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回顾课本“饮酒(其五)”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 2.

                                                           萝卜丸子

              ①儿时的记忆里,没有多少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那时的岁月,除了一望无际的贫穷,便是日复一日的饥饿。家里有少许稻田,每年也能收获一点稻谷,脱粒成米,成为口粮。可相对庞大的消耗,那点稻米显得那么势单力薄。
                  ②母亲每餐都会准备两种饭:一种是干饭。煮饭的时候,沿锅放一圈红薯,饭熟了,红薯也就熟了。吃饭时,大点的孩子盛半碗饭,加半碗红薯;小些的孩子才可以吃纯粹的白米饭——这是孩子们吃的。大人吃的是另一种,汤饭——将每餐孩子们吃剩下来的饭掺上水,放在锅里煮,沸了的时候,再搁上一些青菜叶儿……
                 ③唯一让我回忆起来津津有味的,就是母亲做的萝卜丸子。一到秋冬季节,萝卜长成的时候,母亲会挑选一些个大皮薄的萝卜,擦成丝,剁碎,然后与煮熟的糯米放到一起,搁上盐、胡椒粉、白糖、葱姜水和鸡蛋清,搅匀直到有粘劲,再挤成一颗颗圆溜溜的丸子,放入开水煮熟。大约几分钟,将丸子捞起来放在盘里,滴上一两滴香油。美味可口的萝卜丸子就做成了。
                  ④母亲做的萝卜丸子色泽洁白,放在阳光下,你甚至可以感觉到它是透明的。含进嘴里,松软可口,香脆润滑。那样的丸子,我一口气能吃十几个。
                  ⑤因为长期吃粗粮的缘故,我的胃一直不好。初三那年的某天夜里,胃突然出奇地痛。我没能坚持去上早自习,躺在宿舍的床上休息。早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的时候,天微微亮。有位舍友跑到床边对我说,“门口有个妇女,说是找你的。”我伸出头朝门外一望,是母亲,再一看,便有些吃惊——寒冬腊月的早上, 她竟然赤着双脚,裤管卷得老高,浑身冒着热气,一手提着鞋,另一只手捂着肚子,不知何故。
                  ⑥母亲也望见了我,见我躺在床上,喘着粗气就跑了进来,“双儿,你怎么了?是不是病了?”我挤出一丝笑容宽慰她,“没事儿,胃有点不舒服。”
                  ⑦“我说呢,昨天晚上老做恶梦,梦见你胃疼,在床上打滚。”母亲一边说着一边将手抚在我的胃部,“好些了吗?”
                  ⑧我点了点头。母亲的额头挂着一颗颗珍珠般大小的汗粒儿,头发上全是露水。
                  ⑨“瞧,我给你做了些萝卜丸子,对肠胃有好处,你趁热吃。”她一边说一边解开胸前的棉袄,从里面掏出一只罐头瓶子。瓶子里雾气氤氲,朦胧中可以看见是一颗颗萝卜丸子,我的眼泪顿时就涌了出来……
                  ⑩我至今也没问母亲,那天她是几点钟起的床,又是如何在漆黑的夜里走了二十多里山路。还有,她那晚是否真的做过有关于我的恶梦。
                  ⑾但我知道,母子连心!

              (1) 请你说说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2)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的划线句。

              她竟然赤着双脚,裤管卷得老高,浑身冒着热气,一手提着鞋,另一只手捂着肚子,不知何故。

              (3) .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4) 请你说说第⑾段在文中的作用。

              (5) 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母子连心”的看法。

            • 3.
              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出两个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4.

              阅读《望岳》诗,完成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2) 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 5.

              (一)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完成10-11题。(4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描写了_______,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2分)
              (2) 试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栓在琴凳上的十年》,完成问题

              (1)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钢琴”这个决定 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扣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2)钢琴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 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伙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3)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4)“嗯!”我怯弱地答应了。

              (5)后来我明自,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已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已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6)随着钢琴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7)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8)“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片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都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9)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两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再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10)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寒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夏天闷热,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11)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到头来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杷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12)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 。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13)每次回想栓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请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14)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

              (15)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 。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16)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17)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将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18)我无比感激童年所学习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的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体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19)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已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20)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刻画了一个为了女儿的“兴趣”,辛苦奔波、甘于付出、严厉苛刻的母亲形象, 而女儿对母亲始终充满怨恨。
              B.本文回忆了“我”十年学琴的一些往事,全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C.“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说明学琴这件事无论对我,还是对妈妈而言,都是很辛苦,很煎熬的一个过程。
              D.文句“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是指妈妈对我挣脱了她的朿缚,主动地放弃“搞钢琴专业”的规划而感到失望。
              E.第(5)自然段着重描写了从油田小镇到银川那条每周学琴必经的道路,更好地烘托了“我”学琴路途中的艰辛。
            • 7.

              笔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 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

              (1)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1)                            。   (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

              (3)                            。   (4)乡人敬惜字纸。

              (2) 结合语境,从用词的角度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                                                                              

              (3) 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 读了本文,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余秋雨,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 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

              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

              (5) 作者说“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请把“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这句话用楷书认真抄写在横线上。
            • 8.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秋瑾,别号为“易安居士”。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

              C.“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 “采菊东篱下”“人比黄花瘦”,以自然之景反衬青春蹉跎。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引用典故“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仰望弯腰驼背的娘

              厉彦林

                   ①时光穿梭,流年飞逝。我的老母亲已经腰弯了、背驼了。 

                   ②娘弯腰驼背,是长年弯腰劳作的后果。记得我爷爷在世时曾经夸我娘是我们家的有功之臣。我奶奶去世早,当时我的叔和姑才10岁左右,是我母亲既当嫂子又当娘,拉扯着他们长大,结婚,出嫁。那个年代队里靠工分分粮,我娘既要照料家,还要到队里干活。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精打细算,节衣缩食,还想尽办法,供应我们兄妹几个上学读书,给我们欢快幸福的童年。一天天,一年年,娘弯着腰择菜、炒菜、做饭、洗衣服、烙煎饼;弯着腰扫地、剁猪食,喂猪、喂鸡、喂狗;弯着腰翻地、锄草、挑水、担粮、割庄稼……娘比常人吃了更多的苦,流了更多的汗,尽管额头早早添了白发,可脸上绽放着自信的笑容和真实的满足。渐渐地,我也由仰望娘,到身高超过了娘。 

                   ③娘是沂蒙山区普通地道的农民,虽然不识字,但无论干家务,还是种地、种菜园,都是一把好手,从不示弱服输,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④这些年,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已说服他们把责任田转包了,只剩下半亩菜园地,一来有点事情可做,也算个锻炼项目,二是能够随时吃上新鲜的蔬菜。当然无论什么季节,也不会太忙太累、太让我们牵肠挂肚。记得那年中秋节,我照例回家看望娘。本认为母亲日子过得比较悠闲,谁知她却顶着凉飕飕的北风,正在别人刚收过的地里用镢头翻地瓜。地埂上的槐树叶子已经微黄,田野上只有零星的农民在劳作。远远地望见母亲满头白发被风吹起,像一团白云,斜阳从她的背后照过来,把弯曲孤单的黑色剪影叠印在地垄上。那情景让我一阵心痛。娘怕我们生气,笑着说:“闲着难受呀。这么好的地瓜埋在地里,白瞎了!”     

              ⑤这些年,娘的身体大不如从前,我知道那都是年轻时辛苦、操劳留下的病根。娘几次生病,我们都是尽最大努力治疗。娘心疼儿女的钱,顽强地配合治疗,一次次创造着奇迹。可惜因长期风湿性关节炎,两条腿变了形,弯腰驼背了。 

                   ⑥人一旦弯腰驼背,更显得老、显得矮,稍一活动就会气喘、气短、气急,甚至不停地咳嗽。多少个节假日,白发稀疏、躬腰驼背的娘,拄着拐杖,站在街口,弯着腰,眯缝着那昏花的老眼,像遍地挑黄豆一样盯着每一个行人,眼巴巴地盼着我们全家归来。为接待我们,娘有时提前打上止腿疼的针。即使疾病缠身,也硬撑着忙里忙外,还必须亲自炒菜、做饭。往往刚吃完早饭,就忙着盘算和准备午饭了。望着娘操劳的身影和飘动的白发,我愧疚地对娘说:“本想回家看您,却净给娘添累了。”娘总是笑着说:“高兴,高兴,再累也高兴。” 如今生活好了,爹娘也老了,好东西也不敢多吃了,想起来,心里酸酸的。离家时,娘总是执意把我们送到大街口,有时还偷偷抹眼泪。看看爹娘日渐苍老的身影,我的心沉沉的,顿生几分伤感,不敢回头凝望。

                   ⑦每当清静下来,每当回到村口,我的耳畔就会真真切切地响起娘温馨的呼唤,刻骨铭心。弯腰驼背的娘,已被岁月和辛劳夺走青春容颜,依然是我人生的依靠和灵魂的拐杖,时刻给我亲情、给我温暖向上的力量。

              (1) 

              如何理解题目“仰望弯腰驼背的娘”中“仰望”一词的意思。

              (2) 

              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和第④段画线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任选一处进行分析)

              修辞方法:                                                                                        

              表达效果: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母亲的品质。

              (4) 

              为什么说“看看爹娘日渐苍老的身影,我的心也沉沉的,顿生几分伤感”呢?

              (5)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不少于60字)

            • 10.
               雨中的男孩  
                ①春鳅夏鳝冬至狗。老天爷也知道这几天该吃狗肉了,天气骤然地就冷了下来。晚上,坐在值班室里,看着窗外浙淅沥沥的细雨。同事们想吃狗肉的念头一下就活蹦乱跳地冒了出来。有了念头。第二天,我就和一位同事去山下寻狗。谁知,我们走了几户农家,却一直没有结果:我知道,喂大一条狗不容易,农民和狗早已有了感情,不是有特别紧要的事情。谁也舍不得卖;但我们不死心,继续在村里寻找。
                ②又走了几户农家,终于,在最偏远的一户里,我们看见了一条壮实的本地土狗。那土狗的样子,特别惹人喜欢。我们找到狗的主人。主人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40岁左右,但一脸的皱纹。跟树杈子没两样。当我们上前说明来意,农民的头立马就摇得像拔浪鼓。我回头看了一眼同事,摊摊手,做了一个无奈的表情。此时,同事的两眼,正死死地盯着那条土狗。我回过头,看了一眼农民,说了一个平时我连想也不敢想的价钱。
                ③农民先是一愣,随后看了看屋里,顺着农民的目光,我们看见屋里的床上躺着一位面容憔悴的妇女。那妇女干生生的脸上,竞没有一点儿肌肤应有的光泽。我知道农民心动了。看来还是钱能通神。我的脸上,溢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④这时,农民再次看了一眼床上躺着的妇女,猛吸了一口草烟,大步走到拴狗的柱子前。我接过拴狗的绳子时,农民的儿子放学走进了院子。农民的儿子10岁左右,虽说穿得有点破,却是一个长得很阳光的小男孩。
                ⑤男孩听说我要买狗,一下呆住了。片刻,男孩反应过来,蹲下身子,一把抱住狗,嘴里大喊着不卖不卖!农民看男孩的样子,身子僵了僵,也慢慢地蹲下去。农民在男孩的耳边不停地说着什么。男孩双手抱着狗,瞬间,一串串泪珠,就在男孩的脸上,落雨一样地婆娑了起来。
                ⑥我和同事愣在那里,不知所措。那天,我和同事牵着狗上山时,谁也没说话。回到站里,看见狗,站里的同事全欢呼雀跃起来,整个小站一下就焕发了生机。我把狗拴在厨房门口的树上,一个人悄悄地回了宿舍。
                ⑦谁知,吃过晚饭,同事跑来说,狗不见了!我一听,翻身起床,到拴狗的地方一看,狗是扯断绳子跑的。我知道,狗肯定又跑回去了,狗是通灵性的,认识路。
                ⑧此时, 雨,忽然大了起来。
                ⑨回到值班室,听着外面越来越大的雨声,想到丢失的狗,同事们开始互相埋怨。坐在那里,我没说话,脑中闪现的,是小男孩抱着狗流泪的样子。忽然,门外传来了汪汪的两声狗叫。我心里一惊,跑出门看,上午的男孩,牵着狗,站在门口,浑身被雨水淋得湿透了。男孩看见我,脸上露出一丝憨厚的笑容,说,叔叔,你们买的狗跑回了我家,我爸叫我给你们送来。说完,男孩把手中的绳子递到了我的面前。
                ⑩我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目光虚虚的不敢去碰男孩的眼睛,心里的愧疚软软地堵着,就像泡了水的豆子,胀胀的透不过气来。好一会儿,反应过来,我忙叫男孩进屋坐坐。男孩把绳子塞到我手中后,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转过身,跑入雨中。
                ⑪屋里的同事愣在了那里,谁也不说话。
                ⑫第二天,杀狗的师傅上山时,狗,早已不知了去向。

              (1) 从发现“狗”的那刻起,一直到最后“狗”不见踪影,“我”的心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请将下面“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填补完整,每处不得超过4个字。
                “我”的心理变化:无奈→ ______ → ______ → ______ 

              (2) 品味下面句子中的加下划线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目光 虚虚的不敢去碰男孩的眼睛,心里的愧疚 软软地堵着,就像泡了水的豆子, 胀胀的透不过气来。

              (3) 文中第⑧段是什么描写,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4) 文章中的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结合文章内容来谈)?文章的结尾说,“第二天,杀狗的师傅上山时,狗,早已不知了去向。”,为什么狗又不在了?(请结合本文,说说你的理由。)
              (5) 第⑥段中说“农民看男孩的样子,身子僵了僵,也慢慢地蹲下去。农民在男孩的耳边不停地说着什么。”请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农民此时的心理,用第一人称把他对儿子讲的话表述出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