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草原上植被原来由针茅等构成,后来由于放牧、烧荒等原因逐渐变成了由野燕麦、毛雀麦等构成,并且动物和土壤生物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等方面.从演替的类型来看,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    演替.
              (2)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不适于选用样方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    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    来推测该草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3)有一个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由于环境适宜,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    .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    降低,    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 2. (2016•河南模拟)应用抽样检测法探究pH对a、b、c三种单细胞藻类生长影响的实验,统计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三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a
              B.在藻类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
              C.在计数前稀释样液以利于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
              D.若加入固定液抑制藻细胞增殖,则有利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准确性
            • 3.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B.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在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值≥1
              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4. 水稻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在水稻的生育期中,稻瘟病危害水稻的生长发育,导致减产.稻瘟病引起水稻病症主要有褐色病斑型和白点病斑型,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水稻A、B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实验结果:
              播种方式
              试验编号
              植株密度(×106株/公顷)褐色病斑型发病程度白点病斑型发病程度单位面积
              产量
              品种A品种B
              1单播60-++++
              2单播30-++++
              3混播33+++++
              4单播06+++-+
              5单播03++-++
              注:“+”的数目越多表示发病程度越高或产量越高,“一”表示未染病.
              据题干信息及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抗白点病斑型的水稻是品种    ,判断依据是    
              (2)设计1、2两组实验,可探究    
              (3)1、3、4三组相比,第3组产量最高,可能原因是    
              (4)稻瘟病病原体与水稻之间属于    关系.若实验田的水稻被某种鸟大量捕食而明显减少时,该鸟的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鸟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
                  (选填“偏小”或“相等”或“偏大”).
            • 5. 科研人员对某岛屿连续两年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比(♀:♂)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
              C.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D.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比(♀:♂)利于种群密度恢复
            • 6. 如图是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图,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内容都正确的是(  )
              A.数量特征、空间结构、种群密度、垂直结构
              B.空间结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垂直结构
              C.种群密度、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垂直结构
              D.垂直结构、数量特征、空间结构、种群密度
            • 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B.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C.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D.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 8.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密度会有影响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空间特征
              C.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少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 9.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B.种群的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稳定型的种群中雌雄性别比例为1:1
              C.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的生物分布属垂直结构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 10. 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图中单位为KJ/(m2•a)),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如图1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光能为     KJ/(m2•a),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有机物输入”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     KJ/(m2•a)(注:图中“有机物输入”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为2,“肉食性动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0.05).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为    ;图2中,在    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3)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    演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