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跟自己比

              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④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既然这样,那么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就会有差别。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刚才的你跟现在的你......如果在它们之间用减法,结果往往不会是零,要么是负数,要么是正数。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懂得宽容了或更加狭隘了,宠辱不惊了或更加浮躁了……

              ⑤因此,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前进,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朝更高的制高点迈进;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总结、反省,寻找、分析“退步”的原因,目的是把今后的路走好,让自己取得进步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⑥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问一位学植物学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看来,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盲目地跟人比较,胡乱地模仿他人。跟自己比,守住自我,才是正道。

            • 2.

               上善若水

              ①“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

              ②所谓上善若水,便是要有水一样的“善”,即做人如水一般无私,宽容,滋润世间万物而与世无争。古往今来,上善若水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圣人在为人处世的大道上前行。

              ③上善若水,要有广大的胸襟。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汇集成海,便有了深不可测的度量。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有着非凡的气度。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然而当他成为大将军后,并没有向当年羞辱过自己的无赖报复。以德报怨,如此宽广胸襟,如何不叫人佩服?林肯在竞选美国总统前夕,在一次演说时被一个参议员羞怒家世窘困,然而对此他并不在意,反而以自己一番发自肺腑的发言赢得了众人真诚的掌声。他对待政敌,总是本着宽容待人的原则化敌为友,为他日后的成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可见宽容的心就如同浩瀚的大海一般能够容纳万物。

              ④上善若水,还要有着谦虚的心,不与万物争高下。水往低处流,这正是因为水的谦逊,不愿追名逐利,攀龙附凤。但凡读过武侠小说者,不难发现那些武功造诣深不可测的人往往并不显眼,《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就是个典例。纵观古今, 孔子说:“守之以谦。”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苏格拉底说:“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               ) 如水一般谦逊,始终难能可贵的品质。楚汉之争,项羽饮恨而终,刘邦一统天下,根本原因在于谦逊这一品质的有无。项羽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不听谋士计策,反之刘邦恭敬待人,谦逊有礼,谋士们自然而然就为他出谋划策,对他忠心耿耿了。上善若水,为人低调,这并不是懦弱的体现,而是为今后成功的铺垫。

              ⑤总而言之,上善若水,是善的最高境界,做人惟有上善若水,才能像老子说的那样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 3.

              一场影响全国7省市60多个城市的严重雾霾不期而至。环保部在通报中陈述这场大面积、区域性空气重污染时,特别强调是“受明显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同时强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这60多个城市,统一启动了预警响应,首次实现了区域高级别、大范围预警应急联动。

              与环保部通报有得一拼的,是某气象局官微12月4日傍晚发布的霾红色预警,这条信息除了告知当夜至次日上午,本地区多地有重度霾,而且对外表示期盼:“大家再忍一忍,很快就会有大风来帮忙清扫雾霾。”

              全国60多个城市联合“抗霾”,这个预警联动机制的创新可圈可点。但表扬与自我表扬、批评与点名批评之后,整个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依然需要回到直面问题的根本性命题上来。

              常识告诉我们,“明显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在大面积雾霾的成因中是次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或者说祸首,还是污染源没有得到控制。而这轮雾霾面积更大、区域更广,表明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到位,说明这么多年来取得的成绩非常有限。60多个城市大区域的预警、抗霾机制,也顶多只能说明像消防队一样,几个消防队一起接到了警报和任务,但火势还在,隐患还在。

              60多个城市联合抗霾,区域级别之高、预警范围之广,首先暴露出来的是问题,而不是成绩。“大家忍一忍,很快就会有大风来帮忙清除雾霾。”雾霾,作为环境污染谈霾色变的头号公敌到了今天这个份儿上,还得靠风来吹,这是令人无比失望的一件事情。我们在治理污染、监督执法过程当中,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不把平时当战时,等到雾霾大面积构成之后才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平时就应该关停、控制的污染源,到了雾霾来袭的时候才必须关停。实际上这反映的就是我们在治理大气污染工作上的一种本末倒置现象——平时少战、免战,预警来了“抗战”“全战”。

              对于真正科学治理、责任治理、主动治理的大气环境工作来说,雾霾的构成,跟风没有关系。靠整天刮个不停、能够驱散雾霾的风,是不可能把大气污染治理成功的。因此,中国治理大气,迫切需要一场风,但它是一场正正经经、彻彻底底的法治之风、问责之风、制度之风。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 4.

              节日,再多一些文化如何?

              春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节日中应该做些什么,恐怕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过节就剩吃了,这是多年来大家一再的感叹。其实还有鞭炮和娱乐,现在一到过节,似乎就是吃喝、放炮,再加呆坐在电视机前。这两年又增添了一项新内容: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即将到来的新年和春节假期,阅读微信、转发微信,估计将会成为过节的首要任务,人人都会乐此不疲,拜年、问候、欣赏、分享、说三道四,恐怕都会在微信里完成。

              吃喝、放炮、娱乐,早就是多年一贯制,再变也变不出什么新花样,而从早到晚盯着屏幕又太毁眼睛,出去旅游,当然是一项很好的选择,但不出去或者出不去的时候怎么办呢?__  (1)  __

              我们总在喊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消失,可如何挽留,或是如何增加?

              一是传承。__  (2)  __。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仍能点缀整个春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现在大家都喜欢练练毛笔字,还喜欢当众挥毫,开办展览,四处发表,而我更觉得,书法爱好首先应该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里。过节了,门口的春联如今都是物业公司在那里忙活,买来的春联由电脑统一制作、海量批发,这样的春联千篇一律,又有多大意思?你还不如自己动手,铺纸研墨提笔。大家不都在呼吁恢复、延续传统文化吗?诗词就是传统文化,对联更可以显示传统文化的根基。写一副自己得意的春联,这就是最朴素的文化传承,贴在门口,供家人、客人和邻居欣赏,如此的文化享受是何等的惬意。如果还有雅兴,不妨帮左邻右舍再写几副,这比硬充书法家,一门心思钻营办展览强多了。

              二是创新。文化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得以发展的。(甲)可见,拥有创新精神是多么重要。拥有创新精神,我们能如雄鹰一样,搏击万里长空;拥有创新精神,我们能如昙花一现,留下美丽瞬间。正如春节如果实在离不开微信,那就自己创作问候的内容、撰写拜年的新句子,学会如何将自己的心意、亲人的想法、朋友的情感,在微信中巧妙地描绘下来,有情趣有幽默感地互相传递。现在是自媒体的时代,这为个个创新表达人人创作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和发表的机会,可很多人还是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想要增加文化素养,首先就要学会使用自己的语言,微信的往来,正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通过微信中创作,在微信里提高文化品位,过这样的节日,比天天盯着低俗段子、传递不实信息、不加鉴别地胡乱转发,好过不知多少。

              当节日过后,我们回想这些日子,创作了多少微信,写就了多少春联,拥有了哪些乐趣,丰富了哪些知识,就会具有满足感、获得感,觉得没白过。诚如高教授所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挽留和增加的责任,因为过节是每个人的事,只有通过每个人的行动才能提升节日的文化含量。

              (《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9日,有修改)

            • 5.

              生命的入口与出口

                 ①生命种种,有的像泉水一样清澈见底,蓝天白云、清风明月一律收纳其中,想一下都觉得快乐;有的像工业污水,颜色黑浊,臭气四溢,望一眼都会作呕。要保证我们的生命纯净、高洁,首先要把入口守住,只让有价值的东西闯进来。

                 ②一个人富有操守、富有上进心,生命的质地就有起码的保证,就可以在社会上立稳脚跟。

                 ③操守是为人之根本。曾国藩当年在京城的时候,说话做事都凭着一种理想与热情,看不惯世俗的东西,招来满朝的反对声。然而,曾国藩这人品质非常好,既不贪腐,也不好色,别人不喜欢归不喜欢,就是奈何不了他,顶多在背后叽咕几句。他后来平定太平天国、成为两江总督,成为后世为官模范,其操守起了极大的作用。

                 ④胡适的学问不是民国时代最好的,但他是民国公认的学术领袖,何也?他的德行很好。他肯帮人,别人没钱花,只要跟他说一声,他千方百计给你解决困难;别人的学术著作要出版,他四处推荐;朋友有了难,哪怕曾经意见不合,他也为你上下奔波。

                 ⑤除了操守,人还得有点上进心。我不轻易使用才华一词,在我看来,才华就是在某方面具有出类拔萃的能力,这不是每个人可以达到的,人人可以做到的是拥有进取心,每天进步一点点。[甲]人有上进心,工作越做越好,活着也就有了精气神,别人便乐于跟你打交道。

                 ⑥想保持生命的纯净,光守住入口还不够,还得疏通出口。

                 ⑦大自然的湖最怕污泥浊水,生命之湖则最忌讳不良的心态、低劣的品质。有的人活在世界上似乎只是为了叹气,昨天买菜贵了一点要郁闷半天,今天朋友无意中说了一句他不爱听的话要怒发冲冠,一句话,在这些人心中,顺利是老天必须要给的,挫折则是对他一个人不公。有了这种心态,人就会坠入情绪的苦海,久久不能脱身。其实,挫折、失败有大小之分,小的固然不足挂齿,大的也往往有转败为胜的机会,关键是不要自己打倒自己。一个人如果老是怨天尤人,朋友跟你在一起就会觉得烦,你的生命也会丧失应有的品位。

                 ⑧生命最大的敌人是自私自利。人活在世上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后盾,这个不需要论证。但我们追求利益不仅要符合法律,还要体现对他人的情义、对社会的责任。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中国最大的贪官贪得的钱也不如他一个零头,为什么前者口碑好,后者却成了过街老鼠?原因就在于,两者所获的利益在法律、道德意义上是不一样的,前者是通过自己的合法手段致富,而且还捐赠惠及他人;后者是以权谋私,贪得无厌,非法侵吞财富为一人所有。人有了自私自利的心肠,灵魂就会失去自净功能。

                 ⑨生命只有在“流动”中才会变得美好。

            • 6.

              论证思维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提出议论文解读的一条要诀,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要诀可演绎为这样一个论证思维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是什么”的主张,然后分析“为什么”是这样,最后落实“怎么办”即“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以实际问题的分析来理解这个论证思维框架。

              请阅读《乌鸦喝水》的故事:口渴的乌鸦找到了一只大铁桶,里面盛着小半桶水,它很高兴。于是,它又“照老方子抓药”:曾有一次它口渴的时候,找到一个小罐罐,有半罐水。它衔来许多小石块,一个一个丢到小罐罐里去,不到半个时辰,小罐罐里的水便升高到罐口,乌鸦痛痛快快地喝了一大顿,真解渴呀!这个情景又浮现在它的眼前。它忙活起来,衔小石块往桶里丢,一个一个,足足过了两个时辰水才升到半桶,站在桶沿上它还是够不着水喝。又渴又累的乌鸦无奈地飞走了。

              下面一段内容是对《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分析。

              在乌鸦前边喝水的故事中,罐罐里有半罐水,口渴的乌鸦无法喝到。于是乌鸦用小石块填充罐罐的空间。由于罐小,“小石块”需要的“量”不大,与乌鸦的“力”没有矛盾,乌鸦比较容易使水升到罐口的位置,喝到了水。后来这次喝水的故事,由于大铁桶的直径与小罐罐相去甚远,大铁桶的水面每升高一点点,就要放不少小石块。乌鸦忽视了小罐罐与大铁桶直径和高度的巨大差异,事件的构成元素变了,还运用老办法、老经验、老方式,一成不变,所以,它白费了半天气力,目的还是没有达到。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适合的办法,不要凭经验盲目行动。乌鸦正确的选择是一开始就应放弃大铁桶,另寻水源,或动员更多的伙伴来衔石块,大家共享水源。

              以上这段分析中,“是什么”,即论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适合的办法,不要凭经验盲目行动。“为什么”,就是分析乌鸦前后找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比较分析法,去认识前后情况的同和不同,以及乌鸦自身的力量等等。原因分析清楚后,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这里的“怎么办”,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与“是什么”相合的,即包含在论点之中了,这是一个特例。下面要解读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论证思维框架就与此有不同,那是一个典型的完全的论证思维框架。

              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在解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时说:“作者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这个分析显然是不对的。

              虽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对事物运作特点的一个概括,但它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是客观现象的概括。这种概括不是“主张”。同人们常说的话——“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话一样不是某个人的主张、看法,而是人们关于生存的基本条件、基本要求的共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是文章要论述的本质问题,而是指导人们面对这一事实、这一现象时应该怎样办。其实这篇文章的论点是:面对“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的现实生活,每个人都要“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那么,明确了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之后,人们自然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怎么办”。

              文章(1)~(4)段,并非有人说的那样——仅仅是“引出本文的论述中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部分的论证是一种类比,使人自然而然推断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提出“为什么”要“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文章后面的内容,就是谈一个人“怎样做”才能养成“创造性的思维”了。

              综上所述,解读一篇议论性文章要关注两个问题:作者的主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主张的。作者怎样阐述则要关注“为什么”提出这个主张,在对事物有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之后,作者对事物的发展提出哪些“怎么办”的观点。

                                                                          (文章有改编)

              【链接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内容结构图


              【链接二】广州中考议论文阅读解题策略点拨

              广州中考议论文阅读考查题型分两类,一是选择题,二是简答题。选择题主要考查把握观点和理解文意能力,需要学生能快速筛选,圈划选项在原文涉及范围,将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比较,辨明差异,根据题目要求选出答案。问答题主要考查概括论点、论据,理解词语、句段内容,赏析词语、修辞、议论方法,文中观点、论据迁移应用。备考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是论点、论据类型、论证方式及基本作用、论证结构、议论语言一般特点;需要养成的解题习惯是阅读中快速圈划有助于区分观点与材料的关键句和理清文章结构的重点句,并能圈划题目中的重点词,明确题目涉及的文本范围,答题表达格式、分值提示有多少个得分点;需要反复锤炼的解题能力是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此外,平时阅读中需注意积累议论文结构知识,在脑海中形成议论文基本结构图,做题时能帮助快速把握文章结构和文意。


            • 7.

              阅读《怎样读书》一文,完成下列题。

              怎样读书

              顾颉刚

                  ①一个普通人走进了图书馆,看见满屋满架的书,觉得眼睛都花了。这是由于他对世界上的知识没有一方面有特殊的兴趣。研究学问的事固然不必每人都参加,但是一方面的特殊兴趣确为任何人所不可少。譬如看报,有人喜欢看专题新闻,有人喜欢看小说文艺,也有人喜欢看商市行情,只要他能够有一件喜欢的,自然拿到了一份报纸就有乐趣。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

              ②有人读书,只随便翻翻就抛开;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末一个字才罢。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理,但永远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多少部书呢?但有几部书是研究某种学问的时候必须细读的,若只是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区分书籍的轻重缓急,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

              ③我们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以分析出它的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遇到什么有疑惑的地方,就为它查一查。心中有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常写常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能了。我们读书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为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

              ④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是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不发达,就连经史本身也不能被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等足以直接救国,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其之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

              ⑤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有关联的其他学问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有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既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任何一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缘故。

              (选文《读者》有改动)

            • 8.

              实话实说

              ①实话,是对事物最本质的认识;实说,是对这种本质表达的一语道破。实话实说是自我内心真实反映的一种直白外观:我说即我所想、我所做。

              ②实话实说是需要勇气的。日本某音乐指挥家在年轻时一次关键的考试中,突然发现乐谱不对——但这么重大的考试,在场的都是权威考官——能出现错误吗?万一……他战胜了自己的犹豫,让音乐停下来,勇敢地说出了“不”……结果他赢得了满堂喝彩。因为他的“发现”就是这次考试的一个有意安排。如果他明知有错却屈从于考场的压力,而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动摇,那么他一生的命运可能就会流于平庸。

              ③实话实说是需要智慧的。在“文革”中,彭真同志坐了九年牢。恢复工作后,1979年的一天,他到中央党校作报告。下边有人递条子,询问他九年狱中生活情况,他看了一眼,继续讲话,就在这时,突然停电了。过一会儿又来电了。这时,只见他拿起纸条念了一下,然后说:“这九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但你想开了,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过像刚才灯暂时灭了一会儿一样。现在,灯重新亮了,我们该做什么,就应该去做什么了。”他的句句属实的话,引来长时间的掌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老革命家的智慧和胸怀。

              ④实话实说应是一种勇气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一种最简单的说话方式,同时,它也应是一种说话表达方式返璞归真的最高境界,它与世俗的直言粗语有着天壤之别。

            • 9.

              困难与梦想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所谓梦想。就是内心世界里处于主导地位的精神支柱。有了这个支柱,内心就充实,生活就精彩,人生就有目标,就会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现在的问题是,实现梦想会遇到很多困难,并非轻而易举,如何克服困难,去实现属于自己的梦想呢?

              实现梦想需要锲而不舍,不懈努力。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了实现水稻高产的梦想,客服了许多困难。“文革”中,用于试验的秧苗被人全部拔除,他没有放弃;在将野生稻与栽培稻做杂交试验时,稻谷没有明显的增产,他没有退缩,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毅力,袁隆平让中国的杂交水稻享誉世界。【甲】。任何梦想的实现,都需要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气馁。

              实现梦想需要________。球王贝利很小的时候就渴望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但家境贫寒,买不起足球。于是,他在袜子里塞满破布和旧报纸,做成“布球”踢,虽然遭到他人的嘲笑,但他并不在意,最终练就了精湛的球技、试想如果贝利面对困难,只是怨天尤人,消极等待,不去创造条件,排除干扰,他就不可能实现自己当一名足球运动员的梦想,更不会带领巴西足球队赢得世界冠军。

              实现梦想还需要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成为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是乒坛传奇人物邓亚萍儿时的梦想,她知道,自己的身材不高,与乒乓球运动员的标准相距甚远;但她也知道,自己灵活性强,爆发力好。于是,她发挥优势,在赛场上努力拼搏,终于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________。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人类因为有梦想而伟大。梦想是发动机,梦想是助推器,梦想是催化剂。走在实现自己梦想路上的人,每天都将活的信心十足,生气勃勃。

            • 10.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在现实场景中的决定,无论是感知、判断、推理还是行为,不犯错误最好,这毫无疑义,但现实场景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因而人的理解跟世界的真实状态之间经常不一致,面对复杂情况,错误难以避免。

              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叫杯弓蛇影:有人请朋友到家中喝酒,结果这朋友喝酒时,看到酒杯里有一条蛇,疑心自己喝了蛇,回家后忧心而病。这人告知原委,蛇原来是墙上弓的倒影,朋友的病也不治而愈。第二个故事叫鸿门宴:项羽听人说刘邦有称帝野心,于是请他赴鸿门宴。刘邦赴宴,趁机为自己辩解。项羽轻信。最终垓下被围,乌江自刎。这两个故事中都有错误:朋友把弓当成了蛇,这是一类错误;项羽认为素有大志的刘邦没野心,这也是一类错误。这两个错误导致的结果不一样,一个是虚惊一场,一个是身死国灭。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错误有两类,一类是把某个没有的东西当成有,叫错误肯定;一类是把某个有的东西当成没有,叫错误否定。这两类错误通常给人带来的代价不同: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不存在贻误病情的问题;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就会错失治疗良机。把草绳看成蛇往往是一场虚惊,把蛇看成草绳却会要了人的命。在人类长达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上,能活下来的人通常具有一种倾向:即在不确定决策场景下,他们容易犯代价较小的那类错误。原因很简单,喜欢犯另一类错误的人都死翘翘了,他们在自然选择的残酷竞争下被淘汰了。

              诸多研究案例支持了错误管理理论,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增大时人会高估变化幅度。这是因为,音量增大常意味着某一物体趋近自己,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对于这种冲向自己的物体,人高估它的速度就能为自己争取更多反应时间,谁知道它是不是一头剑齿虎呢?类似的,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下看时人会高估其高度。这种倾向会让人在危险的山崖上移动时更小心翼翼,以免失足。

              人们更容易把没病的人看成有病的人,而非相反。比如,一个脸上斑斑点点的人坐在公园长椅上,你要没别的选择也只能跟他坐一起时,不自觉就会离他很远,因为你自动就会把这人脸上的斑点,当成是他有病的迹象,哪怕这种判断是错的,毕竟,这种倾向的代价通常很小。但如果他们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你可能被传染,在缺医少药的石器时代,还可能会死。类似的,人们更容易把陌生人看成坏人,陌生人不一定是坏人,但问题是通常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准确判断对方的好坏。人们可能把好人当成坏人,也可能把坏人当成好人,这两种错误的代价不一样:前者是一场误会,后者则会遭受伤害。

              我们并不认为错误是好东西,更不提倡犯错误,这里提出错误管理理论,是想对不确定场景下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让读者对错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

                                 (选自《2015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