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喧嚣时代,诗歌何为?
              陈劲松
                ①在21世纪的今天,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以及审美取向的变化,逐渐面临边缘化的境遇.一方面是追求诗歌精神的终极关怀,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喧嚣的世俗诱惑;一方面是回归古典的儒雅情怀、物我两忘的传统气度,另一方面则是写诗者多于读诗者的残酷现实.诗歌就在这种两难境地进退维谷.然而,诗歌在当下的文学视野中真的就渐行渐远,在日益高涨的城市化进程中真的就不堪一击了么?
                ②不必讳言,当下诗歌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诗人圈子化、作品浅俗化,即是例证.过分的炒作与包装、不时爆出的抄袭丑闻、哗众取宠的行文艺术,诸如此类,让本应圣洁的诗坛一片乌烟瘴气,而诗歌,这原本富有生命的艺术载体,也随之变得苍白无力而又缺乏灵气.由此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当下文学存在一个引人深思的诗歌误区:将诗歌陌生化、边缘化;将诗人妖魔化、另类化.
                ③对此,我的看法是,人间自有好诗在,对于诗歌的当下和未来,虽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必过于悲观.就中国当代诗歌来说,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程.尽管每一个时期的精神氛围和物质载体有着明显区别,但诗人们的写作取得了瞩目成就,却是勿庸置疑的事实,在几代诗人的努力下,中国当代诗歌逐渐臻于成熟和完善.
                ④透过被时代喧嚣遮蔽的诗歌景象,我们看到:真正的诗歌应该是也必然是生命的宣言、生活的自白,诗意地阐释着人类生命,诗化地阐释着真实生活;真正的诗人应该是也必然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清醒地守望着整个世界,守望着全部人类.诗歌之为诗歌,是因为它“从生活出发,从心灵出发,直抵人世间的那种渺小、虚无、道德、悲悯和感伤.”1985年,诗人罗伯特•佩恩•沃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桂冠诗人”称号之后,他在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记者的访谈中说了一句话:“诗歌就是生活.”我对此的理解是:因为生活里有一种巨大无比的潜在力量,给诗歌带来一种无法妥协的勇气与激情.使得在诗人眼里,诗歌就是我们周围的一切,就是我们的心灵和大地,就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⑤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既然“诗歌就是生活”,那么就让我们的诗人们,在这个喧嚣时代的生活中去发现诗意,寻觅诗情,写出一首自己生命的大诗,进而保持诗人应有的尊严、复活诗歌曾经的荣光吧!
                                                              (选自2013年2月2日《新华副刊》,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说明?
              (2)第①段中“诗歌面临的边沿化境遇”是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3)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结合第④段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一个真正的诗人需要具备哪些情怀?
            • 2. 阅读《读书声与强国路》一文,回答第(1)-(4)题.
                读书声与强国路
                陈晨
                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触手可得,不需要读书,还有人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事.其实不然,读书更能强国.
                ②有数据显示,2011年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依然有所上升,但仍低于12年前的水平.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新阅读方式兴起的原因.但信息的浏览终归无法取代系统的阅读,我们更应该思考,当我们的社会像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以日新月异的态势向前发展时,难道可以让书籍所承载的文明风景落在后面?对于一个数千年诗礼相传、崇文重道的民族来说,今天读书价值面临的忽视,读书生活遭遇的种种困扰,实在令人不安.
                ③相传,犹太民族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就会在书页上涂满蜂蜜让孩子舔食,目的是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这个民族被誉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每年人均读64本书.他们用事实雄辩地说明了“知识就是力量”:诺贝尔奖获得最多、科学发明世界人均第一、世界上人均拥有论文发表量第一、转化为科学技术的比例世界第一…
                ④一位作家说过: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抽掉文化这根筋,这个民族将会成为植物人.读书,带给人们文化.读书,可以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升华一国民众的灵魂,可以让一个民族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力量.
                ⑤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征程.或许,在不少人看来,“文化强国”是一个很宏大很遥远的概念.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当一个国家的民众洋溢着清新的书卷气,这个国家才会历久弥新、朝气蓬勃,激发出不可遏抑的创造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
                ⑥鲁迅先生曾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读书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信息化社会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面对读书的困境,我们固然需要创造更宽松的阅读环境,需要更为亲民的图书价格,需要更有营养的出版精品,但首先,是带着一颗爱知、求知的心去拿起书本、翻开来静静地读.读书也是读心,从琅琅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
                                                                                      (选文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为文章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3)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作为一名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
            • 3. 阅读《坐忘》,完成问题
              坐 忘
              叶春雷
                ①“坐忘”是《庄子》里的一个词,与“坐驰”相对,我很欣赏这个词,用现代汉语解释一下,“坐忘”大致相当于“用心专一”,“坐驰”大致相当于“魂不守舍”.
                ②《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耐人寻味.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外面经过一辆华丽的轩车,大约是高官的车马,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出门观望.管宁遂与华歆割席绝交.两个人一个有定力,一个太浮躁,高下分野,判若云泥.
                ③《庄子》里讲了许多“凝神”的故事,“佝偻承蜩”就是其中之一.鸡胸驼背的老人虽然残疾,但用竹竿上的蛛丝粘蝉,百发百中.当老人伸出竹竿的时候,身子就像枯树枝,稳定性绝佳,用竹竿捕蝉自然是手到擒来,万无一失.孔子向他讨教,他说,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只知道有蝉翼罢了.老人把外面的世界忘得一干二净,肯用万物来换取蝉翼,还有什么蝉捕不到?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曾引用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倘若用全部的生命去做一件事,必定会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从而成为天地间第一等人.
                ④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第一等人,她的用心专一有例为证:居里夫人好读书,一进入书中,就忘了外面的世界.有一次,她的姊妹们要干扰她,就在她的座椅周围叠加椅凳,然而,居里夫人读书入了迷,硬是纹丝不动,直到读完站起,椅凳倒塌,才发现姊妹们的恶作剧,也只是淡然一笑.
                ⑤用心专一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人生苦短,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惶惶然似丧家之犬,但始终坚持恢复传统“周礼”的志向,百折不回,不计衰荣.而现在一些人做事,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个事值不值得去做,而是做出来对我有没有利,“利”字当头,追求短期效益,稍与自身利益相抵触,就放弃掉,没有一点定力.这就像风波中的水草,随波逐流,到头来,很可能一事无成.
                ⑥一生之中,能够集中精力做成一件事,就已经
              不简单了.我们要有用心专一的精神.一事当前心无旁骛,执著一点,方能滴水穿石.用心专一的人,就是在用心浇灌光阴这棵美丽的树,等到树上开花结果.也许自己享受不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树上的果实,但总有人会享用.这就是人生境界的美好.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第④段举例之后,作者为什么还要举出第⑤段的事例?
              (3)第⑥段加点的词“相当”在文中有何作用?
              (4)我们初中语文课文中也有很多“坐忘”的正面事例,请概述其一.(本文出现的事例除外,30字以内)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点素心
                                                  黎武静
                偶然地,被一张照片震撼.拍片现场,红墙青瓦,演员在拍片之余执一支毛笔,捧一瓶水,就这样,在墙上笔走龙蛇,行云流水.
                是什么让人感动,在这短暂的瞬间?想起两个字:“素心”.“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15年前,年少的我读到这样的句子,只觉得漂亮,却未必懂得,但是现在突然觉得有一点懂了.
                纪晓岚的老师曾撰一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想想,不过一念之间.当野心只为白云留,花开花落,山中红萼.世味有浓淡,素心无嗔喜.
                济慈写诗时常写在纸片上,事后夹在书里做书签,或者随手扔在一边.1819年的春天,夜莺在他的屋外放歌.清早,他从餐桌边拖过一把椅子,坐在葡萄架下的草坪上,整整一个上午,他都在写着.写完却将纸片塞到书架里了事.查尔斯将纸片拣出来,细细誊出,这就是济慈的《夜莺颂》.济慈写给自己的墓志铭: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卡夫卡的遗嘱:最亲爱的马克斯,我最后的请求是:我的遗物里,凡属日记本、手稿、来往信件、各种草稿等等,请勿阅读,并一点不剩地全部予以焚毁…这是一个被米兰•昆德拉称为“被背叛的遗嘱”,他的朋友将这些整理出版,于是文学史上注定要留下卡夫卡的璀璨光芒.
                风行水上,原来只是路过.那些不朽的传奇,在诞生的一刻,并不是为了流传.
                                                                           节选自2013年《读者》第8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那些不朽的传奇,在诞生的一刻,并不是为了流传
            • 5.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
                  2012年,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馍馍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却自觉付费,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感到寒意逼人.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现象的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了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事件像炸弹一样轰击传统道德观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他们却用信任和爱心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的良知与勇气,个人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被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解决“道德两难”的现实途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注】:2012年,佛山小朋友小悦悦在过马路时不慎被车辆碾压,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最后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助,但小悦悦最终还是不幸身亡.
              (1)文章第一段运用什么方法来论证“冰火两重天”之感?试作简要分析.
              (2)什么是“道德两难”问题?作者认为“道德两难”问题向社会现实提出了什么课题?
              (3)第五自然段中提出“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全社会需要怎么做?
              (4)你如何看待佛山“小悦悦”事件?
            • 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难得淡定
                ①苏轼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定.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种情怀和境界,却是古已有之.
                ②东坡对自己的淡定是很有自信的,一生坎坷,几经浮沉,就是靠淡定情怀才没有被打垮,而且活得很潇洒.不过,还有比他更淡定的.一天,东坡坐禅,茅塞顿开,悟出“八风吹不动“一语,非常满意.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老和尚佛印那里指正.佛印看后,在下面写了一个“屁”字.苏轼不由恼火,过江来评理.佛印一笑,又添几字,成了“一屁过江来“.看来,苏轼在淡定上比佛印还差了一大截.
                ③淡定,是指面对危险和被动局面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态度.昔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别出心裁地唱了一出“空城计”,化险为夷,留下千古美谈.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骚动,那是相当的尴尬.可克里希纳却镇定自若,微微一笑,颇有大将风度地说:“啊,文件太多了,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人哪?”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④淡定,也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问和珅:“运河上千帆竞发,船来船往,都运的是什么?”和珅答曰:“一为名,一为利.”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这是在名前的淡定.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执,甄宇就主动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⑤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东晋时,淝水之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前方战事如何?”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依旧从容安详.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⑥淡定,还有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为难能可贵.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泰然自若,临刑不惧,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嵇康遭人陷害,临行前,神色不变,如同平常,还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
                ⑦时下,戾气太重,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有了淡定情怀,大家才能心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1)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中开头引用苏轼的词作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④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2)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
            • 8. 阅读《学会在过程中享受》,回答(1)-(4)题.
                学会在过程中享受
                傅全章
                ①很多人做事都只重结果.
                ②农人种庄稼,都认为是辛苦、劳累的,而只在粮食收获时才感到喜悦.收获多少与喜悦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学生学习被认为是枯燥的,辛苦的,只有在考试后取得了好成绩才会高兴.文学爱好者认为创作是艰辛的,只有发表了才认为没有白写.绘画者认为是辛苦的,只有画品被人买了才认为没有白画.习书法者认为只有坚持苦练才会有长进,而“成功”的标志就是能否让作品参展、能否参加协会、作品能否有价值.旅游者的旅途是辛苦的,只有到达目的地后才开始欣赏风景…
                ③做任何事情,都是过程更长.
                ④农人种粮种果,往往是几个月才收获一季,而收获的时间相对来说都是短暂的.学生也如此,要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地听、写、练,才会有拿成绩的几十分钟.写作有时看起来一蹴而就,但积累生活、打腹稿的时间也是很长的.
                ⑤人活着总是要做事的,而做事的过程又会很长,如果我们都把过程看做苦,不能在过程中学会享受,那真是浪费了生命!
                ⑥做事的过程中是有乐趣供我们享受的.
                ⑦农人播种后,每天去田间地头,看见种子发芽了,应该高兴;长叶了,由两片叶变多片叶了,开花了,结果了,果熟了,哪一个过程不令人高兴?学生冥思苦想的一道题终于解了,能不快乐?这快乐恐怕比看到高分时的快乐更实在.练书法者,某字长期写来不满意,或因临摹古帖,或因借鉴他人,或是自己所悟,此次写来十分满意,不亦乐乎!文学创作者,把长期聚结在心中的极想通过文字倾述的情怀终于写成了作品,爱恨情仇的心怀得以宣泄,发表与否,都是快乐!旅游者,并非只在目的地才有风景,无论乘车乘船坐飞机,沿途都有风景:或乡野,或街镇,或沙漠,或草原,或云海,或波涛…比那些只到目的地才开始欣赏风景的人,不是多领略了美、多享受了乐趣吗?
                ⑧人的一生总是在一次次做事的过程中度过的.学会在过程中享受,会使我们更加热爱学习和工作,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理解全文,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第⑤段中作者说:“人活着总是要做事的,而做事的过程又会很长,如果我们都把过程看做苦,不能在过程中学会享受,那真是浪费了生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在做事的过程中享受到的乐趣.(文中涉及的内容除外)
            • 9. 林书豪的梦想可以复制
                                               庞自立
                ①林书豪是谁?
                ②如果十几天之前问这个问题:除了篮球迷恐怕没几个人知道.而如今,这个刚刚加入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两年、拿着最低工资的“临时工”,却带领状态低迷的纽约尼克斯队连创佳绩,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成了风靡一时的明星,而他的华裔身份,更让其在海峡两岸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③有人说,林书豪的成功,为华裔乃至亚洲人正名,表明除了姚明这样的大个子,普通黄种人也可以在强手如云的篮球世界取得一席之地.
                ④有人说,林书豪的成功,更多得益于他是一个美国人.的确,他的中文不流利,他的怀才不遇、备遭岐视,抓住机遇、一飞冲天的个人经历,都太像传统美国英雄主义电影里的情节.
                ⑤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如果我们超出国籍、族裔的视野,放下这些外部环境的争论,去细细探求林书豪的成功之路,就会发现,出身也好、国籍也好,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⑥他的成功,首先得益于自身的努力.娴熟的运球,精准的投篮,都来自极端刻苦的训练.即便是在联赛停摆、饭碗无着之时,他的训练也没有中断.而来大陆做活动时,他问得最多的是能否解决训练场所、条件如何、离宾馆多远…当那些与他同样的角色沉溺于迷茫、焦躁、抱怨、无所事事的时候,林书豪每天都在信心十足的训练体能,聚精会神的“阅读比赛”.天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一切自然无从谈起.
                ⑦个人的成长,与家庭也有莫大的关系.林书豪的成功,还得益于家庭的宽容和开明.与一般家长不同,林书豪的父母支持他的兴趣爱好,允许他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正是有了这样的空间,才使他在遭遇逆境时少有来自家庭和亲友的压力,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
                ⑧对,还有梦想.尽管两年多来他一直不被业内人士看好,只能成为二线队员,甚至还数次降级,两度被开除,可他依旧初衷不改,不言放弃.正如他自己所说,“不管你喜欢什么,都要努力去做、做到最好,不一定只是篮球.而且你要去追逐梦想,不要别人告诉你能或者不能”.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也许我们不能复制林书豪的成功,但是他的努力、他的梦想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如果说林书豪能够吸引华人的关注是与其身份有关的话,那么为数众多的非华裔也对其疯狂追捧,则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可能性.这是一种超越国籍、族裔的朴素情感和价值认同.
                ⑨而对于当下的中国,林书豪的成功则更显意味深长:它
              是篮球界的狂欢,而更应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镜鉴--如何能够让年轻人更加自由和快乐地成长,又如何能够让他们坚持梦想,通过自身努力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3日.
              (1)本文①一⑤段提出了一个什么论述话题?是怎样引出这个话题的?
              (2)指出第⑥段和第⑧段分别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请说明第⑨段中加点的文字不能删去的理由.
            • 10. 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
                                                  孙君飞
                ①传统的钻石工艺一般只能将一颗钻石切到57面,后来只有少数的工艺大师能够突破这个数字.他们不但技艺超群,而且浑身是胆,否则是没有勇气将一颗钻石推到美的巅峰的.
                ②玉不琢,不成器.对于人生,我们理应抱着不断雕刻自我的态度,最终才能成材、成功.
                ③拥有青春的人更应该视自己为一颗等待完美切出的钻石,因为年轻人胆气最足,站在人生的开端,前方又呈现出诸多可能.如果仅仅做到一种可能,是对生命的很大浪费.青春绝不是一个削足适履、固步自封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打破模子、百变新生的过程.一根木头也许雕刻一刀就承受不了了,而一块璞玉就需要雕刻更多刀,才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层面.对于一颗钻石来讲,即便切上许多刀,也是远远不够的.57刀似乎够了,但恰恰有人切出了80多刀,于是一个惊世传奇诞生了,正在人们啧啧赞叹时,又有一个人切出了100多刀,这难道不是更大的奇迹吗?所以,如果你是一颗钻石、就不能将自己当做一块璞玉,更不能当做一根木头,而要根据自己的特质、不断地发现自己、成长自己、收获自己、这才是对人生真正负责的态度、才算没有辜负了大好青春.
                ④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永远做不了一颗钻石,如同我们也许永运做不了达•芬奇式的完美天才,也并不妨碍我们将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成一颗钻石.台湾年轻演员桂纶镁就是这样经营着自己的演艺事业,通过自我较劲、自我拧巴、自我叫板,终于让她的事业呈现出不同的切面,赢得了特立独行不同质的赞誉.有人评论她是《不能说的秘密》里的氧气美女,也是《线人)里的黑帮阿嫂,是《女人不坏》里的朋克女郎,也是《全球热恋》里的神经质女生…她一直在颠覆自己、挑战自己,当我们渐渐淡忘了她最初的模样时,她又挟着《肩上蝶》强势回归清纯校园风.
                ⑤我们不妨将桂纶镁看做青春奋斗者的一个榜样,她不但勇敢地打破了传统演艺路线的桎梏,而且成功地呈现了崭新的青春风采,告诉我们哪怕只做一件事情,只要敢于不断切割它、创造它,同样会带来更多可能、更多精彩.用桂纶镁自己的话来说:“我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个璀璨的切面没有展示出来,我一直知道,自己身体里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呈现出来,光是去想,下一个桂纶镁会是什么样子,这已经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了.这就是我不停挑战,跟自己较劲的原因,我不想错过每一个切面的精彩.”这番话很好地诠释了钻石切割者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只有如此,做事、做人才会有做成钻石的希望.
                ⑥法国作家码格丽特•尤瑟纳尔说:“我永远也不会被战胜,我只会由于屡屡战胜而被战胜.”这正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的奥秘,也是在激励我们:下一个自己,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选由《青年博览》,有删改)
              (1)第③节作者为什么将木头、璞玉和钻石放在一起来谈论?
              (2)结合语境,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钻石”各有什么含义.
                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永远做不了一颗钻石,如同我们也许永远做不了达•芬奇式的完美天才,也
              并不妨碍我们将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成一颗钻石
              (4)从第⑤节桂纶镁的那番话中,可以看出钻石切割者具有什么宝贵品质?
              (5)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说:“我永远也不会被战胜,我只会由于屡屡战胜而被战胜,”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