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实实在在地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民心,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材料二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创新奖励制度,及安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材料三 创新丰富了公民的政治生活,政治网站、政府微博拉近了公民与政府的距离,是表达和秦庭更加贴近;创新振奋了国人精神,航母入列、神九飞天、蛟龙入海……我们在世界名族之林更加自信。
              (1)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材料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推进创新措施的依据。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创新对公民和政府的意义。
            • 2.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北京团城湖明渠开闸放水,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奔腾的长江水开始滋润北方大地。某校高三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首都博物馆参观“饮水思源”展览。同学们看到几组材料。
              材料一(如图1)


              (1)如图1说明什么经济问题。
              材料二
              (2)运用《经济生活》或《经济学常识》有关知识完成下表。
              南水北调建设过租经济理论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与水源地保护同时启动。停止水箱养鱼 和黄姜种植加工;冶金、造纸、制革和化工等企业搬出水源地;大力发展水体旅游、生态养生等新兴产血。(请勿在此处作答)①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市12.4亿立方米,天津市10.2亿立方米。北京、天津等用水地将通过资金支持、人员培训和经贸交流等推进对口协作。(请勿在此处作答)
              中线通水后,配套支线分水工租投入、后期工祖維护和市内 管道输送等提高了北京供水成本,水价存在一定上涨空间a(请勿在此处作答)
              材料三 学生参观展览后,在“饮水思源”留言薄上看到了一些感言。
              (3)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任选其中一条感言(图2)谈谈你的理解。
              电影《天河》描绘了库区人民为修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的巨大栖牲。十堰市某村被定为搬迁移民试点,村支书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认真细致做好移民工作,告别80岁高堂,带领61户村民撅迁到移民新村,情节催人泪下。
              (4)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电影媒体在传播正能量中的作用。
            •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喇叭”年代。上世纪60年代,高音大喇叭把雷锋精神送进大街小巷。
              “电视机”年代。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把女排精神送进千家万户。
              “互联网”年代。当今年代,很多人随身携带4G手机、平板电脑,随时上互联网,随时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与事。根据这种情况,眼下有多个主流网站同时推出《好人365》栏目,每天讲述一位中国好人的感人故事,说的都是人们身边的事,赞的都是身边的人,激发了大家的共鸣,得到广大网友的热捧。
                  材料二  农村生活为主的社会风貌。解放后,国民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吃饱穿暖问题。洗脚上田浪潮下的社会风貌。改革开放后,国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中国走向富裕。
              城市生活为主的社会风貌。当下,极少数人就是任性,但是寻常老百姓中,有人清扫公共楼道、有人路边植树,有人主动让座、有人志愿当义工,有人无偿献血、有人积极捐款……,老百姓用热乎乎的心温暖着社会,也使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社会呈现和谐发展,国家走向强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在文化建设上应该采取的合理做法。
              (2)结合材料二,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知识出发,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什么;并进一步阐述它所揭开的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主体。
            • 4. 2014,农历马年。这一年,虽然中国经济增长“换挡降速”,面临严峻挑战,但改革依然“快马加鞭”,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好戏连连。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到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从适时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实行“单独两孩”,到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管住“车轮上的铺张”;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到加大环保指标考核权重;从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到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着眼全方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突破前行。一份沉甸甸的改革清单,让改革成为新常态,让2014年成为成色十足的“改革年”。
              材料二: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30多年,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30多年,是中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30多年。30多年来,我国文艺创作日益繁荣,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1)请从规律和矛盾的角度任选其一,谈谈要让改革成为新常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改革开放的30多年,能够成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30多年
              (3)请你运用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5. 山东省某村是改革开放初期有名的先进村,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充裕的物质生活。不久,奢靡现象开始抬头,并愈演愈烈,乡风日下,价值观念下滑;没过几年,变得经济衰退、凋敝。最近,该村村委会下大力气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活动,凝聚起向上、崇善、爱美的强大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传承乡村文明,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该村又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乡村和最美乡村”。
              (1)结合材料,从“社会发展的规律”角度谈谈对该村变化的哲学思考。
              (2)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阐释该村委会做法的合理性。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不仅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也历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强调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 l )阅读表格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指出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
              粮食生产状况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粮食生产方式传统,农业科技不发达
              粮食生产成本高,收益低,粮食产销物流体系不完善
              个别地方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我国成全球粮食价格高地,刺激粮食大量进口
              材料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国务院机构职能体系,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 2 )从“社会发展的规律”角度简述政府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依据,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提高?
            • 7.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以人为本是党和政府的施政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的正确性。
              材料二2010-2013年我国GDP和财政收入增速变化表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GDP增速10.4%9.3%7.8%7.7%
              财政收入增速21.3%24.8%12.8%10.1%
              注:2008-2012年,国家财政支出大幅向民生倾斜,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1.58%,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29.3%。
              对于我国财政状况的变化,有评论说,我国财政收入增速下滑是符合规律的经济现象。当前,要让人民过“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
              (2)结合图表(含注),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 8. 2014,农历马年。这一年,虽然中国经济增长“换挡降速”,面临严峻挑战,但改革依然“快马加鞭”,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好戏连连。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到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从适时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实行“单独两孩”,到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管住“车轮上的铺张”;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到加大环保指标考核权重;从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到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着眼全方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突破前行。一份沉甸甸的改革清单,让改革成为新常态,让2014年成为成色十足的“改革年”。
              材料二: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30多年,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30多年,是中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30多年。30多年来,我国文艺创作日益繁荣,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1)请从规律和矛盾的角度任选其一,谈谈要让改革成为新常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改革开放的30多年,能够成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30多年。
              (3)请你运用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见下面的统计图、表

              注:2011年我国城镇化预期目标为48.5%,而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均在80%以上。(资料《中国统计年鉴》)
              表    2007-2011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城镇化率对比

              城镇化率
              年份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西部相差(百分点)
              2007年53.2%39.4%37%16.2
              2008年55.7%40.9%38.3%17.4
              2009年56.7%41.3%39.4%17.3
              2010年59.9%45.2%41.6%18.3
              2011年61.1%47%42.7%18.4
              材料二:二战后,世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如韩国推行大城市主导型的城镇化,大力改善道路、水电等城镇基础设施,并发起“新农村”运动,推动乡村发展,迅速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但也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拉美地区是世界城镇化最快地区,但由于“赶超”过度,城镇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工业化所能吸纳的程度,出现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材料三: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表所包含的经济信息。
              (2)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又好又快地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
              (3)结合材料三,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 10. 2016年的朝鲜半岛,一边是美韩军演、萨德入韩;另一边是朝鲜核试、试射导弹和炮兵训练。双向加温下,半岛局势骤然紧张,为化解当前朝鲜半岛困局,中国提出“半岛无核化与停和机制(停战、和平)转换双轨并进”的“中国方案”。“中国方案”合理性在于看到了(  )
              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
              ②尊重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③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④着力解决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②③
              D.①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