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四得”
                                          韩冬
                  ①易中天教授在著作《闲话中国人》中谈到,人生有四“得”,即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抬得起头.笔者以为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②人生在世,须有一口气.不管这属于志气、勇气、才气甚至傲气,总之,你要沉得住“气”.沉得住气,是事业的开始;沉得住气,是成熟的标志.有时候,沉得住气,需要韬光养晦,需要高瞻远瞩,才能有所作为.有的人沉不住气,特别是在面对挫折遭遇逆境的时候,他们常常消极颓废,心灰意冷;在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候,他们往往趾高气扬,骄横自大.因为沉不住气,在人生的低谷,他们怨天尤人,诅咒命运的不公;在人生的高峰,他们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其实,很多时候,人生只是大海上的一只小船,在狂风巨浪中沉得住气,才有可能扬帆远航,笑傲江湖.如果沉不住气而害怕茫茫无际的大海,要么是畏缩不前,要么有颠覆的危险.
                  ③作为一个人,还要变得了“脸”.红脸也好,白脸或者黑脸也罢,都是人生不同舞台上的角色.当然,“变脸”不是圆滑世故,不是趋炎附势,不是见风使舵.它是积极处世原则的最好诠释:可能心情不好,你对下属进行了一番责备,后来你发现错怪了他人,那么这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赶快变“脸”,挽回自己造成的不好影响;因为信口开河,你捕风捉影地乱发议论,伤害了你朝夕相处的亲朋好友,当你明白事情真相,你也必须变“脸”,承认错误,弥补因你的口无遮拦造成的人际裂缝.学会变脸,才能化劣势为优势,最后成就大事.变得了脸,是胸怀大度的体现,是人生智慧的象征.
                  ④弯得下腰,告诉我们要处世低调,要学会忍耐.宁折不弯,固然值得赞美,但它“粉身碎骨”的结果却令人叹息.那么,既保全自己,又有策略地坚持不更应该提倡吗?弯腰是一种姿态,是为了更好地挺起自己的脊梁;弯腰是一种风范,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韩信选择弯腰,因而成就大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司马迁选择弯腰,因而书写流传青史的绝唱.青松因弯腰而坚强美丽,稻谷因弯腰而成熟厚重.弯得下腰,显得机智,弯得下腰,才可能写出诗情画意的人生篇章.
                  ⑤抬得起头,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激烈情怀,也是君子心底坦荡荡的优雅自信.人生天地间,当活得豪迈,活得潇洒,昂首挺胸,显出一股压不倒摧不垮的正气,展示豁达宽广的胸怀.有不少人活得窝囊,活得自卑:事业失败,失去了奋发上进的勇气;家庭不幸,开始游戏人生;偶尔失足,自暴自弃.人生,不应畏惧暂时的失意,更不应丢弃可贵的自尊.“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凤凰涅,方见美丽.
                  ⑥人生有四“得”,生活从此不同,滋味绵长,而又斑斓多彩.
                                                                             (选自《中国青年》)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的相关语句进行简要地归纳.
              (2)请你仿照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再为作者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进行简要地分析.
              (3)文章论证严密,说理充分.请仔细研读第②段,然后回答: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证明了怎样的观点?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 2.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回答第下列各题.
                                                 谈“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由此看来,       .难怪有位名人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选文有改动)
              (1)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结合上下文,为文章第⑧段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
              (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含义.
              (4)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5)根据你对文章第②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1)本文所反对的是“    ”,针对其弊端作者直接论述了两点,依次是①    、②    (第②点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2)以下语句和本文第③段中作者所主张的读书之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D.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 4. 阅读《过一种有审美的生活》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中,写到了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母女的生活.即使在文革那样艰难的日子中,她们还是要按照老礼为章家送来一小盆长满花蕾的水仙.“每根花茎的部位套上五分宽的红纸圈.如果有四个花键,那就并列着有四个红色纸圈.水仙自有春意,而这寸寸红,则带出了喜庆气氛.”
                  ②她们家买豆腐乳,要去特定的商店,用六个很漂亮的外国巧克力铁盒装着.康同璧的女儿罗仪凤还给章诒和演示捧着盒子也要挺拔走路,“她捧起装着铁盒的布袋,昂首挺胸地沿着餐桌走了一圈.那神态、那姿势,那表情,活像是手托银盘穿梭于巴黎酒店菜馆的女侍,神采飞扬.”
                  ③章诒和按照罗凤所说“心里想着快乐的事”,一路上精神抖擞买回了豆腐乳,她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原来贵族的气质就是“‘坐销岁月于幽忧困菀之下’而生趣未失,尽其可能地保留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
                  ④章诒和的父亲章伯钧与章乃器这对知己在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会晤就是在康家,章伯钧穿的是一身老旧的中式丝绵衣裤,唯恐走在街上,目标太大,被人认出来惹麻烦,而章乃器穿的是洁白的西式衬衫、灰色毛衣和西装裤,外罩藏蓝呢子大衣.章诒和问他:“章伯伯,你怎么还是一副首长的样子?”章乃器举着烟斗对章诒和说:“这不是首长的样子,这是人的样子.”
                  ⑤即使在政治的阴霾中,末日的钟声已经敲响,他依然要活成人的样子.而人是什么样子,就是高贵的、坦荡的、真诚的、美丽的.
                  ⑥美食与美衣全都能拯救人于沮丧之中,一个人专注于审美的过程,就是纳悦自己,滋养身心的过程.这个过程妙不可言.
                  ⑦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现在很多人穷,往往穷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没有精气神,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就是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枯萎.
                  ⑧要想活出人的样子,就要捡起曾经被遗落的审美.别管有钱没钱,都要偶尔穿得漂漂亮亮的去公园,听一场音乐会,享受一次在饭店吃饭的服务. 优雅是一种姿态和专注,是以精神的丰盛来对抗现实的束缚
                  ⑨生活需要惊喜,也需要逃离,从鸡毛蒜皮的物质世界,暂时逃离到精神的天堂中.哪怕明天依然什么改变都没有,你赢了这一天,也是胜利者.--选自《青年文摘》2016.5
              (1)分析文章①、②两段文字的作用.
              (2)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②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3)所学课文中有不少“处困境依然保持优雅举止”的事例,请举一例并加以分析.
            • 5. 议论文阅读
                                               成功就是用板砖铺路
                                                     陈鲁民
                  ①相声演员郭德纲演相声独树一帜,常常是一票难求,当主持驾轻就熟,诙谐幽默,演影视也顺风顺水,颇受欢迎.但郭德纲也一直都是个有争议的人,批评他的板砖和赞美他的鲜花差不多一样火爆,有人预言“这小子就是个泡沫”,兔子尾巴长不了,有人指责他的某些作品风格低俗,类似二人转;有人声称他抄袭传统相声名段改为自己的段子;有人还挖掘出他当年与故人的是非恩怨…面对这些争议和责难,郭德纲很坦然地说:“什么叫成功?成功就是善于把扔过来的板砖铺成道路.”
                  ②的确,人生在世,如果要想干出点名堂,要想获得成功,出人头地,不受批评、不挨板砖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些意志脆弱的人,可能就会被飞来的板砖砸趴下了,一蹶不起,这也就是鲁迅说的被“棒杀”了.而意志坚定的人,则会勇敢地面对批评和指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批评中汲取营养,从指责里看到自己的短处,当然对那些恶意的人身攻击和无端造谣也会一笑了之.
                  ③算起来,近代中国文化人中鲁迅是被人扔板砖最多的一个,这其中既有善意的批评和商榷,也有恶意的攻讦和污蔑,既有来自文化名流的争鸣意见,也有来自文化流氓的无耻谣言,比如说他拿苏联政府的卢布,比如说他的作品“抄袭”日本作家等,潇洒的鲁迅不仅用这些板砖铺成自己的前进道路,而且用这些板砖垒成了一座巍峨的文化高峰,至今无人企及.
                  ④小巨人姚明是鲁迅的崇拜者,他的成长也同样没少挨板砖.他刚进军美国NBA时,美国媒体对他的嘲讽声、质疑声、批评声,简直是铺天盖地,板砖多如雨点.面对板砖,姚明表现了东方人的智慧和倔强,他没有据理力争,没有用板砖回击,因为他知道那没用,最好是用事实说话.你不是嘲笑我是瘦竹竿吗,我就拼命苦练把自己练成“肌肉男”;你不是讽刺我打球作风太软吗,我就专门在硬仗、恶仗中努力表现自己;你不是攻击我体力差,一场球无论如何也拿不下20分,我就打出个样子让你看看,一场球拿他个三四十分出口恶气.姚明也用这些板砖铺就了自己的成功之路,成了NBA巨星.
                  ⑤“草根”演员王宝强,个人条件不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个子矮,长相一般,皮肤不好.除了会耍套把式,一无是处”.许多人也不看好他的演艺道路,不断给他泼冷水、扔板砖.在工友眼里,他是个有妄想症的人.不知有多少人给他吹冷风,讽刺他,说他根本就不是这块料,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要他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到底啥模样.若是换个人,接到这么多的板砖,恐怕早就灰心丧气,彻底放弃了,可王宝强不,每挨一块板砖,他都顽强地反弹:“你们越说我不行,我就越要做个样子给你们看看,我坚信自己就是与众不同.”就这样,他“不放弃,不抛弃”,倔强地寻找机会,再小的角色也不放弃,再普通的群众演员角色他都演得认认真真,先是《盲井》,后是《天下无贼》,再后是《士兵突击》,一部比一部演得好,最后终于脱颖而出,用这些板砖铺就了自己的明星之路.
                  ⑥“成功就是用板砖铺路”,这话极富哲理,更具有可行性,郭德纲、姚明能行,你我也能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咱还是先干起来再说!
              (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首先    ,接着    ,最后得出结论:正确面对批评,每个人都能成功,倡导大家积极实践.
              (2)第③段和第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下列材料中哪一则不能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具体分析.
              【材料一】
                  巴尔扎克一生坎坷,幼年就缺乏母爱.长大以后立志要从事清苦的文学创作,当一个“文坛国王”.从1819年夏天开始,整天在一间阁楼里伏案写作.结果在与书商打交道过程中不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但他依然坚持梦想,在不到二十年里,他共创作91部小说,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
              【材料二】
                  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十名,而且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甚至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但霍金把这些嘲讽当成了动力,坚持努力,二十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成了物理界的大师级人物.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
                                                    乐  果
                 ①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各种信仰和主义可谓多矣,虽然我们并不一定都要皈依某种宗教,但是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指引自己前行的信仰.
                 ②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上帝”,而真正的信仰不仅是一种理论,是一种实践,一种内在生命实际体验,更是精神的支持和动力.
                 ③如果有一种信仰能让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毫无争议地共同信守的话,那就是阅读了.在历史长河中,有关宗教的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文字是人类文明最上乘的结晶,它如此精微,如此难以把握,如此透彻,又如此无孔不入,穿透人的感知.
                 ④人类的文明以文字的脉络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阅读已经超越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宗教,既没有时空界限,也没有地域之分,让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在阅读中共生.
                 ⑤文字,是生命洪炉中的一缕袅袅炊烟;书籍,则是由心灵唱出的歌,安慰着每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它们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与你的心灵对话;它们不思考,却无时无刻不再催促着你的思索.它们以自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它们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比黄金贵重的,永远是知识.而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⑥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足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
              化、思想成果的经典之作,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的一生.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
              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那些已经被阅读了千年的经典,依然将一代又一代的人引领到同样的精神时空,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他们的言行,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让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⑦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助于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⑧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
                 ⑨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书在左右,或信
              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赏,芳香盈口,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⑩常读书的人,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浸染.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其实就是指书的灵透、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透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由内及外,附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从而形成一种翩然风度,一种迷离气质,超凡脱俗,卓尔不群.把阅读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
              ⑪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沉闷枯燥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社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⑫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维境界的高低.四季都是读书时,让我们在书中相遇,让阅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
                                                             (选自《博览))2015年第5期,选文有改动)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常读书的人,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浸染.
              (3)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4)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请你列举一个“经典之作影响人一生”的实例.(80字左右)
              (5)谈谈你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 7.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下列各题. 
                                              涵养人格魅力
                  据载,唐代天德军判官任迪简一日赴宴,倒酒的侍卫一时马虎,误把醋壶当作酒壶,给任迪简斟了一大盅醋.任迪简一喝,酸不可耐,但他知道军使李景略治军极严,部下稍有过失便遭重咎.于是,他咬牙饮尽,结果“吐血而归”.这件事传出去后,“军中闻者皆为感泣”.
                  让官兵们感动的就是任迪简宽厚仁恕的人格魅力.那么,人格魅力是什么呢?就是人的信仰、气质、品德、才智等汇聚而成的感召力量.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涵养自身的人格魅力.
                  拥有人格魅力会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真诚坦率,智慧幽默,勤政爱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格魅力才让他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在他去世之后人们自发走上十里长街,洒泪相送,联合国也为他降半旗志哀.拥有人格魅力会     .心理学家称人格魅力是冬天里的火把,夏日里的清风.如果人人都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人,并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完善自我,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不再有纷争和隔阂,人与人之间将不再有冷漠和疏离.
                  那么,如何涵养人格魅力呢?孔子曾经这样简洁地表述他对涵养人格的认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当前,我们可以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现代诠释和转化.
                  志于道.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崇高位置.所谓道,可以理解为追求的理想、内心的信念.志于道,就是要树立高远的理想.孔子说:“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胸怀理想,拥有坚定信念.否则,就算才华横溢,也会因丧失理想而迷失方向,致使一生碌碌无为.涵养人格魅力,就要志存高远,信念坚定.
                  据于德.据,有依据、凭借的意思.德,简而言之就是道德.据于德,就是要以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儒家强调所谓“人禽之辨”,就是要人明晰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存在,认为人丧失了道德就无异于禽兽.涵养人格魅力,就要用道德滋润自己的心灵.
                  依于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内涵十分丰富.《中庸》说:“仁者,人也.”仁可以视为人的本质所在.大体言之,仁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自省,二是爱人.因此,依于仁,就是指人应该以自爱之心反省自己、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涵养人格魅力,就要激发自爱和爱人之心.
                  游于艺.艺在孔子时代专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中技艺.时移世易,今天的六艺可以泛指各种艺术、技艺.“游”意味着游于艺是以轻松活泼的姿态完成的.今天的人们往往重视实用技术的训练,漠视艺术的修为、情操的陶冶.涵养人格魅力,就要浸染艺术气质,“游戏”于艺术世界.播下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能否收获他人的感念,书写灿烂的人生,就看是能否播下“道、德、仁、艺”的种子,从而涵养我们的人格魅力了.
              (1)说说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2)根据论述内容,为选文第3段横线处填上两个分论点.
                  
                  
              (3)选文第5段是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6段是怎样证明“据于德”这一观点的?
              (5)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第7段论据的一项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
              B.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C.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孔子家语》
              D.巧言令色之人,一失其心于浮伪,未有能仁者也.--(宋)胡宏.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法布尔的忠告
                                                 王充闾
                  一个青年向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请教,说他每天都不知疲倦地把全部精力用在自己爱好的事业上,可是收效甚微,这是因为自己低能,还是成才之路太难走呢?法布尔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位立志献身科学的有为青年.”
                  青年的答复却是:“我不只是热爱科学,还很喜欢文学,我还爱好音乐和美术.就是这么多的兴趣和爱好,占用了我的全部时间.”
              “噢,是这么回事.”法布尔找到了这个青年事倍功半的症结所在.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只放大镜,给青年示范,说:“把他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去试试,就像这块透镜一样.”
                  在人才学中,“聚焦成才”是一个重要的规律.它的含义是,要在认识自己的最佳才能,选准成才目标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去作重点突破.就像通过凸透镜把众多光束集中到一个焦点,从而引起燃烧一样,人的智慧和力量也可以在“聚集效应”作用下形成成才所需的必要能量.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马克•吐温语)
              “聚焦”,这是治学的需要.任何一门学问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清代诗人曾世霖说:“学问尚精专,研摩贵纯一”,“专力则必精,分途恐两失”.一些青年人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兴趣广泛,这是正常现象.但是,由于思想缺乏稳定性,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贪多旁骛,浅尝辄止,今天学习这个,明天钻研那个,造成注意力不断地转换,这是很难跨上成功的彼岸的.
                  (A)古往今来,除了少数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物可以在众多领域同时做出杰出的贡献以外,绝大多数人的智力常态,都要靠“聚焦效应”来取得一定的成果.有些人可能在几个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才能,但并不等于在这些方面都能达到平均水准以上的高度,更不要说尖端水平了.目    标分散,四面出击,     固有的某些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会暴露出更多的缺陷,以致捉襟见肘,穷于应付.
                  (B)世路无穷,人生有限.每条事业与学问之路,又都是“漫漫其修远兮”,不付出毕生的精力去探求,很难窥其堂奥.而任何人都不是千手千眼佛和掌握“分身法”的孙悟空,面对着千支万派的学问,只能尝其一脔.如果撒网太宽,胃口过大,硬要去一手抓十个跳蚤,最终可能一个也抓不到.
                  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有一首《怜愚》诗,讲的正是这种情况,语重心长,发人深省.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当然,法布尔说的把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并不意味着主攻方向之外绝不涉及其他事物.知识的偏枯,同样是治学的大忌.一切知识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而不要目标分散,平均使用力量.专与博是相辅相成的.无博,专则孤立无依;无专,博则泛滥无归.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许多人的成才实践证明,在确定一项专业之后,再按照专业的需要去钻研与涉猎其他各种知识,这样,专中有博,博而能专,就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填入文章空白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目标分散,四面出击,    固有的某些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会暴露出更多的缺陷,以致捉襟见肘,穷于应付.
              A.虽然  但是  不仅        B.虽然  不但  就
              C.由于  不仅  就          D.由于  不但  而且
              (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文章哪一处(A或B)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庄周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放在    处.理由:    
              (4)《怜愚》一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读了此诗,你有怎样的感想?
            • 9. 阅读《当一匹被鞭打的马》,完成下列各题.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禹正平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的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羊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羊?”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羊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羊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羊,你值得批评呀!”其实,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离不开外来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
                  ②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面对苛刻的责备,不要一味地觉得委屈,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坦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惩罚,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是一个值得批评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
                  ④有时候,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说明你已具备了相当的素质和能力,但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内涵,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⑤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⑥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羊,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摘自2014年3月29日《光明日报》)
              (1)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3)分析文中画线句作用.
              (4)同样是讲“鞭马”的道理,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论据?请说明理由.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背书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象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是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新。文学的继承性是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瘐信的“落霞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都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 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的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
              (作者:梁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为第⑤段画线句子阐述的观点续写一个论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