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兴趣与人生
                                                    冯友兰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出于他的兴趣.他可以写字,但他并非欲成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他并非欲成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世间名利恭敬”.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做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做某种事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无为.
                 当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生活中最快乐的一部分.道家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我们若能打破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我们亦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亦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但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并不是容易被打破的.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的革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会的存在.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亦不能存在,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快乐地生活.道家以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亦是不错的.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可以完全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所感兴趣的事.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而实在是他对于蒙头大睡,或胡思乱想,有很大的兴趣.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或者可以问:如果人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人人都不做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有许多人对于蒙头大睡不感兴趣,如叫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这些人如没有事做,反觉烦闷.所以有些人要“消闲”.所以要消闲者,即有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点事做,将闲消去.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有些事显然是不容易使人感兴趣的,如在矿井里做工等.然而这些事还不能没有人做.在社会里,至少在有些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做些我们所不感兴趣的事.这些事大概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它虽不感兴趣,但亦必须做之.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社会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兴趣的.所以,主张人皆随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是不可行的.不过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
                                                                         (摘自《读者》2013年第l0期)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儿时的游戏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部分,人的理想生活,就应是这种快乐的生活.
              B.兴趣是成功的起点,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应该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C.每个人都要对赖以生存的社会负责,所以都要做些可能不感兴趣但又必须做的事.
              D.个人的兴趣应该服从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道家理论的一项是    
              A.人都是生活在某种社会中的,若没有社会,人就无法生活,更不用说快乐地生活.
              B.人在社会中生活,总会受到各种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不能完全拥有快乐的生活.
              C.如果没有社会制度,无论小孩还是大人就都能快乐的生活,所以应取消社会制度.
              D.人皆有兴趣但各不相同,如果每个人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么天下事皆有人做.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围绕兴趣与人生的话题,从小孩子的游戏引出道家对理想生活的认识.分析了道家思想的局限性与合理性,提出了自己关于兴趣与人生的看法.
              B.文章大体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先论述人的兴趣的特点及种类,后半部分集中阐述人生的意义以及与兴趣的关系,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C.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在白话中自然融入一些文言词语,简洁明了,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读者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D.文章立论和驳论相结合.有破有立,运用举例、道理等论证方法,阐述了怎样正确认识人生、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 2. 放弃也会成功
                ①古罗马有一则寓言: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山涧,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它们一筹莫展,讨论着怎么办.其中一条河说:“我一定要流过去,找到大海.”另一条河则说:“不如回去再等机会吧,如果前进,我们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结果一条河执著地前进,干涸在了沙漠里,另一条河则回到了源头,等待到了良机,流向了大海.执著有些时候将导致失败,而放弃则走向了成功.
                ②在人生的追求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厄运,我们时常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会获得成功.其实,很多时候,放弃也会成功.
                ③我们赞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当你确定目标,这种执著就会成为一种通向成功的阶梯,但有时放弃和锲而不舍并不矛盾.陶渊明放弃污浊官场,归隐田园,写出了《桃花源记》等传世之作,成为东晋时代杰出的诗词散文大家.鲁迅放弃了学医,成为文学巨匠.梵高放弃了做传教士,而成了有名的画家.放弃是对生命的过滤,对追求方式的扬弃,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不学会放弃,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驾驭人生.
                ④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停止前进,不得不放弃梦想.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子;久久地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往往回成为生活中逞一时之快、显意气之勇的匹夫,常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得到,不计一时得失,勇敢地放弃,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⑤放弃是剪刀,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勃勃生机.放弃有苦痛,宛如壮士断臂,需要时间的良药来抚平创伤.面对短暂时的伤痛,放弃需要一种锲而不舍、毁誉不惊的精神,需要直面淋漓鲜血的豪迈气概,需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胸怀,需要摒弃生活里用尽心思装饰出的虚假繁荣的胆识.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或许它带给你的是短暂的消沉,但只要你打开视野,另辟蹊径,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开端.你的眼前将满是和平阳光,你的世界将满是鸟语花香.所以敢于放弃的人也是坚强的人.拒绝放弃,只会作茧自缚,在生活的网中受束缚而死.
                ⑥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头碰南墙才回头.忘掉最初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背叛了自己,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你整个人生从此黯然无光. 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只有果断放弃,才能将该拿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
                ⑦我们鼓励执著.我们也鼓励放弃.
                ⑧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敢放弃希望,但并不意味着不改变.这时需要运用你的智慧,敢于放弃,重新选择,也许你会看到一个更加开阔的天地.
                                                              (作者:李汉容,选自《智慧背囊》,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A.放弃也会成功                   B.放弃往往导致失败
              C.我们鼓励执著,我们也鼓励放弃.   D.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
              (2)选文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B.事实论据包括典型的事例、史实和名人名言.
              C.第③段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三个事例,使论据充分,更有说服力.
              D.鲁迅放弃了医学文学巨匠.这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引用寓言故事,其作用是引出论点,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C.第⑤段中的“放弃是一种明智”是指放弃可能带给你暂时的消沉,但只要拓开视野,另辟蹊径,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开端.
              D.第⑥段中的“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意思是做事一碰到困难就要懂得放弃,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论真性情
                  ①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②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③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④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如果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
                  ⑤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脱尽衣裳,人更本色.
                  ⑥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⑦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⑧人不仅仅属于时代.无论时代怎样,没有人必须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趣味.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文中作者所说的“真性情”指的是什么?
              (3)第三四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五六段中的“样儿”“味儿”“陶醉和满足”等词语的含义.
              样儿:    
              味儿:    
              陶醉和满足:    
              (5)文章最后“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这句话富有哲理,你是怎样理解的?
            • 4. 阅读乔叶《另一种珍爱》,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会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②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③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已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要成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④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人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⑤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⑥学会爱自己,这不是 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⑦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天使路过》)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开头以一位老音乐家的轶事点题,进而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要学会爱自己.
              B.证明观点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可感.
              C.“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是指当自己身处无边苦海时要给自己留好退路.
              D.本文观点严肃语言亲切,思想深刻议论形象,让我们加深了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理解.
              (2)第⑥段相对第③④段而言,论述上进一步深化了,请简要分析.
            • 5. 文段(二)
                                                 凡事皆有度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一l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保持液体状态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②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③例如说话的分寸.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入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④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他的作品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
              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⑤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的确是入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应该是教人自立,激人自强.过度的爱反而会害了子女.行善的范围也要讲究度,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⑥“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
              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⑦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  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  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  全信,如果死读书,读死书,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⑧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原文有删改)
              (1)请选出下列成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符的一项      
              A.恰如其分  度日如年     B.适可而止  过犹不及
              C.患得患失  左右逢源     D.审时度势  相得益彰
              (2)段②中的画波浪线句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3)段⑦中的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4)参照下面示例,自选内容仿写一段话.
              示例: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
              仿句:有人认为    生智慧.不错,        ,这是不争的事实.
              (5)《芦花荡》中老头子因过度自信自尊而导致大菱受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这类现象,请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例论据(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均可,但不能照搬文段中的例子).
            •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舍弃
                  ①学会舍弃,才能更有所得.
                  ②古人说:“若为舍不得,又怎寻快乐?”舍得是成就卓越的必有心态,有取有弃,低调淡泊,体现出了坦荡洒脱的人生追求.为利所扰,舍不得而忧;为情所困,舍不得而痛.人要快乐,就要舍得.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③树舍灿烂夏花,得华实秋果;鸣蝉舍弃外壳,得自由高歌;壁虎临危弃尾,得生命保全;溪流舍弃自我,得以汇人江海;凤凰舍其生命,得以涅槃重生.人舍墨守成规,得别具一格;舍人云亦云,得独辟蹊径.可见,只有拥有舍得的心态、懂得了舍得的人生大智慧,才能将自己的人生经营得有声有色,拥有成功而幸福的生活,从而活得精彩,活得快乐.
                  ④著名诗人李白曾有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名句,潇洒傲岸之中,透出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凭借生花妙笔,他很快名扬天下,荣登翰林学士位这一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事业巅峰.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不过是替皇上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这时的李白就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安享荣华富贵,还是走向江湖穷困潦倒呢?以自己的追求目标作衡量标准,李白毅然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弃官而去,最终成为了后世景仰的“诗仙”.
                  ⑤我们需要通过“取舍”来丰富人生,在“舍得”中体现智慧,在“舍得”后感悟人生.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面临着人生无数次的抉择.当机会接踵而来时,只有那些树立远大人生目标的人,才能作出正确的取舍,把握自己的命运.树立了远大目标,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就有了明确的衡量准绳.孟子曰:“舍生取义.”这是他的选择标准,也是他人生的追求目标.
                  ⑥放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放弃意味着永远不再拥有,但是,不会放弃,想拥有一切,最终你将一无所有,这是生命的无奈之处.如果你不放弃眼前的热烈,就无法享受花前月下的温馨…生活给予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丰富的宝库,但你必须学会放弃,选择适合你自己应该拥有的,否则,生命将难以承受!
                                                                         (选自《心灵鸡汤》,有删改)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补充一个能证明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 7. 阅读《自尊》一文,回答问题.
                                                       自 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剥夺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本文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3)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与第②段钱学森和第③段陈寅恪的事例颠倒顺序?请说明理由.
              (4)读完本文,请结合自己的一次经历,谈谈你对“自尊”的理解.
            • 8. 阅读《还是多想想明天》,完成各题.
                  不知从何时起,“别管以后”成了时髦.闲谈可以莫谈国事,一辈子甭管两辈子事,当官者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大款们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一曲“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还有梦”,更是让灯红酒绿的男女们唱得如痴如醉,梦幻人生.
                  翻翻斑驳的历史,有时会揭开历史的疮疤,重温一下过去,可以找到今天的影子.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叫嚣过:“哪怕我死后洪水滔天.”可是,路易十六还没有来得及享尽人生,大革命便把他推上了断头台.穿行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每当雨疏风骤之时,夏桀、商纣之类的暴君便粉墨登场.“别管以后”的暴行层出不穷,每隔几百年就会周期的暴虐一次,动荡使生产力积累荡然无几,留下的也只有“从头说”.
              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别管以后”,纵使国家强大如秦也免了二世而亡;只要不为明天着想,家有石崇之富,也免不了饿殇街头;“别管以后”肯定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醒过我们: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当然是化为灵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可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而今有些地方,森林砍完了,矿石彩荒了,对资源“竭泽而渔”,或滥采滥用,留下的不只是“梦”的问题,而是严重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治国与治家同理,其亡必忽焉.如果说我们不负责地“不管”以后,以后的事肯定要有人管的,今日的恶作剧将由我们或我们的子孙以十倍、百倍的代价不补偿,这种断垣残“梦”不敢做得得了吗?
              “别管以后”将是“如何结束”,靠曾经拥有也不是办法,别再犯傻了,还是为明天,为子孙想想吧!
              (1)本文批驳的敌论是    
              (2)本文摆出敌论的方法是    
              A.边叙述边摆敌论                  B.先摆敌论再写具体表现
              C.先写具体表现再摆敌论             D.摆敌论后直接批驳
              (3)(1)“重温一下过去,可以找到今天的影子”中“今天的影子”指    
              (2)“以后的事肯定要有人管的”,这“人”指    
              (4)文章批评利用资源不得法的是        两种做法.
              (5)说说题目“还是多想想明天”的含义.
            • 9. 辨析较真
                                             (文/王朝明)
                ①不知从何时起,“较真”这个词悄悄挂上了些贬义色彩.比如说谁爱“较真”、太“较真”,言下之意是此人不好相处、认死理儿,甚或还有愚钝、狭隘、遇事爱钻牛角尖、与人斤斤计较的意思.
                ②然而,并非所有的“较真”都不必要.试问,如果布鲁诺不是宁肯被烧死也要坚持“日心说”,袁隆平不是较上了杂交稻的“真”,或许科学史的许多章节都将重写.不妨再设想一下,假如“华南虎”、“毒奶粉”、“躲猫猫”等一些公共事件中缺少了媒体、政府、公众对事实真相的追问与“较真”,假如汶川桑枣中学的叶志平不是一次次“较真”去搞校舍加固和安全演练…那么若干事情的走向与结果,可能不会是现在所乐经见的.
                ③可见,辨析、评价“较真”,关键不在于是否“较真”,而在于因何“较真”、为谁“较真”.在一些琐事、小节上过于“较真”,容易生疏、隔阂感情,甚至闹僵关系,影响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这样的“较真”者,当不足取.但出于岗位职责、公民意识乃至做人的本分和良心,为追求真理和自由、推动发展和进步、维护公平和正义、弘扬“真、善、美”,为捍卫祖国声誉、人民利益和党纪国法尊严,敢于直面“险”,矢志挑战“难”,不畏叫板“恶”,这样的“较真”者和“较真”作为,值得褒扬,应予鼓呼.
                ④在很多时候,“较真”不仅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更考验人们的立场和意志.在有的部门、单位,相对于“老好人”、“和事佬”,一些坚持原则、责任心强、干事认真的“较真”者,因为不好“说话”、不够“活络”、不会“通融”,反倒面临得罪人、“吃不开”甚至被“边缘化”的尴尬;还有一些人,不乏在危难、风险和压力下“较真”的勇气,但在“亲情”、“人情”、“面子”前败下阵来,“随大流”、“装糊涂”,做出一些丧失原则、有违规纪的事情,甚是可惜,须作警醒.
                ⑤是“较真”,还是放弃,需要每个人作出正确的辨判与抉择.在一定意义上,“较真”的过程,就是激浊扬清、拨乱反正、惩恶扬善的过程,就是明是非、判真假的过程,就是选方向、定路子的过程.
                                                                      (选自《光明日报》2009年7月2日)
              (1)本文第④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正证明了    的观点.
              (2)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3)请根据第③段作者对“较真”辨析的结论--“较真”有时不足取,有时应鼓励;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说说学习过程中应如何“较真”?
            • 10. 阅读《也谈内心和谐》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也谈内心和谐
                                                  张汉明
                ①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永远不用担心豆子卖不出去.豆子卖不出去的时候,他们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浆卖;如果豆浆卖不出去,就制成豆腐;豆腐卖不出去,可以晒干了当作豆腐干来卖;豆腐干也卖不出去的话,那就把豆腐腌起来,做成豆腐乳.卖豆子的人还有另一种选择:如果豆子卖不出去,就把豆子拿回家加水生成豆芽卖;如果豆芽卖不出去,就干脆让豆芽长大,卖豆苗;而如果豆苗卖不动,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卖;如果盆景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田地里,让它生长,几个月后,就结出了许多新豆子.看,卖豆子的人是多么豁达、乐观,遇事总是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心和谐.
                ②人要想达到内心和谐,就应该学学卖豆子的.同样一件事情,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就会觉得心平气静,就是天天都有好心情的“乐天派”;而用消极的心态去对待,就会觉得心理不平衡,甚至郁闷忧伤.如:同是面对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的情景,李商隐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的哀叹,刘禹锡却高兴地吟咏“莫道桑树榆晚,为霞尚满天”,而叶剑英元帅更是豪迈地唱出“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来.
                ③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人个活在世上,必须学会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容忍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伤心事、苦恼事,有时甚至使人痛苦不堪.而这些令人痛苦的事情,有些是可以改变的,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如亲人离去、身患不可治愈的疾病等.既然无法改变,我们何不改换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把心态的开关扳向积极的一面,使自己有一个和谐的心态、快乐的人生呢?当你进入一个新环境为没有人认识你而苦恼时,你应该想到“ 甲 ”;当你担心走到山前无路可寻时,你应该想到“  乙  ”;当你与关系特别亲密的朋友相隔很远,不能经常把盏谈心时,你应该想到“  丙   ”;当你心爱的人随别人而去而无法挽回时,千万别垂头丧气,应鼓励自己说:“   丁   ”;当你和心爱的人天各一方,不能花前月下牵手浪漫时,要记住“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当你在高考中名落孙出,在创业中屡遭失败的时候,切莫心灰意冷,以为自己无法走出生命的低谷,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卷土重来未可知
                ④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你抱一个良好的心态,换个角度去看,都能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舒畅.相反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使处在好的环境里,也会感到悲观沮丧.内心和谐的人,黑夜中也能绽出笑容;内心失衡的人,睡梦中也会泪湿枕席.
                ⑤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没尝过黄连的苦涩,就无法体会美酒的香醇;                        
              只有经过挫折的历练,你才能真正悟出生活的意义;有云卷云舒的变幻,才是真正的天空;有月盈月缺的无常,才生出对佳期的守望.懂得生活辩证法的人,才能永葆内心的和谐.
                ⑥内心和谐是金.其实,不一定“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只要你保持一个和谐的心态,乐观地看生活,辩证地看世界,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你的人生之旅就会一路欢歌.
                                                                               (选自《演讲与口才》)
              (1)将下列诗句分别填写在文中第③段甲、乙、丙、丁四处.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应填在(    )处
              B、“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应填在(    )处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应填在(    )处
              D、“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应填在(    )处
              (2)你是怎样理解下列句子的?
              ①“天生我材必有用”:
              ②“卷土重来未可知”:
              (3)文章开头写卖豆子人的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4)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6)仿照第⑤段中划虚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没尝过黄连的苦涩,就无法体会美酒的香醇;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