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最苦与最乐》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否定其他说法呢?
            • 2. 《论教养》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赏识
                  ①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表现.赏识,是为人之道,不懂赏识,不愿赏识,人与人之间往往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就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着的“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以致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
                  ②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你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语,可以为他人驱散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为他人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前进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可以为他人诱发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
                  ③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赏识弃绝“祖师爷”和“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纯彻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作灵光.
                  ④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于人于物,其正面或许并非那样靓丽可人,其侧面则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或者其外表还是稚嫩、丑陋、拙笨、顽劣的壳,其内部蕴含的却是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核,我们何妨换个角度看一看,何妨拐个弯子想一想?
                  ⑤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厚非,但苛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标准去审度他人,赏识便会失去家园.只要我们正确地选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看待他人,值得赏识的东西便会扑面而来:闪光的道德、妙异的智慧、纯美的人情…
                  ⑥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而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而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赏识不是谀词满口的鄙俗奉承,而是对事物固有魅力的真诚接纳.
                  ⑦学会赏识吧,这样,你的胸怀才更显得博大,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拥有赏识吧,这样,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
              (1)根据文章写作思路,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2)请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①    、②    、③    
              (3)第③段和第④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3)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他们大胆启用盲人,提高了工作效率,并给公众留下不拘一格降“重用人才”的印象,一批高水平专业人才争先恐后到柯达公司效力.
              以上文字适合放在第    段充当事实论据,理由是    
              (4)以下对文本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
              B、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C、结尾段在文中起到发出号召并总结全文的作用.
              D、文中“诊断”“渴望”“祖师爷”引号的作用相同.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把字写端正
                  ①写字,尤其是书写我国的汉字,有重要的意义.从传达和交流思想的角度来说,字是不闻声响的语言,是时刻离开不得的.从由字及人的角度来说,在未见其人的情况下,他的字又是显示他 风采的“亮相”.把字写得端正大方,能辨可读,是一件不能小看的事情.    ,要做到这 一点也不那么简单.
                  ②有些青年朋友写字潦草出格宛如“天书”,叫人横看竖看,东猜西猜,都吃不准.有些则写得拉杂一团,宛如泼翻豆箩,乱散一地,例如:一个“甥”字,被劈成“生”“男”两字.有些则象一排排打了结的链子,字与字解不开,读不断.有些则是任意创造,不合规范,“丢头”、“缺腿”、“少心肝”,比比皆是.读这类文字的书信或稿件,轻则让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重则引起误会,延误大事.
                  ③这些青年人往往认为自己的字总是“写不好”了,也不想练了.
                  ④细细想来,笔下的字写得马虎潦草,恐怕还是他的态度不端正.诊治这毛病的药剂,当是叫他要静下心来,把写字当桩事来做,全神贯注地一笔一笔、一字一字地写下去,积以时日,培养成 一丝不苟的态度,就不难把字写端正.
                  ⑤当然,态度端正,也还得方法得当.千百年来,书家如林,字帖似海,王羲之、颜真卿等名家高手,为后人留下了难以胜数的精湛书法,借鉴他们的字帖,从中摸索和琢磨技法,是一条简便而有效的途径.中国的方块汉字,前人总结出不少经验,如从汉字的结构字形上讲,“东”的长,“工”的短;“魏”的大,“口”的小;“夕”的斜,“中”的正;“千”的疏,“龚”的密…懂得些一般的布局间架,把不同字的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安置得恰到好处,就会写得端庄美观. 至于通篇的文字,形体宜大小一致,横成行,竖成列,清晰整齐.
                  ⑥要有一手好字,还得勤写苦练.古人曾说过“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古代不少青年人就是这样努力,终成赫赫大家的.如今,用圆珠笔、钢笔写字,同样也得下类似的苦功,持之以恒,会有成效的.#^
                  ⑦要而言之,态度端正,方法得当,勤写苦练,那末,在岭的腕底笔梢下,一定会出现一手端正的好字.                                                                    (有刪改)
              (1)在第①节括号内填入恰当的选项.
              把字写得端正大方,能辨可读,是一件不能小看的事情.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那么简单.
              A.所以   B.而且   C.然而   D.即使
              (2)文章第②节列举了诸多“写字潦草出格”的例子,目的是    
              (3)文章④⑤⑥三节的位置能否调换,说明理由.    
              (4)下面这个事例适合放在第    节内,理由是: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从小跟智勇和尚学习书法.晚上躺在被窝里还常常练习,一边想着字的气 势、结构,一边用手指在被面上“写”.日子久了,竟把被面划破了.
              (5)联系全文,第⑦节加点的“他”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5.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①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可以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在灵魂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和卑俗作斗争,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②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③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像保尔•柯察金、鲁宾逊、觉慧、觉民等等,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④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⑤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超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⑥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选文有删改)(1)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2)请为选文第③段补充一个类似保尔•柯察金、鲁宾逊这类人的事实论据。
              (3)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②段的加点关联词语“无论……还是”能否删去?为什么?
              (5)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 6. 阅读《当一匹被鞭打的马》,完成下列各题.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禹正平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的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羊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羊?”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羊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羊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羊,你值得批评呀!”其实,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离不开外来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
                  ②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面对苛刻的责备,不要一味地觉得委屈,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坦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惩罚,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是一个值得批评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
                  ④有时候,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说明你已具备了相当的素质和能力,但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内涵,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⑤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⑥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羊,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摘自2014年3月29日《光明日报》)
              (1)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3)分析文中画线句作用.
              (4)同样是讲“鞭马”的道理,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论据?请说明理由.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7.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温暖人生    ①很多人误解了读书的意义。在一些人看来,读书,不过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另一些人认为,读书,仅仅是为了研究某个问题。如果这样看待读书,就大大降低了它的价值。确实,为了完成学业,我们需要读书。为了研究问题,我们也需要读书。但这仅仅是我们读书的功用之一。如果我们的理解到此为止,就会丢失很多东西。
                  ②我认为:读书,能丰富阅历,提高修养,使人精神愉悦。
                  ③读书是一种对话与交流。 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你如果坐拥书城,那就是拥有了一大批随时准备接受你访问的重要人物。你走近他们的思想,可以赞同与欣赏,或者批评与反诘。你可以走进他们的情感之流,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流动起来,让自己的思想充实起来,你可以从中获得道德的力量。对于人生来说,这种道德的力量往往是比知识的力量更为重要的东西。
                  ④读书是一种超越。当你沉浸在阅读之中,当你实现了与那么多古今圣贤对话之时,你就是在超越你自己的生命,你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这令人沉醉的时刻,你让自己的生命飞翔起来,让它变得无限广阔,你体验了生命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的有限境域。
                  ⑤读书是一种搏斗、挑战与探求。人的一生,应该是与自己的无知进行搏斗的一生。(A)读书,是与无知的搏斗,是对黑暗的挑战,是对光明的探求。每一本有价值的书,都会带给我们一片新的光明。每一次有价值的阅读,都会使黑暗悄悄退却。
                  ⑥更重要的是,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在春雨淅淅的夜晚,还是在雪花飘飘的假日;是在聚精会神的课堂上,还是在形迹匆匆的旅途中,当你拿起一本书,忘情地翻开那散发着墨香的书页时,你不会感到一种生活的温馨悠然而至吗?
                  ⑦(B)亲爱的朋友们,徜徉在书的海洋中,就犹如徜徉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你的心会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2)请你说说第①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⑧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③段中说:“对于人生来说,这种道德的力量往往是比知识的力量更为重要的东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点评。请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对其语言进行品味,并作批注。
              我选    句,批注:    
              (6)读完选文,你对读书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自由要以邻为伴
                  ①自由是一个迷人的字眼。因为,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有了自由,才有可能获得生活的幸福。
                  ②自由,是人们追求的境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③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勾画了一个未来社会的愿景--“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
                  ④自由从来就如此重要。那么,实现自由,就是不受约束,不受限制,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自由要以邻为伴。
                  ⑤自由就要以邻为伴,就要转变观念,视邻为友。邻居者,朋友也,友生也。古有“虽有兄弟,不如友生”的歌谣,今有“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民谣,都说明一个道理:要把自己置于社会大家庭之中。自己生活,也要让别人生活;自己追求幸福,也要允许别人追求快乐,从而自觉地把个人一己之自由变为别人自由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更不是“灭火机”。
                  ⑥自由,要以邻为伴,还要善于合作,善于沟通。陶潜有诗云:“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大意是: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既然是邻曲、朋友,就要“时时来”、“谈在昔”。只有“时时来”,勤走动,才能增进友谊;只有“谈在昔”、多沟通,才能求同存异。无数事实都证明,合作,使邻居亲上加亲;沟通,让邻居亲密无间。
                  ⑦自由就要以邻为伴,       是人与人为伴,       是人与自然为伴。邻者,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自然;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社会有动力,自然有活力;人之有生命,物之有寿命。对自然,要敬畏;对物质,要爱护。如此,来实现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预示的:使“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从而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1)根据上下文,将词语正确的一项填入第⑦段画线处    
              A.不仅仅   也      B.不但    而且     C.只要   就     D.只有   才
              (2)第④段“自由从来就如此重要”中“此”指的是    
              (3)第⑥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作用是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论证结构是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那一段最恰当?请从论证的角度具体阐明理由。    
                  唐代的官黄门监卢怀慎与姚崇同在相位,却以才能不及姚为由,遇事一概避让,统统让姚崇作主,不仅难被人称为“良伴”,甚至连“同伴”也配不上,反被时人称之为是“绊脚石宰相”。
            • 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1)文章第①段引用沈从文的墓碑文作为开头,有何作用?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①是可忍,孰不可忍?
              ②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③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多练人谋天下雄
              张保振
                  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话颇有意味: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品读再三,悟出一个道理:多练人谋天下雄。
                  ②“练人谋”者,依古人之言,需“抱五德之美,握二柄之要。”五德者,智、信、仁、勇、严;二柄者,赏与罚。五德之美,美在光照天下;二柄之要,要在法如山大。多练人谋,说到底,就是要多多坚持德为先、法为山。这对领导干部为政处世不无启发。
                  ③无数事实证明,坚持德为先,能得人;坚持法为山,可激人。得人者,天下雄;激人者,风清正。当年,商朝创立者成汤放下身段,三下僻野,请贤士伊尹出山,留下了“三聘台”的佳话,掀起了“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汤武革命”。三国时,诸葛亮视军令如山,不仅挥泪将爱将马谡斩首,而且亲自上表自贬,从而让法令之权威高高树起,极大地激发了士气,促成了战如风发、攻如河决的可贵势头。
                  ④多练人谋,关键在一个“多”字。多,就是要在多年头、多维度、多姿势上下功夫。
                  ⑤多年头,就要如日之出、星之现,自始至终不曾变。决不能初始阶段如海,中间阶段似湖,后期阶段像池,甚至池中存水渐无,惟有泥沙掀浪。俗语说“只有初一,没有十五”,只有善始,无有善终,难成善果。有些领导干部往往是始则起步好,对人谦,能搞“五湖四海”,不拒谔谔之言,从而建树不断。但就是搁不住时日消磨,经不起岁月冲刷,在顺境之中不思进取,在成绩面前自我陶醉,在高位之上忘乎所以,逐渐滑向了腐化堕落的深渊。“苦难的童年,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悲惨的晚年”,一些贪官的人生写照,令人警思。
                  ⑥多维度,就要过好“亲疏关”,走好“尊卑路”。对手中握有公权者而言,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不能有“小圈子”,不能搞亲亲疏疏那一套。不能只走“上边路”,不走“下边路”,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更不能视群众为“刁民”,见上访就反感,对其诉求只有忽悠之心,没有解决之意。德应如阳光,送暖不择人,送光不弃物;法应似雪霜,树草同待遇,陵洼同样施。惟有多维度,才有真公平,方显大境界。
                  ⑦多姿势,就要历尽风雨,不改初心,关键时刻冲得上、名利关头守得住、寻常生活行得正。人的一生中,事业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大风大浪,还是顺风顺水,都蕴藏着考验、进行着检验。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进退之间,取舍之中,秉持一颗为民务实的赤子之心,则天地开阔、内心坦然。
                  ⑧多练人谋之“多”,表面看是一种简单的数量,实质上是一种过硬的质量。从“多年头”中体现坚韧毅力,从“多维度”中透视坚守精神,从“多姿势”中折射坚定信仰。毅力让人骨头硬,精神育人品自高,信仰立人意志坚,有此三者,足以使领导者养正气、生锐气、聚人气,在改革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搏击风浪、扬帆远航……
              (摘自《人民日报》)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围绕中心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3)文章第⑤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就其中一种举例说明使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