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三)最好的化妆是读书

                  ①在我看来,读书之要在于提升气质。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自可化浊俗为清雅,变奢华为淡泊,转促狭为开阔,令偏激为平和。

                  ②古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对读书之于造就人的气质的最好诠释。气质,说到底,其实是一个人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态度。坚持多读书,人就会逐步改变对人生的态度,进而不断提升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记得著名学者张中行说过:“我主张多读书,念的书多了,脑子里装着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甚至西方的康德、爱因斯坦等等,一般的几张钞票是看不起的。”众所周知,“善养吾浩然之气”,代表着古人修养的最高要求。文天祥慷慨就义后,人们发现,在他的腰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的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不就是他毕生读书学习、修养积累的结果吗?文天祥身上凸现的刚正不阿的气质,是那样的让人肃然起敬。

                  ③无独有偶,蒋逸人是鲁迅笔下蒋瑞藻的儿子。“文革”时,要他交代已故父亲“反动文人”的罪行,他带上鲁迅的书,去问造反派头头:“鲁迅是反动还是革命的?”头头说当然是革命的。他又问那对鲁迅有帮助的是什么人?头头说当然也是革命的。他就翻开鲁迅的书给他们看,鲁迅说他读了蒋瑞藻的书“颇获裨助”,造反派头头哑口无言。在那个“人人不敢多言逆来顺受的年代,他敢与造反派叫阵”,靠什么?靠的就是气质——由知识、智慧和正义打造的勇士之气。

                  ④人的容貌自会有好差,虽说通过化妆差的容貌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改观,但这只是“治标”之举而并非“治本”之策。诚如一位台湾化妆师所言:“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思考、多欣赏艺术……”读书改变气质,是因为书中有“骤雨初霁晴日丽天的束束彩虹,沉沉黑夜划破苍穹的道道闪电,乌云散去妆点西天的抹抹晚霞”,读书者手捧心仪已久的书籍,在抖动的书页里,与高尚的智慧的人们进行着心灵的沟通,时时享受着书籍中那些充满人文精神的生活;是因为读书者总是心无挂碍、崇尚俭朴,看淡人世间的功名利禄,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如此读书,读书如此,读书人不就是在净化自己的人生、实现灵魂的泅渡吗?曾国藩说过这样一番话:“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换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他还说:“书味深者,面自粹润。”“面自粹润”,不仅是指肉体的面部,更是指精神的内在。否则,就很难理解林语堂所言:“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根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精神气质的美,当比任何肉体的美重要,且无可替代。

                  ⑤读书,能否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关键取决于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方法。如果,以“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求,功利心十足,陷于“匆匆忙忙、嘈嘈杂杂,混混沌沌、晕晕乎乎”的境地,怎能造就从容、优雅的气质?读书,若拒绝阅读经典,拒绝精致阅读,哪怕读得再勤奋再多,亦无济于事,充其量,不过沦为“两脚橱柜”而已,与提升气质无关。

              人,不能选择改变容貌,但可以选择改变气质;人,要选择改变气质,就必须选择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可以让人充实灵魂世界而变得越来越自信,变得越来越超凡脱俗,以至变得越来越有高雅的气质。

              (1) 18、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9、第⑤段中,画线句“读书,能否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关键取决于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方法”中“关键”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任举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1、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心正”方能行正

              刘汉俊

                 ①贞观初年的某天,唐太宗得到十几把好弓,这位年轻时就善射、自以为能识天下良弓的皇帝,得意地请制作弓箭的师傅欣赏,没想到师傅说都不好。唐太宗追问其故,弓箭师傅说:“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木纹的心都不在正中,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非良弓也'’。原理简单,道理深刻,讲出了做人做事做官要“正心”这个真谛。

                 ②做人讲良心。《尚书·立政》载,“文丑惟克厥宅心”,意思是周文王十分重视通过考核官员们的心地来选贤用能。古人讲究修心,目的是正心,校正自己的心态是不是符合天意、事理、人伦。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影直;心不正看什么都是抖的,干什么都是歪的。“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背弃)”,在上当有仁爱之心,在下当有忠孝之心;恕人应当宽心,律己必先责心;说话出于真心,交友应以诚心;安居先安心,乐业先乐心;见贤应有慕心,遇恶得有戒心;逢弱当有善心,临危须加小心。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善良人,说厚道话、办实诚事,不虚妄、不欺瞒、不懈怠,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常常正心修身,勤练铁布衫”“金钟罩,才有金刚不坏之身;常常祛躁气、除湿气、去俗气做到心静自然凉,海阔天更空。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抵得了诱惑,才能不染纤尘,保持心地的善良,洁净和高贵。

                 ③做事讲真心。古人讲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由物及己、由近致远的逻辑关系告诉我们,“正心”是核心,是“格物”的目的,是“平天下”的前提。党员干部当求真理、讲真心、动真格,律己求严、谋事求真、创业求实。凡事讲认真,读书讲静心,析理求精心,敬业须恒心;凡事讲责任,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凡事有意志,有想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决心,有攻坚克难、敢于胜利的信心,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有功成不必在我、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毅力;凡事有定力,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对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政冶原则、政治要求等要真遵守,真正做到有守有为有担当,创造出得到组织认可、群众认同的真业绩。

                 ④做官讲公心。心养德,德从心,古代做官讲求“格其非心”,以德立人。用什么心来养德呢?老子说“以百姓心为心”,这就是公心。党员干部做到官德高尚、党性纯洁,必先谨记为官之心在于公。奉公当去私心,防止贪火燎原、欲水滔天,不能公权私用、公权滥用,把权力变成寻租的工具。用权出以公心,有公正才有公平,公权民赋,当为民所用、为民造福,有公心才有良法善策德政。党员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要有恭敬之心、恪守之心、敬畏之心,慎独、慎微、慎韧、慎权、慎好、慎言、慎行。远离乌烟瘴气,摒弃市侩世俗,不搞投机取巧,更不能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结党营私包藏祸心。官心不正,必然败坏党风政风,伤害党心民心。心术不正,必走邪路;才厚德薄,必有歪心;德不配位,必有灾祸,位子越高危害越大。

                 ⑤修好良心、真心、公心,“三严三实”是良方,是清醒剂、常备药。要有百步穿杨之功,须有良弓在握。“心正”方能走远、行稳、不偏。

              (1) 怎样才能做到“心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 请从议论文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常常正心修身,勤练“铁布衫”“金钟罩”,才有“金刚不坏之身”。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