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翠湖留下的心影
                                                    张长
                ①翠湖,这个昆明市中心的公园,园内楼台亭阁,曲水回廊,树影婆裟,波光潋滟,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中突现这样一个好去处,实为难得.汪曾祺先生在《翠湖心影》中曾说:“城市有湖,这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不多的.”
                ②翠湖原名“九龙池”.据清人倪蜕《滇云历年传》载:“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翠湖还有一个老名字:“菜海子”,想是当年“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再早,翠湖只是昆明城外一片沼泽,出水成河,名“洗马河”.明初,沐英带兵入云南,曾在这里“种柳牧马”.1919年政府在此地修建公园,因其“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湖光山色而改名“翠湖”.
                ③翠湖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尤以雨季.草木繁茂,翠湖的绿树几乎覆盖了全部楼台亭阁.高处望去,只是一片绿树碧水,此时,就只剩一个字--“翠”.引得汪曾祺又一次赞叹:“翠湖这名字取得真好!”汪曾祺海写道:“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往这里穿过.”(汪曾祺《翠湖心影》)可以想见当时地处西郊的翠湖有多么静谧.
                ④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较以往扩大许多,翠湖早已置身城市中心,成了一个大大的街心花园.闹市中能有这样一个好去处,自然会成为路人、游客抄近道、游览、休闲、健身的首选.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
                ⑤每日里尚未破晓,必有一中年壮汉在湖边仰天作狮子吼,道:“欧--吼!”此公中气十足,声音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闻此一声,心头一颤,整个人都要随他痛惜良久.随即,这类吼叫声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一时间翠湖中百家争鸣.    
                ⑥稍后歌舞健身大军正式入园.“水月轩”面积不足一亩,却有五六群唱歌跳舞晨练的人,他们自带音响,各踞一方.五六种风格各异的音乐轰轰然混成一片,旁人早已分不清楚,舞者却能安之若素,互不见怪,依旧踩着自己的节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⑦也有占据一个小亭子,一角小回栏,在一支笛子或一把二胡的伴奏下的独唱,哪怕声音沙哑,尖锐刺耳,歌者也自得其乐.还有郑重地穿上演出服,化了妆的大妈们,三五成群,开足音响,边跳边唱,其乐陶陶.最有气势当数彝族的左脚舞,一来便几十上百人围成个大圈子,弹着十几把月琴、三弦,一跳几个小时,中间不停不歇,通宵达旦也不成问题.
                ⑧临窗而望,如今的翠湖被几十层的高楼大厦团团围住,已成了一个小小的盆景,昔日那一片“柳林洗马”田园风光早已没了寻处.
                ⑨“逝者如斯夫”,吾梦寐以求之.我一直试图找回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翠湖心影”.《翠湖心影》的那份静谧.一日傍晚,小雨淅沥,翠湖不再人头攒动,歌舞欢腾.我当即决定独自漫步翠湖,寻找一丝逝去的静谧.穿行于园中,听听细雨中沙沙作响的树语,看看影影绰绰的楼阁,品品这些百年前留下的风景…“细雨鱼儿出”,“泼喇”一声,湖里果真跃起了一条大鱼.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翠湖心影》里,心头一阵惊喜.然而当鱼儿落入水中,湖面却荡起了五颜六色的霓虹.那种变幻使我明白:鱼,早已不是汪曾祺的那条大红鱼了,翠湖留下的只是心影罢了.
                ⑩明天,又将是这个小盆景歌舞喧嚣的一天.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①张长 白族,原名赵培中,1938年出生于澜沧江畔云龙县一个叫漕涧的白族村庄里.曾做过乡村医生.1957年开始创作,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作家.②汪曾祺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常常穿过翠湖去图书馆看书,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回忆往事,写下《翠湖心影》一文.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的词“百家争鸣”的含义.
              (2)作者住在翠湖边,对翠湖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
              (3)文中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有何用意?
              (4)请展开想象,描绘选文第⑧段中作者想寻找的当年翠湖“柳林洗吗”的田园风光.(6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选文主旨的理解.
              【链接材料】
              【材料一】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的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深入泥土中的老酒…
                                                       (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材料二】无论这世界多么大,无论去过多少地方,总有一个地点,让我刻骨铭心,它收藏着我的童年,我的成长.我是它的人,我仍在寻找和它的精神联系.
                                                       (王开岭《人出生的地方》)
            •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山的呼唤
                                                  琼瑶
                ①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矮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忘返.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⑥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地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⑩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选自《美文阅读》有删改)
              (1)理解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
              、山的
              和山的

              (2)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请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
              (4)文章起于“那山的呼唤”又止于“那山的呼唤”、“那山在呼唤”.请联系全文,从手法、结构、表意上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 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无 题
              席慕容
              在旧的户籍法里,孩子都跟从父亲的籍贯,并且视为理所当然.因此,长久以来,我们家里就有三个山西人,一个蒙古人.
              其实,在台北出生,在新竹和龙潭长大的这两个孩子,从来也没背负过什么“血脉”的包袱. 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慈儿甚至还说过我:
              “妈妈,你怎么那么麻烦?”
              想不到,这个多年来一直认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有一天忽然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我说:
              “妈妈,我现在明白你为什么会哭了.”
              那是纽约州的午夜,她刚听完一场音乐会回来,从宿舍里打电话给我:
              “今天晚上,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图瓦共和国的合唱团,他们唱的歌,我从前也听过,你每次去蒙古,带回来的录音带和CD里面都有.可是那个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为什么今天晚上他们在台上一开始唱,我的眼泪就一直不停地掉下来?好奇怪啊!我周围的同学都是西方人,他们也喜欢这个合唱团,直说歌声真美,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那歌声除了美以外,还有一种好像只有我才能了解的孤独和寂寞,觉得离他们好近、好亲.整个晚上,我都在想,原来妈妈的眼泪就是这样流下来的,原来这一切根本是由不得自己的!”
              然后,她就说:
              “妈妈,带我去蒙古.”
              那是1995年的春天,因此,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动身了.先到北京,住在台湾饭店,准备第二天再坐飞机去乌兰巴托.那天晚上,我们去对面的王府饭店吃自助餐,慈儿好奇,拿着桌上的菜单读着玩,中式的什么“广州炒饭”、“扬州炒饭”,和台北的菜式也没什么差别,我问她要不要试试?她说没兴趣.
              因为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到了蒙古,我特别安排住在乌兰巴托饭店,房价虽然比较贵,但是饮食可以选择西式或者蒙古式,慈儿还觉得我多虑了,她其实什么都可以吃.
              这句话好像说得太满了一点.等到过了几天,我们飞到更北的布里雅特蒙古共和国时,她胃里的“乡愁”就慢慢出现了.到了离开乌兰乌德的旅馆,开车穿越山林到贝加尔湖,住进了画家朋友在湖畔的木屋的那几天,慈儿真可说是什么都吃不下去了.眼前的风景是美得不能再美的人间仙境,然而每天的食物却是蒙古得不能再蒙古的传统滋味;羊肉、马奶酒还都是小事,有一天竟然在野鸟静静回旋、野花怒放的河边现杀现烤羊肝给她吃,晚餐桌上是画家的夫人、女儿和女秘书忙了一个下午灌好的血肠,煮了满满的一大盘,大家都劝我的女儿要多吃几口.临睡之时,慈儿悄悄在枕边对我说,这几天晚上她都在默念王府饭店的菜单,回北京之后,可不可以去点一客扬州炒饭?
              当然,这个愿望不久就实现了,在王府饭店的餐厅里,慈儿的快乐是看得见的.后来,我去德国时,就一五一十都转述给父亲听,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        
              (1)文中写了哪些人的乡愁?
              (2)慈儿在纽约听完音乐会后,为什么会产生想去蒙古的念头?
              (3)根据提示,品析语言.
              ①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从加点词角度)
              ②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从人物描写角度)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席慕容《乡愁》中的“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一句的理解.
              链接: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 4. 阅读《紫藤萝瀑布》,完成下列各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著点点银光,就像 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好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⑪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本文以什么为写作线索?又是如何安排情节的?
              (2)第⑧段与第⑨段之间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3)“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句中有哪些词用得精妙,请找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你从文章第⑩段划线的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中获得什么样的感悟.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河西走廊的月亮
                                                        黄文山
                ①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②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司机把车停住了,于是大家纷纷跳下来,站在戈壁滩粗砺的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③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黑暗.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当一小片残阳被飞快地拽下,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黑暗之中.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④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⑤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⑥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卷轶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名垂千古.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酒泉也因此得名.当霍去病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月光.
                ⑦在这空旷里,曾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月光洒在连亘百里的营帐上,洒在路边湖湘子弟新栽的杨柳枝上,也洒在这位64岁的爱国老将不平静的心田里.在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他坚持收复新疆、保卫祖国统一的主张,最终获得胜利.如今,他要将朝策付诸军事行动.千里河西走廊,正是他这首煌煌战争之歌的长长的前奏曲,使他得以利用行军的间隙,梳理一番纷繁的头绪.多少军情,多少家书,便是蘸着帐前的月光写就.
                ⑧在这空旷里,还曾经经过红军西路军伤痕累累的队伍.雪山、草地乃至四川军阀的猛烈炮火,都未能挡住这支队伍的犀利锋芒.然而,一道河西走廊,却导演了一出悲剧.红四方面军的战旗就在惨白的月光下被子弹撕成了碎片.也许,正是这毁灭前的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长留在幸存者的脑海中,使他们久久地反思着这页沉重得难以翻开的历史.
                ⑨自然,这空旷里也奔过张骞凄惶的赢马,也碾过林则徐悲愤的囚车;自然,这空旷里还回荡过班超投笔从戎的誓言,还踯躅过玄奘西行取经的身影…还有那绵延不绝的东来西往的商旅驼队,将一条两千多里的戈壁长廊,踏出了一首首慷慨悲壮的阳关曲.
                ⑩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⑪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漫长的驼路上,绝非只有空旷;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绝非只有寂寞.
              ⑫战争的狼烟与和平的驼队,苦难的历程与热诚的求索…都在这里频繁地发生和发展.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从此,多少男儿的豪情,多少男儿的热血,多少男儿的希望,都与这空旷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⑬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样美丽的月亮,偏偏垂青这块荒凉之地,即使是南方的湿润、富庶和繁华,也无法使她动心.
              ⑭此刻,月亮充满柔情地注视着这又干又冷的戈壁滩,用她光洁的玉臂抚摸着荒芜,抚摸着粗砺,抚摸着苍凉,也抚摸着我们这群不期而遇的旅人的心情.
              ⑮于是我们继续西行.
                                                                                    (摘自《散文》)
              (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根据提示赏析词句.
                 ①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这一个个被史笔
              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赏析加点词)
                (3)有人认为,选文第3段和第1段交换位置后表达更顺畅,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4)说说你对“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这句话的理解.
            • 6. 素颜如雪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④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 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1)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5)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颜如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