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B.“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C.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

              D.深海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的研制,将不断推进我国大洋海底可燃冰的开采工程效率

            • 2.

              电话那头的牵挂

              ①那天,和几位文友相约喝茶,喝得气氛正浓,父亲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爸,等会我给您回过去。”不等父亲开口我便抢先说。
                ②“好,好,我知道你忙。”父亲在电话那头很小心地应着。
                ③第三天,我正抱着手机和几位老乡斗地主,父亲又打来电话,他“儿子”刚出口,我便打断他的话说:“爸,我正忙着,过会给您回电话。”
                ④“好,我等你电话。”父亲挂的比我还快。
                ⑤这半月来,这是父亲第五次打来电话,而我总是找着不同的理由说着“回电话”的话,最终抛到脑后忘得一干二净。
                ⑥昨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翻阅《读者》,看着看着,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沉思,尤其有这么一句话“出门在外的游子,别忘了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回个电话,因为你在外一天,父母的心就在你身上多停留一天”。我猛然想起给父亲回电话的事,当时,时针已指向12点,平常父亲早已进入梦乡。拿起手机翻阅父亲打来的电话,最近也过了两天,通话记录显示6秒钟。要不明天给父亲回电话?我正这样想着,手却不由自主地拨了过去。
                ⑦电话通了,父亲接的比我想象的还快,惊喜地叫着:“儿子?”“爸,这么晚了还没睡?”我“嗯”了一声轻声问道。“怕你回电话过来,就一直守着电话,免得让你担心。” 父亲如实地说,接着不等我问,继续说:“其实,也没啥。快过年了,你又回不来,怕你一人在外孤单,我就想打通电话和你唠唠嗑、说说话,这样你好有个‘伴’。”
                ⑧五年前,自大学毕业在外参加工作后,父亲便成了孤单、牵挂的留守老人,有时想我了就打打电话,又怕耽误我工作,只好简简单单问候几句便匆匆挂掉。记得有一次,父亲在电话里说:“勤打电话,爸就放心了。”起初我还打的多,后来没啥事我就懒得打,反而是父亲给我打的多。由于家里没多少收入,大多都是父亲打来电话我压掉,然后在方便的时候回过去。那晚,回想起父亲打来的电话,我大半夜都没睡好觉。
                ⑨第二天下班,我主动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电话刚响了一声便通了。“儿子,你怎么打电话过来?”父亲惊喜又有些意外,不等我回话又焦急地问起来:“是不是出啥事了?”“不是。”我说道。“不可能,没啥事你从来不会打电话的,一定是遇到事了?”父亲言语肯定地说。“爸,真没事。”我一字一句地说:“我就想和你唠唠嗑、说说话。”哪知,话一出口,父亲丢下一句“长途挺贵的,我先挂了”的话,让我傻愣了好一阵都回不过味来。

              (1) 阅读全文,说说标题中“电话那头的牵挂”中的“牵挂”的双方。

              (2) 第⑧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 结合加下划线的词语,说说下面人物行为的原因。

              (1)“好,我等你电话。”父亲挂得比我还快

              (2)第二天下班,我主动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电话刚响了一声便通了

              (4)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读了本文,对你有何启示?

            • 3.

              笔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 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

              (1)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1)                            。   (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

              (3)                            。   (4)乡人敬惜字纸。

              (2) 结合语境,从用词的角度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                                                                              

              (3) 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 读了本文,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余秋雨,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 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

              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

              (5) 作者说“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请把“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这句话用楷书认真抄写在横线上。
            •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普希金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B.通过我市举办的“送课到校”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C.“闽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同学们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知不足造成的。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 5.

              父 亲

              ① 父亲又要走了。

              ②“我坐在书桌前,茫茫然地盯着书。不一会轻轻地打开门,父亲正在外面拉好包,提在手里掂了掂。我叹口气,又悄悄地关上了门,这么些年来,父亲常也不在家住。他跟着工程队,走南闯北,造了多少房,修了多少路,我不知道,也许,他自己也不清楚。

              ③我总以为父亲并不爱我。自从母亲出走以后,他便把我丢在家里,让我孤零零地一个人担起全部的家务,可我总盼着他回来。记得在一个冬季,父亲终于回来了。那时,我满心欢喜,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请求父亲送我上学。这是小小的,但又是我当初最大的心愿,因为我总想像同学们一样在校门口自豪地与爸爸告别,况且外面的雪的确也很大。

              ④“爸爸,你送我上学吧,今天雪好大!”

              ⑤“爸爸不是早教你自己上学了,怎么长大了反忘了?!”

              我愣住了,他居然把一个十岁的孩子称为“长大了”。“可是……”我委屈得难以再说下去。

              ⑥“没有,可是的……”

              ⑦于是倔强的我一气之下拿了书包就冲出门。

                  ⑧“突然后面传来父亲的声音:“你的作业本忘了!”我头也不回地往前跑。父亲终于追上了我,把作业本塞进书包,还替我把帽子拉下,捂住耳朵。走了一段路,我回头看看,父亲仍仁立在风雪里。

                  ⑨“爸,你什么时候再回来?”我掂了掂父亲的包,很沉。

                  ⑩“我自己也说不准。”父亲淡淡地回答,“不过只要有机会,总会回来看你的。”

                  ⑪那时,我与父亲一直僵持着。偶尔见面时他似乎总想对我说些什么,可我没有给他机会。终于在暑假的一天,父亲提出带我去远方的工地。我答应了,实在也很好奇。

                  ⑫走进工地大门,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我见所未见的场面:一群打着赤膊的汉子,推着车,扛着楼板,搬着砖……嘴里不时发出“杭唷”“杭唷”的声音,他们的肌肤,在烈日下闪闪有光的,不远处,传来阵阵打夯声:“一二三!”“一二三!”整齐有力的号声。我感受到了一种轰轰烈烈的刚性,唯有男子汉才有的刚性。我到各处走了一圈,看到了工人们筑起的大厦雄伟的骨架,也看到了一排低矮简陋的临时住棚。这时,我好像真的长大了,明白了父亲。

                  ⑬晚上,父亲的屋里有许多人,没有椅子,大家坐在地上。这些壮实的汉子们,手里拿着蓝边的大碗,里面是当地自酿的醇酒,浓烈而醉人;酒过三巡,于是高声谈笑。他们的话,有我听得懂的,也有我听不懂的,可无论怎样,它们都是那样朴实,亲切;有人唱起歌来,那歌,有我听到过的,也有我不曾听到过的,它们都是那样豪放。父亲有点醉了,他一下子把我高高擎起:“这是我的女儿!”接着,其余的人几乎抢着要把我托起来。

                   ⑭门“砰”地关上了。父亲走了。他一句话也没关照我,这是对我的信任。我追出去,站在门口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没有出声,只静静地站在那里,心里默默祝福:“爸爸,一路平安!”

              (1) 本文叙事时空交织,故事发展显得摇曳多姿。请简要概括本文写作思路
              (2) 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3) 请赏析第⑬段中画线的句子。
              (4) 请概括第⑫段的内容,并作简要赏析。
              (5) 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留守儿童,如果你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同学,他有些怨恨父母,对生活失去信心,你会对他说什么?
            • 6.

              留几本书在窗台    翁秀美  

                  ①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书大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有几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

                  ②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淡紫色窗纱轻拂过书面,宽大的窗台显得生动明媚。原来,书可以不用整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可以不用机械肃穆地正襟危坐着。书在窗台上很显眼,淡雅的鲜艳的封面堆叠,有些乱,却是明亮可喜,一进门就入了眼。我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就想坐下来,细读一番。

                  ③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书,曾经是我的最爱。端着饭碗看,躲在被窝里看,连上厕所也是手不离书。最喜黄昏时,端了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当代》,看《花城》,不知天黑不觉肚饿,每次被母亲催着赶着进屋还舍不得放下。那会儿,好书,如友。

                  ④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首》《闲情偶寄》。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精神面貌实不像一个病人。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好书,胜药。

                  ⑤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哧溜”一下就过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让人招架不住。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日子仿佛是被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书了。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想来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⑥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翔,喜悦漫溢开来。窗外,天蓝如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极。身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尤不忍释卷。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这个下午也变得安静美好,有了回味。其实,日出日落,每天的时间并没有走快一分,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神经紧绷了,脚步加快了,也让我们的心浮躁不安。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是的,即使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读读手边的书,哪怕是安静地听完一首优美的曲子,也会让单调的生活充满暖暖阳光,使精神舒缓、愉悦、充实。

              ⑦眼前,无意中留在窗台上的书,让我知道,阅读,其实一直是我心里最深切的渴求与向往。留几本书在窗台,以便随时翻阅,在忙碌中休闲一回,给心灵放个假,重新体验读书的乐趣,并且也将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       

              (1) 通读全文,根据文意,把下面的空格补充完整。

              (2)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

              (3)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全文,仿照示例,说说你对“慢阅读”意义的理解。

              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

              【示例】慢餐:“慢餐”就是细嚼慢咽,细细品味。既获得味觉享受,又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享受一种悠游闲适的愉悦。  慢阅读:                                                                  

              (4) 本文原发表在某报副刊,入选《百年无废纸》时,结尾处被编者删去了以下一段文字:留几本书在窗台。留一份期待,期待与书长长久久的心灵之约。请你从编者(或作者)的角度,结合文章,阐述删去(或保留)这段文字的理由。

            • 7.

              敲 门

              ①“咚,咚咚,咚——”走进楼梯口,他习惯性地走到101室的门前,敲门。敲门的节奏,也是他和她早就约好了的,“咚,咚咚,咚——”永远固定的节拍。只要听见这个节奏的敲门声,她就知道是他,这样她就不用急着来开门,以免有个闪失。过一会儿,门轻轻打开了,露出一张沧桑的脸来。隔着门,他对她笑笑:今天好吗?她也笑笑,露出几乎没了门牙的嘴巴,好,好着呢,上班累吧?我没事,赶紧早点回家去吧。看到她精神很好,确实没事,他才放心地上楼,回家。他的家在四楼。这是他每天的功课。

              ②他和她,不是母子,也不是亲戚,只是普通的邻居。考虑到她年龄大了,又是一个独居老人,社区就近安排个邻居帮忙照应照应她。也没有太多的事,就是每天记得去敲敲老人的门,看看她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万一有个什么意外,也好及时处置。之所以选择了他,除了他是个热心肠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一家公司上班,每天按部就班地上下班,能够准时回家,从来不在外面有什么应酬,这样才便于每天都能准时去敲敲老人的门。老人随时有可能出现意外,最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照顾。

              ③社区找到他,他欣然接受了。于是,每天下班回来的时候,他都会先去敲敲101室的门,把老人喊应了,才回自己的家。有时候,路上碰见放学的儿子,他会和儿子一起去敲老奶奶的门,他会让儿子敲,儿子已经学会了他敲门的方法,“咚,咚咚,咚——”不急不慢,不轻不重。门打开了,她看到他们父子,开心地笑了,摸摸儿子的脑袋,经常还会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来。这些糖果,都是老人远在海外的儿子邮寄回来的。

              ④老人的身体很硬朗,但也发生过几次小意外。有一次,他敲门的时候,她正好在卧室里接儿子打来的越洋电话,没听到他的敲门声。敲了几遍,没人开门,他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又重重地敲了几次,“咚咚,咚咚!”连一贯的节奏都忘了。放下电话,她才听见了敲门声,虽然敲门的节奏不对头,但她知道这是他回家的时间,一定是他,她几乎是一路小跑去开门,差点摔了一跤。幸亏只是虚惊一场。还有一次,中午,她累了,靠在沙发上养神,突然,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咚,咚咚,咚——”老人兴奋地想,今天这孩子难道没上班,怎么这时候来敲门啊。喜颠颠打开了门,却是一张陌生的面孔,推销员。等傍晚的时候他来敲门,老人将这个趣事讲给他听,一老一少,笑得很开心。

              ⑤日子就这样慢慢地流逝。“咚,咚咚,咚——”每天黄昏,熟悉的节奏,就会在楼梯洞口响起。余晖斜洒微风轻拂大大小小的光影在草木间嬉戏跳跃静谧而美好。

              ⑥那天,因为一个突发情况,他带着老婆和孩子去了一个朋友家。黄昏的时候,他习惯性地想起了敲门这件事,看来今天是敲不成门了,因为走得急,他偏偏又忘记了带电话簿,记不得她家的电话,无法通知她。朋友安慰他,这么多年了,就这一次,应该不会这么巧,有什么事情。也只好这样想了。

              ⑦晚上十一点多,他们一家回家。在楼梯洞口,看着101室的门,他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去敲敲门?太晚了,她一定已经休息了,明天一早再来敲门吧。

              ⑧他们刚回到家,自己家的门却突然响起来了,“咚,咚咚,咚——”熟悉的敲门声。他赶紧跑去打开门,果然是楼下的老太太。

              ⑨你们没事吧?她急切地问。傍晚,没看见孩子放学,也没看见你媳妇下班回家,你又没来敲门,我以为你们出什么事了,又没法联系你们,真是担心死我了。刚才我听见楼梯洞里的声音,就想着是不是你们回来了,所以赶紧又上来看看。看到你们没事,我就放心了。

              ⑩“又上来看看”,这么说,她已经跑上来几趟了?他的眼睛,忽然湿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答应她,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准时去敲门。因为,那已经是他们共同的牵挂。

              (1) 初读全文,按时间顺序梳理文章。

              情节

              他的态度

              欣然接受

              他每天准时到她家去敲门

              总是笑笑

              有一次他敲门好几遍没人开门

              他去朋友家又忘带电话薄,无法通知她

              感动

              (2) 细读文章,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余晖斜洒,微风轻拂,大大小小的光影在草木间嬉戏跳跃,静谧而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目    送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象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象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简要概括作者写了哪两种“目送”。
              (2)仔细品读下面句子,结合带点的词语说说这句话表达了华安怎样的心情。
              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
              (3)文中带※号的段落重复出现,说说其间包含的不同感情。
              (4)读完这篇文章后,重新审视和父母的关系,你对父母的态度也许会有些改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想法。
            • 9.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不知有花               
              张晓风
                     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绝不张扬,一旦花开,则铺天盖地,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
                    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忽然有个妇人行来, 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
                   “我们--来看花。”
                   “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
                    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
                   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
                    “花?哪有花?”
                    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
                   “快看那落日!”
                    她安静垂眉道:
                    “天天都是这样的!”
                     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我自己一向是大惊小怪的。我是禁不得星之灿烂与花之暖香的人。我是来自城市的狂乱执迷之人,我没有办法“处美不惊”。唐人刘禹锡在友人家里见到一位绝色歌姬,对于友人能日日安然无恙地面对美人,不禁大感惊讶。他说:“司空见惯浑无事,断尽苏州刺史肠。”翻成白话就是:“我的朋友司空大人对美已经有了免疫能力了,而我却注定完蛋,这种美,是会把我置于死地的啊!”
                    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大声地问我“花?哪有花?”的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妇人,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1)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叙述的两件事。
              ① ______       ② ______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对妇人作了肖像描写。此句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3)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4)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不知有花”含义的理解。
              (5)【甲】【乙】两个片段,都以“花”为描写对象,请从比较它们的点。
                   【甲】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绝不张扬,一旦花开,则铺天盖地,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柔和,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
              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张晓风《不知有花》)     【乙】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宗璞《紫藤萝瀑布》)相同点: ______
              不同点: ______ 。
            • 10.
              比较阅读下面A、B两个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A.风景秀丽的燕子矶,1937年12月13日,这里曾堆积过超过5000万的尸骸。
                  枪声炮声哭声喊声,被蹂躏的南京发出痛苦的悲号。极度恐怖的人们从大街小巷向北涌去,渴望着渡江避难,惊慌失措的市民,裤腰带上捆着金条的店老板,衣衫褴褛的苦力,还有不停地诅咒被丈夫抛弃的国民党军官的太太们,女人们脸上擦着乌黑乌黑的锅底灰,打扮得越丑陋越不被人注意越好。
                  燕子矶到了,可……天哪!难民被更大的恐惧笼罩了。江边上聚集着近10万黑压压的人群,伸长脖子向江北翘望,炮弹不时飞进人丛中,遍地都是死尸。
                  “老总们,行行好,让孩子先过去吧。”一个衣着华丽的少妇满脸泪痕求道。谁也没有听到她的话。一条船向岸边划来,人们“呼”地涌过去抢夺船只,她也毫不犹橡地跳入刺骨的江水中,几乎快摸到船舷了,突然右手被人用木桨狠狼地砸了一下,她尖叫一声沉入水里,许久才浮上来,她只好抱着已被江水呛得半死的孩子挣扎回江岸,期待着下一条船。
                  “日本鬼子!”不知是谁嘶喊了一声。
                  人群像炸了窝,四散逃去,他们惊呆了,山坡上早已站满端着刺刀凶神恶煞的日军。燕子矶上架着一排机关枪,黑洞洞的枪口指向聚集在一起的难民。一个日本军官狞笑着打了一个手势,随着“哒哒”的机枪声,子弹像雨点般向人群飞来。人们嘶哑地喊叫着,簇拥向江边直退到江中,被冰冷的江水吞没,岸边留下成片成片层层叠叠的尸体。
                  少妇中弹倒下了。母亲的鲜血溅到孩子的脸上,身上。“妈咪你醒醒,醒醒呀!”孩子拼命摇晃着母亲的手。她张张嘴,却说不出话来。鬼子走下山逐个检查尸体。一把明晃晃的刺刀穿过母亲心脏扎入孩子右肋,又一刀穿透母亲的腹部扎到孩子的下身……母亲死了,孩子被收尸工隐匿起来,侥幸存活,却留下终身残疾。
                  B. 普军的侧翼终于响起了枪击声。难道发生了遭遇战?只听见轻火器的声音!拿破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格鲁希终于来了!”他以为自己的侧翼现在已有了保护,于是集中了最后剩下的全部兵力,向威灵顿的主阵地再次发起攻击。这主阵地就是布鲁塞尔的门闩,必须将它摧毁,这主阵地就是欧洲的大门,必须将它冲破。
                  然而刚才那一阵枪声仅仅是一场误会。由于汉诺威兵团穿着别样的军装,前来的普军向汉诺威士兵开了枪。但这场误会的遭遇战很快就停止了。现在,普军的大批人马毫无阻挡地、浩浩荡荡地从树林里穿出来。--迎面而来的根本不是格鲁希率领的部队,而是布吕歇尔的普军。厄运就此降临了。这一消息飞快地在拿破仑的部队中传开。部队开始退却,但还有一定的秩序。而威灵顿却抓住这一关键时刻,骑着马,走到坚守住的山头前沿,脱下帽子,在头上向着退却的敌人挥动。他的士兵立刻明白了这一预示着胜利的手势。所有剩下的英军一下子全部跃身而起。向着溃退的敌人冲击。与此同时,普鲁士骑兵也从侧面向仓皇逃窜、疲于奔命的法军冲杀过去,只听得一片惊恐的尖叫声:“各自逃命吧!”仅仅几分钟的工夫,这支军威赫赫的部队变成了一股被人驱赶的抱头鼠窜、惊慌失措的人流。它卷走了一切,也卷走了拿破仑本人。策鞭追赶的骑兵对待这股迅速向后奔跑的人流,就像对待毫无抵抗、毫无感觉的流水,猛击猛打。在一片惊恐的混乱叫喊声中,他们轻而易举地捕获了拿破仑的御用马车和全军的贵重财物,俘虏了全部炮兵。只是由于黑夜的降临,才拯救了拿破仑的性命和自由。一直到半夜,满身污垢、头昏目眩的拿破仑才在一家低矮的乡村客店里,疲倦地躺坐在扶手软椅上,这时,他已不再是个皇帝了。他的帝国,他的皇朝、他的命运全完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怯懦毁坏了他这个最有胆识、最有远见的人物在二十年里所建立起来的全部英雄业绩。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两个语段在写法上有怎样的共同点
              (3)同是战争,两个语段的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全然不同,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品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她也毫不犹橡地跳入刺骨的江水中,几乎快摸到船舷了,突然右手被人用木桨狠狼地砸了一下,她尖叫一声沉入水里,许久才浮上来,她只好抱着已被江水呛得半死的孩子挣扎回江岸,期待着下一条船。”
                  ②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怯懦毁坏了他这个最有胆识、最有远见的人物在二十年里所建立起来的全部英雄业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