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唐僧,为啥不飞过去

              姜仲华

              ①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②“科”是俗语的“窠”,就是坑、洼。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经历,忽然若有所悟:唐僧师徒不飞,原来如此啊!

              ③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向前走一步。这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人生。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实,也正是盛满祝福和营养的福杯啊!如果用巧法省下走哪个坑洼,坑洼里含着的福分和养分,就得不到了。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在反复灼烧、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④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但是真正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闻地埋藏、发酵多年。

              ⑤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写了一篇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我以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棋谱。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手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不正是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

              ⑥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我为童年的小聪明而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一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

              (选自2015年第1辑《时文选粹》)

              (1) 下面最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是( )。

              (2)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B.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C.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D.  轻诺必寡信。——《老子》
            • 2.

                                                                                                                       自信与成功

              (1)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历来倡导做人要谦虚和低调,但求成功,不事张扬。有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典故,尧认为自己治理国家不行,要把王位让于有德行的许由。许由说,你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好,却让我来做现成的天子,我不干。两人推来让去,便展现了古代君子的高风亮节。不仅如此,许由还以此为耻,跑到登封箕山小溪里将耳朵洗了又洗……每每读到这里,我都感到这里谦虚得实在有些肉麻了。

              (2)谦虚固然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利进步,但过分谦虚反而显得不自信,甚至会束缚一个人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自信则恰恰相反,它能让人化缺点为优点,自信可以让懦弱的人变得勇敢:自信可以让犹豫的人变得果断;自信可以让迟钝的人变得机敏。但凡富有宏大志向、怀揣远大抱负而做出卓越成就的人,大多是很自信的。纵观古今中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信可以促使人成功。

              (3)大诗人屈原的自信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诗仙李白的自信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4)文韬武略的汉武帝胸怀大志,自信十足,不愧为一代政治家、战略家,开创了汉武盛世。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便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自信。于喧闹的集市中读书,显示了他对自控力的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显示了他对人生的自信。

              (5)贝多芬是狂傲的自信,他不但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他还说过“即使在陌生人面前,我也没有必要像普通人那样保持一种虚假的谦虚态度”。

              (6)有自信的人往往勇气更足,而谦谦君子则显得欠缺那么一点勇气。如果两者是竞争对手,战局对谦和的一方是不利的。我国女乒选手邓亚萍和乔红,两人技术水准和攻防能力在伯仲之间,但每每两人对决,乔红常常在邓亚萍咄咄逼人的气势下无奈败北,此所谓两军相遇勇者胜吧。

              (7)英国犹太政治家迪斯雷利说,在获得成功之前,每个人都有自信的权力。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悦纳”。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他能不能接受自我,即所谓“悦纳自己”。自信的人是最能悦纳自己的人。自卑和嫉妒心理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你不够肯定自己,不够喜欢自己,不敢挑战自己,不敢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要想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不自惭,不气馁,心气高一点,悦纳自我,不妨来点自信。

              (1) 对于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2) 对于第(1)段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 依次对第(6)(7)画线句论证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4)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谦虚助人进步,但过分谦虚反而是不自信。     
              B.自信可以促使人成功。
              C.谦虚的人往往缺少勇气          
              D.悦纳自我。
            • 3.

                                           理直不必气壮

              ①人占了理,讲起话来自然底气充盈,往往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和情面。殊不知,以这样的态度讲话,常常损人颜面;以这样的态度为人,往往失了君子风范。所以,理直也不必气壮,不妨豁达一些,心平气和地说话,待人。如此一来,既不伤人心,又不失人情,最终使人心服口服,从心底里感激和敬重你,岂不更好?

              ②东吴丞相顾雍,早年遭奸臣吕壹的陷害。后来吕壹罪行暴露,被捕下狱,恰逢顾雍受命审理他。此时吕壹穿一身囚服,再无昔日风光。照理说,顾雍面对曾经迫害自己的小人,是有充足理由和底气对其嘲弄一番的。然而,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和颜悦色的与之交谈。临走时,顾雍再一次问他:“你的意愿都表达清楚了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吕壹感动得只是叩头谢罪,无话可说。此时,站在一旁的尚书郎怀叙可没有顾雍那般客气,忍不住怒气冲冲地辱骂起吕壹来。顾雍回过头来责备道:“国家有法律惩罚他,何必这样骂人呢。”足见一代名相的气度和境界。

              ③当一个人占理的时候,据理力争,讨回公道,固然无错。但这并不能成为不顾及别人尊严,恣意教训、奚落他人的理由。试想,当别人得势时,你敢怒不敢言,唯唯诺诺;别人一旦落魄,你便指东道西,不依不饶,看似理直气壮,实际与小人又有何区别?落井下石非君子,幸灾乐祸真小人。

              ④据说,周作人家里以前有个雇工,负责采购之类的杂活儿,有爱贪小便宜的毛病。当时用钱,要把银元换成铜币,时价是一块银元换460铜币。很少理财的周作人一次与同事聊天时偶然谈及此事,坚持认为一块银元能换300多铜币,并说自家雇工一向就这样对他讲的,同事笑他受了骗。后来,他回去经过一番调查,发现事情果真如此。于是,一天晚饭后,周作人把那个雇工唤来,委婉和气地说:“因为家道不济,没有许多事做,你还是另谋高就吧。”对方做了亏心事,自然心虚,当即苦苦求饶。周先生见了,心一软,说“唉,刚才的话就当没说,不要在意,要是想留下就留下吧,以后改掉便是了。”后来,那个雇工彻底改掉了毛病,与周作人一家相处甚洽。

              ⑤得理时,讲话的最终目的是明是非,道善恶,是要让对方心服口服,进而改正错误,而非以理压人,制人。倘若不依不饶,恶语相待,即使你再占理,也会令理亏之人觉得你是在以理压人。所以,周先生理直气不壮,和和气气,点到为止,处处为对方着想,并且给了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最终使其改邪归正。胸襟博大,厚德载物,这般君子气度,如何能不令人敬重、信服?

              ⑥所以说,君子理直气不壮,理直气和,润物无声,才是为人处世、化解纷争的至高境界。   

              (选自2012年2月24日《京郊时报》)

              (1) 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2) 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对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理直气壮,往往失了君子风范。  
              B.君子应该做到理直气不壮。
              C.落井下石非君子,幸灾乐祸真小人。
              D.理直气和、润物无声,才是为人处世之道。
            • 4.
                                                                                                          “一生择一事”足矣

              ①2016年4月,《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的去世,引发了全社会对这位秉持“一生择一事”严肃创作态度的作家的追忆。他的创作生涯长达50余年,一生只为文学而努力。为写这部小说,他打了无数遍腹稿,阅读了大量经典名著和非文学书籍;而整个创作过程,又花了陈忠实整整6年时间。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写作这一件事情上,《白鹿原》几乎耗尽了陈忠实的全部气力,却也最终让他抵达了自己的人生之巅。在多元化的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青年人应该像陈忠实一样,“一生择一事”,即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

              ②诚然,青年人寻求个性独立、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些都无可厚非。然而,那些“一生择一事”,把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需求相呼应的成功者,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解读时代精神的视角。

              ③前段时间,电视上报道了一则新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车洪才36年编250万字《普什图语汉语词典》。普什图语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之一,我国掌握这门语言的不到百人。编纂这本字典,最初是完成国家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的任务。后来有关部门把这件事都忘记了,车教授却在没有一分钱稿费的情况下自己垫钱坚持把字典编完。如今,《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在我国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车洪才用自己的坚守实现了年轻时的自勉:奋少壮之勇力,攫智库之珍奇,建丰伟之功,立不灭之绩,完终身之夙愿,尽人世之大义。

              ④任正非和华为公司,是另一个“一生择一事”成就的传奇。当问及任正非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坚持只做一件事”,不炒股、不做房地产、不上市,28年坚定不移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

              ⑤世易时移,青年群体始终是推动国家创新和进步,保持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虽然今天的青年不同以往,个性更加独立、思想更趋多元,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一生择一事”应当是每个时代青年人的永恒功课。不管人生目标多么宏大,理想多么高远,只有秉持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这个基本信仰,才可能成为具有新认识、新观念和新作为的“新青年”。

              ⑥正可谓“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陈忠实的“一生一部作品”、车洪才教授的“一生一本词典”、任正非的“一生攻陷一道城墙口”,他们的成功,正是充满理想,并为之倾尽全力不懈奋斗的结果。这种“一生择一事”的坚守,无论成功与否,都会让我们拥有因奋斗而充实无悔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作为本文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本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4) 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

              B.个人的选择应该要与国家的需求相呼应。 

              C.青年人要寻求个性独立、个人价值的实现。

              D.奋斗才会得到充实无悔的人生。
            • 5.

              (甲)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恒价值的却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如明代张溥读书,细嚼慢咽,寻幽探微,读后还要抄写七遍,可谓精读之典范。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有时为了开阔视野,增大阅读面,泛读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翻阔,是说不要一个字一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一样,随手一翻,看看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刚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四书五经一样,一字一句地高声朗诵。照这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

              (乙)①读书务求深解。②古人读书之道,讲究深钻细研,融会贯通。③张溥读书,不但字斟句酌,还要手抄七遍,对于经典文献,他终能解其本质,得其精髓。④韩愈在《讲学解》一文中也说,他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⑤今人读书往往不求其解,浮于其表,结果即使是“读书破万卷”,涉猎无限广,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知半解的半瓶醋而已。⑥能深钻细研者,实属凤毛麟角。⑦总之,无论古今,读书切不可停于表面,深刻理解文意,读书才会有所得。

              (1) 对乙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 对乙文层次划分的几种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3) 两段文字都谈到了张溥的事例,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是( )
              A.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D.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 6.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a.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1) 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2) 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插入文中第⑤段画横线a处的论据是( )
              (3)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第②段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 7.

              ①自从党中央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积极行动,从“光盘”行动开始,节约的资源量已经形成了一组可观的数字。例如,我们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预计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这样每年就可减少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从餐桌开始节俭。节俭是一种美德。

              ②我国人民历来崇尚节俭,先辈们在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同时,也从历史的变迁、世事的兴衰中认识到了节俭的必要性。从管仲提出的“情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到墨子告诫的“节俭则昌,淫逸则亡”;从荀况主张的“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到李商隐写下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从《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这些都说明了节俭是一种美德。

              ③节俭有助于一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也是一个人事业有成、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过着洁白朴素的生活,与人无求,于己无愧,不为物欲所羁绊,就可以把人的整个身心投入到追求的事业中去;反之,穷奢极欲、挥金如土的生活中永远不会产生崇高的理想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古语有云:“自古纨绔少伟男”,纵观古今,凡是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突出成绩的人,都拥有节俭这一美德。

              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节俭,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同样与节俭息息相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一直以来都倡导全国人民勤俭节约,他曾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当前,党中央号召全国人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离不开节俭。这些无不表明节俭的重要性。

              ⑤其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限于一时,还需要更加宽泛的视野、更高层次的眼界,在思想上,在每一个人的生活细节上,来一次意义深远的社会改良。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有责任继承“节俭”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

              (原文有改动)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2) 选文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3) 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俭是一种美德。          
              B.节俭有助于一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C.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节俭。
              D.厉行勤俭节约需要更加宽泛的视野、更高层次的眼界。 
            • 8.

              “字太多,不看了。”现如今点开微博、微信上一篇长文,评论区十有八九会出现这样的留言。不知从何时起,“字数太多”“文章太长”成为指摘的对象。

              “快餐式阅读”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信息更新速度太快,导致人们急于抓住每一段碎片时间,快速获取更多信息。地铁里、餐桌上、排队中,我们拿着手机迫不及待地上下滑动,生怕一秒钟会错过“几个亿”。

              快字当头,遇到长文章,自然不耐烦。细读不可能,太“麻烦”“费事”,不如直接得到现成的“结论”来得痛快,他们更喜欢“简单粗暴”的告知方式。所以“字多不看”的下一句往往是“直接说结论”,这背后缺少的正是“思考”与“好奇心”,而这正是连接读者与作者最重要的那一环。

              事实上,一篇文章如果“直接说结论”往往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于读者更有益的恰恰是论述的过程和逻辑。阅读一篇长文,如果按照作者的行文架构,顺着文章的逻辑逐层次阅读、理解、思考,这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互动的过程,读者用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碰撞,由此得出的见解才真正是为自己所有。

              恰恰很多人买椟还珠,仅限于了解“现象”,对其背后的运行机制选择了无视,久而久之便丧失了思维的乐趣,乃至持久发展的潜力。

              “长”不一定有营养,“短”也未必没深度,但不爱读长文或许折射出浮躁的心态和阅读修养的缺失。人们更强调“快”,哪怕结果是乏味无聊的,却不能静下心来享受“慢趣味”带来的延迟满足。须知,碎片阅读获取的信息,如果不加以串联,仍旧构建不起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叔本华曾说,不管你学识如何渊博,如果不能反复思维、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快节奏的忙碌生活需要碎片化的八卦和段子来解压,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文章已被时代的海浪“拍在沙滩上”。王蒙说过,“我主张读一点费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除了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阅读媒介的转变或许让长文章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也并没有“完美适配”长文阅读,但严肃而深度的阅读却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

              因此,切莫让“抖机灵式”的阅读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毕竟还有更多的未知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探索与思考。

              (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11 月 15 日,有改动)

              (1) “字多不看”让你失去什么?根据原文,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对画线句使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去快速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        
              B.失去思维的乐趣。
              C.失去持久发展的潜力。                
              D.失去构建起个人知识体系的可能。
            • 9.

              学会“重用”自己


                 ①哲学家言: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这话耐人寻味,的确,我们不能总指望别人说“你行”,不能总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应知道自己的禀赋和志趣所在,执着地成为最好的自己。

                 ②有位年轻院士,当初决定要回国时,许多朋友对他说:“你是不是疯了?”回国后他坚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在人体免疫系统研究领域取得非凡成就。有位都市白领辞职回乡,村民无法理解她为何跳出“农门”又回来当农民,然而她凭借新技术和辛勤劳作,把家庭农场变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地,富裕了自己也富裕了乡亲。

                 ③他们当初的选择看起来都颇让人惊异,但他们用事实证明了当初选择的正确。原因就在于充分认识并重用了自己,确立梦想,执着追梦,不为困难风险所动,不被求稳怕变所困。自己重用自己,无不是既有梦想又善做“证明题”。

              ④人生的兴衰际遇、顺境逆境往往由不得自己,但怎样作为则取决于自己。苏东坡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他被贬惠州时几乎无职无权,但他依然提交了水管制造方案,积极建议太守王古引泉水解百姓之急。重用自己的大关节处,往往是在人生的低回处。胸中有情怀,什么处境中都能重用自己。倘若无抱负和坚守,则很容易自我放逐。

              ⑤而有的人,活在社会某种预设的期许里,总觉得到了某个年龄段,就应该有相应的平台,得之则喜,不得则忧,最终迷失了自己。比如,有的人职称薪酬未达阶段预期便生“年轻焦虑”,愤愤于“知识改变不了命运”。有的人看到同学当初成绩没自己好,现在房子、票子、位子样样“混得比自己好”,心态不免失衡失落。学会重用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又岂会为外物所扰?

                 ⑥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尽管还有一些社会上升通道没有打通,但必须承认,越来越多的制度藩篱被撤除,每个个体梦想成真的机会越来越多。只要我们有梦想,有奋斗,我们就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这里的关键就在于重用自己,而不是放逐,不是迷失。

                 ⑦人的命运一半在环境手中,一半在自己手中。人生要义就在于,用手中的一半争取环境制约的另一半。越是善于自己重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就越大,人生则越出彩。“被人重用”有局限,自己重用自己则“上不封顶”,有着无限空间。

                                     (选自2016年06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不能证明第④段中“胸中有情怀,什么处境中都能重用自己”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文章的标题“学会‘重用’自己”就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组织文章,条理清晰,论证严密。
              B.作者善于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如举年轻院士、都市白领的例子,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说服力。
              C.第⑤段举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反面事例,阐明了学会重用自己,就不会受外物干扰的道理,段末的反问句更能引人警醒。
              D.文章告诉我们,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受他人和环境所制约,只要自己重用自己,我们就一定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 10.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小题。

              ①怪哉!同一文题,同一人作,同一人阅,第一次落第,第二次却金榜题名,为何?真金总会发光。

                ②要发光,得是真金。韩愈的文章最终被定为第一名,是因为它是“真金”,它能发光。如果他的文章是一块“石头”,就不会发光。就算给它添上金粉,金粉也会掉落,终究还是不能发光。真金就是真金,把它放入石头中它还是真金。太阳不因为处在黑暗的天宇中而失去光辉,长江不因为处于天地之中而失去一泻千里的气势。它们最终能为人所赞、为人所颂,因为是“真金”。

                ③是真金总会有被人发现之时,没有发现只不过是一时而已。韩愈的文章,第一次没有被选中,第二次终被选中。因为人们是在寻找“真金”,而不是在寻找“石头”。煤炭在地下深藏数百万年后终被人发现,成为“鸟金”;石油在地下沉睡数千万年后终被人们所用,成为工业的“血液”;铀分布于海水之中而最终为人们所提取,成为“能量之源”。人们在寻找“真金”,它最终一定会被发现。

                ④“真金”也要推荐自己,使自己早日发光。虽然终究是会发光的,但是能早日发光最好。自古以来不就是有许多推荐自己“发光”的“真金”吗?毛遂如果不自荐,他会更晚为人所发现,或者失去了发光的机会;韩愈如果不第二次抄自己那篇文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发光”。茅台酒不被溢出,为人所闻,也不会有后来的名闻世界。推荐自己总比等人发现强。

                ⑤文章如此,人亦如此,人亦要首先使自己成为真金,并不断推荐自己,坚信“真金总会发光”,方能最终发光。如果你不是真金,你决不会发光。韩愈的文章最终被发现,给我们一个启示:真金总会发光。

              (1) 本文段的中心论点是( )
              (2) 第③段主要采用                    的论证方法。()
              (3) 本文段的结构形式是( )
              A.真金总会发光。
              B.要发光,得是真金。
              C.是真金总会有被人发现之时。
              D.“真金”也要推荐自己,使自己早日发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