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学会赏识》,回答问题。
                 ①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历尽心血雕刻出著名的大卫像。人们皆惊叹于大卫像的辉煌,可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对这块雕刻大卫的石材做出褒评。其实并非石头不美,只是无人赏识,而米开朗琪罗发现了它,并赏识它是一块用于雕刻的好石材,然后赋予了它新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赏识。
                 ②因为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疏朗的表现;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没有赏识,自我多了一份自卑,他人多了一份挑剔;社会多了一份冷漠,世界缺了一份美好。因此,我们要学会赏识。
                 ③学会赏识身份低于自己的人,因为“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都必定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台湾作家林清玄曾经评价一位犯案数十起的小偷,赞扬他的细密心思,肯定他的灵巧手法。小偷听说后,金盆洗手,成为四十多家连锁店的老板。一位年轻人因一首情诗离开学校后,福楼拜给予他鼓励、赏识。终于,这个年轻人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羊脂球》.这位年轻人,便是莫泊桑。是赏识唤回了迷途的羔羊,是赏识使其得到认可和肯定,是赏识激发其奋发努力的勇气,最终获得新生。那么,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④学会赏识自己,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学会赏识自己,要有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豪放,要有苏轼“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要有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无私旷达,要有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坚贞不屈。因为赏识自己,诸葛孔明才会自称卧龙,未出草庐而知晓天下三分;因为赏识自己,毛遂才会以锥自喻,在大殿上据理力争;因为赏识自己,陈涉才会石破天惊,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赏识可以给自己动力,使自己迈上新阶梯。因此,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⑤学会赏识那些强于自己的人,因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廉颇因为不赏识蔺相如的治国才能,居功自傲,处处刁难。而蔺相如赏识廉颇的滔滔武略,不计前嫌。两人终化干戈为玉帛,彼此赏识,才有“负荆请罪”的美谈流传至今。孔夫子赏识他人,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断言。学会赏识,才会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既是如此,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⑥真正的智者,他们会在赏识的同时,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熔炉之中,把自卑熔炼成自信,把不满锻造成竞争,把孤傲挥洒成谦逊,把萎靡升华成振奋,把失意挤压成动力,把挫折捶打成练达。
                 ⑦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学会赏识,对己,是一种超越;对人,是一种幸福。
              (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说明第②段的论证过程。
              (4)说说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论证方法:    
              作    用:    
              (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学会赏识,对己,是一种超越;对人,是一种幸福。”这句话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赵强
                  ①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
                  ②标签化现象早已有之,如今尤甚。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处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需要。其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抬头,加剧了人们的标签化思维。
                  ③标签化思维日积月累地形成,又潜移默化地释放。当你路遇老人摔倒,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时;当你仅仅看到小贩慌不择路、四散奔逃,就觉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执法时,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④标签化思维的要害,是盲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陷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官员都是腐败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
                  ⑤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长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不少人在一番标签式声讨之后,顺带着就要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论调和情绪也在蔓延。可见,对“标签化思维”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
                  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追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善态度,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这些精神元素,融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标签化思维构建的语境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会为是否施以援手而纠结;当面对丑恶现象时,我们会为要不要出面制止而犹豫。但是,不管最终是否诉诸行动,这种纠结已经表明,心底深处总有一种力量把我们向善的一面拉扯。
                  ⑦这是传统文化常年滋养的结果,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本真。在标签化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心灵的指引,我们才能走出内心的煎熬,获得安宁与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有删改)(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标签化思维”有哪些危害?    
              (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 3. 现代文阅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文/詹勇  原载《人民日报》
                  幼儿园开学那天,孩子哭闹不止,双手紧抓校门,就是不肯进去。众人围观之下,使出浑身解数的妈妈有点急了,语言和动作越来越粗鲁。这时,一位老师闻讯赶来,先抚摸孩子凌乱的头发,又擦掉他脸上的泪珠,再加上几句轻声的安慰。“暴风雨”很快平息了,小朋友虽在哽咽,但还是乖乖牵着老师的手走了,妈妈目送着孩子也绽放了笑容……
                  这样的一幕,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品味,老师对孩子的细致与体贴,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幼小的心灵,这满满的师者爱心,不正是在校门口守望的父母们所期待的吗?“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一番话,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雕刻一座少女雕像时,投入了全部精力、融入了所有爱恋。最终,爱神被他打动了,赋予雕像以生命。有了爱,就有了蓬勃的生机,就有了跃动的灵魂,“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对教育真谛的生动诠释。教师虽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从事着“仁而爱人”的事业。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惟有倾注爱心,三尺讲台才会成为梦想起飞的平台。
                  有人说,爱是理性的太阳,照耀着世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不惜失去双腿,这是舍己为人之爱﹔大量乡村教师拿着微薄收入坚守课堂,这是克己育人之爱﹔
                  爱岗位、爱学生、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每一位好老师都是一张教育的名片,他们看似平凡,却以一生写尽了人间大爱。
                  当年,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写下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时至今日,这段话依然发人深省。
                  随着经济状况改善、教育投入加大,大量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仪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各种教学方法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却出现“条件越来越好、教育越来越远”的现象:填鸭式的灌输、没有笑声的课堂、不顾学生感受的“冷暴力”、按成绩分成三六九等的排行榜、忙着跑项目而无心教学的教授“老板”……
                  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刻薄的话语、一次不公平的对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没有立德树人的仁心、没有诲人不倦的耐心、没有有教无类的公心,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温度的。正如一些教育界人士的疾呼,许多教师不缺知识,不缺方法,缺的是爱心,缺的是责任心。今天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回到人本身、关注人的成长。
                  “能走多远,关键看你有多爱”。心中有了爱,就是燃灯者、举火者,他们提供的光亮,足以照耀孩子们的前程,足以照亮我们民族的未来。
              (1)文章第1-2段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四段空白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超过四十个字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论证思路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刻薄的话语、一次不公平的对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B.文章第6段划线句子运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具体鲜明地论证了学校教师对学生要有爱。
              C.“能走多远,关键看你有多爱”一句,号召我们用爱照耀孩子们的前程,用爱照亮我们民族的未来。
              D.引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了论证夸赞孩子意义重大,应该千方百计地鼓励孩子上进。
            • 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永恒的香味
              马 德
                  ①书香,是生命永恒的香味。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②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晴到朝暾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世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即便从青春读到暮年,从黑发读到白首,也自痛快淋漓,无怨无悔。
                  ③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一个人在自我精神的世界里,能够始终恬淡愉悦,一定是一本本的书,为他的心灵,暗开了一扇扇门,默指了一条路,所以才活得豁然开朗,意境层生。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书的智慧,对人的提升与引领所致。 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④读书可以培养人儒雅的气度。A.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文化之精髓,古今中外,万千气象,云集其中。这些书,足以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完美人的灵魂。常读书的人,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锦心绣口,才华横溢。B,其实就是指书的灵秀,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过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然后,由内及外,附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翩然的风度,一种迷离的气质,超凡脱俗,卓然于众人之上。
                  ⑤被命运的大书影响过的人,不会轻易被生活打败。在这个世界上,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大荣大辱,九死一生而百折不挠的人,有遭遇过多舛的命运,遭受过灭顶的打击而顽强拼争过来的人,读这些人物的著作或传记,常常让人热血喷涌,灵魂震撼。这样的书,连缀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精神之钙。读它,可以厚重人的内涵,使人变得刚强勇毅,不畏强暴,不畏艰险,从而淡定地面对生活呈现给自己的一切。
                  ⑥读书的人不会孤独。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心灵的朋友,在独酌的时候,它会与你同饮;在孤寂的时候,它会与你静坐。它是平淡的朋友,不喧哗,不招摇,以自身的智慧丰富着你的智慧,以自身的儒雅引领着你的儒雅,以自身的内涵厚重着你的内涵。它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你的思索。它以自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它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
                  ⑦时光流逝,岁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书香的濡染中,会变得愈加醇厚耐品,一种灵魂的香味,自然会生发出来,飘逸四散。那如兰的一缕芬芳,就是我们留存在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痕迹。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读书能让生命散发永恒香味”这一观点的。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⑤段“这样的书,连缀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精神之钙”一句中,“精神之钙”在文中具体指:    
              ②将“有诗云:是真名士自风流”和“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两句分别放在第④段A、B处,最恰当的是:
              A处为    
              B处为    
              (4)请根据自己阅读名著的经验,仿照示例,围绕第⑤段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示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人公海伦•凯勒又盲又聋,但她在老师的指导下拼命地摸读,不分昼夜地书写,手指头摸出了血也决不放弃,就这样凭着顽强的毅力一生写下了14部著作,成了20世纪美国有名的作家。一个生活在无声无色世界里的弱女子,却诞生了生命的奇迹。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于丹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始终找到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
              (1)阅读②④两段,注意划波浪线的两个论据,完成表格内容.
              论据证明观点论证方法论据特点论证作用
              《菜根谭》名言心平气和能发现生命的质量    具有权威性    
              木匠儿子找手表    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    
              (2)第③段中,“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能否对调?为什么?
              (3)第⑥段,把加点的词“太多”删去,行不行?把划线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你身边也有一些人不够“宁静”,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