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赏识
                  ①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表现.赏识,是为人之道,不懂赏识,不愿赏识,人与人之间往往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就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着的“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以致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
                  ②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你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语,可以为他人驱散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为他人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前进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可以为他人诱发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
                  ③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赏识弃绝“祖师爷”和“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纯彻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作灵光.
                  ④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于人于物,其正面或许并非那样靓丽可人,其侧面则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或者其外表还是稚嫩、丑陋、拙笨、顽劣的壳,其内部蕴含的却是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核,我们何妨换个角度看一看,何妨拐个弯子想一想?
                  ⑤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厚非,但苛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标准去审度他人,赏识便会失去家园.只要我们正确地选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看待他人,值得赏识的东西便会扑面而来:闪光的道德、妙异的智慧、纯美的人情…
                  ⑥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而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而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赏识不是谀词满口的鄙俗奉承,而是对事物固有魅力的真诚接纳.
                  ⑦学会赏识吧,这样,你的胸怀才更显得博大,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拥有赏识吧,这样,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
              (1)根据文章写作思路,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2)请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①    、②    、③    
              (3)第③段和第④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3)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他们大胆启用盲人,提高了工作效率,并给公众留下不拘一格降“重用人才”的印象,一批高水平专业人才争先恐后到柯达公司效力.
              以上文字适合放在第    段充当事实论据,理由是    
              (4)以下对文本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
              B、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C、结尾段在文中起到发出号召并总结全文的作用.
              D、文中“诊断”“渴望”“祖师爷”引号的作用相同.
            • 2.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⑧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1)阅读文章①-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
              (2)文章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
            • 3.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信仰的力量
                                             李斌
                  ①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战无不胜的力量.
                  ②翻开历史,不难见到这样耐人寻味的历程: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 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  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
                  ③“对信仰的忠 诚是爷爷留下的最大财富”,红色情报员钱壮飞的孙子钱泓这样说.相比物质财富,信仰是更可宝贵的财富,它指引着奋斗的方向,决定着不同的价值抉择.
                  ④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却不动丝毫,清贫如洗;灯红酒绿的和平时期,杨善洲毕生积蓄只是草帽、砍刀和烟斗,但在后人看来,他们留下的岂止是金山银山.“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道破天机.
                  ⑤信仰纯洁,方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不懈斗志.革命时期,信仰是带头种菜纺线,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建设时期,信仰是身先士卒战风沙斗盐碱,是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改革年代,信仰是锐意创新,不惧毁誉不为财;是青春励志,用心坚守在基层;是奉献到老,退休而不褪色.“活着就该多做事”,北川民政局长王洪发 一语中的.
                  ⑥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李大钊信仰怀胸,“不怕死,不要钱,丈夫决不受人怜”.殷夫视反动派的爵禄为“薄纸糊成的高帽”,为革命信仰不惜兄弟割袍、舍生取义.虽然“抵御诱惑有时比打仗还难”,但“南京路上好八连”却至今葆守“为人民拒腐蚀”的英雄本色…
              ⑦毋庸讳言,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利益至上成为一些人的生存哲学,物质欲望正在侵蚀着信仰的根基.一些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贪污腐化、价值虚无、精神空虚.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 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⑧人一旦有了高尚的信仰,浮躁的心灵就有了熨帖,繁忙的工作就有了目标,人生的奋斗就有了意义.从南湖到塞北,从瑞金到北京,从陕北窑洞的兴国之光到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是一座抵御诱惑的精神堡垒,更是一种护佑我们到达彼岸的精神力量.坚守信仰,我们将战无不胜.
                                                              (选自2013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中“高尚的信仰”的具体内容,作者通过引用的方式有过多种表述,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种.
              (3)本文第②段所使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4)请具体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及其作用.
              (5)联系全文,说说第⑦段不能删去的原因.
            • 4. 广场舞的背后
                  ①前些天,国内外中文网站上都能看到大妈跳舞被人泼粪的消息.这群大妈条广场舞,不顾他人的学习和休息,反责问对方为什么不装隔音玻璃.大部分评论者对此幸灾乐祸.
                  ②中国社会日趋老龄化,人老了之后该干什么?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大妈跳广场舞,除了锻炼身体,也在满足其他一些需要,比如归属感.和大部分而今跳来跳去的上班族不同,老一代人多属“单位人”,发自本能地觉得自己需要归属于一个群体,被人关注,被人需要,被人关心.
                  ③在美国,照说老人和子女不住一起,地广人稀,应该更寂寞,可是为什么没有这些问题呢?美国是“儿童的天堂,老人的地狱”一说,多流传于华人中间,因为很多老人过来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才有这些问题.本土的老人好像自得其乐的居多,甚至说自己是“心里的年轻人”
                  ④我发现,美国老人退休时间比较晚,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寂寞的问题.很多美国老人一直上班,直到真的干不动为止.美国没有“单位”这个概念,从一个地方退休后,继续去另外一个地方上班,包括去沃尔玛做些杂事,可能这些退休后的工作工资不高,但总让其有事可做.
                  ⑤国内退休时间过早,有的五十岁才出头就退了.倘活到八十岁,后面还有三十年赋闲在家.要是有机会的话,应该去找点别的事情去做.人活着,能奉献于他人是一种美好的感觉,让人感觉充实.如果没有工作机会,做做义工也好.现在好多老人成天想着怎么健身保养.一个人老围绕着自己活着的话,会把自己越包越小,越来越郁闷.
                  ⑥让社区生活丰富多彩,应该是老龄社会的必由之路.美国社区生活很发达.很多中老年人去教会,星期三查经,星期天做礼拜,说不定还有别的小组学习的机会,这就满足了一种社区归属的深层需要.除了宗教机构外,各式各样的其他社区项目也非常多,比如我曾经去考察过的俱乐部就有不少,如“妇女俱乐部”、“诗歌俱乐部”等等.如果中国也举办这种社区中心(哪怕是盈利性质,让大家交会费),或者把现有的社区中心真正用活起来,也能解决中老年人离开了单位和家庭之后找不到“第三处所”的问题.
                  ⑦老年阶段其实应发展一些爱好,毕竟晚年要有很多时间独处.这时候把过去的理想给捡起来就很好,比如爱尔兰裔作家麦考特,就是退休后发现自己有时间了,开始创作,在晚年写出了多本很有影响的书,如《安琪拉的灰烬》《教书匠》等.
                  ⑧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才华,但也有不少可操作性很强的事可做.比如我有一老同事,花了很多时间整理家族录像.她把家族的相片整理起来,然后配音,形成各种各样的数字故事.她在家族聚会上播放这些片子,很受大家族欢迎.然后又刻录成DVD,分发给各个家庭.为了这些片子,她甚至跑很远的地方拍摄祖先墓碑的照片,成天为此忙得不亦乐乎.我还认识一个老先生,老年后开始学做木匠,给子孙和亲戚打了很多家具.而后他又开始购买机器,学习如何制作钢笔,我们上次去,还送了我们好几支.该送的都送完之后,他又开始学着在家种菜.总之是通过学习对抗衰老.
                  ⑨还有一些老年人老来去学东西陶冶情操.我就看到了一些老年人老来开始学声乐学钢琴.虽然接受能力不足,但是时间精力有余,自娱自乐效果更好.
                  ⑩良好的家庭关系,应该能解决老年的寂寞无聊问题.那些跳广场舞的退休大妈,可能已经空巢,感觉不再被子女需要,十分失落,需要找个办法证明自己的存在.去广场跳舞还算好的,有的成为直升飞机父母,盘旋于子女头上,干涉他们的生活,逼迫子女谈婚论嫁,急着抱孙子,或是把手直接伸到小家庭来操纵,打一场代理战争,这都是没有多少事情可做的表现.如果老伴相互取悦,相互欣赏,谁还愿意成天往外头跑?
              上了中老年,假如思路拓宽一些,反而是新生活的一个开始,何至于一窝蜂开着大喇叭去公众场合跳舞,扰得四邻不安呢?
              (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中老年人应该多待在家里,不应跳广场舞扰邻.
              B.本文标题为“广场舞的背后”,主要分析了广场舞背后的原因,并提倡借鉴美国中老年人的一些做法.
              C.第⑧段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最后一段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老年人一窝蜂跳广场舞以致扰邻的反对与不满.
              (2)下面对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借国内外中文网站上都能看到大妈跳舞被人泼粪的消息引出了本文的论题.
              B.第②段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证明大妈跳广场舞除了锻炼身体,也是满足归属感需求,从而证明了大妈跳广场舞的合理性.
              C.第④⑤段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我国老人退休过早的弊端.
              D.第⑦⑧段运用举例论证,举爱尔兰裔作家麦考特、老同事、老先生的例子,有力地证明老年阶段应发展一些爱好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打发独处时间.
              (3)结合全文总结一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解决广场舞的问题?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四得”
                                          韩冬
                  ①易中天教授在著作《闲话中国人》中谈到,人生有四“得”,即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抬得起头.笔者以为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②人生在世,须有一口气.不管这属于志气、勇气、才气甚至傲气,总之,你要沉得住“气”.沉得住气,是事业的开始;沉得住气,是成熟的标志.有时候,沉得住气,需要韬光养晦,需要高瞻远瞩,才能有所作为.有的人沉不住气,特别是在面对挫折遭遇逆境的时候,他们常常消极颓废,心灰意冷;在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候,他们往往趾高气扬,骄横自大.因为沉不住气,在人生的低谷,他们怨天尤人,诅咒命运的不公;在人生的高峰,他们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其实,很多时候,人生只是大海上的一只小船,在狂风巨浪中沉得住气,才有可能扬帆远航,笑傲江湖.如果沉不住气而害怕茫茫无际的大海,要么是畏缩不前,要么有颠覆的危险.
                  ③作为一个人,还要变得了“脸”.红脸也好,白脸或者黑脸也罢,都是人生不同舞台上的角色.当然,“变脸”不是圆滑世故,不是趋炎附势,不是见风使舵.它是积极处世原则的最好诠释:可能心情不好,你对下属进行了一番责备,后来你发现错怪了他人,那么这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赶快变“脸”,挽回自己造成的不好影响;因为信口开河,你捕风捉影地乱发议论,伤害了你朝夕相处的亲朋好友,当你明白事情真相,你也必须变“脸”,承认错误,弥补因你的口无遮拦造成的人际裂缝.学会变脸,才能化劣势为优势,最后成就大事.变得了脸,是胸怀大度的体现,是人生智慧的象征.
                  ④弯得下腰,告诉我们要处世低调,要学会忍耐.宁折不弯,固然值得赞美,但它“粉身碎骨”的结果却令人叹息.那么,既保全自己,又有策略地坚持不更应该提倡吗?弯腰是一种姿态,是为了更好地挺起自己的脊梁;弯腰是一种风范,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韩信选择弯腰,因而成就大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司马迁选择弯腰,因而书写流传青史的绝唱.青松因弯腰而坚强美丽,稻谷因弯腰而成熟厚重.弯得下腰,显得机智,弯得下腰,才可能写出诗情画意的人生篇章.
                  ⑤抬得起头,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激烈情怀,也是君子心底坦荡荡的优雅自信.人生天地间,当活得豪迈,活得潇洒,昂首挺胸,显出一股压不倒摧不垮的正气,展示豁达宽广的胸怀.有不少人活得窝囊,活得自卑:事业失败,失去了奋发上进的勇气;家庭不幸,开始游戏人生;偶尔失足,自暴自弃.人生,不应畏惧暂时的失意,更不应丢弃可贵的自尊.“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凤凰涅,方见美丽.
                  ⑥人生有四“得”,生活从此不同,滋味绵长,而又斑斓多彩.
                                                                             (选自《中国青年》)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的相关语句进行简要地归纳.
              (2)请你仿照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再为作者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进行简要地分析.
              (3)文章论证严密,说理充分.请仔细研读第②段,然后回答: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证明了怎样的观点?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 6.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回答第下列各题.
                                                 谈“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由此看来,       .难怪有位名人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选文有改动)
              (1)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结合上下文,为文章第⑧段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
              (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含义.
              (4)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5)根据你对文章第②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跳出时间
                                                   张慧强
                  ①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奋斗》中,陆涛的生父,成功人士徐志森,对陆涛做过开车的“启蒙”.陆涛第一次把握方向盘,出了点有惊无险的“状况”.徐志森抓住时机,开了一个人生观方面的“现场会”,主题是刹车:“开快车谁都会,但是能及时刹住车可不容易.记住刹车,这是关键.开车是这样,做生意也是这样.你弄不清楚的情况之下,就要停下来.随时刹车,你才不会失控.”
                  ②这段话揭示了一个道理:各个领域内的“成功”,都不是那么神秘莫测的事情;成功者与失败者在行事做人上的区别,或许不是那么显著.北宋欧阳修在《卖油翁》里,仅仅强调了成功的一项条件:“无它,唯手熟耳.”那么,《奋斗》局中人徐志森也只是强调了成功的一个诀窍,其内容是:及时中止.
                  ③需要注意的是,并非“终止”,而是“中止”.成功者们从来都不轻言放弃,所以“终止”往往在他们的词典里没有位置.如果说确实有终止这回事,那也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某一具体项目实在没有继续追求下去的价值.
                  ④然而,必须明白一点:成功者的执著,与其经常性的反思是丝毫不相抵牾的.当他们驾驶着事业之车奔驰在路上时,时时都记着这事业之车上安装着一个须臾不可或缺的特殊装置--刹车踏板.他们“时刻准备着”踩这个踏板,让事业之车停下来,停在路边,或者停在加油站,从车上下来,喝一杯咖啡,想一想,或者,问一问.
                  ⑤在英语里,暂停写作time-out.这个合成词的词形可以直观地解释为“从时间里出来”或“跳出时间”.各种形式的暂停(包括刹车),正是“跳出时间”的方式.时间的重要性尽人皆知,因此,存心要浪费时间的人怕是不多的.恰恰相反,很多人在事业之路上是全速前进的.然而,往往在不假思索的全速前进中,他们把车开错了方向,甚至开进了死胡同,于是“再回头已百年身”,前期投入的有效时间变得无效,尚未投入的时间也失去了投入的必要.把珍惜时间的行为执行到极致,却始料未及地导致了挥霍时间的可悲后果.他们不懂得一个“悖论性”的真理:在时间的利用上,适度的“跳出”,正是为了更好地“进入”;正如在人生的许多事情上,有了少许的放弃,才可能有海量的收益.
                  ⑥笔者爱看NBA,常常觉得篮球便是人生的隐喻.NBA赛场上的一个好教练,总是小心翼翼地使用着他们叫暂停的机会,该叫则叫,一次也不浪费,直到不再有机会为止,并且争取每一次都恰在其时,不早也不晚.而一个蹩脚的教练呢,要么该叫的时候不叫,错失己方调整的良机,或者未能中断对手顺畅的发挥;要么不该叫的时候却叫了,打乱了己方的节奏,或者轻率“预支”了后面更加需要的暂停机会.NBA的许多比赛都以几分之差乃至一分之差决出胜负,那么,一次暂停的选择,便可能是牵动全局的.一位成功的篮球教头,必须是一个善于“跳出时间”的智者.
                  ⑦《诗经•大雅•荡》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其实,形形色色的失败者,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时候并非“鲜克有终”,而是“鲜克有‘中’”.此处之“中”,正是“中止”,正是time-out,正是“跳出时间”.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03月15日15版)
              【注释】①抵牾:dǐ wǔ,抵触,矛盾.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1)简要说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按要求回答.
              ①文章第④段中“他们‘时刻准备着’踩这个踏板,…”,请品味加点词的效果.
              ②结合上下文,说说文章第⑤段划线句“把珍惜时间的行为执行到极致,却始料未及地导致了挥霍时间的可悲后果”一句中,加点的“可悲后果”的含义.
              可悲后果是指:    
              (3)文章第六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说到“笔者爱看NBA,常常觉得篮球便是人生的隐喻”,请就作者在文中阐明的观点,结合你的人生体验和阅历,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或现象也是人生的隐喻,并说明理由.
            • 8.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耿银平)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街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24日,有改动)
              (1)“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慢阅读”的?请分条加以概括.
              (3)文中④到⑥节分析了电子阅读的误区和危害,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 9.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知趣,形容人对世事要有自知之明,识时务,知进退.《西游记》第九十三回说:“你这黑子不知趣.”《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说:“凤姐打量了一回,见他生得干净俏丽,说话知趣.”旧时,主客会面,只要主人一端茶碗,客人就会主动告辞;现在,主人一看表,客人就该走了,这就叫知趣.反之,如果继续留下来喋喋不休,那就是不知趣、讨人嫌,会遭人白眼.
                  ②勾践复国成功,范蠡看得出他可“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于是,知趣地挂冠而去,后来成为著名大款陶朱公;文种却不知趣,还梦想着共享荣华富贵,不料却被勾践赐死,成了兔死狗烹一例.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就琢磨着怎么收拾帮他上台的那些老哥们,好在那些鲁莽武夫还都知趣,酒席桌上听了新皇帝一番“肺腑之言”,便纷纷辞官告老还乡,上演了“杯酒释兵权”一幕闹剧.
                  ③可见,知趣是修养,是礼貌,也是保护自己,避免尴尬,保持尊严,不受羞辱的人生技巧与常识.古人曰“识时务者为俊杰”,知趣的人,就是“有眼色”“识相”,他们不勉强行事,不一意孤行,不剑走偏锋,亦不厚颜无耻,因而朋友多,圈子广,大家都喜欢,上司也赏识,活得从容、安稳.不论是身在情场、商场还是官场、职场,都需要知趣,也就是见好就收,把握分寸,进退有据,善于审时度势.
                  ④江湖好汉,虽放荡不羁,但若不知趣也不好混.《水浒》里的白衣秀士王伦,不文不武,难以服众,加之心胸狭窄,平时勉强坐得头把交椅.晁盖一干英雄入伙后,个个都比他强,他要是识相点主动让贤,怎么也得混个二三把手,可他却不知趣,硬要撵晁盖等下山,竟被林冲一刀杀死,成了梁山唯一一个被自家兄弟杀死的头领.
                  ⑤官场驰骋,要勇于进取,也要会顺势而退,否则会被视为不知趣.特别是官员卸任后,就要彻底放手,不要再发挥“余热”,指手画脚,不要摆老资格,更不要“扶上马,送一程,迟迟不放马缰绳”,如果过于恋栈,那就是不知趣.退就要退得彻底,不怕门可罗雀,不怕人走茶凉,这是个基本规律,谁都有下台的一天,知趣地退,对自己对后任对大家都是好事.
                  ⑥商场拼搏,要善经营,也要知趣,比尔•盖茨、巴菲特,就是极知趣的人,他们留够自己花的钱,其余都捐赠社会,得之于民,回报于民,结果是他们享得慈善盛名,弱势群体得到救助,皆大欢喜.而那些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爱钱如命的葛朗台,慈善不出头,捐赠不露面,那就是不知趣,不仅舆论指责,民众抱怨,其亲属还可能为其遗产争执不休,甚至对簿公堂!
                  ⑦情场角逐,知趣也很必要.恋人交往,不管曾经怎样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如果一方暗示缘分已尽,不愿再继续来往,聪明者就应该知趣地主动退出,不应再死缠烂打,心存侥幸,否则,等对方说出更绝情的话,闹个鱼死网破,就会自取其辱,受伤更深.
                  ⑧活得知趣固然重要,死得知趣也不无意义.我特别羡慕古书中描写的那些德高望重之士,往往是得享高寿,“无疾而终”,活得好好的,突然两眼一闭,驾鹤西去,那就是死得知趣. 自己不痛苦,也不拖累家人,如泰戈尔言:“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那不知道要做多少善事才能修来这样的福分.
              (1)简析第①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结合文章看,知趣的人有着一种怎样的人生?
              (3)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请结合现实说谈谈你的理解.
            • 10.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
                                                    赵畅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做一哪嘴纲,读书更应这样.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③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选自2013年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引入并分析朱光潜的座右铭,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到处”“依然”用得很好,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
              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
              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