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如图表示的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___。

              (2)实验中表示环境选择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和a、T(T1、T2)和t、E和e]中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

              ①甲、乙两箱果蝇中基因库较大的是____;T1、T2、t基因为____基因。

              ②两箱中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____。

            • 2.

              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如图,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表为科研人员在调查初期和若干年后获得的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海岛

              调查初期

              若干年后

              B(34%),b(66%)

              B(68%),b(32%)

              B(91%),b(9%)

              B(45%),B1(5%),b(50%)

              B(79%),b(21%)

              B(68%),b(32%)

              A.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C.甲、丙两个岛屿的海鸟与羽毛颜色有关基因的进化方向相同

              D.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
            • 3.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B.自然选择能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但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C.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变异的方向
            • 4.

              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准,云南省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从各个民族采集来的DNA基因样本都存放在云南大学的基因库里,这个基因库是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历时3年完成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对人类的____条染色体进行测序;选样时通常选择采集____(填“男性”或“女性”)血液样本建立白细胞基因血库,原因是该性别的白细胞携带人类的全套遗传物质。

              (2)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概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________。

              (3)如图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基因A频率的变化情况。

              图中在____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其中____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在T点时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 5.

              以下对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倍体生物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D.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6.

              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生物形成多倍体进而形成新物种时不需隔离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选择提供材料并决定进化方向
              D.生物多样性的直观表现为遗传多样性
            • 7. 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这一地区有时会发洪水。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如图所示的两种假设:

              (1)在假说甲和假说乙中,湖泊Ⅰ和湖泊Ⅱ中的两种鱼的祖先各是哪种鱼?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NA分析表明,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湖泊Ⅱ中红褐色鱼亲缘关系最近,这一证据支持哪个假说?________。

              (3)假说甲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证据可以帮助你确定湖泊Ⅰ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是一个物种?____________。

              (5)有人在一块长期弃耕农田中,对某种菊科的入侵植物和本地的几种菊科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所得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6)分析表中数据,该入侵物种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该物种入侵前后种群中纯合体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是________,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是                                    (    )
              A.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B.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C.产生了生殖隔离               
              D.改变了基因频率
            • 9. 六倍体小麦与二倍体黑麦可杂交得种子(F1),种子萌发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芽尖,待其开花后自交得到八倍体小黑麦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育种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F1是一个含四个染色体组的新物种
              C.该过程说明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形成生殖隔离
              D.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 10.

              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 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物种最终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b迁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种群在进化
              D.欲判断d与b是否为同一物种,只需看b与d能否自由交配即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