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秦始皇为何放弃北伐匈奴而修长城?

              方小向

              (1)公元前215年,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就地修筑长城。

              (2)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呢?

              (3)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题。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4)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达到了192石!

              (5)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占领了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

              (6)反观匈奴,他们的作战成本却很低,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游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游牧,一边作战,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7)得想个招儿,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8)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9)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又因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10)说句实话,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原理》之类的著作,但他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11)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选自网络评论《黄生说》,有删改。)

            • 2.

               (2016文化热点看什么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个繁荣的时代,一个活力大爆发的时代……这里我们选取了与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展望2016中国文化。

                                      ——编者

              实体书店,会持续回暖吗

              在所有人都在为书店之死而惋惜和哀叹的时候,2015年,实体书店竟然渐渐回暖。亚马逊,这家曾经给实体书店沉重打击的网络书店宣布要开设1000家实体书店,而首家书店已经开业。亚马逊的中国同行当当网也应声宣布未来要在全国开1000家实体书店。书店怎么又成了香饽饽?

              因为书店已经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了,实体书店正在变得时尚和复杂起来。卖服装、开咖啡店、办活动、做APP……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丰富;线上线下的结合将更有利于网络书店巨头吸引客户、培育读者的忠诚度;遍及全国的书店体系将有利于整合资源,开辟新的销售通路……实体书店不是负担,而是财富。这样的观念正在改变投资者的态度。而且,政府对实体书店的大力扶持也会使这一趋势保持下去。2015年,天津市已经宣布未来3年,每年投入2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实体书店发展,推动建设书香社会。因此,2016年,实体书店还将继续回暖,更多时尚温馨的书店将出现在读者身边。

              电视剧,会更年轻吗

              如果你对电视剧的理解还停留在仅在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那肯定是落伍了。随着与互联网相伴成长的一代观众的文化消费能力越来越强,电视剧中“小鲜肉”的魅力逐渐盖过了“大叔”,娱乐性盖过了严肃思考和说教。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15年的热剧《瑯玡榜》、《花千骨》和《伪装者》。

              年轻观众的喜好决定了电视剧市场的变化,电视剧从“中老年人专属娱乐”转向面对更多年轻观众,这意味着题材要更加多元化、内容要更有新鲜感、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要越来越强,同时也意味着仙侠玄幻题材受到更多追捧、叙事节奏更加紧凑、画面细节更加精致、演员“颜值”更加考究……

              显然,在这场电视台与互联网关于电视剧的博弈中,互联网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本身的机制更灵活、资本流动性更大、播出方式更多样、盈利模式更多元……互联网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电视剧行业也不例外。2016年,除了“小鲜肉”,一定还有更多新鲜给你好看。

              老人跌倒,会有更多人相助吗

              老人跌倒扶不扶,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近些年竟然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不断在讨论,但就在一些人不敢扶、一些人远远观望、一些因此而产生的纠纷闹上法庭的同时,依然有许多人毫不犹豫地向老人援之以手。在“中国好人榜”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好人。2016年,眼见倒在地下的老人究竟扶不扶,是不是仍旧成为一个问题?而且,是扶的增多,还是观望的增多?

              尽管扶不扶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老人跌倒不扶的事情也难保将来不会再次发生,但随着社会舆论对这类问题监督的成熟化,更随着各种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好人有好报依然会是社会主流。在各级道德模范的评选中,在“中国好人榜”上,被表彰的见义勇为行为就包括扶助跌倒的老人;有的地方还发出《在公共场所主动扶助老年人的倡议书》,其中就明确提出对主动扶助跌倒老年人的市民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相信在今年,帮扶跌倒老人的人会越来越多。

              (选自2016年1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3.

              工匠精神在当下  

              【工匠精神“新鲜出炉”】

              “工匠精神”本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随后,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于是,使用范围扩展,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工匠精神”。       

              ——人民网《2016十大流行语出炉》

              【工匠精神之典范】

              东京银座的小野二郎,捏了大半辈子寿司,被称为“寿司之神”,日本将他视为国家珍宝。为保证温度,用餐前的热毛巾是学徒手拧的;为保证米饭的口感,煮饭的锅盖压力之大需要双手使劲才能打开;煎蛋这份看似简单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经验的徒弟之手;从前的虾是早晨煮好后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现在是将虾煮到客人光顾前才取出;给章鱼按摩时间从半小时增加到40至50分钟,只是为了让肉质变软、带出香味。

              一位顾客与一家在柏林的菲仕乐锅具店的经理聊天,顾客说:“你们德国人造的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卖出一口,实际上也就丢失了一位顾客,以后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锅,用20年就到头了,顾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细想一想,你们划得来吗?”经理回答说:“哪里的话?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这就会有口皆碑,就会招来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我们现在都忙不过来呢!我们几十年来已经卖出1亿多口锅了,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口吗?快80亿了,还有7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等着我们呢!”


              【工匠精神与今日中国】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一个饭碗,这是一个职业”,这是大部分人对自己工作的态度, 但是工匠精神的背后不是一种职业,而是另外的东西叫做Vacation,“志业”。与你内心的志向有关,志业可以说是天职的世俗版本,你不是为了混口饭,为稻粮谋从事自己的工作,你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声音、一种召唤在从事自己的职业,这个职业就叫做志业,工匠精神就和志业有关。                             

               ——《中国人为何缺少“工匠精神”?》

              纯银丝巾果盘——北京APEC期间,我国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让世人都被中国古老的錾刻工艺惊艳。这是錾刻师孟剑锋的作品。果盘有粗糙感,丝巾却有光感,做出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孟剑锋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孟剑锋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变硬不可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

              “其他人可能会选择机械造出中国结底托再黏合上去,而他却无法容忍伴随机械制造而来的细小砂眼,也不愿违背纯手工的诺言。即使右手被烫出大泡,起了厚厚的茧也丝毫没有动摇孟剑锋精益求精、不断超越与追求极致的决心。”

                


              ——《<大国工匠>:寻找缺失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漫画两则

              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一个大国制造业从大到强所必须的一种精神。因为“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

              ——《中国呼唤“工匠精神”》

            • 4.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徽标”(如图)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新春添诗意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和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也得到观众称道,认为这使节目既有诗意,又有新意。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在遇到诗词中的难点或者话题点时,节目组特意邀请的像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等几位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便会起到说文解字的作用,或巧妙地把每道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辅以现场多媒体手段,将原本有些生冷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元化的方式“热”呈现,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走红以后,引发了很多讨论。有人非常乐观,认为诗歌的春天来了;有人较为悲观,认为这个诗词大会根本就是反诗词的,它只是一个“诗词背诵大会”。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代人似乎离诗词越来越远,学生在校期间还能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诗词,毕业之后能拿诗词怡养性情的并不多。诗词正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远离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 
              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文化和艺术的享受其实仍然有限。中国人的文化消费远远赶不上物质消费。相比之下,诗词是最方便获得也最精粹的精神享受,许多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剧场、电影院和音乐厅,尤其在边远小城镇,可能连这些设施都没有配备。这是接下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最艰巨的任务,唯有匹配较高物质生活的文化生活,城市化才算得上成功。 
                 不要苛求诗词大会,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社会道德屡屡滑坡并引发争议的当下,需要更宽松的讲文化、讲艺术的节目,进而营造一种社会氛围。 

                                                

            • 5.

              中国诗词大会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徽标”(如图)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新春添诗意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和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也得到观众称道,认为这使节目既有诗意,又有新意。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在遇到诗词中的难点或者话题点时,节目组特意邀请的像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等几位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便会起到说文解字的作用,或巧妙地把每道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辅以现场多媒体手段,将原本有些生冷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元化的方式“热”呈现,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走红以后,引发了很多讨论。有人非常乐观,认为诗歌的春天来了;有人较为悲观,认为这个诗词大会根本就是反诗词的,它只是一个“诗词背诵大会”。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代人似乎离诗词越来越远,学生在校期间还能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诗词,毕业之后能拿诗词怡养性情的并不多。诗词正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远离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 
              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文化和艺术的享受其实仍然有限。中国人的文化消费远远赶不上物质消费。相比之下,诗词是最方便获得也最精粹的精神享受,许多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剧场、电影院和音乐厅,尤其在边远小城镇,可能连这些设施都没有配备。这是接下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最艰巨的任务,唯有匹配较高物质生活的文化生活,城市化才算得上成功。 
                 不要苛求诗词大会,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社会道德屡屡滑坡并引发争议的当下,需要更宽松的讲文化、讲艺术的节目,进而营造一种社会氛围。 

                                                                                                                       

            • 6. 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②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④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⑤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⑥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⑦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⑧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⑨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 7.

              低调也是一种智慧

              ①第二届中华艺文颁奖典礼,于2014年新年之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亦榜上有名。莫言领奖时无不感慨地说:“今后要做的就是好好写作,低调做人,争取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②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圆了所有中国人几个世纪的“诺奖梦”。但让人可歌可敬的是莫言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恣意轻狂,目中无人,相反他还一直保持着他一贯的做人处事风格——低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正是这低调成就了莫言。而这样成功,让人不得不叹服,低调亦是一种智慧。

              ③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低调如深谷幽兰,时时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                   ;低调如秋日落叶,轻轻地盘旋最终滋养了树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懂得低调。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生活使人们变得张牙舞爪、张扬个性失去了那淡泊的本心。追逐名利、标榜张扬的狂热追求,也使人们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取思考研究,最终心态浮躁无所事事。

              ④低调不是懦弱,而是自信的表现,张扬不是智慧的化身,而是失败的前提。战国时期,庞涓自恃有才,张扬跋扈,不把被其废掉的孙膑放在眼里,总想和其一较高下。相反地,虽然才高八斗,精通谋略的孙膑,却总是放眼未来,不欲与人争锋。最终自恃过高的庞涓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是庞涓的才能无用武之地吗?不!而是他一项自命聪颖,不知收敛,不知低调做人可为生命积聚更多正能量,反而成了反面教材,成了天下的笑柄。由此可见,低调还是智者韬光养晦的远见卓识。

              ⑤生活中,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莫言深谙此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果我们都像莫言一样处事低调,低调做人,就会不断充实自己。洗涤心灵上的污垢,专心致志地达成人生目标。

              ⑥如此看来,低调确实闪耀智慧火花。低调可以让人有最好姿态与心态面对生活;低调可以让人充满智慧地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低调可以让人放低自己暗蓄力量,在不显山露水中成就事业。学会低调做人,不仅我们平凡人的梦不会再遥远,就是我们的民族梦、中国梦、复兴梦也会计日而待也。

              ⑦让我们学会低调做人吧!在低调中创造高调人生,一如莫言。

            • 8.

              法教育与文化修为

              王岳川

              ①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青少年而言,比成人和老人都更有意义。书法之“书”字就是文字,书法是文字的审美书写,文字背后有着伟大的意义。

              ②书法一端连着文字,一端连着生命意义世界。书法的内容往往是人生的警策,是对自己的提醒,营造的是一种文化氛围,有一种文化的向心力和亲和力。书法形态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通过写书法,青少年可以把握篆书的和谐对称之美,把握楷书、隶书的正大方正之美,把握行草书的摇曳生姿之美。这对青少年影响很大,进入书法,既可以可以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又能从根本上了解中国文化。

              ③我们书写“立己达人”四个字,就知道是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书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明白它不仅是八个字,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世界观,一种仁者爱人的和谐精神。古汉语被现代汉语白话文所替代,但是书法家的书法却保存了先秦诸子、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的精神气脉。比如写“大音稀声”、“道不远人”,我们就知道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知道是《易经》的思想,而这些在古代汉语中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

              ④中国孩子拿起毛笔来写书法画画是明智的,而且是有未来的中国文化战略眼光。我们要把握好时机,培养孩子的浩然之气。中国有句话叫“技近乎道”,技最终要达道,这个道就是仁者爱人,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

              ⑤中国在成为文化大国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以书法向世界显示其文化魅力。在当今世界注重生态文化美学的普世性进程中,可以阐明书法是健康的绿色精神生态:以一支毛笔在洁白宣纸上书写,在黑白二色的变化中感受生命魅力,体悟书法作为人生渐进提升的目的。可以说,青少年通过学习书法,进而可以获得文化精神的陶养,并开始把握中国书法文化的脉络。

              ⑥当然,青少年学书法并不以成为职业书法家为目的,而是以在文化与书法互动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为旨归。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书画家几乎没有单一的所谓职业书法家,到了近代中国出现了职业书画家以后,书法的文化底蕴反倒消失不少。如果我们丧失了金字塔的底座而只要那个尖的话,无疑是本末倒置的。

              ⑦青少年学书法,一定要走近经典,寻找中国文人境界高的作品作为自己的范本,对那些将西方流行艺术、行为艺术作为书法游戏的做法,尤其要警惕。书法是一种慢进的文化修为过程,青少年朋友要珍惜以“东方魔方---汉字”为中心的艺术书法,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精进使其成为人类的艺术。                                                (注:有删改)

            • 9. 人人皆可为国王
              梁 衡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梦楼》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 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了自己的国王---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写得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气,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更要跟好拥抱。

              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可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

              ⑦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2月11日,有改动)
            • 10.

              做人要大气/郭军平

                 ①有一句话这样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是啊,拥有一个广阔的胸怀何以不能成就成功的人生。纵观历史的星空,那些闪耀着熠熠光芒的历史名人们何以不是以自己广阔的胸怀容纳来自不同领域的异见,他们胸怀天下,胸怀事业,无论在做人还是在做事方面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声音,才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才能进一步促进自己完善和进步。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人们的知识视野在不断地扩大。一个人,倘若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盲目地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往往只会自取其辱。先哲荀子曾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一个人,只有面对广阔的生活,才能感到自己的渺小;也才能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③故树立大胸怀,是做人大气的基础。要树立大胸怀,就要树立大理想,大目标,这样才会有大境界。一般而言,一个人的心胸不广,是理想不远,目标不高。由于理想不远,目标不高,人的眼光着眼点就短,心胸就窄;眼光短了,心胸窄了,内心的境界就不高。这样不同的建议和批评就容易难以接受。即使是一般的小事情也会耿耿于怀,蜗牛角上争长短。

                 ④心胸要算狭窄的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时期的周瑜,《三国演义》上有一段精彩的三气周瑜的戏,在多次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周瑜最终吐血而亡,成为后人们嘲笑的气量狭小的典范。而在这一点上,与周瑜相比,司马懿就要大气的多。老子常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三国鼎立斗智斗勇的长期逐鹿天下的战争中,诸葛亮与周瑜斗法,与魏国司马懿斗法,周瑜不敌而亡。而司马懿却不是周瑜这样的气量,作为敌手,司马懿老谋深算,他知道自己用兵打仗智谋不如诸葛亮,就干脆装熊,在蜀兵侮辱谩骂声里死活都不出兵,以相持来拖垮诸葛亮。在这一点上,论司马懿的气度显然要比周瑜高出许多,周瑜心胸狭小,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而司马懿却不是这样,即使被诸葛亮打败了,还赞许“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但是最终,司马懿还是在诸葛亮死后消灭了蜀国,为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假如,司马懿也像周瑜那样,岂不是同样要步其后尘吗?

                 ⑤每个人的才能天赋都是有差异的,承认这个差异,承认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就能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从而不会落入被人称为“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老子天下第一”的笑话来。

              ⑥做人要大气,这既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大气的人生,什么时候都会是光风霁月,阳光明媚;不大气的人生,什么时候都是愁眉苦脸,忧忧戚戚,这样活着实在猥琐。因此,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做人,同样也要有一颗海纳百川,泰山不让其土的胸怀,欣赏他人,容纳他人,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高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以低下头来的心胸成就自己。

                                                                       (选自光明网)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