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 ,约 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 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 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 2.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②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③家见《书》疏义④,因请寓宿⑤,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⑥。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更:更换。③日(ri)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④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⑤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⑥《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余       假

              (2)师其父母曰           谓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 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______ 的事。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_______ ;【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_____ 的经历。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


              (4) 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

            • 3.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乙】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不知其
              ②虽有 至道

              其心志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 “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前三空用原文回答)当然,人的成长是多方面的,既要教学相长,又要磨砺自身,【乙】文中指出,要想成才,人就要在生活、______、____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然后才能成才。

              (4) 读了本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 4.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行  期:               (2)相委而    去:         

              (3)下车之       引:                    (4)入门不    顾:        

              (2) 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 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分别指什么意思?

                                                                                             

                                                                                             

              (4) 《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了陈元方和友人这两个人物形象,请分别归纳他们的性格特征。

                                                                                              

                                                                                             

              (5) 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5.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陛:殿堂的台阶。 ③涂:通“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士既事者兼月: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甲】【乙】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 6.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ī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1) 解释加线的词
              春往而冬   ____________________
              迷惑失     ____________________

              水     ____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景公登射,晏子修礼而侍。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

                  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维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吾未之闻也。”

              景公曰:“善。”乃饰射,更席,认为上客,终日问礼。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登射:指走上射箭的位置。古代有通过射箭选拔人才的制度,射箭时有套礼仪,所以下文说“选射之礼”。②修:依照。③饰射:整治射礼。

              (1)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断一处

                  勇 多 则 弑 其 君 力 多 则 杀 其 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3) 景公“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却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______;从“景公曰:‘善。’乃饰射”可见景公______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

            • 8.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哂:讥笑。

              (1) 解释下列加线词

              (1)有仙则 (   )
              (2)无案牍之 形(   )
              (3)不 产业 (  )

              (4)欢守志固(   )

              (2) 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

              (3)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 【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 9.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马         卷卷有爷

              B.求其能千里也             知鱼之乐

              C.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九十

              D.鸣之而不能其意           中外直,不蔓不枝


              (2)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1)才美不外:_____________           (2)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

              (3)曾柱干之固守于四境:___________   (4)无求:_____________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甲】文和【乙】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甲】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段【乙】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强调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高冠瀛言:有人宅后空屋住一狐,不见其形,而能对面与人语。其家小康,或以为狐所助也。有信其说者,因此人以求交于狐,狐亦与款洽。一日,欲设筵飨狐,狐言老而饕餮,乃多设酒肴以待。比至日暮,有数狐醉倒现形,始知其呼朋引类来也,如是数四,疲于供给,衣物典质一空,乃微露求助意。狐大笑曰:“吾惟无钱供酒食,故数就君也。 使我多财,我当自醉自饱,何所取 而与君友乎?②”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款洽:亲切。②飨:用酒食招待客人。③饕餮: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贪婪的神秘怪物。此处指食量大。④比:等,等到。⑤典质:以物为抵押换钱,可在限期内赎回。⑥取:选择。


              (1) 甲文出自课文《   ① 》,甲、乙两篇文言文的作者都是清代文学家 ②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1)如是再               (2)知其一      

              (3)如数四               (4)数就君也     


              (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句①

              句②

              (4) 写出甲文中有关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5) 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