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
              B.《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作者是罗贯中。
              C.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D.《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
            • 2.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说》这首诗借“春雨”的真情诉说,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的爱意,以及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诚挚祝福。
              B.《故乡》一文中,“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再回到故乡,“我”看到故乡的衰败和故乡人生活的贫困。离开故乡时,“我”憧憬美好的故乡。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指出有充满自信力的中国人存在,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展现了作者的爱国赤心。
              D.《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为了惟妙惟肖地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 3.

              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我家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走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捉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 4.

              英雄与奸贼

              ◆易中天

              ①身败名裂的王敦是东晋第一叛臣,也是东晋第一英雄。他的气焰嚣张,他的飞扬跋扈,他的镇定自若,他的睥睨一切,都让后人极为向往。

              ②奸贼与英雄何以出现在一人之身?这要从曹操说起。

              ③许劭(shào)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评论家,每个月的初一都会对当时的人物发表评论,叫“月旦评”(大年初一叫元旦,每月初一叫月旦)。被许劭点评过的人都立即名闻天下。年轻的曹操去见他,许劭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④奸贼,英雄,合起来就是奸雄。从此,奸雄二字,就成了曹操的标签。奸雄是英雄吗?在汉末魏晋时期,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⑤我们来看“英雄”这个词,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很明显,英和雄是一回事,即卓异突出。只不过植物中最优秀的叫英,动物中最杰出的叫雄。就像群和众一样,动物叫群,人类叫众。所以一个人,像花儿一样漂亮就叫英俊,像虎豹一样强劲就叫雄姿。于是,原本用于动植物的“英雄”挪用到人物,得到这样的定义: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显然,英,就是才华出众,如   A   ;或天赋过人,如   B   ;或青春焕发,如   C   。雄,则是大无畏的,如雄霸;或强有力的,如雄风;或极威武的,如雄赳赳。

              ⑥据此,曹操当然是英雄。他自己这么认为,别人也这样看。有一次,匈奴派使节来华。魏王却因其貌不扬而自惭形秽,便让崔琰(当时的美男子)代为接见,自己扮作卫士握刀站在一旁。事后,曹操派人去问使节:你对魏王的印象怎么样?使节说:魏王(指崔琰)仪表堂堂。但他坐榻旁边那个“捉刀人”(指曹操),才是真正的英雄。

              ⑦此事的真实性不妨存疑,体现出的观念却无疑属于那个时代。第一,英雄是引人注目的。第二,一个人是不是英雄,无关乎外貌,也无关乎道德,只关乎气质。或者禀赋非凡,英气逼人。

              ⑧在汉末和魏晋人的眼里,枭雄、奸雄都是英雄。因为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出英雄。也    英雄,    能在乱世一显身手,大展宏图。

              ⑨这是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⑩众所周知,两汉推崇的是功业,汉代风云人物都是与功业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张骞通西域,卫青平匈奴,司马迁写史记。没有这些功业,他们就没有价值,也不被世俗所承认。

              ⑪魏晋却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要有英雄之志,哪怕未能如愿或功败垂成,也照样能得到人们的敬重。比如祖逖和刘琨。关于他们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的故事,如今已成为中国人的励志教材。事实上,他们俩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祖逖忧愤而死,刘琨被人冤杀,却像出师未捷的诸葛亮一样让人怀念

              ⑫人物比功业更重要,这是一个转变。也许,这就是“魏晋风度”了:道德评判退隐,个人价值彰显。吸引眼球颠倒众生的,不再是功业、节操、学问,而是气质、才情、风神。或者说,正因为怀疑和否定了外在权威,才有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⑬所以,英雄可以同时是奸贼。

                                                                                                                                                       ——选自易中天《魏晋风度》(有改动)


              (1) 纵观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 结合上下文,在第⑧段的横线上填上一组关联词。 (3) 请将“英气”“英才”“英年”三个词语分别还原到第⑤段中A、B、C处。 (4) 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 “魏晋不以成败论英雄”,请结合第⑪、⑫段的内容说说杨修能算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吗?为什么? (6) 【积累链接】文中提到“出师未捷的诸葛亮”“让人怀念”,不禁令人想到《出师表》中表现他临危受命、大义担当的千古名句:                         ,                                        
            • 5.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习题。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 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

              “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虽然,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了。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

              “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爸爸!” 

              “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于是他数了钱,告诉我怎样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这笔钱——到最里面的台子上去要一张寄款单,填上“金柒拾元也”,写上日本横滨的地址,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

              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 ,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我心情紧张地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到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①以上片段出自《城南旧事》中的哪个部分?该部分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②从划线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③从以上片段提到的人物中选取一位,试分析其人物形象。

              ④“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说一说:“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 6.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太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太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奸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及作用。

              1)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2)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2)10.概括上面文字的主要内容。

              (3)老头子是—个怎样的人?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

            • 7.

              杰西·欧文斯事件

              ◆(澳)马克斯·苏萨克

              ①在莉赛尔的记忆里,她好像亲眼目睹了鲁迪小时候的那桩糗事。事实上,她已经成为他幻想的观众中的一员了。早就没人提这件事了,但显然鲁迪是念念不忘的,以至于当莉赛尔回想往事时,对那个全身涂成黑色的小男孩在草地上跑步的样子,简直历历在目。

              ②事情发生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杰西·欧文斯跑完了4×100米接力赛,赢得了他在本届奥运会上的第四枚金牌。据说因为他是劣等的黑人,希特勒拒绝和他握手。这件事传遍了全世界。不过,即使是最喜欢种族歧视的德国人,也为他取得的成绩而惊奇不已,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他的胜利。但没人比男孩鲁迪更崇拜他了。鲁迪是斯丹纳家六个孩子中的一个。由于饥饿,他永远都像没吃饱似的。

              ③这天晚上,鲁迪悄悄地溜出来,跑到了厨房里。他从炉子里拿出些木炭,在手里捏碎。“我现在准备好了”,他暗自微笑。他用木炭仔细地涂抹着身体,把全身上下都涂上了一层厚厚的黑色,连头发上都抹了一遍。鲁迪看着窗户玻璃上自己的影子,激动地咧开嘴笑了。他穿上背心和短裤,蹬上脚踏板朝大街上骑去,准备去休伯特椭圆形运动场。他的裤子口袋里还装着几块用来“补妆”的木炭。

              ④那天晚上的月亮躲进了云层,周围的黑云把它遮得严严实实。

              ⑤鲁迪翻过栅栏,一溜小跑,到了百米跑道的起点。他兴致勃勃地做起了热身运动,那副模样真是笨拙。站在起跑点上,他等待着那个属于他的时刻的到来。

              ⑥此时,月亮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和重重黑云一起密切关注着他的动静。

              ⑦“欧文斯的状态看来很不错,”        A          ,“这可能是他最伟大的一次胜利……”他与想象中的其他运动员握手,祝他们好运,虽然他知道他们已经没有机会赢自己。想象中,发令员示意他们就位。休伯特椭圆形运动场的每一处角落里仿佛都挤满了观众。他们都在欢呼着一个人的名字,不断为他加油——那人当然是鲁迪,只不过他现在叫杰西·欧文斯。

              ⑧全场安静下来。

              ⑨他赤裸的双脚紧抓着地面,他能感觉到脚趾缝里全是泥土。应发令员的要求,他改成了蹲式起跑——发令枪在夜空中发出清脆的响声。前三分之一赛程里,比赛波澜无惊,但浑身涂成黑炭的欧文斯最后的冲刺时刻,马上就要到来。

              ⑩“欧文斯跑在最前面。”        B          ,庆祝他跑完空荡荡的直道,跑向那仿佛喧闹的人群。他们在为奥林匹克的辉煌胜利而欢呼。他甚至能感觉到自己冲向终点时,终点线在他胸前裂成了两段,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诞生了!

              ⑪ 在他赢得了胜利的跑道上,梦想变成了令人心酸的现实。欢呼的人群中,他爸爸就像个恶魔一样站在终点线上,或者至少是个穿着西装的恶魔。

              ⑫ “你在干嘛?”看到变成黑炭的儿子带着胜利的喜悦出现在他面前,他吼道,“你到底跑到这儿来干什么?”一阵微风吹过来,观众们一下子无影无踪了。

               ⑬ 鲁迪弯下腰,嘴里还在喘气,他把双手放在膝盖上。“我是杰西·欧文斯”,他回答道,仿佛这是最自然的一件事。他的语气里甚至还有一种得意的暗示:我看上去怎么样?可是等他看到爸爸睡眼蒙眬的样子,这种洋洋自得的感觉就立刻消失了。

                                                                                                                                      ——选自小说《偷书贼》(有删改)


              (1) 虽是一个人的赛场,但跑步过程却波澜起伏,请将故事的情节补充完整。

               ⑴  ——做热身运动——   ⑵   ——起跑比赛——“欧文斯”冲刺

              (2) 下面两个句子是从第⑦段和第⑩段的横线处抽取出来的,请结合上下文,将它们还原到AB两处(只写序号)。

                ①鲁迪为自己尖叫起来  ②鲁迪为自己做着这样的现场解说  

              A:                      B:                

              (3) 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说说第⑧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4) 你认为爸爸支持鲁迪的梦想吗?从哪里看出来? (5) 读完全文,你认为鲁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 如果请你重新为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拟怎样的标题? (7) 男孩鲁迪为梦想而奔跑,渴望实现人生理想。辛弃疾也渴望建功立业赢取功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就表达了这样的雄心壮志。
            • 8.

               名人墙

                                                     王伟华

                 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回回上学又成了问题。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化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么?

              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

              哥走了……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难为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

              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再苦不能苦孩子啊。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再好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腾腾地忙活起来。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驮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

              工地上噪音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的翻。

              桥修成,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

              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原来就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大爷好啊。

              大爷爷好。

              ……

              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

              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

              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念。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

              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

              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

              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

              是,是该回来。人不能忘本。哥拉着弟的手亲不够。

              呵,你以为他妈的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一个名字刻上去,二十万。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

              二十万块?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二十万块,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

              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帐。(选自《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1) 根据文意,用简洁担当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哥找第筹资修桥,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哥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桥修成→哥牵念弟打电话,弟借口忙未归→弟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哥至死不理解弟的心思。

              (2) 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意。

                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赏析下列语句

              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让你选择,你认为哥弟中谁的名字更应该刻在名人墙上?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他人之品质、体察冷暖人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年八月下旬,我乘火车去北方出差,为公司讨债,那客户以无赖的姿态对付公司,经理下了死令,要不回钱,送我两字:下岗。都是为一个“钱”,心情不禁灰暗了。当时正赶上学生入校高峰,按票找到座位时,对面临窗的位置上已坐着一个20岁左右的男孩。黑红的脸庞.一身洗得发白的茄克,脖子上挂着一个鼓囊囊的打着补丁的绿帆布包,拉链挤出厚书和棉袄的一角。见我一直盯看,他憨憨一笑,露出洁白的牙。

              “你是到学校报到的新生吧?”我问。他点点头。

              “考上什么学校?”

              “××大学”,声音很低。

              “名牌大学呀!”莫名的兴奋使我冲动地叫出声。周围的人显然听见了,羡慕的目光齐聚男孩。男孩害羞似的低着头,脸更红了。

              车窗外大同小异稍纵即逝的风景,车轮与钢轨咬合发出单调的声音以及从窗外飘来的异乡的空气,使车内一个个兴奋点慢慢消逝。

              “开饭了!”列车服务员推着银白色的餐车从窄窄的过道挤了过来。车厢内弥漫着的饭菜香味勾起了人们的食欲。我要了酒肉摊在小桌上。大吃大嚼。

              男孩目光扫了餐车一下,喉结轻轻一提,然后低下头,在帆布包里摸索了一阵,掏出一个紫红的陶罐,小心卡在腿间,又从包里摸出干硬的大饼。陶罐里是萝卜条制成的黑糊糊的咸菜。男孩左手握住饼,右手捏一条咸菜,啃咽干饼时,他的右手弯成掬水状,小心接着饼屑。

              我心里一震,把酒肉推到他面前,请他吃。他将手中的饼扬了扬,客气地说:“谢谢!”

              列车驶入一个小站,停下了。车外立刻扑来一群小贩,高举着各种食品、水果大声叫卖。“矿泉水,一块两瓶”,这价钱要比列车上的便宜好几倍。男孩显然是渴了。他把头伸出车厢一“矿泉水,一块钱两瓶。”一个帽舌后戴头发染黄的20岁左右年青人举着水瓶兴奋地叫卖。男孩在帆布包最底层摸了一阵,从一只新棉布鞋里摸出张票子。

              “买一瓶水。”男孩递出十块钱。小贩一把抓过钱,开始低头找钱。只是他一会儿摸摸上衣袋,一会儿摸摸裤袋,着急的样子,可一会儿,小贩只是从下到上,从上到下简单重复着动作.并没有找钱的意思。

              列车已缓缓驶动,男孩急了,“快找钱呀!要不把钱还我!”那小贩盯着移动的列车,突然抬起头,向男孩晃着十元票子,露着黄牙涎着脸拉着怪调说:“拜拜吧,您啊。”

              无耻的骗子!我冲动地想往他那张恶心的脸上吐口水。就在这时,突然见男孩猛将半个身子弹出窗外,闪电般将小贩的帽子抓回车厢……列车提速前行,那小贩突然像一只打足了气的皮球,追着列车又跳又叫。列车飞速冲出小站。我和车厢里的人们齐声怒骂小贩。

              涨红了脸的男孩愤然把小贩的帽子往桌上一摔,那小帽竟然跳出一沓钱!看样子有二三百元。“太好了!”“报应!”“这钱正好用在学习上。”面对这戏剧性的一幕,人们刚才的愤怒突然烟消云散,车厢里响起了掌声。

              男孩显然没想到会有这种局面。他盯着钱愣了一阵,突然他从钱包里找出一张十元的票子,放进帆布包里,然后抓起帽子裹着那钱一把扔到了车窗外。花花绿绿的票子像枯叶,一闪便飘飞得无影无踪……

              车厢里除钢轨碰击的声音,一片安静,男孩看着四周大家怪异的表情,抬起头,重重地说:“我只要我那一份!”

              (1) 请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给文章补上一个恰当的标题。 (2) 细读文章内容,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去北方出差,车上与新大学生男孩对面而坐。

               


               

               




              男孩抓回藏有钱的帽子,留下自己的十元后把帽子和多出的钱扔出窗外。

               




                (3) “面对这戏剧性的一幕,人们刚才的愤怒突然烟消云散,车厢里响起了掌声。”请你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想一想这里的掌声有哪些内涵。 (4) 开头交代“我”出差时讨债而心情灰暗的背景,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5) 文中的那个小贩最后气极败坏的样子不禁让我们让想起《唐雎不辱使命》中“布衣之怒”的样子,请写出相应的句子。
            • 10.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修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待不住的人,刚刚修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这样靠着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直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地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有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

              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地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颗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在父亲脸上肆意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一摞厚厚地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⑤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地走过父亲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一瞬间,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一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脸都分明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⑦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应照了人的良心。

              ⑧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扒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当他醒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知识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人家,拄着点走吧,能稳当些。”

              ⑨“谢谢,那你怎么办?”“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嘛,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棍拐杖足够了。”父亲笑着说。

              ⑩人群出奇地安静。

              ⑪没了一根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他站在那里像一颗参天大树。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⑫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

              ⑬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⑭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