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
                                                   侯  磊
                ①记得小时候,老师说饭前要洗手,我们嫌麻烦,总是借口托词,甚至想出歪招来对付.后来,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饭前不洗把手,就感到心里别扭..读书那会,总爱睡懒觉.毕业到了部队,作息变得规律了,每天早晨一到六点,生物钟就条件反射似地准时敲响,偶尔赖在床上也难睡着.看来,凡事成了习惯也就变得自然了.
                ②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曾有人问“当代雷锋”郭明义:“你自己家里也不富裕,为什么还拿出那么多钱帮助周围的人,而且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他的回答很简单:“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习惯成自然.”从典型身上,我们看到了习惯的力量.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高达90%的行为源自习惯的支配.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也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如果学雷锋也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雷锋”岂不天天在身边?
                ③习惯的养成要靠日常的点滴积累.纪念日要学雷锋,但纪念日仅是“加油站”.“善与美蕴藏在生活点滴中”,雷锋做好事就表现在每时每刻,落实在日常点滴.出差乘车,他帮乘务员扫地;战友归来,他帮助补补课;路遇困难,他帮忙搭把手.正是一件件小事,凝聚了雷锋精神的光辉.“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是“积善”.积少才能成多,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养成.
                ④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雷锋是一个实干家,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钉子精神”是雷锋爱岗敬业的生动写照.谁能说干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人,不是学雷锋呢?如果你是一名学生,      ,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农民,能种出让人民群众放心吃的粮食和蔬菜,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能经常到基层走访,履职尽责反映群众心声,这也是学雷锋.导演陈国星在拍摄电影《郭明义》中体会到,善待周围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做有益的事,就是学雷锋的体现.作为一名军人,当雷锋精神扎根于内心,爱岗敬业成为我们学习、训练、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时,那岂不是天天都在学雷锋?
                ⑤“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崇高的道德观念,能不能产生现实的力量,关键在于能否长时期的坚持.“京城活雷锋”孙茂芳执著50年做好事,除了因为崇高的道德追求,还在于他的毅力和坚持,在于他把学雷锋化为实实在在、持之以恒的自觉行动.习惯带来的持续自觉,也许只是凡人小事,举手之劳.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成就伟大.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将选文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补充出来.
              (4)你如何理解第⑤段“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这句话的意思?
            •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厚道
                  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②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③“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④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⑤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⑥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
              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⑦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报,但厚道之为厚道就在于不图回报,随他去.急功近利的入远离厚道.
                  ⑧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也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⑨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⑩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糊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⑪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论点.
              (2)说说①~③段的作用.
              (3)阅读④⑥⑧段,完成下面表格.
              段落    关键句
                ④  厚道是人的本性.
                ⑥    
                ⑧    
              (4)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 3.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守住心灵的高度
                ①孙天帅是珠海市工业区一家外资企业的普通工人.平日里,他目睹了韩国老板对工人们的种种刁难和侮辱,内心极为愤怒.当那个韩国老板责骂一个因极度疲劳而睡着的女工,甚至令所有工人统统跪下时,只有他拒绝下跪,一个人直直地站着.孙天帅的行为不仅表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节,更体现了中国人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豪迈气概.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强权与暴力面前不屈服,守住了自己心灵的高度.
                ②无论是谁,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人生准则,就是说要守住心灵的高度.
                ③霍英东,在中国的政界、商界、体育界声名显赫.他从小吃苦,靠着聪明的头脑和不懈的努力,积累了大量财产.他没有为富不仁,而是热心公益,多年来为社会捐款多达200亿元.他说过一句话:“有钱,是上天赐给你做善事的机会.”霍英东是商界的精英,是精神上的富翁,更是守住心灵高度的楷模.然而有人却在金钱、荣誉面前,暴露出丑陋的人性.陕西农民周正龙和他身后的利益集团,制造了哄动一时的“华南虎”事件,就是为了骗取国家的大量拨款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荣誉.对名利的追逐让他们忘记了生命的最终目标,他们也因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
                ④守住心灵的高度,需要心系天下不甘平庸的情怀.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主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更是用生命诠释了理想.屈原出身贵族,在楚国本来有着较高的地位,生活无忧,但是在“举世皆醉”中,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真理面前挺身而出,即使被放逐,也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虽然他的生命随着汩汩流淌的汨罗江水一同远去,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令人敬仰,他也成为中国人的光辉榜样,只有那些自觉地把自己生命与祖国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人,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⑤守住心灵的高度,需要雄厚的资本和健康的心态.在风靡欧洲的法国网球公开赛中,美丽的中国女孩李娜,历经多场苦战,横扫众多欧洲劲敌,杀入冠亚军决赛.万众瞩目之下,她战胜了强劲的对手--意大利网坛老将斯齐亚沃尼.全面扎实的技术、稳定出色的发挥,使她成为本次比赛的冠军,作为亚洲获得大满贯赛冠军的第一人,面对如此殊荣,李娜没有忘乎所以,而是用动听娴熟的英语,微笑着告诉世界:只要有底气,没有什么不可以!当一个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拥有了在世上立足的雄厚资本,就会战胜压力与诱惑,直面自己的心灵.
                ⑥守住心灵的高度,需要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悬崖上的松树令人敬佩.悬崖上少土,需要它拥有刺穿岩石的力量;悬崖上少水,需要它拥有忍受饥渴的意志;悬崖上少有人照顾,需要它用心灵抚慰自己.树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追寻真理的路上,一定会充满荆棘,充满危险.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罗斯福也说:“生活好比橄榄球比赛,原则就是奋力冲向底线.”只有具备非凡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能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
                ⑦真诚勇敢地面对生活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追求的目标.只有让心灵高高地站立着,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人生才会更加美好.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择下面一个人,写出他的事例,用来充当本文④⑤⑥段中任意一段的论据.
              陶渊明  陆游  邓稼先  袁隆平  成龙  何祥美  比尔•盖茨  海伦•凯乐
              ①选择    的事例,充当第    段的论据.
              ②事例:    
              (5)阅读下面材料,说一说真正做到“守住心灵的高度”,除选文所论述观点外,还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至少写出三点.
              陈文原是福建一名大学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收碗哥”.他每天饭后都在学生食堂里收拾餐具.从视频上可以看到,他手臂上下翻飞,原本杂乱的餐具瞬间被分门别类收拾好.据统计,在两分钟时间里,他收了整整两千只碗盘.他来自农村家庭,靠助学贷款上了大学,此后没有再向家里要过一分钱,课余凭借在学校食堂收碗赚取学费,现已偿还大部分贷款.面对许多因欣赏而有意招聘他的大企业,他婉言谢绝.他计划先把功课学好,把碗收好,毕业之后再自己创业.
            • 4. 阅读《时间的价值》,完成下列各题.
                                                  时间的价值
                                                  艾敏(埃及)
                ①时间的价值正如金钱的价值,二者的价值在于很好的使用它们.死到临头才会舍得花钱的吝啬鬼,实际上是个穷光蛋,他的钱就好像是一堆伪钞.同样的,谁要是不把时间用在增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上,他的岁月年华也是虚假的.
                ②我们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昼夜相寻,运行有序,各不相犯.生命被划分为各有其名称的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有不适于其他阶段的特殊工作,就像耕种庄稼,如果误了节令,便不能在别的时令播种
                ③因此,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将其缩短或加长.时间的价值在于很好使用它.我们应当爱惜时间,很好地利用它.
                ④从时间获益和爱惜时间的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你在生活中要有一个目标,符合道德要求的目标,而且要把你的时间用在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
                ⑤首先,人不能没有一个奋斗目标.那个随便抄起一本书便无目的地去读的人,是多么浪费时间啊!那个没有固定目标,从这条街逛到那条街,从这家店铺逛到那家店铺的人,是多么劳累啊!确定目标可以使时间充裕很多,容易让人在生活中步入正途.这个人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他知道如何选择有助于其目标的东西,而不符合的就尽力避开.人们发现,做事最多的人,是时间最宽裕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最明确固定的,他们把工作的方向定于达到既定目标上,而不将时间消耗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上.他们不让自己成为环境手中随便摆弄的一个球.恰恰相反,他们要创造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去支配环境.
                ⑥其次,加剧时间浪费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人虽然有某个确定的目标,但他不忠于这个目标,不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不去做符合这个目标的工作.
                ⑦没有目标和对目标不忠,这是两个偷盗时间并把时间的功效抛掉的窃贼.
                ⑧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假如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怠惰、无聊之事,那我们就不会从中获益,也无助于我们的工作.
                ⑨如果我们把空闲时间用于有益的游戏、活动和体育锻炼上,那必定会有益于我们工作,必定会让我们得到能够用来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力量,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来的?
              (2)如何有效使用时间,根据选文内容加以概括.(至少答出两点)
              (3)根据上下文意思,简要概括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从整体上看,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种论证方法论述什么观点?
              (5)文中说“爱惜时间并不是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留一点休息时间,而是要我们好好利用休息和空闲时间,以更胜任工作.”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做的?
            • 5. 维护食品安全,应向美日学习“连坐制”
                                                 郑风田
              “中国制造”的一个怪现象是,出口到国外的食品,安全度要比国内高出一截,虽然美国、日本等国对来自中国的食品设置的标准,比国内标准更高,但中国的农民与企业还是都达标了.为什么离产地更近的中国消费者却难以享受到更安全的食品呢?
                双汇瘦肉精曝光后,大批记者赶赴双汇总部漯河,但当地政府却要求酒店报告记者行踪.地方政府为保本地税收,往往习惯于成为问题企业的保护伞,这恐怕是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屡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不妨学习一下美日的“连坐制”.
                山东青岛,当地有不少将水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按美国要求,采用HACCP(被认为是控制食品安全和风味品质的最好最有效的一种管理体系)认证.如果有企业作假怎么办?政府部门讲“没人敢”,原因是美国人实行“连坐制”--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简称)会不定期突然派人抽检,一旦发现作假,则当地被判为不可信任地区,所有同行业企业都被列入不信任名单,生产的产品美国都不要了.
                山东菜区有不少出口日本的蔬菜生产基地,当年一个农民偷用剧毒农药,结果在日本海关被抽检出来,导致涉事公司所有出口日本的蔬菜都被拒,当地所有农民的菜都卖不出去了.
                在如此严厉的连坐制度下,没有企业敢轻易作假,也没有渔户敢轻易使用违禁药品.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熟人社会相互监督效果比单纯依靠政府监管效果好很多,交流经验--不是交流作假的经验,而是学习怎么做才能达到标准要求.当地监管部门也特别尽力,不但平时认真抽检,还会对农民进行提高生产质量的培训.
                每次食品安全出问题,总有监管部门以我国有2亿多小农户、几十万个小作坊、抽检率太低等借口来搪塞.但困局并非无解,我国也完全可以试试美国、日本的连坐式监管制度.这种连坐式的监管虽然“残忍”,但针对目前我国食品供应乱局,只能采取阵痛式的监督方式.只有痛了,才能让地方政府真正尽力尽责,才能彻底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选自《东方早报》2011年4月1日,有删改)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实行“食品安全连坐制”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3)有同学认为山东的事例写了两个内容(一个关于水产品,一个关于蔬菜),这样没有必要,建议删去一个.你认为呢?为什么?
              (4)若在“食品安全连坐制”下,蒙牛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企业自身及该区域乳品行业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和后果?请结合以下资料回答.
              【资料链接】:
              2008年,我国内地爆出了“毒奶粉事件”,涉及的企业众多,其中包括知名品牌蒙牛.国家质检总局在蒙牛几个批次的奶粉和液态奶中验出三聚氰胺(一种为提高蛋白含量而添加的化工原料,对人体有害).事发后,内蒙古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公布处理方案:“对含有‘三聚氰胺’的这几个批次产品,坚决进行下架、封存和销毁.在原奶采集、生产环节进行最严格的检测与食品安全管理.”
                                                                                (根据有关材料编写)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角色有大小 责任无轻重
                ①刚刚去世的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他对泌尿外科作出的杰出贡献是载入世界医学史册的,可更让人敬仰的永远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吴阶平常说:“那身洁白衣服唤起的责任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当年在协和医院读书时的吴阶平贪玩,对学业不太上心,在一次救助一个临危患者时,那个人对死亡的恐惧及对生命渴望的眼神一下子激活了吴阶平作为医生的责任.
                ②人的责任都是多重的,因为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是多元的.面对上司我们是部下,面对属下你又变成了领导;在对外关系中,一会是别人的客户,一会又成了别人的雇主,一会儿是供应商,一会儿又成了消费者,这不断变化的角色并没有让我们感到不适,因为我们的情商就是在这不断变化的角色中得以施展.无论我们角色怎样变换,才能如何施展,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责任.
                ③一个人只要能恪守自己角色的责任,他就不会差到哪里.比如保安,不让任何一个没有出入证的人进小区,就是尽到了岗位责任;比如校对,对自己没有完全把握的字,坚决查字典,他就尽到一丝不苟的责任;比如领导,对于该坚持原则就是“一刀切”,他就尽到了铁面无私的责任.
                ④人的社会角色不同,责任大小有别,但承担责任的道义无轻重.造飞机的与做风筝的人,拉一个客人与拉一百个客人的司机其责任是没有等级之分的.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对自身该承担的责任就不能分轻重.
                ⑤1920年的一天,美国一位12岁的小男孩与伙伴们玩足球,一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伙伴们纷纷逃跑了,小男孩却走到邻居家门口等待宽恕,然而,邻居家的老人却十分固执要求索赔.小男孩只得回家拿钱.可父亲也不开恩.父亲说:“家里虽然有钱,但是你闯的祸,过失得你负责.”父亲最后掏出钱,但严肃地对小男孩说:“这15美元是借你赔人家的,以后你要想办法还给我.”小男孩赔了老人的钱.从此,他边读书边到餐馆刷碗.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他挣到了15美元,自豪地交给了父亲.父亲拍着他的肩膀说:“一个能为自己过失负责的人,将来一定能有出息.”许多年后,这个男孩成为美国总统,他就是里根.后来,里根在回忆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那一次闯祸,使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
                ⑥几天前我也听一个朋友讲过一位五十多岁客车司机的事,他为了能尽职尽责,保证良好的出车状态,每次出车前他永远只吃半分饱,以免长途驾驶时犯困,并且坚持了四十年.他曾说一生最怕就是因为自己的失职,给他人造成终身的伤害.平凡岗位上的一个平凡的人,他对待自己该承担的职业责任,就像一个国家总理对待国家大业一样鞠躬尽瘁,没有丝毫的怠慢.当他有一天交出方向盘,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尽到了一个客车司机的责任,我没有因为我的遗憾给别人留下灾难或悲痛.
                ⑦我们每个人其实只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这个社会就会运转得和谐一些.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本文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请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4)下面四个选项中,最适合作本文理论论据的一项是    
              A.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C.人生须知未尽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结合选文内容及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
            • 7.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何谓幸福      
                                                 何启治
                  ①在人世间,人人都渴望幸福--那种让人心情舒畅、称心如意的境遇和生活.
                  ②而托尔斯泰告诉我们: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③也许,托翁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头一句话所说的意思有所特指,而我在经历过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却不再犹豫地对自己,也想对读者说:与其说每个人心里向往的幸福大都相同,还不如说,幸福其实也只能是各人有各人的幸福.
                  ④首先,幸福因人而异.
                  ⑤伟大的政治家不仅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创建殊勋伟业,还想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多做贡献,这是他心里渴望的幸福;而一位普通劳动者所渴望的幸福不过是辛勤劳作后的丰收和殷实的日子.教师以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才为幸福,战士以为保卫祖国而献身为幸福,科学家以在自己所迷醉的科研领域中驰骋为幸福;而贪婪的商人当然视巨额利润为最大的幸福,赌徒自然只想大把大把地赢钱.一个懒惰的美籍华人小伙子曾一点都不难为情地对我说,如果什么活都不用干,手里又有很多钱,想怎么吃喝玩乐就怎么吃喝玩乐,那就太幸福了.
                  ⑥其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企盼.
                  ⑦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跟着父母出游,得到一件漂亮的衣服,一件精美的玩具,一些可口的糖果点心,就能满足他们对幸福的渴望.对刚刚成年的年轻人而言,成绩优秀,学业有成,异性的爱恋,网上的遨游,往往都是他们所憧憬的幸福.而人到中年所追求的,自然就应当是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和美了.至于老年人,那“健康是金,平安是福”也就道出了他们对幸福的企盼了.
                  ⑧但是,幸福和不幸,其实融注在人们每天的日子里.应该说,幸福还因每个人不同的生存境遇而有别.
                  ⑨当你跋涉在沙漠戈壁滩上渴得嗓子冒烟的时候,一杯清水就意味着幸福;当你爬行在黄山那段不到两米宽的“鲫鱼背”上战战兢兢(两边都是云遮雾罩的深渊)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就是幸福.对于一个被无边的忧郁所包裹的孤独者,真挚的呵护,友善的关爱,就是他(她)的幸福.在“大跃进”过渡到大饥荒的年代,对于在饥饿和浮肿中艰难度日的人,不要说什么美味佳肴,只需一个菜窝头,几根手指粗细的胡萝卜,也就意味着幸福.在以极“左”为特征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当你被推来搡去,被带铜扣的皮带抽打,被连着几天几夜的“车轮战”式的批斗折腾到出现幻视幻听的时候,别说是安卧床榻,就是能短暂地让你坐在椅子上,或靠在墙角上打一会儿盹,也就得到一时的幸福了.
                  ⑩可见,幸福真是因人因时因境遇之不同而有别.除了真正的违法犯罪分子应当受到法律的惩处之外,我惟愿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能得到幸福--用你辛勤的劳动,用你真挚的爱,用你的智慧和勇气去赢得应该属于你的真正的幸福.
              (1)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第⑦自然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
              (3)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结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依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两个句子(不能重复原文).
              当你跋涉在沙漠戈壁滩上渴得嗓子冒烟的时候,一杯清水就意味着幸福.
            • 8. 议论文阅读
                                              常想一二
                                               陈鲁民
                晋人羊祜(hù)说过:“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他这话还真不是无病呻吟.他立志伐吴,统一天下,建不世之功,可总是不能如意.先是碰上一个硬对手陆抗,让他无计可施;好不容易等到陆抗病死了,他正准备出兵,晋武帝又听信贾充谗言,不愿动武,错过伐吴最好时机;又过了几年,晋武帝终于想明白了,要大动干戈了,羊祜已老得走不动了,不由得发出这千秋遗憾.
                宋人辛弃疾也有同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辛弃疾立志抗金,收复失地,但南宋朝廷一帮主和反战君臣,百般阻挠,处处掣肘,让他空有一腔报国志,在等待与无奈中,慢慢老去,加上孩子也不争气,让他很是失望.一生坎坷,壮志难酬,他只有寄情于诗词曲赋中,发发英雄牢骚,出出豪壮怨气.好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牢骚怨气竟也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气势,无意中又成了一个“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标本.
                扪心自问,我们多是些平常人,没有羊祜、辛弃疾那么大的襟怀和抱负,不如意的层次也没他们那么高,但遇到的不如意事却一点不比他们少,虽然都是些家长里短,庸常小事,鸡虫得失,小悲小伤,也常让我们心情郁闷,无法排遣.
                其实,细想起来,有很多不如意事都是自找的,譬如,刻意去争一些不该争或意思不大的东西,争位置,争职称,争荣誉,争排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老是和这个比和那个比,结果越比越不如意;或各种欲望太强,结果力不从心,自寻烦恼.那么,我们不妨适当放弃一些身外之物,减一减太盛的名利之心,不如意事自然就会减少.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少想不如意事,多想如意的事,这是民国元老于右任的人生态度.他曾写过这样一副著名对联:“少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既然“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的大趋势基本无法改变,那何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顺心的“八九”,多想想让人高兴的“一二”.这可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不是鸵鸟的埋头战术,而是达观者的生活态度.
                比如说吧,是楚霸王,你就应常想破釜沉舟,少思霸王别姬;关老爷呢,该常想过五关斩六将,少思走麦城;曹孟德就应常想官渡大捷,少思赤壁惨败;李后主呢,要常想“凤阁龙楼连霄汉”,少思“最是仓皇辞庙日”;孟进士呢,该常想“春风得意马蹄疾”,少思“昔日龌龊不足夸”;东坡先生,则宜常想“千里共婵娟”,少思“高处不胜寒”;清照女士,当多想“应是绿肥红瘦”,少思“凄凄惨惨戚戚”;拿破仑元帅呢,应常想奥斯特里茨战役,少思那不幸的滑铁卢.总之,要多想“金榜题名”的高兴事,少思那“将军被擒”的倒霉事.
                不过,“少思八九,常想一二”,也要讲个辩证法,把握好一个度.“常想一二”是为了调整情绪,保持乐观,但绝不能躺在“一二”上睡大觉,自我麻醉,感觉良好,而要积极开拓“一二”的领域,挖掘新的“一二”出来.“少思八九”也不等于不思,一点不思那就成了没肝没肺的糊涂虫,而是要少思、精思加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在精思中悟出人生真谛,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篇为什么要列举晋人羊祜和宋人辛弃疾的事例?
              (3)针对平常人不如意时心情郁闷的情况,作者谈到哪两种排遣的方法?
              (4)文章最后一段能删掉吗?为什么?
              (5)请结合丰富的课内外积累,谈谈你理解的“常想一二”.(80字左右)
            • 9. 谈尊严
                ①“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是著名画家徐悲海的座右铭.是的,人活着就要有傲骨,就应该有尊严.
                ②自古以来,就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帆责,使我不得开心颜”;有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有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扪都是活得有尊严的人.
                ③人活着要有尊严,因为尊严是自我激励的精神武器,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前提.当一个活得没有尊严的时候,人生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他的行为不被人们肯定,他的生活失去价值,于是他只能苟且地活着.所以,一个人,只有当他活得有尊严的时侯,他在这个世界上才有立足之地,他才会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④古希腊有一句谚语:“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也许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但我却明白其问的深意.因为做人没有尊严,没有了能人的骨气,再有才华的人也会堕落,会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甚至会遗臭万年.像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汪精卫,文章写得很好,但是却投靠日本人,甘当卖国贼,结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究其原因就是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⑤人活着要有尊严,因为尊严使人能够忍受磨难,乐观向上.面对敌人的诱惑,李大钊始终坚贞不渝,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尊严,忍受着各种磨难,用尊严捍卫了党旗的鲜红,用尊严书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⑥正直的中国人不但重视维护个人尊严,更是毫不犹掉地去维护国家酌尊严.史书上有这样一个记叔:晏子使楚,楚王让他从狗门入,意欲羞辱他.不料晏子以一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使楚王反而受辱.晏子既维护了个人尊严,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赢得了后人的景仰.
                ⑦所以,人活着要有尊严.一个人没有尊严不能成事,一个民族没有尊严不能兴盛,一个国家没有尊严不能强大. 
                ⑧让我们直立双腿,高高站立着,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何蓉瑜 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仿照第二段划线句子补充一个论据.
              (3)文章的第四、五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 10.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旦盟查叠盛翌邀:.擅堡丝盎.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
              (3)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