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隙。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遂阴交于聂政,以意厚之。严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愈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严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①以养亲。”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遂谢车骑人徒,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注释』①甘毳(cuì):同“甘脆”,美味的食物。人徒:随从

              (1) 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为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3)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遂阴交于聂政,以意 之    厚:厚待

              B.固 严仲子             谢:感谢

              C.严仲子 进             固:坚持

              D.车骑而交臣            枉:屈尊
            • 2.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绲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入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选自《宋史·徐中行传》)

              (1) 下列对乙文画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B.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C.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D.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 3.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 对下列句中加 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钱覆其口

              (3) 下列句子中,与“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4) 对宣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公亦以此 自矜(自夸)
              B.鲁肃过寻阳(经过)      睨之(斜着眼看)
              C.当涉猎(只,只是)          以钱 其口(盖)
              D.即更 刮目相待(拭目)          尔 敢轻吾射(怎么)
            • 4.

              下列对课文《诫子书》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以夹叙夹议为主,主要强调淡泊宁静对修身治学的价值。
              B.如何才能修身养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的方法是“静”与“俭”。
              C.“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D.“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作用。
            • 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

              (1) 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3)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B.亲戚 之                畔:通“叛”,背叛。
              C.多助之                 至:到达。
              D.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 6.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删节)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 7.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 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 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寺院的僧人认为石兽顺流而下,往下游寻找十多里,没有找到。
              B.讲学家认为河沙又松又轻,而石兽浮于沙面,应在原地寻找石兽。
              C.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从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D.作者认为天下的事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臆断,应实事求是。
            • 8.

              下列对《小石潭记》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泼、可爱。
              D.文中写到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 9.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①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②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③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 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④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⑤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 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⑥十二乘战!”魏王惭,不怿⑦而去。 (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①田:打猎。后作“略”。②径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④檀子:人名。下文“朌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滨。⑥特:只,仅。⑦怿:高兴,快乐。
              (1)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国小也           若:像。
              B.使守南城               使:派遗。
              C.泗上十二诸侯皆来 朝:早上。
              D.魏惠王                惭:感到惭愧。


            • 10.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 下列“之”字的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2) 下列加下划线字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以我酌油知之    
              B.康肃笑而遣之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友人惭,下车引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