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B.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资源利用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
            • 2. 某滨海区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土壤退化并形成碱斑地,自然植被仅有碱蓬、碱蒿等少数几种植物.回答下列问题:
              (1)该碱斑地全部碱蓬构成一个    .盐碱度的差异使碱蓬、碱韭等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2)人们对碱斑地封育、种草期间,引人的虎尾草数量没有呈指数增长,原因是    .虎尾草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    
              (3)随着恢复改造的进行,沿岸水域出现了底栖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草等,它们之间主要的种间关系有    
              (4)滨海区中的生物群落和    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生态系统的    大大提高.
            • 3.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为Nt=N0λt中λ指的是增长率
              B.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性
              C.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通常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
            • 4. 图一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二示物种数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上图二.
              ①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②图二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    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    结构.
            • 5.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
              B.在四季更迭明显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一般植食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较小
              C.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同地区经两种不同演替方式最终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
              D.池塘岸边的大青蛙和池塘里的小蝌蚪,可以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6. 某生态研究所互花米草入侵对大型底细动物群落的影响,得到大型底细动物的物种数(A1:互花米草A2:自然滩涂)密度(B1:互花米草、B2自然滩涂)随垂直深度变化的相关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中,统计底细动物丰富度的方法为    .每个样方分别采集6个深度的泥样,以了解大型底细动物群落的    结构.
              (2)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泥层深度的增加,两种滩涂大型底细动物的密度均有    的趋势,大型底细动物主要分布在表层的主要原因为表层    
              (3)由图中数据推测,互花米草入侵后的滩涂,大型底细动物的丰富度如何变化?    (填“变大/“变小/基本稳定/无法判断”)
              (4)某地的互花米草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研究人员从其原生地引入麦角菌,该菌能够感染互花米草花部,从而降低其种子的产生.麦角菌和互花米草的种间关系为    
            • 7. 研究人员对伏牛山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请回答:
              (l)在海拔500一1600m区域分布有针阔叶混交林群落,调查发现,马尾松、栎树、水丝枥、枫香、香果树五种植物分布在山南坡,而没有分布在山北坡,这种现象表明群落具有    结构.
              (2)在海拔200一400m区域人工种植有油松林,油松林的    稳定性比针阔叶混交林高;欲比较油松林与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宜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对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动物具有    特点.
              (3)在海拔150m以下区域,人们开辟有农田垦殖带,该农田被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    演替,在气候条件适宜情况下,该演替经历的阶段依次为    
            • 8. 强废弃鱼塘栽种芦苇、香蒲等湿地植物,将之改造成芦苇香蒲湿地,利用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下列有关芦苇香蒲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芦苇香蒲同化的总能量是芦苇香蒲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的化学能
              B.芦苇香蒲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空间结构的体现
              C.将废弃鱼塘改造为芦苇香蒲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D.芦苇香蒲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 9. 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类芦,其覆盖度大于80%.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
              线虫蜱螨目弹尾目其他昆虫或小动物个体总数类群数
              薇甘菊入侵区189022612348228715
              群落交错区119813299114154315
              本土植物区108412014349137614
              数量总计4172478365211520919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    .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    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    变化影响较大.
              (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    ,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    
              (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    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    
            • 10. 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    (相同或不同),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镶嵌分布.
              (2)严重的草原火灾会破坏生态系统,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还可使部分位置获得更多光线,促进植物的    (代谢过程),从而利于植物生长.
              (3)外来物种黄花刺茄侵入草原后,在短期内数量迅速增加.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的毛刺,毛刺对动物来说是一种    信息,能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这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    功能.
              (4)用样方法调查黄花刺茄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    .调查中发现它的种群数量每年都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1.5倍,假定黄花刺茄的种群初始数量为N0,则两年后它的数量将达到    
              (5)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适宜,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放牧,导致局部草原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近年来人类的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