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钟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2) 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 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 2.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                                    

              (3) 根据全文内容, 简要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

              答:                                    

              (4) 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节制是心灵的闸

              韩 青

              ①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

              ②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③没有节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秦国的太医李醯(xī)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已,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

              ④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自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虞国君主贪欲膨胀,不加节制,为得到晋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晋国,最终落了个亡国丢身的下场。

              ⑤可见,不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A】

              ⑥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B】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挡住欲望、 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③④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则小故事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在【A】【B】中的哪一处合适?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天,台湾作家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他不吃;冰糖肘子端上来了,他又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了,他还是说不能吃。最后八宝饭端来时,他说要这个。朋友提醒他里面有糖和淀粉。他说:“我当然知道,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节制着、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要“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勇气

              美·爱默生

              ①人们往往以为勇气是寻常而平凡的,然而事实证明,它是罕见而可敬的。因为懦弱是人类的本性。由于我们是在安宁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很少会面临那种需要勇气的时候。这就好比一个从未经历过激烈场面的柔弱的男孩,却忽然要面临刺刀或其他暴力的威胁,毫无疑问,他会感到胆怯和绝望。

              ②怯懦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令我们无法看到广阔的天空,而适时的鼓励却常能拨云见日。克尔律治在英国海军服役期间有过这样一段轶事,14岁那年,他随亚历山大伯爵远征。当身佩步枪,列队袭击敌人的船只时,他害怕得连膝盖都在不停地颤抖。他说:“就在我将要晕厥倒地的时候,伯爵抓住了我的手,轻声地对我说道:‘勇敢点儿,我的伙计!你很快就会恢复的,我第一次时也和你一样地害怕。’那简直就像是天使在同我说话。从那一刻起,我便不再惧怕,而是同老船员们一起勇往直前。我不敢想象,假如在那一刻,他不是鼓励我,而是嘲笑或者呵斥我,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③当孩子面临楼梯的台阶、燃烧的火炉或者飞驰的汽车时,就如同战士们面临着枪炮和伏兵一样,他们会感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是,一旦他们能够准确地了解危险。学会抵抗,他们便将克服恐惧。正如老练的马夫知道如何去平稳地驾驭马匹一样,当一个老练的士兵看到枪炮的火焰时,他便知道如何去躲避。所以,猎人不会害怕狗熊、狮子和野狼,养狗人可以轻松地制服猎犬。

              ④可见,对所处环境的准确判断是疗治胆怯的一剂良方,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勇气。

              ⑤学生之所以会被一道数学题难倒,原因就在于他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他就会像阿基米德那样令人叹服不已。

              ⑥勇气还在于信念。要相信,你的智力和精神并不亚于那些你所崇拜的人。很多时候,危险只是人们的幻想而已。那些不惧困难的人会坦白地承认自己有时候也会感到一丝胆怯,之所以胜利,是他相信自己的身体里潜伏着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

              ⑦工作中会有挑战,生活中会有困境,学习中会有挫折,勇气是何等的重要。你,应当更勇敢一些。

              (1) 请简述全文的论证思路。

                                                                                              

              (2) 文章第③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结合文意,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


                                                                                                    


              (4) 联系本文②~⑥段中的某个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简要谈谈你是如何获得勇气的。
            • 5.

              缺陷与尊严

              ①人似乎不可有缺陷,有则会被人耻笑和嚼舌。但是,谁又能没有缺陷呢?

              ②天生之不足,如残疾盲哑,或身不盈七尺,与生俱来,自不必多说;人之后天残缺,诸如脑不够用,力不济事,才不过人,乃至出身不显贵,履历欠辉煌,学业无所成,事业无所就等等,就更像生物圈内有乔木自有灌木,有奇花亦有小草,本是自然而然,不足为怪。人之一生,或多或少承而受之,是可谓生之烦恼,每每嚼味,已是苦涩,更怎堪人与人之间,相互轻蔑低视,噪噪鼓舌。

              ③其实,真正的有识之士,从不会这样“倚强凌弱”,以己之长去傲视他人之短,而是懂得人文关怀,对于人、人生、生活本身充满了同情和理解。人离自身应有的“定义”尚远,用哲学家萨特的话说:“我们不是完整的人,我们正在为确立人的关系和人的定义而努力挣扎。我们把人道主义作为我们身上最好的东西来体验,从而为抵达人的圈子而努力。”我们之所以做此“努力”,是为了赢得自身尊严。

              ④雨果被誉为“人道主义至上”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多有缺陷,《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丑陋残疾,然而这并非卡西莫多作为一个人的本质。又如《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这样一个由盗窃犯变为马德连市长的人物,兴办工厂救助穷人,更同情妓女芳汀的不幸,收养了她的女儿,度过自己被追捕逃亡的后半生。

              ⑤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是一种“意志充满罪恶,智力如此受到限制,身体如此孱弱而易于消亡的动物。”一个人文主义者,对于人的缺陷,只怀有同情和使之变好的希冀。恰如《悲惨世界》里那位米里哀主教,在自己被偷走一只银烛台之后,会把另一只也送给那个小偷冉·阿让,嘱咐他重新做人。

              ⑥与此相反,只有那些无多少知识,又有着“半瓶子醋”的人,才会摇而晃荡,对他人的弱点予以嚼舌、耻笑。他们无非是想毁誉他人的缺陷,以彰显自身之美,却不知这恰是人的一大弱点。尤其当下,在我们的意识水平、文明程度都有待提升的时候,这种“弱点”极为普遍。对于人和人生尚无深刻理解,尚不认识生活的艰难和苦楚,也就更不知自身“意志的罪恶”、“智力的限制”、“身体的孱弱”,缺乏“终极关怀”之品德,这种“弱点”,较之于身残貌丑、能力低下,乃为更大的缺陷!

              ⑦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我们说这“万物之理”中,最值得我们探究的就是关于“人”的道理!庄子讲过这样两则故事:有位名叫“支离疏”者,他长得“颐隐于脐,肩高于顶”,即脸生在肚脐处,肩膀高过头顶,而他却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庄子·人间世》)。另一残疾者,“闉跂支离无脤”,其畸形丑陋不必说,甚至没有嘴唇,然而他却去游说卫国,亦振振有词、句句在理,因此卫灵公不仅不嫌其丑陋,反倒赐予官职俸禄,乃至再见到“健全”者,虽长着两片嘴唇子,反倒觉得不美了!(《庄子·德充符》)。

              ⑧古代先哲对于人,尚知“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那么今人,是否更应该去思索为人之道,珍视尊严,真正抵达“人的圈子”?

              (1) 仔细阅读①②③段,说说对有缺陷者为何应该多关怀而不是耻笑?请 分条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简要说说第⑥段划线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7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笑对人生


              ①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都是完整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转换。人们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动人的音乐多为悲凉的音乐,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面对挫折呢?

              ②挫折虽带给人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弗利奇说:“人们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③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的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过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④挫折是我们最挑剔的朋友,它时时刻刻都在准备与你翻脸。但是不管怎么说,它最终还是你的朋友,当你真正接纳了它并且决心战胜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它也挺忠诚的。挫折又是一剂良药,它有着“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功效。你也许遇到过什么重大挫折,那时你会很悲伤,但软弱不是办法,你应该抬起头来,向生活挑战,你会惊讶地发现,挫折不过如此。

              ⑤只要坚定信念,勇敢去挑战挫折,就可以拔云见日,踏上成功的大道。吴晶,江苏泰兴的一个普通女孩,在一岁时因一场疾病成为盲人,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凭着惊人的毅力,先后攻读了英语、西班牙语、瑞典语三门外语。她不俗的经历加上优异的成绩打动了数所中外名校,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先后给她发来了录取通知书。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⑥生命似洪水奔流,只有遇到岛屿和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了面对挫折的勇气!笑对困难与挫折,勇于在困境中磨砺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破茧成蝶!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 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文章第⑥段说“生命似洪水奔流,只有遇到岛屿和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 为第⑤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 7.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红”

                  ①近年来,一个网络新词悄然进入人们的视线。网民把那些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种行为而在网上走红的人称为“网络红人”,简称“网红”。《2016中国网红经济白皮书》调查统计,“网红”人数目前已超过100万。有些年轻人将自己的“锥子脸、大眼睛、高鼻梁、尖下巴”形象放在网络上,赢得大量点击率,成为“网红”。很多年轻人把成为这样的“网红”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95后”奥运选手傅园慧赛后接受记者采访。她率真的表情和语言,被网友编辑成为表情包和语录,一夜之间红遍了网络。有网友评论说,傅园慧那种发自内心的激动和欣喜正是对享受体育运动的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诠释,是体育运动中最能打动和感染人心的一种力量,这势必会让更多人理解竞技体育,热爱体育运动,用开朗自信的态度面对人生。

              ③还有一类人也是“网红”,比如“最美妈妈”吴菊萍。两岁女孩突然从10楼高空坠落,刹那间身为路人的她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抱接。孩子得救,她的手臂却被撞成粉碎性骨折。事后吴菊萍一脸平静地说:“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吴菊萍的事迹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当天就有超过10万的点击量。在考验面前不踌躇,这样的凡人善举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④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是我国遥感领域的专家,他讲座时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照片里,李小文身着朴素外套,脚蹬一双布鞋,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强烈反差。“李小文”作为关键词,迅速排在了搜索引擎的第一位;他在科学网开设的博客,点击量迅速超过了400万次。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的背后,是辉煌的学术成就,“布衣院士”李小文令亿万国人感动。

              ⑤傅园慧、吴菊萍、李小文……他们向社会展现了真善美,提供了正能量。追求美好,感受温暖,我们这个社会才能更有希望。

              ⑥必须提及的是,这些“网红”,不是制造出来的,不是炒作营销出来的。他们成为“网红”极其偶然,惟其偶然,才更真实;惟其不刻意,才见人格高度。他们是不平凡的平凡人,是我们这个时代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网红”,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时代精神。

              (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2) 在第①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上下文衔接顺畅。

              (3)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4) ②③④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 真正的“网红”应该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结合本文,从当今社会公众人物中举一个例子,说说他(她)为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网红”。

            • 8.
              ①一位伟人说过:“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这话在今天看来也是不无道理的。
              ②确实,在生活的道路上,极少有人是一帆风顺的,都要遭受这样的那样的挫折, 有的人在逆境中奋起,做出了很多成绩;也有人没有勇气正视人生,沉沦下去。然而,生活是位严肃的老人,他绝不会可怜懦夫,相反,生活只欢迎那些笑着面对人生的人。
              ③列夫·托尔斯泰就是这样的人。据说,托尔斯泰读大学文科班时,曾经连续两个学年考试不及格,无法毕业,只好退学回家。但他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坚定、执著地追求着人生的真谛,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名著《战争与和平》《复活》的问世。试想,假如他当初自暴自弃,那么世界文坛恐怕就会少了一颗巨星。
              ④也许有的人认为:这并没有什么,托尔斯泰所受的挫折和某些人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⑤这里的某些人,自然包括那些后天或先天有残疾的人。美妙音乐他们听不见,艳丽的鲜花他们看不见,世界给予他们的,他们无法去取,而他们应该得到的,却又常常失去。和常人比起来,他们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力量。请看看真正有志的人是怎样做的吧!
              ⑥北京造船厂青年工人刘京生,因公致残,失去双臂,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瞬间变成了残疾人,他苦恼过,可是他并不颓唐,而是重新奋起,刻苦自学,成为一个青年书法家。  

               ⑦海伦·凯勒是个先天不足的人,她又聋又哑,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海伦说得好:“我滑落过好几次,跌倒,摔得头破血流,然而我战胜了自己,继续攀登,因为我看见灿烂的云霞在向我招手,希望的顶峰就在面前。”

               ⑧正是非凡的乐观精神,造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使他们获得了成功。
              ⑨然而在这个世纪之交的时代,有些人在一时的挫折面前退却了。不是有人发出了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感慨吗?不是有人因高考落榜而一蹶不振吗?生活中遇到不幸是必然的,可毕竟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在召唤我们。
              ⑩人生的路是那样坎坷艰难。有时是阳光灿烂,有时也会阴云满天。阴云常常会给每个人的心里投下浓重的阴影。可是,这能够成为自己畏缩不前的理由吗?不能!人生是短暂的,我们都想在短暂的一生中得到社会的承认,反映真正的自我价值,那就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而那些愁眉不展、郁郁寡欢的人,那些总发牢骚的人,那些以为世态炎凉、红尘若梦的人,他们不想也不会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也不会承认他们的。只有那些信心十足的人——当然绝不是茫然自信,只有他们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

              (1) 选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 原文中句子)
              (2) 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3)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在逆境中奋起的人,请你再举出一个类似的事例。
              (4) 选文第⑥,第⑦两段位置可否互换? 为什么?
              (5)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当你遭遇挫折时,你将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请结合选文内容,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来表述,或引用文学作品中的名句来回答。
            • 9.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莱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

              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16日第5版)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这一种论证方法。
              B.第②段“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句中加下划线词“是”指的是“在生活中体悟”。
              C.在第⑤段省略号处,还可以补充上这样的事例——“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D.本文语言生动诙谐,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10.

              用走心的社交消解孤独感

              ①一个朋友很快要被派往国外,虽不是第一次,却在话语间流露出不少“孤独感”。在异国他乡,远离了熟悉的人和事,会过得好吗?这个问题确实考验人,尤其是对事业上升期的年轻人来说,需要对抗的恐怕还是那份孤独。

              ②孤独虽无法准确定义,却是现代人逃不了的一种情绪。19世纪,作家爱伦·坡在《人群中的人》中描述了现代人孤独的处境,主人公通过不断追逐人群来寻找安慰。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遇到不痛快,想找人倾诉,翻开通讯录,猛然发现“没人可打”。引致孤独的众多因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社会关系黏度和社会信任度的降低。

              ③“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传统社会结构相比,现代人面对的世界发生了变化,社会交往的模式也大不相同。以前,人们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视角认知世界,个人的事更多的是家庭的事、家族的事。而现代人以“我就是我,你就是你”的姿态立身世界,原子化的个体让合作局限于事务范围内,其余的事变成了“井水不犯河水”。因为与他人无关,所以个人的处境、心境需要一个人自我消化或小家庭内部消解。

              ④听朋友讲过他在群租房中遇到的事,至今难忘。群租房里大多数是刚毕业来北京打拼的年轻人,彼此不认识,即便是同屋室友,往往早出晚归,各自忙工作,极少交流。其中一个室友的言行逐渐变得奇怪,从寡言到不言再到对着墙壁自言自语,所有人意识到可能“出问题”了。朋友事后说,如果平时交流多一些、帮衬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或许事不至此。当然,凡事没有“如果”,这只是孤独引发的极端个案,却给人强烈的警示。

              ⑤抵抗孤独注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一个重要方向是走进社会关系、融入人际交往、增强社会信任。毕竟,单个人处在自适应状态未必有孤独感,如果想被聆听,却无人应答、无人可信,才真正会被孤独包围。2000年,有位艺术家进行了一次行为试验。他在深圳的街头放了一个灯箱,写着“想你,请与我联系”,后附电话号码,试图在繁忙大都市里寻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吸引了数百个陌生人打来电话。实际上,纾解孤独情绪需要渠道和窗口,更需要可感、可触、可及的人群交往,从而在增强信任中传递情感需求。

              ⑥社交网络打破了互联互通的障碍,让沟通变得更容易,但倘若只是建立在虚拟身份的基础上,热闹也就还是“一群人的孤单”。如果现实中缺乏高质量、有价值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互信,纵使想投身虚拟世界,也难以填补内心空白。提高现实生活中人际往来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必要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否则,回家团聚还各自抱着手机,再亲的人也被冷落一旁。我们处在社会网络中,也在不停地发行着“社交货币”,只有走心的社交才能让情感在场,也只有扎实的社交才会让关系升值。

              ⑦创作完《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这样解释孤独: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社会就像一部大书,每个人是其中一页,但不能“不容许被阅读”。在人群中,只有打破坚壳、带着渴望、努力追逐的人才能收获温暖,而每一步追求又何尝不是闪耀着人类摆脱孤独的人性光辉?


              (1) 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 孤独是现代人逃不了的一种情绪,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摆脱孤独?



              (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 联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对“孤独”的认识。

              (1)知名公司董事长汪潮涌说过,成功的人永远是孤独的,因为在迈向成功的路上,有太多的压力和责任需要默默地独自承担,即使再多的鲜花和掌声也难以驱除心底的那份孤寂感。

              (2)希拉里不断告诉自己只有忍受孤独才能最终成功。她通过保持内心平衡,回避朋友们闲聊的游戏,耳濡目染学者的学习方法,学会忍受孤独,从而取得了丰硕成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