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引自毛泽东《实践论》)对这段话概括最全面的是(   )
              A.“科学的抽象”是达到理性认识,即真知的方法
              B.在今人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古人仍为直接经验
              C.真知最终来源于直接经验,且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D.获取真知的过程是一个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过程
            • 2. 在从卷筒上剥离时,胶带会放射出微弱的光线,这种现象被称为“摩擦发光”。20世纪50年代,科研人员得出一个惊人结论:剥离胶带过程也同样会放射出X射线。后来,科学家通过实验用胶带拍摄的指骨X光片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胶带可产生X射线”的发现证明(   )。
              ①科技不断改变着事物的自身属性      
              ②科学认识来源于科学家大胆的假设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其存在为前提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 3. 2015年9月,“意念控制机器人”亮相“全国科普日”,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在一名头戴能探测和解读大脑活动“帽子”的工作人员意念的控制下,机器人不时地向参观者摆手、走动、下跳。据悉,这套系统的原理是,把脑电图仪作为人机交互的接人口,而脑电图仪则通过嵌在“帽子”里的电极来探测脑电活动的细微变化。“意念控制机器人”的成功进一步佐证了(   )。
              ①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任何幻想终将变为现实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通过联系人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④机器人通过脑电图仪获得了产生意识的功能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 4. 谚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些谚语(   )。
              ①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③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性认识    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决定作用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22周年。《消法》颁布时正值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对于消费者权利的内涵规定具有时代局限性比如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只要求保证消费信息真实性,而对其准确性完整性没有做出规定。放眼《消法》走过的20年,我国的消费品质量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消费者权利的认知和消费者权利的保护,还有很多的不如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全新的消费模式,因此,几年前己经开始启动《消法》的修订工作。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 6.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   )
              A.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C.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 8. 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工作,是根据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合成不同的蛋白质。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菌就无法存活。在医学上,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但出现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进一步了解核糖体,有助于研制出疗效更好的抗生素。
              三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和科学实验,使用了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得到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并弄清了一些细菌的抗药机制。如今已被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了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
            • 9.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10月23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随着通胀回落、经济下滑,货币政策的重心已经从预防通货膨胀转向预防通货紧缩。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国家货币政策的转变表明(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要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 10. 过去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GDP增长、就业增长、就业率三个变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同样的资金,投在基建、地产和重化工业所能创造的就业,远远小于用来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所能创造的就业。这表明(   )。
              A.经济增长与就业互不相关          
              B.认识的真理性要不断经受实践检验
              C.真理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          
              D.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