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寄生细菌杀死草原兔,可提升能量的利用效率和传递效率
              B.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自我循环,能量需系统外提供
              C.动物尿液中所含能量不属于该动物的同化量
              D.若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则其营养结构相对较复杂
            • 2.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丙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______ ,丙的作用是 ______ 。
              (2)若鼠以甲为食,则鹰处于第 ______ 营养级,若鹰的捕食对象为鹰提供的能量均等,则鹰同化lkJ的能量最多需要生产者同化 ______ kJ的能量。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种群密度时,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50只鼠,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30只,其中带标记的有10只,则该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______ 只/hm2
              (4)图中鼠、蛇和鹰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 ______ (填“个体”、“种群”或“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若该草原发生火灾,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形成草原,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 稳定性。
              (5)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蛇和鹰的存在,一般不会发生鼠害,同时,鼠的数量也会影响蛇和鹰的数量。由此可见,生物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属于 ______ 。
            • 3.
              某丘陵地区实行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种群数量增长都符合“J”型增长模型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恢复力稳定性逐渐提高
              C.若将上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的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0.727倍
              D.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跳蝻等害虫的种群密度,在对其进行生物防治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
            • 4.
              东北虎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最濒危的动物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野外的成年东北虎通常将尿液喷洒在树上作为确定它们领地的一种标志,这是一种 ______ 信息.
              (2)为保护东北虎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措施,属于 ______ (就地/易地)保护.
              (3)东北虎与华南虎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亚种,两种虎之间 ______ (有/无)生殖隔离.
              (4)图是能量流经东北虎种群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东北虎的摄入量.那么,B、D分别表示东北虎的 ______ 、 ______ .若要确保东北虎的能量需求,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其生存领地的相关植物所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到B的 ______ 倍.
            • 5.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清据图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为 ______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______ ,蜣螂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中获取的能量为 ______ .能量由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 ______ .(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由图可知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 ______
              (2)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 ______ (填K或)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 ______ .
              (3)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______ .
              (4)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小型肉食动物性食物比例由1:1调整为1:3,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 ______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 6.
              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太阳能是通过生产者的 ______ 作用输入生态系统的,其中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是 ______ , ______ 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生态系统的各生物成分氧化分解有机物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供各项生命活动利于,另一部分则以 ______ 的形式散失.在此过程中,碳元素以 ______ 的形式回到无机环境中.
              (3)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在 ______ (填“垂直”或“水平”)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 ______ 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消费者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原因是 ______ .
            • 7.
              甲图表示一定时间内某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乙图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根据曲线写出各种群构成的食物链 ______ .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千焦,则甲图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______ 千焦.
              (2)种群丙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图中哪一点? ______ .从种间关系上看,AB段受限的原因是: ______ .
              (3)乙图中B表示 ______ 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 ______ .
              (4)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査研究,其意义是 ______ .
            • 8.
              海洋在地球上分布非常广泛,某海洋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藻、以水藻为食的食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动物,以及以食草动物和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水层分布不同植物,影响这种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______ .研究海洋中不同水层分布的生物类型,属于 ______ (填“种群”或“群落”)水平的研究.
              (2)若大型肉食动物的能量有来自小型肉食动物,有来自食草动物,则大型肉食动物每获得10kJ能量,需要水藻提供的能量至少为 ______ .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具有 ______ 特点.
            • 9.
              自20世纪中叶系统分析方法引入生态学后,在解决复杂的生态学问题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图为一般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若图中组分1是获得系统外输入能量的成分,绝大多数生态系统获得该能量的过程是通过 ______ (生理过程)来完成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出的主要形式是 ______ .
              (2)从生态系统的功能来看,图中①、②、③双向箭头 ______ (能/不能)表示不同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及相互影响;用于表示能量流动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______ .
              (3)某草原生态系统正在发生严重鼠害,农业部门在防治鼠害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投放高效鼠药;方案二:引入鼠的天敌.你认为有利于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是 ______ ,简述理由: ______ .
            • 10.
              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律《田律》记载了秦代关于“山林保护”的相关法规,摘录如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取生荔、麛?(卵)觳,毋毒鱼鳖,置?罔(网),麛时毋敢将犬以之田,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到七月而纵之.”它的大意是“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采刚发芽的植物,不准掏鸟蛋及捕捉幼兽;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网和陷阱.母兽繁殖时不准带着狗去禁苑狩猎;不到夏季,不准烧草作为肥料…到七月才解除禁令.”请分析回答:
              (1)若大量砍伐林木,会造成鸟兽减少.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 .
              (2)若在繁殖季节任意捕猎动物,会使动物的种群密度下降.其原因是 ______ .
              (3)现代的生态农场中,利用秸秆喂养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做燃料,将沼渣做肥料,形成良性循环系统.这种对秸秆的利用方式与“烧草为灰”相比,其优越性是 ______ .
              (4)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看,“禁苑”的设定相当于 ______ .“到七月才解除禁令”等条款,说明《田律》的主题是指导人们 ______ 自然资源,让动植物能够正常繁衍,山泽可以休养生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