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  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⑵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⑶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                                         

            • 2.

              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新思路,根据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芦苇、绿藻、黑藻、芦苇等分布于不同水层,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在结构上有明显的          现象。

              (2)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         

              (3)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还要加以控制,原因是            

              (4)除净化水质外,人工湿地还具有旅游观光和蓄洪防旱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主要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5)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 3.

              2015年,我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地区的冰川发生移动,侵蚀了当地1.5万亩草场,近70户牧民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冰川移动在全球有多处发生。冰川移动后暴露出的裸地,最终可演替成包含地衣、苔藓、一些草本和小灌木以及少数种类动物的冻原群落。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演替类型上看,冰川移动后所形成的裸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_____________(填“仍会变化”或“不再变化”)。

              (2)分析灌木、草本以及地衣苔藓的分层现象是在        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这种分层现象的出现显著提高了植物对        的利用能力。

              (3)群落中生活的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小灌木,其种子不能远离母株,因此形成的分布型属于种群空间特征中的________(填“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或“集群分布”)。

              (4)在研究冻原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可采用的统计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对采集的土壤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中积累的有机物多于热带雨林,原因是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填“强”或“弱”)。

            • 4.

              某生物研究所对我国北方某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表示某种鼠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①调查鼠的种群密度一般采取 ________ 法。若标记个体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获得的估计值与实际值相比 ________(选填“偏高”或“不变”或“偏低”)。

              ②该鼠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直接原因是 ________

              ③在环境条件不被破环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________(中文名称)。

              (2)据调查,该草原生态系统100年前发生过大火,所有植被被焚毁。在历经了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现在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已知该草原存在食物链:植物→动物甲→动物乙。研究人员考察了动物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注: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它以此类推)。



              ①火灾后,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 ________ 

              ②研究表明,动物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物甲的年龄组成类型为  ________ 

              ③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这  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 5.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同时还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植物种类

              地点A

              地点B

              地点C

              非生物因素

              地点A

              地点B

              地点C

              3

              5

              9

              风速

              蕨类植物

              7

              5

              8

              距地面 1.5米 的光强

              灌木

              15

              4

              2

              土壤湿度(%)

              48

              35

              15

              松树

              0

              2

              0

              土壤的有机物(%)

              6.5

              3.8

              205

              落叶树

              20

              5

              0

              土壤深度(cm)

              >300

              ≈100

              <15

              土壤氨量(mg·kg-1)

              9.4

              4.5

              2.3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       。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列图中的     

              A.  B.  C.  D.

              (2)土壤中有机物的多少往往与土壤中动物种类的多少是分不开的,要调查植物群落土壤中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能采用       ,理由是                                             

              (3)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那么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     

              (4)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                                                                                     (至少说出两个原因)。

            • 6.

              (每空1分,共10分)完成以下概念图:

              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____;J.____________________;

              K.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为研究植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某研究机构根据某种外来植物入侵程度对弃耕地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图1),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图2),请回答:

              (1)调查说明,弃耕地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数目即物种____________会随外来物种入侵程度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_,从而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稳定性,受到轻度________(填“干扰”或“破坏”)的情况下,其物种数波动较小。

              (2)某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发育,同时使昆虫和动物拒食,其传递的是一种__________信息,该入侵物种和其他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最可能为________关系。

              (3)从营养结构来看,次级消费者属于第____营养级,其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 J·hm-2·a-1

            • 8. (10分) 如图 1 是科考队调查某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          演替,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逐渐            (填 “ 增加 ”“ 减少 ” 或 “ 不变 ” ).
              ( 2 )图 1 中,各物种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在 b→c 段,物种 ① 逐渐消失,物种 ② 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可能的原因是                                .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            ,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            结构.
              ( 3 )科考队对该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图 2 所示.曲线各点中,表示动物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          ;若 d 点以后,该动物种群数量一直下降,直至 a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可能的环境因素有                                (最少列举 2 个).
            • 9. 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取样时应该主要遵循________原则。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水稻和杂草间构成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 10. 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

              (1)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在第Ⅰ阶段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在第Ⅱ阶段,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

              (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在从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________,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逐渐________。

              (3)在Ⅳ阶段,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4)如果人类参与了该群落演替过程,那么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