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只有通过各种矛盾的不断解决,让良好的家风在中华民族长久的传承下去,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周恩来视侄辈为已出,对她们的要求非常严格,约定了十条家规并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如,不能抛下工作专程进京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过时才可以来;进京看望他,一律住招待所、住接费由他支付;一律到机关食堂排队就餐;不许动用公车;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自 已的关系;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周恩来定下的家规,自己做到了,他的侄辈也做到了。
                  材料二: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总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壞上生长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 依現的重要源泉。当今时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良好家风的传承。好家风的传承过程,同样也是延续优良文明基因的过程。2016年1月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1)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的。运用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知识评析此观点。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知识,分析为什么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传承良好家风的理由。
            • 2. 2015年1月l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这标志着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终结。这一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
              ①经济基础一定要与上层建筑的状况相适应的规律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⑨改革是解决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中华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绸之路精神,而且不断注入时代内涵。
                  材料二:为了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党中央深入研究当前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2015年2月1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了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分析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认识论角度说明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提是什么?并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各地掀起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材料一:
              某省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步伐,制定实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融资力度,鼓励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通过国企改制,形成大型国有控股公司。
              (1)根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给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
              材料二: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具体实际,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好本地工作。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指导意见》的哲学依据。
              材料三: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城乡居民收入状况
              经济指标GDP(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总量506322245657817
              比上年同期增幅7.8%9.5%10.6%
              注:我国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占整个GDP的比重不到40%,国际上一般在60%以上。
              材料二:为了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的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两个字的改变,凸显中央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决心,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将有一系列新举措。
              材料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市场配置资源有什么优点?
              (3)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历史观知识回答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并分析党坚持改革的根本原因。
            • 6. 近年来,收入分配改革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待。
                  材料一近十年来我国基尼系数变化走势图

              注:基尼承数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毅达列0.6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表现在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形成更加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制度,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材料三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只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项基本内容。国家可以通过财政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截止2013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近2亿人口,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我国的农村老年人口就有1亿多。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国家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全覆盖,届时国家财政每年将支付近700多亿元用于农村养老。据此有观点认为:“要解决我国养老问题,需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
              (3)结合材料,请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观点。
                  材料四  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全党一致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4)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知识,分析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 7. 新型城镇化必须以农业现代化作为支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充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社会发展动力的知识,说明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理由。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深化改革必然带来固有利益格局的调整。要深刻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
              (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深化改革所体现的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材料二  面对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必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是利益多元社会的一种有效治理方式。
              (2)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何重要意义?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来,我国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若干指标
               1992年2011年
              国内生产总指(万亿元)
              恩格尔系数(%)
              2.7
              55.3
              47.2
              38.8(2009年)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万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对GDP贡献率(%)
              7.1(2002年)
              <1(90年代初)
              28
              60(2010年)
              市场化程度(%)
              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亿元)
              26.0
              66.5
              76.4(2008年)
              11144
              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比率(%)≈0.5(1990年)2.7(2008年)
              注:表中的“中央企业”指国务院国资委管辖的国有大型企业;“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房屋、土地、收藏品等)获得的收入。
              (1)根据上表,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概述,我国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主要经验。
              (2)2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可喜的进步。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原理阐述,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南方谈话”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运用《经济学常识》相关知识简述,为什么还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大9.9%,2010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在短短30余年创造了西方200多年才有的经济奇迹。西方经济学界以苏联、东欧为参照,不能合理解释中国改革与经济高速增长并行的独特现象,特此称为“中国之谜”。
                 材料二:中国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扩张产能和忽视流通的重要作用,导致了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居民收入增幅赶不上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幅,造成了重效率、轻公平的矛盾。轻公平的矛盾;以高耗能、高投入所维持的增长模式,形成了重速度、轻结构的局面。
                  材料三: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简析“中国之谜”的原因。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其现实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