碍,这就反映了如今阅读力的下降,因为鲁迅著作恰恰是需要用心去读的,需要费点脑力才能读懂它。

              造成阅读力下降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阅读仅仅是为了实用而已。能掌握一门实用的手艺,能考上名校,能找个工作,就是阅读的全部目的。因此,对如何从阅读中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嗤之以鼻。其实,培养一个会思考的脑袋,才是阅读的最重要目的。

              造成阅读力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微博为代表的“低智化”阅读方式的流行。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热衷于微博阅读的人群,除了获得短暂的感官快感外,又能得到多少的思想升华?

              我以为,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文化作为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而国民阅读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石,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所以,最重要的不是阅读率而是阅读力,是怎么读和读什么!

              (1) 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仅凭纸质图书的销售下降就认定现在的中国人不爱看书了,这种想法过于片面。

              B.中国人的阅读大多是一种“娱乐化、低智化”的阅读。

              C.热衷于微博阅读的人群,除了获得短暂的感官快感外,还可以得到不少的思想升华。

              D.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2) 文中提到造成阅读力下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文中一些观点,你觉得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低调也是一种智慧

              ①第二届中华艺文颁奖典礼,于2014年新年之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亦榜上有名。莫言领奖时无不感慨地说:“今后要做的就是好好写作,低调做人,争取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②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圆了所有中国人几个世纪的“诺奖梦”。但让人可歌可敬的是莫言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恣意轻狂,目中无人,相反他还一直保持着他一贯的做人处事风格——低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正是这低调成就了莫言。而这样成功,让人不得不叹服,低调亦是一种智慧。

              ③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低调如深谷幽兰,时时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                   ;低调如秋日落叶,轻轻地盘旋最终滋养了树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懂得低调。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生活使人们变得张牙舞爪、张扬个性失去了那淡泊的本心。追逐名利、标榜张扬的狂热追求,也使人们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取思考研究,最终心态浮躁无所事事。

              ④低调不是懦弱,而是自信的表现,张扬不是智慧的化身,而是失败的前提。战国时期,庞涓自恃有才,张扬跋扈,不把被其废掉的孙膑放在眼里,总想和其一较高下。相反地,虽然才高八斗,精通谋略的孙膑,却总是放眼未来,不欲与人争锋。最终自恃过高的庞涓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是庞涓的才能无用武之地吗?不!而是他一项自命聪颖,不知收敛,不知低调做人可为生命积聚更多正能量,反而成了反面教材,成了天下的笑柄。由此可见,低调还是智者韬光养晦的远见卓识。

              ⑤生活中,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莫言深谙此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果我们都像莫言一样处事低调,低调做人,就会不断充实自己。洗涤心灵上的污垢,专心致志地达成人生目标。

              ⑥如此看来,低调确实闪耀智慧火花。低调可以让人有最好姿态与心态面对生活;低调可以让人充满智慧地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低调可以让人放低自己暗蓄力量,在不显山露水中成就事业。学会低调做人,不仅我们平凡人的梦不会再遥远,就是我们的民族梦、中国梦、复兴梦也会计日而待也。

              ⑦让我们学会低调做人吧!在低调中创造高调人生,一如莫言。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