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 ______ (填图中序号)的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杂交育种,应用此育种方式一般从 ______ 代才能开始选育AAbb个体,是因为从这代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2)若经过程②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616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有 ______ 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经过过程③就可获得较纯的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 ______
              (3)过程⑤常采用 ______ 技术可得到Ab个体幼苗,它属 ______ 体;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就可得到纯子AAbb,所以可以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它利用的原理是 ______
              (4)过程④是基因工程技术,它常用的运载体有 ______ 、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所用工具酶有限制酶和 ______ ,过程⑦与④的育种方式比较,过程⑦的明显优势是 ______
            • 2. 如图是培育某植物新品种(或新物种)的几种途径.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过程①、②采用的方法分别是 ______ ,经过程①②③培育新品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______
              (2)过程⑦培育新品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______ ,采用该途径不易得到目的品种的原因是 ______
              (3)经过程①④⑤培育新品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______ ,过程⑤往往需要用 ______ (试剂)处理幼苗以使染色体加倍.
              (4)经过程⑧培育的基因型为AAAAbbbb的植株是新物种的原因是 ______
            • 3. 由豌豆白粉菌引起的豌豆白粉病是豌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防治豌豆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环境友好的方法是利用抗病品种.遗传分析已确定豌豆白粉病抗性由隐性基因控制.请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发现,一个未知大小的DNA片段插入到感病基因序列,导致严重变异的转录子产生,从而使一种野生型豌豆获得对白粉病的抗性.此种变异称为 ______ .研究人员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豌豆种子,经选育也得到一种抗白粉病的豌豆品种,此育种方法称为 ______
              (2)以抗白粉病豌豆为母本、感病碗豆为父本进行杂交,F1植株为感病,F1自交得F2的抗病与感病植株比例为1:3.用孟德尔的遗传研究,对F2出现此性状分离比的原因解释是:F1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______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且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当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基因B存在时,抗病豌豆失去抗病性.若豌豆白粉病感病与抗病性分别由基因E、e控制,现用eeBB和EEbb杂交,F1自交得F2,则F2中感病植株的基因型共有 ______ 种,其中纯合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______ .若F2中感病植株全部自交,收获植株上的种子发现所结种子种植后表现抗病性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______
              (4)研究人员用低温--高温激变的方法处理豌豆的 ______ ,获得了抗病食荚豌豆同源多倍体,用同种方法处理现蕾期豌豆,获得2n花粉,再用 ______ 的操作方法,可获得三倍体抗病食荚豌豆.
            • 4. 如图所示,科研小组用60Co照射棉花神子,诱变当代获得棕色(纤维颜色)新性状,诱变I代获得低酚(棉酚含量)新性状.巳知棉花的纤维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棉酚含量由另一对基因(B、h)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两个新性状中,棕色是 ______ 性状,低酚是 ______ 性状.
              (2)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 ______ ,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 ______
              (3)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为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诱变I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种植在一个单独的区域,从 ______ 的区域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请你利用该纯合体作为一个亲本,再从诱变I代中选择另一个亲本,设计一方案,尽快选育出抗虫高产(棕色、低酚)的纯合棉花新品种(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
              ______
            • 5.

              某二倍体植物的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

               

              (1)现有宽叶矮茎白花与窄叶高茎红花两种纯合品种,要培育宽叶矮茎红花新品种。如图所示是不同的育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①F1自交获得F2,F2中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用窄叶矮茎白花个体与F2中宽叶高茎红花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红花与宽叶矮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

              ②A过程运用的原理是________,植株甲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

              ③与E过程相比,A、B过程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而C、D过程最大的缺点是具有________。

              (2)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与该表现型相对应体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为图甲、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从已有植株A、B、C、D中选择个体________或________,与该突变体进行一次杂交,即可确定该突变体具体是甲、乙、丙中的哪一种。(注:各类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 6. 如图中A~E表示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请回答:
              A、
              B、
              C.AABBDD×RR→ABDRAABBDDRR
                普通小麦 黑麦 不育杂种   小黑麦
              D.高秆抗锈病DDTT×矮秆易染锈病ddtt→F1F2→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的品种
              E.高秆抗锈病DDTT×矮秆易染锈病ddtt→F1配子幼苗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的品种
              (1)A图所示的过程称为克隆技术,新个体丙的基因型应与亲本中的 ______ 个体相同.
              (2)在B图中,由物种P突变为物种P′,在指导蛋白质合成时,③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的 ______ 改变成 ______ .(缬氨酸GUC,谷氨酰胺CAG,天冬氨酸GAC)
              (3)C图所示育种方法叫 ______ ,该方法常用的试剂是 ______ .该试剂作用的对象是 ______
              (4)D图所示育种方法是 ______ ,若要在F2中选出最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最简便的方法是 ______
              (5)E图中过程②常用方法是 ______ ,与D方法相比,E方法的突出优点是 ______
            • 7. 如图是小麦遗传育种的一些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能产生新基因的育种途径是 ______ (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2)E→G→H途径的育种方法是 ______ ,其中G过程是 ______ ,H过程常用的方法是 ______
              (3)要使小麦获得燕麦抗锈病的性状,应该选择图中 ______ (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途径表示的技术手段最合理,该育种方法是 ______
            • 8. 玉米(2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玉米的高产(A)对低产(a)为显性,易感病(B)对抗病(b)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AABB)和乙(aabb),欲培育AAbb品种.结合如图分析并回答: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a、b、c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______ ,F2的重组类型占 ______ ,高产抗病玉米中纯合子占 ______
              (2)将图1中F1与另一玉米品种丙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2所示,则丙的基因型为 ______
              (3)过程e常采用 ______ ,由AaBb得到Ab个体.与过程a、b、c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a、e、f的优势是 ______ .与过程g的育种方式相比,过程d育种的优势是 ______
              (4)欲使玉米中含有某种动物蛋白成分可采用上述[ ______ ] ______ 育种方法;若现有玉米均为晚熟品种,欲培育早熟品种,可采用[ ______ ] ______ 方法.
            • 9. 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诱变处理并培养,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请回答:
              (1)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 ______ 育种技术.诱变育种是利用 ______ ______ 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 ______
              (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型为 ______ 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是 ______
              (3)若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通常从其它物种获得 ______ ,将其和 ______ 用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然后借助 ______ 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
              (4)近年来,国内外针对转基因生物的食品安全性颇有争议,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 10. 如图是五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D表示的育种方法为 ______ ,其原理是 ______
              (2)B过程常用的方法是 ______ ;A→B→C表示的育种方法是 ______ ,它与A→D的育种方法相比较,其优越性在于 ______
              (3)图中E过程表示的育种方法是 ______ ,其原理是 ______
              (4)F过程常用的化学药品是 ______ ,其作用是 ______
              (5)人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的育种法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有 ______ 酶和 ______ 酶.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