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王飙

                  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其实,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油轮包租出去。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艘货船,将之改成油轮出租。几年之后,他靠“借”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也是靠整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最终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丹尼尔以“借”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智慧,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自叹不如。

              ③其实,借的艺术和智慧,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可谓花开烂漫,果实累累。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的意思便是“借”。纵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取得天下者,莫不是善借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位,之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卓绝的智慧,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很难成就自己的宏业伟绩。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薛宝钗之口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成功的港湾是美丽的,也是人人向往的。你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让自己理想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说,大鹏鸟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因此,不管你是“借鸡生蛋”,还是“借风腾云”;也歹管你是“借水行舟”,还是“借力打力”;更不管你是“猛虎借山”,还是“蛟龙借海”,只要你借得巧妙,借得聪明,自然就能借来人生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平生抱负的宏图大展。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第④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4) 请为本文中心论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5) “借”是门大学问。结合选文及下列材料,说说你对“善借”二字的理解。

              【材料一】张先生急于用钱,向地下钱庄借了高利贷,结果落入对方陷阱,差点就家破人亡。

              【材料二】某企业照搬国外营销模式,意在大展宏图,却因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卡壳,不仅没有获得预期效益,反而造成巨大浪费。

            • 2.

              读书养气

              ①说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无论如何也游不好。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1) 选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③段列举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例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几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我选择____、____句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书可以养气”,“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结合你课外阅读的感受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①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迅速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落于下风。眼见败势已成,他却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面对空旷的戏台,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场,并且在临死前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所以,尽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却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真理,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榜样。

              ②大千世界,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与人对阵,参与竞争,都会有输赢,见高低,而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百战百胜只是神话。因为,天外有天,你厉害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你有降龙十八掌,人家可能有葵花宝典;你有屠龙刀,人家有打狗棒。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年你得势占优,再过几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输不丢人。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就干脆远离红尘。

              ③楚汉之争,项羽的最后悲剧,就在于他的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还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写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东渡乌江,那么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如果项羽能够忍受打击卷土重来,或许历史将被重新改写。

              ④“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结局并不美妙,不会因为不怕就能克敌制胜,创造奇迹,但不怕虎的精神却是历来被人赞颂的。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牺牲品。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更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要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怕不好出门见人,总之是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⑤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低,输赢都是正常的。奥运会上的百米赛场上,无论谁输给博尔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那小子是百年一出的短跑奇才,不管你被拉下多大差距,谁也不会笑话你。而你如果因为害怕而退赛,因害怕而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不战自败,那就丢人丢大了。在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馆里,我们还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水平连我们的业余选手都不如,仍然面无惧色与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观众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就是对他们不怕精神的鼓励。输球之后,他们照样大大方方地和对手握手拥抱,向观众致谢,他们是虽败犹荣。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

               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诚哉斯言!            

              (1) 请在下列段落序号间用“∥”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①段中的事例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说说它的作用。

              (4) 参照下面的提示,请补写出第④段的论证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野牛因怕狮子而丢掉性命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对第⑤段中“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都应该如此”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 4.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在下列选项中选出 最恰当的论据填在选文第③段空格上。(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D.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5.

              说说“浅阅读”     吕宏

                ①一个朋友每月都要买七八本厚薄不一的各类书籍,更新床头的书架。我好奇地问,买书,看吗?他答,当然看,有些时候是一天看一本,只求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书。这就是当前很时尚、很流行的“浅阅读”。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一位领导同志曾谈到,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

               ③不可否认,“浅阅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如果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或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而不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的手段,其过于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人在失去学习自觉性的同时带来思维的钝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功利性阅读将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育、知识构成的合理化,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④读书之用途,小而言之可以了解社会、增长学问、开阔眼界、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充实自我;大而言之可以掌握科学、明辨真理、培养能力、提高水平、奉献社会、报效国家。古人读书讲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读书,是提高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在时下,不少人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太思考工作,很少研究问题,遇到新情况时,就拿出一本相关的书顺手翻几页“临时抱佛脚”,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有可能演化成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浅思维”,如果再以这种“浅思维”为指导做出“浅决策”,弊端更多。

               ⑤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已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科技浪潮中,很多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阅读: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阅读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实施这些措施重新唤起“深阅读”。

               ⑥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深度思维,不能满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因为,读书不仅要“过眼”,更要“过心”。

              (1) 下列对于本文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2)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做本文论据的是
              A.我们需要深度阅读,不能仅满足于浅阅读。
              B.读书不仅要“过眼”,更要“过心”。
              C.浅阅读正成为阅读的新趋势。
              D.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 6.

              强者让不适变得舒适 

              王 石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强者,一种人是弱者。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有人说过,“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想要变得更强,就必须要学会强者的必备技能,那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

                 如果你学会了这种技能,你可以搞定很多事情,例如克服拖延,健身,学习新语言,探索未知领域等等。但是很多人都倾向于回避这种不舒适,毕竟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忍受很多痛苦,甚至是让自己遍体鳞伤。就像狂风中展翅翱翔的雄鹰,就像沙场上驰骋奔腾的骏马,强者永远懂得接受不适,改变不适。例如,你想要改掉拖延的毛病,你必须要在任务出现的时候给自己设定时间期限,然后立即去做,直到任务完成。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你必须要与之相斗争,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这种不适会持续很久,直到有一天你习以为常了,那么你也就不再拖延了。这个过程,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变得像睡觉前刷牙一样,成为一种习惯。

              我以前一直觉得我们应该让自己舒适一些,但是后来我明白一些不适有时并不是件坏事。事实上,你可以学会享受这种不适,例如,我每天都会做一些力量训练,虽然这点不适不会严重到我讨厌的地步,但是人就是这样的,能逃避的困难,我们总能找到借口。我开始告诉自己,既然锻炼肌肉这点痛苦和不适并不影响什么,我不如坚持下去,看看结果怎么样。于是,我制定了计划表格,让这点不适参与我的生活,形成一种习惯。每当我完成15个引体向上,我会在引体向上那一栏写上15,每个月我都会换新的纸张,并总结上个月的情况。不经意间,几个月时间我已经做了1000个引体向上了。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训练自己早起的习惯,其实每天闹铃一响就起床和再睡几分钟起床效果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前者会有点小不适,后者会更舒适一些。我给自己制定了闹铃一响就起床的计划。只要我能在闹铃响后就立刻爬起来,就在纸上写下+1,如今,我已经坚持超过200+了。
                 后来 ,我发现任何只要是有一点不适的事情都是可以训练的,我们可以将一件不适的事情变成一种习惯,然后你会离不开它,觉得这点小痛苦其实是平淡无奇生活中的一种调味料。这件事由不适变得舒适,良好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 文中第二段划线句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生活中的强者有很多,你最敬佩的强者是谁,请举例谈谈你为什么最敬佩他?
            • 7.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1) 解释加横线词的意思

              饿其体肤(   )(2)出数岁(   )

              (2) 用“/”为文中画线,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善借者赢天下

              王 飙

              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其实,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油轮包租出去。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艘货船,将之改成油轮出租。几年之后,他靠“借”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也是靠整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最终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丹尼尔以“借”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智慧,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自叹不如。

              ③其实,借的艺术和智慧,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可谓花开烂漫,果实累累。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的意思便是“借”。纵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取得天下者,莫不是善借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位,之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卓绝的智慧,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很难成就自己的宏业伟绩。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薛宝钗之口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成功的港湾是美丽的,也是人人向往的。你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让自己理想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说,大鹏鸟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因此,不管你是“借鸡生蛋”,还是“借风腾云”;也不管你是“借水行舟”,还是“借力打力”;更不管你是“猛虎借山”,还是“蛟龙借海”,只要你借得巧妙,借得聪明,自然就能借来人生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平生抱负的宏图大展。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第④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4) 请为本文中心论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5) “借”是门大学问。结合 选文及下列材料,说说你对“善借”二字的理解。

              【材料一】张先生急于用钱,向地下钱庄借了高利贷,结果落入对方陷阱,差点就家破人亡。

              【材料二】某企业照搬国外营销模式,意在大展宏图,却因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卡壳,不仅没有获得预期效益,反而造成巨大浪费。                                                                           

            • 9.
              浅议反省
              廖廓
                  ①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反省之于人生的意义。 
                  ②的确如此,反省能让我们思想的土壤更加肥沃, ______ , ______ ,反省能让我们驰骋的草原更加辽阔……但在一些人的意识里,反省,似乎只是老年人的事情,而事实是: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走过的路短,很容易出现失误和差错;后面的路长,反省就更有必要、更有价值。 
                  ③反省首先是对自身所作所为进行的思考和总结。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刻而细致的收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不但要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而且要及时进行、反复进行。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进而导致自己犯错。 
                  ④反省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个人的经验教训虽然来得更直接更真切,但其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倘若青年人不但能反省自己,还能反思别人,善于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就可能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 
                  ⑤反省,主要是对挫折和失败的思考和总结。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正确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聪慧,错误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清醒。而且无数事实证明,失败的教训可能让我们学到更多、更深刻的东西。卧薪尝胆的勾践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警枕励志的司马光写出了彪炳千秋的《资治通鉴》,遭遇几千次挫折的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照亮人类文明史的电灯……他们的成功无不基于对挫折的思考,对失败的总结。 
                  ⑥反省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要善于将反省后的认识付诸实践。记得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恩师给我的寄语是:“望你孜孜以求,绘就人生‘前有碧绿、后有金黄’的美好画卷。”现在看来,要使自己“碧绿的青春”得到“金黄的收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辛勤耕耘。善于反省,并将反省后的认识付诸新的耕耘,这样才有可能使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成今后更大的成功,真正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⑦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经验证明,进步较快的青年人,必定是善于反省的人。反省能使人走向成熟,变得深邃,臻于完善。我们希望年轻人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克服自身经验的局限,进而从更广阔、更深厚的大地上汲取思想和经验的营养,使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 。
              (2) 首段写了兰塞姆的墓志铭和一位智者对他的解读,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 试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 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用作本文论据的是哪一项?为什么?
              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 倘若青年人不但能反省自己,还能反思别人,善于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就可能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 加点字能否删掉,请说明原因。
              (6) 你有过反省的经历吗?请把它写下来,并说说反思收获。
            • 10.

              逆境是块垫脚石

              ①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那是有条件的:把他当成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②有人说,逆境可以变成财富。但逆境要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要使逆境变成财富,需要理解逆境、管理逆境。

              ③那么怎样做算是理解逆境?人一旦遇到逆境,要接纳自己身处逆境这个事实,要坦然面对,接受他。这不是世界末日。当然人生没有太严重的逆境应该更好,可谁能保证自己不会遇到逆境?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在不同时间身处逆境,就像家里来客人一样,这是正常人生不能回避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张海迪在5岁就高位截瘫,她努力调整心态,首先接纳了“身患重病”的事实,而不是不敢承认、不肯承认。接受“身处逆境”这个事实,在此基础上强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能轻易放弃。

              ④什么又是管理逆境呢?逆境能够管理,要点是善于调整不良心态,可以通过变换视角、合理化、转移、替代、升华来处理逆境。变换视角:可以借用伊壁鸠鲁的观点来描述变换视角所谓含义,“不是事情本身使你不快乐,是你对待事情的看法使你不快乐。”半瓶水可以看成半瓶空,也可以看成半瓶水。同样道理,是不是逆境,看你从哪个角度看;逆境时财富还是负资产,也是看你从哪个角度来认识。这就是变换视角。合理化指的是需要找到合适的理由,而合适的理由来自于看问题时用相对全面、动态来代替绝对、片面和静态。所谓“相对视”,强调不好中有好的一面,例如胆小可以认为是谨慎,危机也是机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全面观”强调补偿;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例如,“我个子矮,但我很灵活”就是补偿,视力不好往往听力好,等等。总之,“相对视”注重胸怀宽广;“全面观”注重思路宽广;“动态观”注重眼界宽广。转移是指转移自己的关注点和场所,“吃不到葡萄”,绝不欺骗自己说说葡萄酸,而是从吃葡萄转移到另一个关注点,例如锻炼、书法等等;转移一个新的环境,忘掉葡萄。替代就是用新的内容取代原有的东西,例如,“吃不到葡萄”可以吃橘子或其他水果等等。升华则是利用所谓的逆境和不顺,把它变成进步和发展的阶梯。太史公遭酷刑,反而写成了《史记》这部不朽之作。张海迪身残志坚,却坚持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4门外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成功翻译了16本海外著作,完成了100万字的作品。这些感人的事迹,就是对在逆境中升华的最好诠释。

              ⑤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⑥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那是有条件的:把他当成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节选自《经济日报》2014年12月7日第006版有改动)

              (1) 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第④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概括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 第⑤段引用巴尔扎克的话有什么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