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老黄牛
              伍维平
                  ①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老黄牛是一头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③暮霭落尽,黑夜升满。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 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
                  ④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⑤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头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主人呐,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⑥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⑦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⑧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⑨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老黄牛”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C.老黄牛因为衰老,再加上拉得重,所以一条腿就断了。
              D.“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表现出主人在兽医的建议下盘算杀牛卖钱的残忍心理;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
              (3)联系上下文,探究第 ④段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有何用意?
              (4)有人评价伍维平的文章“行文里并不见一星半点的冷酷语言,但在平淡而又沉静的叙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丝沉痛。”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一棵进城的古树
                                                     曹春雷
                ①那天早晨,一棵百年古树正像往常一样,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与白云招手,与春风嬉戏.    
                ②突然来了一群人和一些车.几个人围着它指指划划.还没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机就轰隆隆开过来,围着它开始一铲一铲挖土.不一会儿,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扎在泥土里的根渐渐暴露出来.
                ③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但没人听见它的喊声.
                ④当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来时,挖掘机将巨大的铲子伸过来,插入它身下,将它连同它身下的部分泥土铲起来,恶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面上.接着,又有人将它带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然后再用绳子将枝干绑起来.吊车呜呜开动,勾住它,颤悠悠地将它吊进一辆大车里.
                ⑤“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它大喊着,但始终没人听得到.
                ⑥它终于躺倒在车里,全身颤栗着流下了伤心的泪,尽管这泪,没人看得到.
                ⑦汽车颠簸着,驶出了这片原野,驶出了它曾经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⑧它看见车驶上铺着黑油子的路,风驰电掣,驶向未知的远方--它离故土越来越远了.
                ⑨车驶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在一处宽阔的厂区广场上停了下来.等在那里的吊车伸出长长的手臂,鲁莽地将它从车里吊了出来,放进一个早已挖好的树坑里.
                ⑩从此,它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脱离了原野故土的滋润,它水土不服,一直病恹恹的.几位穿绿色衣服的人天天围着它转,给它打上了吊瓶输液.后来,它知道,他们都是负责厂区绿化的工人.
              ⑪渐渐地,它的枝叶开始复苏.
              ⑫它开始打量这个叫做繁华都市的地方:座座的高楼、穿梭的轿车、五彩的灯光、络绎不绝的人流…真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但是,它始终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⑬它开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里的草地,那里的野花,那些常栖息在它身上的鸟儿,还有那只经常奔跑过它身边的野兔.但,已经回不去了…从今以后它再也听不见林中的鸟鸣,也闻不到原野的芬芳,
              默默地、孤独地将根扎在异乡的泥土里了.
              ⑭每天,广场上都会来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干什么的都有.有些人会围着它看,指着它苍劲的枝,幽绿的叶,称赞着什么.
              ⑮一天一天,它对自己被强行移植的抱怨,渐渐少了些.有时它也想过:一棵树,不论站在哪里,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做家具,或者被当做柴烧,或者仅仅是为这个星球增添一些绿意.然而,它还是每天都在尽力地将目光越过层层高楼,深情地眺望着故土所在的方向.
              ⑯有一天早晨,一个小女孩围着它拍照,看着镜头里的图象,小女孩兴奋地向身边的母亲嚷着:“妈妈,看啊,树叶上有露珠,多美啊!”
              ⑰也许,小女孩永远都不会知道,那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乡的泪.
                                                                                     (本文有改动)
              (1)填空:这篇文章以第①    人称的口吻,按 ②    顺序,主要运用③    、④    这两种表达方式,介绍了一棵百年古树被⑤    (填2至4字)这件事.
              (2)第⑩段中加点词“只得”,表现了这棵树当时怎样的心情?
              (3)第⑮段中画线句子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
              (4)阅读上文,联系课文《那树》进行分析比较,选出下列四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A.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赋予了“树”以真实的性灵,以两棵树不幸的命运来敲击读者内心的感知.
              B.两篇文章都表达了由“树”的命运所引发的深重思考和感慨.《那树》认为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棵进城的古树》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要违背“树”的意愿,强行改变“树”的命运,否则我们可能会顾此失彼.
              C.两篇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有的词语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有些句子凝练含蓄,引人深思,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D.两篇文章从体裁来看,都是小说.不同点在于:《那树》写的是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最终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而《一棵进城的古树》则是从环保的角度写了一棵古树远离家乡后,欣然为美化城市做贡献的感人故事.
            • 3.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当心生活中的核辐射
                                                 兰政文
                  提起核辐射,你首先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或者核电站泄漏…而这些不是离我们远着吗?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你真这样想,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核辐射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可以说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在与它打交道.举个简单例子,你咳嗽了,医生会给你开一张胸部透视单,看看是支气管还是肺部发炎了--你不是就将胸膛袒露在了X射线前了吗?如果是做CT检查,你“吃”进的X射线会更多.这些可都属于核辐射哦.
                  不过你会说,那是生病了啊,如果身体健康总不会与核辐射“亲密接触”了吧,那也未必.你如果买了一套新房,新房到手必先装修,而种种装修材料(如瓷砖、复合地板、大理石等)就含有程度不等的放射性物质,经过释放而漂浮于室内空气中,并随呼吸潜入肺部,播下致病的隐患.特别是通风不良时,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
                  即使你不买房子,可总得喝水呀,而水也并非“至清”之物,照样存在着遭受核污染的风险.就说矿泉水吧,其中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就受到过天然或人为的放射性污染.
                  再说燃煤,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研究分析表明,许多煤炭烟气中含有铀、钍、镭、钋等,可随空气及烘烤食物潜入人体.尽管含量不多,但长期集腋成裘式的积累,仍可对健康构成威胁.
                  至于形形色色饰品,如夜明珠、化石、奇石、骨艺品等,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一些人甚至收藏成癖.可你知道吗?这些被视为宝贝的东西大多可以产生核辐射,有些产生的核辐射还很强,如用重晶石、萤石以及含磷物质等加工而成的夜明珠就是代表.另外,有关专家还检测到放射性偏高的鹅卵石.若摆放于居室内,美则美矣,却将你的健康置于了险境之中.举个例子,前不久,某市环境监测机构为一市民作室内检测,发现室内放射性超过安全标准近1倍,可墙面、地板等装饰材料的放射性并未超标.查来查去,“真凶”最终浮出水面,原来是一块作装饰用的羊头骨艺术品.房屋主人大吃一惊:想不到艺术品背后隐藏着如此险恶的祸患.究其奥妙,可能是动物吃进了某些含铀、镭的东西,致使这些放射性物质沉积于骨骼所致.
                  金银首饰为人们所青睐,常将其作为身份尊贵的标志.殊不知,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掺入了少量钢、铬、镍等材质,特别是那些光彩夺目或廉价合成首饰制品,材质成分更加复杂.美国专家检验了几千件首饰,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如果长期佩戴,很有可能诱发皮肤病甚至皮肤癌.
              你喜欢旅游吗?特别是每年的“五一”与“十一”两个黄金周,乘飞机观赏大好河山也是人生一大快事.然而,在高空,人们接受的宇宙射线剂量也会增加.
                  由此可见,核辐射就在我们身边.而长期遭受辐射,会使人体产生诸多不适,严重的可造成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损伤.诸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眼底病变、生殖系统疾病、早衰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缠上你.
                  当然也不必谈辐射而色变,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就能将其危害削减到最低限度,而不至于影响健康.因为人体对辐射量有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只要不超过这个范围就是安全的.
                  建议你从生活细处做起,堵塞核辐射的种种污染途径.例如,房屋装修追求环保;谨慎对待收藏品;住房地址要远离污染严重的地方;遭受放射性污染的水不要直接饮用;金银首饰不宜常戴,常戴的首饰制品最好先经过放射性物质测定;不要频繁去高原和极地旅游,尽量减少宇宙射线的辐射等等.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六期,有增删)
              (1)结合选文说说核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其实辐射也不可怕,原因是什么?
              (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首段连用两个反问句,是为了激发读者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B.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生动形象,例如第3段中“总不会与核辐射‘亲密接触’了吧”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C.第6段中“可能是动物吃进了某些含铀、镭的东西”中“可能”表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9段开头“由此可见,核辐射就在我们身边”一句,承上总结核辐射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主要是启下引出人们不要因此太惧怕,太胆怯.
              (3)文章运用第二人称介绍、说明,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择并概括一处,分析其作用.
              例子:    
              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请你说说应对核辐射,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不少于三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