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他对独立的要求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和他出去,他不愿让人搀他的手了。一只胖胖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有一次,我带他去买东西,他提出要让他自己买。我交给他一角钱。他攥着钱,走近了柜台,忽又胆怯起来。我说:“你交上钱,我帮你说好了。”“不要,不要,我自己说。”他说。到了柜台跟前,他又嘱咐我一句:“你不要讲话噢!”营业员终于过来了,他脸色有点儿紧张,勇敢地开口了:“同志,买,买,买,……”他忘了他要买什么东西了。我终于忍不住了:“买一包山楂片。”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我有点后悔起来。后来,他会自个儿拿着五个汽水瓶和一元钱到门口小店换橘子水了。他是一定要自己去的。假如有人不放心,跟在他后面,他便停下脚步不走了:“你回去,回去嘛!”我只得由他去了。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为了能尽快地拿着空瓶再去买,他便飞快而努力地喝橘子水。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从外面回来,见他正在门口小店买橘子水。他站在冰箱前头,露出半个脑袋。营业员只顾和几个成人做生意,看都不看他一眼。他满头大汗地、耐心地等待着。我极想走过去帮他叫一声“同志”,可最后还是忍住了。

              (1)本语段写了哪两件事来表现他对独立的要求?                                              


              (2)“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3)“我极想走过去帮他叫一声“同志”,可最后还是忍住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 2.

              千古不“磨”

              大约没有一个人是愿意速朽的,无不期盼留芳千古,永不磨灭。

              一个人要想不磨灭,就必须饱受磨砺。人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意志得从磨砺中来。

              说到磨砺,不禁想起了家乡的石磨。童年时,祖母让我猜谜语:“石山上,石山下,石山腰里飘雪花。”是的,谜底为石磨,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是指磨盘磨出的面粉、大米粉等。推磨的活儿是非常沉重的,此谜语却很美,其中寄托了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期盼,甚或闪现着乐观主义的光华。

              正如这则石磨谜语一样,对家乡磨盘的记忆,有推磨的艰辛,也有快乐的收获――物质上的,精神层面的。儿时的推磨主要是在麦子收获后,其次是春节前。将麦子磨了,做麦面糊糊,如要想将生活改善一下,就擀一次面条,或做一次馍馍;春节前,则是将麦芽、浸泡过的大米和豆子等磨了,熬成麦芽糖和打豆腐等,忙碌地准备年食货。

              有一天晚上我推磨,一圈又一圈扶磨棍而转,一小时又一小时过去了,突然被吓了一跳。原来推着磨,两眼打起架来,手扶着磨棍,脚下机械地随磨的转动移走着,一不小心就睡着了。只听“咔嚓”一声,我碰撞到磨棍上,打了个趔趄,一个激灵,困神顿时逃之夭夭,清醒后的我便重新推起磨盘来。

              我问给磨子喂麦粒的祖母:“推磨这么费劲的事儿,人为什么还会睡着呢?”祖母说:“推磨单调啊!”祖母的话,让我顿时明白:周而复始转圈儿的事,没起点,也没终点,或者说起点就是终点,最是乏味的。生命在于别出心裁,别开生面,另辟蹊径,这样才能有激情,才能保持精力旺盛。

              那天,我和奶奶先是把小麦磨成面粉,接着磨炒熟了的大豆,我忽然觉得好轻松。原来是祖母将大豆成把成把地往磨眼里喂,豆子多是磨成两半,这磨成两半的大豆是用来做豆豉的。祖母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费劲得到的是细腻,轻松获得的只能是粗糙。

              那年,我正在跟伯父学木匠手艺,由于图轻松、敷衍了事,做出的凳子没几天就掉腿了。祖母是用推磨的事告诉我:认真、吃力,才能出细活。

              人生是一场吃力的细细磨砺。还是早在6岁时,一次生产队要磨面,做馍馍给正在水利工地上做活的人们吃。那是一副大石磨,负责这项工作的湛婶见我耍着,让我去赶拉磨的驴,报酬是中午我到队上的食堂领4个馍馍。我扶着磨棍,在暗暗的磨房中跟在驴子后面转,足足转了4个多小时。当我去领馍时,食堂的保管员却只给了我2个挺小的。不甘心的我去找湛婶,她给我要回3个大了许多的馍。

              祖母后来知道了这件事,说:“湛婶倘若要不来馍,也未必不能接受。”祖母问我,“你知道这馍馍名字的来历吗?”没等我回答,祖母又说,“开始时人们叫它‘磨磨’。”

              当时以为祖母只是开导我才这样说的,长大后知道祖母的话并非信口而言。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说:“今北人所谓磨磨,乃面为之者,南人罕能修治。”清代厉荃《事物异名录・饮食・饼》言:“唐小说:宰相有樱桃馍馍。北人呼为波波,南人谓之磨磨。”此说告诉人们馍馍的香甜是因为磨砺的苦涩而来。

              “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漫漫岁月印在石磨人字形的纹理中,每一处深入肌理的印痕中,都沉淀追求道德的重;每一条边角的线条中,都盘结着探索智慧的深。守住根本,葆住一份真,经受住敲打磨砺,或许你也就千古不磨……

              (1) 题目“千古不‘磨’”的含义是什么?

              (2) 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主要事件

              人生感悟

              推磨时,“我”差点睡着,碰到了磨棍上。

              (1)

               

              磨炒熟了的大豆,感到格外轻松。

              (2)

               

              “我”帮湛婶推磨,并让湛婶帮“我”要回“我”应得的馍。

              人生的香甜是从磨砺的苦涩中来的。


              (3) 文中的“祖母”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 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述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 3.

              岳阳楼记(选段)

              范仲淹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1)连月不 (   )  

              (2)春和明(    )

              (3)静影沉 (   )  

              (4)酒临风(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文:                                                                        

              (2)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译文:                                                                        

              (3) 这两段文字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述。

              答:_                                                                        

            • 4.

              紫藤萝瀑布(节选)

              宗璞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 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①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 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1) 对文中①处中的划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对文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紫藤萝花人的情态,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也显出了花的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紫藤萝花比作帆和舱,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C.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把紫藤萝花比作帆、舱、笑容,并赋予紫藤萝花人的情态,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也显出了花的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对弟弟的怀念。
              D.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紫藤萝花比作帆和舱,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对睹花思人的情感。
            • 5.

              下列对《治水必躬亲》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B.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
            • 6.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⑾“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

              (1) 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⑥段中父亲“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从描写的角度对第⑤段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父亲20年前对我叮嘱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春满燕园季羡林①燕园花事渐衰。桃花、杏花早已开谢。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便已显出疲惫的样子。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 ②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在繁荣滋长。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但它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 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们就把春天栽在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年、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③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我心里一愣,我的眼睛仿佛有了佛经上叫做天眼通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读。他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写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他又仿佛是在备课,想把第二天要讲的东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师的论文,想给他们提些意见,共同切磋琢磨。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存在,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④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头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如渴地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把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我走进大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青年挤坐在里面,低头做数学或物理化学的习题,也都是全神贯注,鸦雀无声。 ⑤我很自然地就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了起来。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还能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 ?我心里陡然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锦绣。不但已经开过花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也满树红花。未名湖中长出了车轮般的莲花。正在开花的藤萝颜色显得格外鲜艳。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也不显得疲惫。总之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⑥这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幻想吗 ?不是的,这是我心中那个春天的反映。我相信,住在这个园子里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同学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春天,眼前也都看到这样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即使到了金风送爽、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大雪漫天、一片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心中,永留园内。它是一个永恒的春天。


              “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的校园百花盛开的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下列对《小石潭记》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泼、可爱。
              D.文中写到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 9.

              心里的天鹅

              林清玄

                   与孩子读童话故事“丑小鸭”,才知道天鹅是会飞的,而且是候鸟,可以飞越半个地球。“那,现在的天鹅怎么不会飞呢?”孩子问我。

              我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饲养天鹅的方法》,才知道事实的真相。

              欧洲中古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想把天鹅养在自己的庄园,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味。

              于是,他们捉到天鹅以后,用三个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

              一是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

              二是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

              三是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就飞不起来了。

              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就普遍的使用第三种方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也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有一次,我到瑞士旅行,在卢桑的湖里,看到一大群的天鹅,游到木桥边向游客乞讨食物,使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这些在湖边乞食的天鹅,可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自由的飞翔吗?

               古书里说:“燕雀安知鸿鸽之志?”意思是说:“像燕子麻雀这种小鸟,怎么能了解天鹅飞行的壮志呢?”这句话成为一种讽刺,因为燕子和麻雀依然在天空飞翔,天鹅却由于人类的私心,变成不能飞翔的鸟了。

              我一直深信人的心里也有一只天鹅,可以任思想和创造力无边的飞翔,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也就失去自由和天空的心了。

              自由的飞翔于天空,乃是一只鸟的天赋,不管是天鹅、孔雀或燕子、麻雀。

              拥有思想的自由和无边的创造力,乃是一个人灵性的天赋,不管圣人或者凡夫俗子,可惜许多人被情欲所催迫,失去了灵台的清明了。

              我想到日本的禅宗之祖道元禅师曾写过一道悟道诗:

              空阔透天,

              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

              鱼行似鱼。

              天空多么开阔透明呀!鸟飞得像鸟一样。水是多么清澈见底呀!鱼游得像鱼一样。这看来简单的世界,其实隐藏着多么幸福的禅心呀!

              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我喜欢天鹅那优美的线条和仪态,但我不希望天鹅是被养在池塘,我希望天鹅能张开翅膀,从我们的头上飞过,使我们可以望向广大的天空。

              古代的中国人认为看到天鹅远方飞来(有鸿鸽飞至),生命里必然有好事发生,现代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好事了!

              (1) 结合相关内容,请简要概括现在天鹅不会飞的真正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说,看到天鹅向游人乞食,“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试分析一下作者“感慨”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引用道元禅师的诗,是为了证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你对文章标题“心里的天鹅”的理解,谈谈本文的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请给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

              ××网2016年4月22日讯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为迎接首个航天日,航天专家在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作专题报告,总结了中国载人航天、火箭发射、深空探测等方面的航天成就,强调了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目前已经达到航天大国的水平,并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的航天发射数量稳居世界前三,尤其值得所有中国人自豪的是,近20年中国长征火箭的发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标题                                                

              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