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______。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段③中加点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______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证明什么?
              错误是______;证明______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可以删掉,说说是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读书杂谈(节选)
                                                    鲁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选文略有改动)
              (1)在下面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选文第①段点明读书的话题,第②段主要阐述 ______ ,第③段阐述嗜好的读书,第④段就爱看书的青年读书提出了 ______ 的建议。
              (2)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
              (3)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
            • 3. 学会如何待人
                ①与人格完善的人相比,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那是一种无以言传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一个勤勉于修身的人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体谅及鼓励.
                ②能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其脆弱的一面,从而待人温和宽容,是很多优秀的人的相同品质.这也就是以待己之心待人.
                ③做到待人如己并不容易,生活中人们的双重标准随处可见.这种双重标准往往体现在:对自己宽容而对他人严苛;无法原谅他人的冒犯而轻易遗忘自己对他人的伤害;无视对方的心情处境而把自己的观念情绪强加于人;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安理得与体谅视作理所当然…是的,我们常常希望他人纯粹,而忽略了自我反省一修正.双重标准来源于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所看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及以恶相向,追根溯源,多来自与双重标准,那种不愿反省不懂得自制的人格.
                ④其实,以自私的言行伤害原本想要真诚地亲近我们的人,只能使我们孤单,失落.我们要反省,我们要慢慢学会设身处地,扪心自问:学会放低自我,善待他人.
                ⑤对自我不完善的攻克及对美善言行的学习,是一生必修的功课.而以待己之心待人,是克服双重标准的秘诀.我们借此铲除那些不善良的“杂草”,平复脑海中贪婪的念头.这些努力在日后会见成效:我们的内心被注入了一股真正的力量,那种无需他人认可也能平静充盈地生活的力量.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③自然段列举生活中双重标准的现象有何作用?
              (3)你对画线句中“是一生必修的功课”如何理解?
            • 4. 重拾阅读精神
                ①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有关名人与书的趣事不胜枚举: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给女儿嫁妆时,亦是用满满一箱书;《资本论》首位翻译者、经济学家王亚南,在乘船遭遇风浪、海轮颠簸不止时,要求服务员将其绑在椅子上以聚精会神地读书;诗人闻一多在结婚当日的早上不见踪影,后被友人发现在书房中如痴如醉地读书…
                ②然而,近些年来,我们更多地听到这样的故事.2008年上海一家早教中心率先开设幼儿经典诵读班,由专家带领10岁以下的小朋友诵读《三字经》、《论语》等经典作品.结果在短短3个月中,学员由原先的20人减至3人.有记者采访退班孩子的家长,得到的回答竟出奇一致:“以后入学时又不看这些,还是把时间花在学英语、电脑、钢琴上更为实惠,这些可都是升学加分的.”
                ③从什么时候开始,书籍已经不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沦为“耽误孩子升学的滑梯”?家长对于经典阅读先入为主的拒绝态度,不仅没收了孩子享受人类丰盛文化大餐的入场券,还间接导致了这些孩子长大后偏于功利的阅读习惯.在许多书店里,你看那“最畅销图书排行榜”上,显眼位置处净是些炒股、基金、管理类的书籍.
                ④书店里的人头攒动,正和当代人填补不了的心灵饥荒形成反差--讽刺的是,往往我们功利书读得愈多,便发现这种饥荒愈厉害.捧着教辅书、“快餐”书太久,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只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进而造成精神上的乏力,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的乏力.
                ⑤很难想象,一个精神乏力的民族,会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当人们津津乐道“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也正是文豪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的辞世纪念日时,往往夸大了这其中的“巧合色彩”,而忽视了这些文豪们对于启迪思想、丰富文明的重要作用.
                ⑥若你想说,莎士比亚们离我们太远,无论怎样读书,我也达不到他们的境界.那么就看看卡耐基吧,很多人在陷入人际纠纷、遭到解雇时,常常从他的《人性的弱点》中寻找“速效冲剂”.但卡耐基曾这样写道:人活着不只需要面包.有些百万富翁因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而面临人性的饥饿;相反,有些穷人却在精神上十分富有,远非百万富翁所及--是一个人的精神令他的身体富有
                ⑦还记得邓清清吗?那位在地震后的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在被救出后,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⑧读书能缓解我们内心的恐惧,丰富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精神的力量.就从今天开始,想一想我们为何设立“世界读书日”,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从全文看,第②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揣摩第④节中“便发现这种饥荒愈厉害”这句话中“饥荒”的含义.
              (3)说出第⑥节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4)结合文意,说说如何理解“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
            • 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       郭兵
                ①从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悉,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与此同时,“十二五”全国文化发展规划也在积极制订中.
                ②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振奋的消息,它表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人看到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在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着对文化振兴的这份理性与热情,这无疑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③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④因此,放到中国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看,致力于文化发展也许比成功的经济振兴更为重要.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这成就,多是在经济领域的,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几乎是乏有可陈.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长此以往,危及的将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位西方思想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自己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自然是国将不国了.
                ⑤即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当前也离不开与文化的交融,中国就很吃了这方面的亏.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功夫熊猫”却成为美国的财源,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千古传诵,却被迪斯尼搬上荧屏赚了几个亿;中国的进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惟独文化产业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普遍占到GDP的15%左右,美国甚至超过20%,我国则刚刚超过3%.类似的证据还有很多,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经济发展没有文化内涵,在将来的竞争中必然劣势日显.
                ⑥文化复兴是一个比经济振兴更为重要更为艰难的命题.唯因如此,才更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依据文意,请指出“这是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句中“振奋人心”的具体内涵.
              (2)文章第自然段列举“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这一观点的?请试作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