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还是多想想明天》,完成各题.
                  不知从何时起,“别管以后”成了时髦.闲谈可以莫谈国事,一辈子甭管两辈子事,当官者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大款们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一曲“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还有梦”,更是让灯红酒绿的男女们唱得如痴如醉,梦幻人生.
                  翻翻斑驳的历史,有时会揭开历史的疮疤,重温一下过去,可以找到今天的影子.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叫嚣过:“哪怕我死后洪水滔天.”可是,路易十六还没有来得及享尽人生,大革命便把他推上了断头台.穿行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每当雨疏风骤之时,夏桀、商纣之类的暴君便粉墨登场.“别管以后”的暴行层出不穷,每隔几百年就会周期的暴虐一次,动荡使生产力积累荡然无几,留下的也只有“从头说”.
              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别管以后”,纵使国家强大如秦也免了二世而亡;只要不为明天着想,家有石崇之富,也免不了饿殇街头;“别管以后”肯定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醒过我们: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当然是化为灵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可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而今有些地方,森林砍完了,矿石彩荒了,对资源“竭泽而渔”,或滥采滥用,留下的不只是“梦”的问题,而是严重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治国与治家同理,其亡必忽焉.如果说我们不负责地“不管”以后,以后的事肯定要有人管的,今日的恶作剧将由我们或我们的子孙以十倍、百倍的代价不补偿,这种断垣残“梦”不敢做得得了吗?
              “别管以后”将是“如何结束”,靠曾经拥有也不是办法,别再犯傻了,还是为明天,为子孙想想吧!
              (1)本文批驳的敌论是    
              (2)本文摆出敌论的方法是    
              A.边叙述边摆敌论                  B.先摆敌论再写具体表现
              C.先写具体表现再摆敌论             D.摆敌论后直接批驳
              (3)(1)“重温一下过去,可以找到今天的影子”中“今天的影子”指    
              (2)“以后的事肯定要有人管的”,这“人”指    
              (4)文章批评利用资源不得法的是        两种做法.
              (5)说说题目“还是多想想明天”的含义.
            •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快餐”不宜多吃
                  ①当你走上街头,麦当劳、肯德基类的高价快餐、经济小吃类的低价快餐会不时地映入你的眼帘.这些快餐着实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便利,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②时下,这股快餐之风也吹到了文化生活圈内,人们把此类“快餐”称为“文化快餐”.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代替了对原著的阅读;大部头的中外名著的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只需熟读其中的“名句”;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了解明清史实,去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诸类“文化快餐”很有市场,书店里名著缩写本供不应求,影视VCD畅销不衰.
                  ③客观地说,眼前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人们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浏览名篇佳作是可以理解的.但若以“文化快餐”的形式来代替必要的阅读,那就大可不必提倡.
                  ④翻开文化史,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无不是艺术家们耗尽了毕生精力而著.试想: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就能仅靠三十六集电视剧“一目了然”了吗?一套二十四史浩如烟海,富似金库,仅靠一家之言的译文就能“明志”吗?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仅靠其中一两句诗句就能把握诗的“灵秀”吗?古人为了写诗著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后人岂能浮光掠影,“快”速浏览,浅尝辄止?“文化快餐”如此“吃”下去,定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营养不良.
                  ⑤某著名女演员在《火烧阿房宫》中扮演了铸剑大师徐夫人,引起史学界一片哗然.殊不知,徐夫人是战国时期一位七尺须眉男儿.台湾某女歌星得知《满江红》的词作者是岳飞,喜不自禁,决定日后要找岳飞写歌词,令众多歌迷大失所望.某省电视台一女主持人听到一嘉宾回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作者是“苏东坡”时,忙纠正道“回答错误,正确答案应是‘苏轼’”.
                  ⑥如此常识性错误的笑话,不一而足,这说明了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书读少了,就会捉襟见肘,贻笑大方.其实,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不久前,台湾学者高希均提出了“新读书主义”: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这话应该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在知识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文化素养要提高,必须靠读书来“充电”.要挤出时间与书结缘,精读深思,“探赜(zé)索隐,钩深致远”(《周易》),绝不能一味地凭借“文化快餐”去解“渴”充“饥”.“文化快餐”实在不宜多吃.
              (1)用原文句子作答:作者在本文反对的是    ;主张的是    
              (2)“文化快餐”为什么不宜多吃?
              (3)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第④段连用四个反问句,若变成陈述句,其表达效果怎样?
              (5)“国学热”是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温家宝总理也在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感召力和凝聚力”,号召我们强化“国学”的学习,发扬祖国文化传统.请结合温总理的话,谈谈你对“新读书主义”的看法.(40~50字,)
            • 3. 阅读议论文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从小,我们就拒绝骄傲,自己不能骄傲,也不能接受别人骄傲.
                ②但实际情况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直截了当.拉长耳朵听听,睁开眼睛看看,骄傲了还在进步,谦虚了原地踏步,也少不了.其实,骄傲的含义广得多,影响进步与落后的要素也多得多,谦虚教育过于单一了.
                ③骄傲是一种心理和心情的反映.可以是傲慢和狂放,也可以是自信和喜悦;可以在一时一事,也可以沉浸其间;可以成为一个终点,也可以是一个新的起点;骄傲也是千姿百态的.显而易见,把骄傲等同于自满、昏头、止步不前,是有失偏颇的.
                ④所以,中国人骄傲地说60年中国进步了,世界都鼓掌.这个骄傲是事实,也是自豪.舍我其谁,骄傲还可以成为鼓励剂、推动力.
                ⑤谦虚也同样是一种心理和心情的反映.虚怀若谷,博采众长,谦虚可以通向成功,但成功的因素并非只是一种态度,谦虚代替不了知识代替不了技术代替不了规则.谦虚可以成为谦谦君子,但成为英豪的还是狂放的曹操.
                ⑥过度的谦虚教育,之于个人,可以有二害.一害,丧失自我,有他无我,只有我之短而无我之长,久而久之,畏缩不前,无进取之心.二害,拒绝他人张扬,只取其态度,而不看人张扬的依据骄傲的理由,自我封闭,最终还是落后于人.以谦虚之态度论成败定功过,虚假之风伪饰之风必起.
                ⑦接受骄傲并不容易.之于己,既要对自己有信心,骄傲的资本经得起实际和历史的检验,又不怕人说三道四,神经要有刚性韧性,又要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陶醉不止步;之于人,要容得了人,容得了人张扬,看得到他人之长而取人之长.
                ⑧允许骄傲,接受骄傲,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骄傲.让骄傲成为一种自信.别老低着头过日子.
                                                               (节选自《别老低着头过日子》,作者秋末)
              (1)下列对文章各段落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是树靶子,准备批驳旧观点的偏激和教育方式的单一.
              B.②~④段,全面阐述“骄傲”的含义,突出其积极意义.
              C.⑤~⑥段,就“谦虚”展开论述.阐明谦虚并不永远是美德,谦虚可以造就谦谦君子,但却难以造就绝代英豪,意在突出过分谦虚的消极影响.
              D.⑦~⑧段,明确写作目的,强调清醒头脑,把握好“谦虚”和“骄傲”的分寸.作者把“骄傲”的几个常用含义混杂在一起,但并没有犯概念不清的错误.
              (2)下列对文章内容、特色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驳论性质的议论文,行文简洁,视野开阔,逻辑严密.
              B.文章第②段列举了人们的一些思维盲点,为下文说理拓展了空间.
              C.通篇采用举例论证法,选例典型,描述准确,第④、⑥段就值得我们揣摩借鉴.
              D.本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引导读者看到“骄傲”的积极意义,主张让骄傲成为一种自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