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读书的“功利”是读厚人生

              曾瑜华

              ①关于读书,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小父母激励我们学习的逻辑便是: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扔掉锄头,去当“大官”。这大概是中国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延续吧。有人说,这是一种读书的“功利”思想,但这种“功利”思想激励着无数的学子悬梁刺股,也成就了国家无数的人才。

              ②与之相对,近年来又泛滥起来另一种“功利”的说法,那就是读书无用论。在一些人看来,今天的书早已不再有“黄金屋”和“颜如玉”。有的农村父母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认得几个字就算了,读大学有什么用?挣的钱还不如打工的。

              ③一切的喧嚣和苦恼,都围绕着读书的“功利”。我们不免也会偶尔想起这个“功利”的话题:读书有用吗?然而,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这个命题的答案也是多元的,不妨从多重维度去理解。

              ④读书当然可以是不功利的,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很容易达成这种共识。读书本应该只是作为扩大自身知识面、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陶冶情操、坚定理想信念的一种途径,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将读书打上功利的烙印,将读书作为“进身之阶”,那么读书就会成为一件无趣而且低俗的事情。

              ⑤然而,读书也可以是“功利”的——这里所说的“功利”,指的是要会读书,要有方向地去读书、读好书。我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与时俱进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应该成为我们读书的指向和动力。通过读书,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开阔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如果说这也是一种“功利”的话,值得提倡。

              ⑥还有一种读书的“功利”叫做提升修养。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通过学习,可以远离低级趣味,提升道德境界,获得高尚情操。读书的“功利”就在于要多去读那些提升自身品位、给人启发的书。

              ⑦这里我们所说的读书,也不仅仅是书籍。人生何处没有“书”?人生本身就是一本大部头的“书”。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总有学不完的东西,总能发现可以学习的“书”,活到老,学到老。如果非要赋予读书以某种“功利”的话,我们读书最大的“功利”,或许可以归结为:读书可以让你成为更好的、有意义的存在。

              (选自2016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关于读书,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第③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⑥段引用冈察洛夫的话有什么用意?

              (4)文中所说的“读书的‘功利’”指的是什么?


              我与母亲之间的争吵

              韩冬红

              ①多年来,母亲但凡有丁点的不快,一准拿“回老家”要挟我。这一回,母亲想不到,我不但答应送她回去,还二话不说叫来了车。

              ②这次争吵缘于母亲偷偷擦地。母亲在我家居住,每天出门前,我拍着她的肩膀,以诙谐幽默的口气,告诉她不可以擦地,不可以做任何家务,不然摔倒了自己受罪。母亲口头答应,往往,我前脚走,她后脚行动起来。那一次,母亲跪着擦地,被我爱人逮个正着。娘,不是对您说了,不能擦地,万一摔倒了,家里没人,咋办?母亲一听,把抹布狠狠一甩,坐在沙发上,然后速度极快地用枣树皮样的老手捂住脸,孩子般哭起来。边哭边说,“谁也别想赶我走,我死也死在这里。”

              ③我急忙去宽慰母亲,不料她话锋一转,非说我的房子是她出钱买下的房基地不可。房子住了十几年,还第一次听母亲这么说,感觉可笑的同时,我有些愠怒,单位分的没有假!

              ④母亲这一哭,哭得我束手无策,哭得我如利刃挖心。我最怕母亲的眼泪。我知道,如果此刻向母亲道歉,说我错了,母亲会破涕为笑。我偏偏没有,反而说,好,我马上叫您孙子开车来。

              ⑤母亲一听,骂我没良心,说早知道我如此不孝,当年就改嫁了。临走,还丢下一句狠话,再也不登你家门。

              ⑥多年来,爱人总是把第一碗饭端到母亲跟前,买来的零食在桌子上堆成山。为了让母亲睡得踏实,有腰疼的他还睡翻不过来身的行军床。我推掉朋友的饭局、谢绝好友的相邀,乖乖地守在母亲身边,恪守着“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谁知,到头来,我们的孝心,被母亲一笔勾销。眼前的这个老妪,除去指责人外,还像泼妇一样无理取闹。

              ⑦要知道母亲一辈子手松、即使在吃饭很成问题的年代,也经常把好不容易换来的米面施舍于人。很小的时候,清河一带有妇女儿童到我们村子乞讨,母亲不仅拿出我们吃的棒子面、小豆腐窝头给她们,还让她们和我们同桌就餐。这些人身上携带着难闻的气味,母亲视而不见,晚上拿出大哥准备结婚用的新被褥给她们盖。整个冬天,从里屋传来的搔痒声,搅得我整夜睡不踏实。临近过年,母亲把家里不多的白面送予她们,我的碗中从此是跟水没区别的稀汤。再看她们盖过的被子,被里上到处是或鲜红或陈旧的星星血渍。那时母亲眼睛眨也不眨,似乎被子粮食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用不着心疼。

              ⑧我不满地牢骚几句,被母亲听见,竟与我争吵。

              ⑨如今,母亲真的是老了,做事总是出尔反尔。

              ⑩几个月后,母亲打过好几个电话,说是想我,无论如何让我周末回老家一趟。我嘴上没说,心里还生她气,推说工作忙,有时间再说。她又不满地跟我吵了几句。

              ⑪回老家接母亲时,一见面大嫂就劝我,不要跟母亲一般见识,她糊涂了。我惨然一笑,说,没事,我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别说要房子,要命也给。大嫂说,您看咱娘,是真糊涂了,那天一脸严肃地把我叫跟前,说给我跟你大哥争了半天房子,也没争下来。最后,咱娘还给我说了声对不起。

              ⑫我的泪水冲出眼眶。想起一个公益广告:表情痴呆的父亲,在大庭广众之下,把盘子里的好吃的往衣兜内装,还说儿子爱吃。母亲简直是那个父亲的翻版。三姐去世十余年,剩下我们兄妹五人,属大哥大嫂日子艰难。母亲无非是想帮大哥一把罢了。

              ⑬那一刻,我对母亲的怨恨顿时释然。

              ⑭“嗷嗷林鸟,受哺于子”,“马驰未觉西南远,鸟哺何辞日夜飞”,都是说乌鸦由母鸟养大,在母鸟衰老不能觅食时,小乌鸦便衔食喂母鸟,以为回报。我羞愧,没有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反而总与她发生争吵。

              (选自《今日文摘》2016年第8期)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写母亲“无理取闹”的三件事。

              (6)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第②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母亲一听,把抹布狠狠一甩,坐在沙发上,然后速度极快地用枣树皮样的老手捂住脸,孩子般哭起来。

              (7)第⑦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8)人常常在自省中走向高尚,你认为文中“我”是怎样的人?

              (9)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10)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 2.

              ①因为没有文字、图画和影像等记录,在岁月的冲刷下,故乡就像一张浸了水的老照片,一幅褪了色的旧年画,开始在我的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并最终消失在记忆的深处。甚至连故乡的那片土地,似乎也忘记了曾经拥有过的富饶和正在经历着的苦难,沉睡在煤尘与瓦砾之下,默默地,不发出一丝声响。

              ②打一出生,大自然老师就陪伴在我身边,山花野草、飞禽走兽,曾经,我的世界比缀满繁星的夜空还要丰富。

              ③模糊的记忆里有一只“可怕”的野兽,五六岁的我,跟着姐姐和哥哥在葡萄园里吃葡萄,突然,一个大家伙从栅栏里钻进来,一跳就跳到了我的面前。我惊呆了,姐姐和哥哥也吓得一动不动,连举着摘葡萄的手都忘记了放下来。大家伙瞪了我们一眼,又一跳跳进草丛里,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我常和姐姐争论,我说,那是一只豹,很大很大;姐姐说,那是一只大山猫,并不比家猫大多少。可惜姐姐和哥哥当时都没做任何记录,如今,我们只好听凭这只神秘的野兽在模糊的记忆中越走越远。

              ④睡梦中我时常梦见山里那种好玩的野草,草叶如手指般狭长,叶子的背面长满毛刺,就像抹了黏胶,往衣服上一贴,便牢牢地粘住了。每次走在山路上,我都用这种叶子在胸前贴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在小女孩儿爱臭美的年纪,这可是一件由自己设计的花衣裳呢!可是,我始终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像山里的许多动植物一样,在我真正认识它们之前,它们就已经离我远去了。因为没有为它做任何的记录,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它的模样,尽管捧着厚厚的植物图鉴,我却不知该从何处查起。

              ⑤我也曾做过自然观察和记录,厨房里的一窝金腰燕,几时来、几时去,雏燕几时破了壳、几时出了窝,我都仔仔细细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可是后来这个本子也遗失了,遗失在满是瓦砾的废墟之中。从此我不再知道燕子几时来、几时去,雏燕几时破了壳、几时出了窝,只有它们“咕噜噜——咚——呖”的叫声还在耳边回响,因为爸爸说:“东——莉,东——莉,燕子在喊你呢!”可是我知道,燕子不会再喊我了,因为我的家没有了,它们的家也没有了,从此我们不再相见。

              ⑥用绿色肩头扛着我们的大山,它是有生命的,就像我们有头发、有皮肤、有血脉,还有心脏一样,它是有生命的呀!

              ⑦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大山死了,黑色的煤尘覆盖了山上的每一寸肌肤;大树死了,在煤尘的覆盖下,几乎每一片叶子都停止了呼吸;动物们走了,除了山路上运煤的货车发出“哐啷啷”的巨响之外,山里的夜死一般沉寂。后来,我的家也没了,被人类掏空的大山再也不能把我高高举在肩头,一声巨响过后,我的家轰然倒下,永远消失在瓦砾与灰尘之中。带着恨与泪,人们离开了,过去不曾为保卫家园而抗争的人们,现在和将来也未必会为它奔走呼告,伤痛和远去的记忆一样,会越变越淡,越变越模糊。

              ⑧连我也不记得院子里的石榴树是什么时候死去的,印象中只有它枯萎的模样;连我也想不起山崖上消失的小鸟长着什么样的羽毛,记忆中它们在人们的猎杀中四散纷飞;连我也记不清山脚下的金沙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点点变得乌黑而混浊……没有记录,没有任何的图文、影像资料,它们的生死变迁,像是一个个虚无缥缈的梦。藏在人们心中的痛越变越轻,轻得仿佛一阵微风便能将它们吹散。忘记了美好与伤痛的人,便失去了抗争的力量,甚至就连迁往一个新的家园,也不一定懂得珍惜脚下的土地。

              ⑨我和我的故乡都患了失忆症啊,直到现在,我才开始醒悟:即使没有摄影器材,曾经,我也可以用自然笔记来记录它的变迁;即使不是生物学家,曾经,我也可以用图画和文字来记录身边美丽的生灵。

              ⑩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多少地方患有这样的失忆症,但我相信,一切也许还不算太晚。从现在起,开始记录我们现有的家园,让自己和脚下的这片土地不再失去记忆。记录的目的不是将历史存入档案,而是警醒人们善待自然,善待人类共有的家园。

              (1).结合文章回答“我”和故乡为什么会患了失忆症。

              (2).请对“故乡就像一张浸了水的老照片,一幅褪了色的旧年画”这句话进行赏析。

              (3).文章第⑦段中,作者说“大山死了”“大树死了”“山里的夜死一般沉寂”,结合语境,理解“死”字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4).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信仰的力量

              ①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战无不胜的力量。

              ②翻开历史,不难见到这样耐人寻味的历程: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

              ③“对信仰的忠诚是爷爷留下的最大财富”,红色情报员钱壮飞的孙子钱泓这样说。相比物质财富,信仰是更可宝贵的财富,它指引着奋斗的方向,决定着不同的价值抉择。

              ④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却不动丝毫,清贫如洗;灯红酒绿的和平时期,杨善洲毕生积蓄只是草帽、砍刀和烟斗,但在后人看来,他们留下的岂止是金山银山。“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道破天机。

              ⑤信仰纯洁,方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不懈斗志。革命时期,信仰是带头种菜纺线,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建设时期,信仰是身先士卒战风沙斗盐碱,是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改革年代,信仰是锐意创新,不惧毁誉不为财;是青春励志,用心坚守在基层;是奉献到老,退休而不褪色。“活着就该多做事”,北川民政局长王洪发一语中的。

              ⑥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李大钊信仰怀胸,“不怕死,不要钱,丈夫决不受人怜”。殷夫视反动派的爵禄为“薄纸糊成的高帽”,为革命信仰不惜兄弟割袍、舍生取义。虽然“抵御诱惑有时比打仗还难”,但“南京路上好八连”却至今葆守“为人民拒腐蚀”的英雄本色……

              ⑦毋庸讳言,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利益至上成为一些人的生存哲学,物质欲望正在侵蚀着信仰的根基。一些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贪污腐化、价值虚无、精神空虚。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 ‘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⑧人一旦有了高尚的信仰,浮躁的心灵就有了熨帖,繁忙的工作就有了目标,人生的奋斗就有了意义。从南湖到塞北,从瑞金到北京,从陕北窑洞的兴国之光到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是一座抵御诱惑的精神堡垒,更是一种护佑我们到达彼岸的精神力量。坚守信仰,我们将战无不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能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充一事实论据吗?

              (2).本文中“高尚的信仰”的具体内容,作者通过引用的方式有多种表述,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种。

              (3).本文中第二段所使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4).请具体分析第四段的论证思路及其作用。

              (5).联系全文,说说第七段不能删去的原因。

            • 3.

              人生需要自我雕琢

              宋阿芬

              ①漳浦天福石雕园的石雕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其中“自我雕琢”的石雕寓意深远。“自我雕琢”为一位体格健壮的青年,手握铁锤,刻苦磨炼,为拥有完美的形象不懈地自我雕琢,不断地自我提高,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这种情景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

              ②石雕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③回顾历史,纵观世相。许多成功人士都是经过自我雕琢,攻坚克难,昂扬奋进,一步步走进成功的殿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年临池学书,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徐悲鸿刻苦努力,备发向上,才不愧对艺术大师的称号;邰丽华不懈努力,以精美灵动的《千手观音》演绎着聋哑人的美丽与坚强,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和世界。由此可见,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自我雕琢的精神十分重要。

              ④自我雕琢需要静心。俗话说:“心静乾坤大。”面对物欲横流、觥筹交错的世界,必须拥有一颗宁静的心。“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告诉我们:在喧嚣与浮躁的生活状态里,在欲望与诱惑面前要沉着淡定,静心修炼;宁静才能致远。

              ⑤自我雕琢需要恒心。“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要花苞的长期孕育。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才有《本草纲目》的问世。“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自我雕琢的过程是漫长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内心丰盈的过程。只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就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⑥自我雕琢需要方法。外塑形象,更需内强素质。给自己的思想增加高度,高度决定视野,才足以在金钱名利前抵御诱惑;给自己的知识增加厚度,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浸润心灵,才可以在竞争的时代里自由驰骋;给自己的心灵增加纯度,豁达乐观,宽以待人,爱心常伴,感恩相随,才足以在漫漫人生中绽放美丽。

              ⑦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自我提升,雕琢自己的思想、智能、心性,让自己健全起来。

              ⑧人生需要自我雕琢,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第②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3)请结合第③段论证的主要内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答:                                                                                                                                                 

              (4)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                                                                                                                                    

              (5)结合文意,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答:                                                                  

            • 4.

              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①很多人都知道要有所作为就应该“心系一处”的道理,但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心系一处”的人并不多。“心系一处”,难能可贵。

                 ②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40岁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我从来不参与。”事实的确如此,几十年来他始终把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③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人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作家苏童一直以来潜心创作,心无旁骛。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他名声大噪,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以前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成功后依然做到了“心系一处”。

                 ④“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能让你学会坚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心系一处”能让你保持清醒,一带给你再创辉煌的动力。

            • 5.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     

              ⑴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 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

              ⑶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 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

              ⑷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

              ⑸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 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

              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 6.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八”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台”。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类。”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著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 7.

              留只耳朵听批评

              ①我们常常送人礼物——赞美,说者动动嘴,听者的脸上就东风送暖,开成花园。而过多的赞美反而会蒙蔽人,使人看不清真实情况,留只耳朵听批评,才能保持清醒。

              ②孟子云:“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意思是:别人告诉他有过失他就觉得高兴。当然批评不如赞美悦耳,但它是台阶,能送人登上更高的山峰。西晋时有个人叫戴渊,神采不凡,年轻时,曾带一帮人干抢劫的勾当。有一次,他抢劫了文学家陆机。陆机大声批评他:“你这样才华出众的人,怎么也当强盗呢?”戴渊听了,呆了,哭了,然后丢掉佩剑,跪拜陆机。后来,他建功立业,官至征西将军,从此人生走上正道。

              ③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别人的赞美,常常是出于礼貌,或者是阿谀奉承。两只耳朵全被赞美塞住,其实就是聋子。清醒的人,总要留一只耳朵听批评。古今有建树者,莫不如此。齐威王初即位,天天被宫女、近侍、大臣的美言麻醉着,以致边境告急。幸好,他后来听从邹忌的劝告,下了一道奖励进谏的命令:当面批评的,得上赏;上书劝谏的,得中赏;背后议论的,得下赏。齐威王清洗了灌满恭维的耳朵,用人唯才,奖善惩恶,齐国很快强盛了起来,不动一兵一卒,解除了边境危机。如果齐威王不接受批评,他能在历史留名吗?

              ④反之,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批评之声,最终会头脑糊涂,铸成大错。商代暴君纣王,整日沉迷于酒色,不管国事。王叔比干进宫劝谏,谁想纣王不但不听劝告,而且还残忍的把比干的心给挖出来。纣王这种灭绝人性的举动,使天下人寒心,最终导致了"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的结局。试想一下,如果纣王不被奸臣的赞美蒙蔽,接受比干的批评,振作起来,重掌国事,又怎么会成为亡国之君呢?

              ⑤闻过则喜是贤人,从善如流方君子。留一只耳朵听批评,才不会有虚荣之心,才会时刻保持清醒。古人常说“洗耳恭听”,让我们也每天认真对着前人的镜子,洗洗塞着赞美的耳朵,给批评留个通道吧。

            • 8.

              做人与做事

              俞敏洪

              ①我认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先做人后做事。人做不好,事就做不好。以下是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几条原则:专心致志,尽善尽美;学习榜样,提高境界;建立标准,就高避低;善待生命,珍惜时光。

              ②我曾跟学生反复强调,学英语从来不是如何学的问题,而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学的问题。不管什么人,一旦下定决心做事情,就要专心致志,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我给学生讲过我小时候学习和做事的例子。我从小就有一个优点:一件事到了我手里,我一般都会认认真真地做完,不做完我很少去做另外一件事情。这种做事方法我到今天还保持着,从中受益良多。我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做新东方的很多事的,这也促成了新东方今天的成功。所以,对待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认真的态度。

              ③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榜样,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从现实生活中学,二是从历史中学。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榜样。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吸取的营养。即使从失败的人身上,你也可以间接地吸取教训。新东方的很多人就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会从每个人身上寻找优点来学习。新东方的人性格迥异,优点明显,缺点也明显,但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我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王强老师个性耿直,徐小平老师充满激情,陈向东老师具有敏锐的经济意识和市场意识——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从历史的角度看,可学习的榜样就更多了:耶稣、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孔子、马丁·路德·金……他们的人格、胸怀、智慧和勇气让我们在折服的同时也充满向往,从他们身上我们汲取到强大的力量,并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力图成为更优秀的人。

              ④我觉得做事情一定要建立标准,就高避低。建立标准就是建立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标准,而且标准一旦建立起来,就必须严格遵守,不能随意更改。比如你给自己定了一条行为标准,即不能随地吐痰,那你就必须遵守这一标准,不能因为别人随地吐痰你就随地吐痰。你身边总会出现道德和行为准则比你低的人,你要是向他们学习,你只会越学越糟糕。

              ⑤在做人做事方面我有一句口号:做人像水,做事像山。所谓“做人像水”,是说做人尽可能向低处走,对别人谦虚,向别人学习。从长远来说,在把握人格尊严的前提下,为了事业和未来,哪怕“低三下四”也无所谓,这并不损害你的形象。低头做人,抬头做事。韩信钻裤裆,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而历史上没有任何人因为“钻裤裆”事件而小看韩信。所谓“做事像山”,是说做事要有山一样不可动摇的决心和意志,只要确定了目标,就必须像爬山一样坚持下去。人不能有傲气,但必须有傲骨。傲气流于表面,不可一世,一眼就能被人看出来,是肤浅的表现。而傲骨是精神上的,是内在的一种气质,有傲骨的人待人接物都很随和,但内心却有很明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完成自己的使命有着山一样不可动摇的决心和意志。

              ⑥所谓“善待生命,珍惜时光”,是说大家要知道生命的珍贵、时光的美好。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我们死后会不会有另一个世界接纳我们,也无法知道我们的灵魂是不是永远不灭。我们唯一知道的是生命只有一次,而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我们的父母、家人和朋友。只要设想一下有多少父母因为孩子们的不幸而悲痛欲绝,你就会明白你活在世界上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⑦我在人生中遇到过几次大的艰难险阻,曾数次在死亡线上徘徊。当我最终从死亡线上回来时,我倍感生命的亲切和可爱。凡是经过生死考验的人肯定都会有我这样的感受。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医院经过两天的抢救终于醒来时,看到外面的一缕阳光透过窗户射进了病房,当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觉得太阳就是为我而重新升起的。从此,生命对我来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我开始善待生命,尽可能去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给自己带来欢乐和幸福的事。我开始更多地懂得珍惜家庭,珍惜友情,珍惜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努力工作,我工作起来依然是全身心地投入。但在工作之余,我开始走进大自然,走进我自己的心灵深处,去体验自然的乐趣和精神的感悟。     

              (本文选自《新东方英语》杂志8月号)

            • 9.

              (二) 别人的意见不过是个参考 

              (1)苹果的心是什么形状的?当你竖着切苹果的时候,永远不知道苹果心里的奥妙——充满梦想和力量的五角星。把苹果拦腰切开,切口处是一个漂亮的五角形。
              (2)一个人的思维常常会被各种各样的习惯禁锢,钻进牛角尖,再怎么动脑筋也没有新的创意。这个时候,如果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能获得宽广的视野。
              (3)没有胆识的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通常就是唯命是从,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表面上看起来,他们不知道如何做决定,事实上,他们是不敢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所以选择听从别人的建议。这样一来,他们在心理上就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即所有的对错不是自己直接导致的。他们没有在对的决定中享受成就感的渴望,也不敢去面对做错之后的后果。
              (4)或者,胆识的缺失也会造成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在这些人看来,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情况、更有决断力和值得相信。看起来这些人果断而坚决,其实在这个表象的背后,潜意识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乏,才会让他们无法相信别人的建议。
              (5)真正的胆识过人,是自信心、包容心、感恩心和创造性的结合。
              (6)一个充满自信的人,相信自己的决断力,所以愿意听取更多的建议。对他来说,无论这些建议是否最终能够帮助自己做正确的决定,但是至少能打开禁锢一个人头脑中的思维死角,他非常有信心能在众多意见中梳理出自己想要的创意和资源。自信心是胆识的前提条件。
              (7)一个满怀包容的人,能够容忍别人比自己不足或者比自己优秀。对他来说,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给出什么样的建议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启发了自己的思考和热情。这种交流本身,也是积累人脉和获得信息的通道。包容心是胆识的潜在体现。
              (8)一个拥有感恩心的人,以善意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对他来说,当有人给出意见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达到目标,而不是其他任何不轨的企图,他可以完全相信这些人。这是一种何等的勇气,又需要多么坚实的底气!怀有这种信念的人,对于成功的渴望与坚持都有更强大的支撑力,他们的情绪频率一直处于高状态,他们的气场也会无比强大。因此,当真的需要去做决断的时候,很多人出于这种个人魅力的影响,通常会对他给予尽可能的支持。感恩心是胆识的最佳伙伴。
              (9)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随便一个点子就能让他迸发出充满创意的火花。他最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最能够在看似平凡无奇的建议中采集新的元素。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排列组合就是创新。胆识有时候就体现在尝试新事物,或者给原本平庸的事物一个新的解读。创造力是胆识的亲密战友。
              (10)然而,无论收集到多少建议,我们每次只能尝试一条道路。所以再多的可能性也只是参考,最终,我们必须放弃其他所有的可能,做一个决定。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是风险,每一个决定也都可能带来巨大成功。这时,一点博弈论的技巧,或许能够帮助你做相对正确的决定。不过你需要了解的是,再怎么缜密的分析,也不能保证我们做出的选择是最好的。所谓的趋近完美,是在做了相对负责的决定之后,依靠自己的努力,将其做到最好。
              (11)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个最好最大的麦穗。
              (12)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个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个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个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13)走麦田埂的过程就如同成功路上的选择,我们经常会问自己,这个怎么样,会不会是最好的?前面还有没有更好的?还是我错过了这个就没有了?如果太过谨小慎微,过早地选择会让他在看到后面更多的机会时唏嘘后悔,自负却又让人走完全程依然两手空空。胆识的意义在于,不把所有的筹码押给老天决定,但也不会追求所谓百分之一百的确定。因为现在的确定,是建立在放弃了今后所有可能性的基础上,当初听取所有的建议和那些复杂的分析判断,都变成了无用功。
              (14)其实,你有没有思考过关于灵感的由来?一拍脑袋的决定叫作胡断,分析以后的指向性决定叫作判断,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的灵机一动叫作神断,也就是灵感。所以,我们是需要听取众多意见的,这使我们的头脑能够更快地分析运转,同时决定权一定在自己这里,因为除了自己,没有谁能促发神奇的灵感。
            • 10. 25.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