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图1是某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图2是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图3为某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假设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营养级的能量值。请分析回答:

              图1图2图3

              (1) 若图1中Ⅰ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中的某一生理过程,则a代表的物质是____;若Ⅰ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则a代表的物质是____。若b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情况,则b1~b6中,数值最大的是____。 

              (2) 图2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用图2中的文字加箭头表示)。 

              (3) 第二营养级生物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___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4) 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10%,图3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时,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e每增加10 kg生物量,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kg。 

              (5) 图2中的____和图3中的____与图1中的2处在同一营养级。 

            • 2.

              图甲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模式图,河蚌以滤食浮游植物为生,草鱼以水草和浮游植物为食,青鱼以贝类为食,为了得到较高的草鱼产量,工人会定期饲喂一定的饲料,图乙是图甲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单位:J/(c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呈现出来的生态系统“基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物,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调查草鱼的种群数量。若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

              (3)图乙中的A表示______,河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 J/(cm2·a),图乙中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 3.

              如图是江苏某农村因地制宜建设的生态农业园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农业园建设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有____________(至少2个)。

              (2)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上层为食浮游生物的鳙鱼,中层为食草的草鱼,下层为杂食性的鲫鱼等)。从群落结构分析,这种养殖模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3)防治果树虫害时,常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或干扰其交配,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信息类型)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流入该生态农业园的总能量有________和人工输入的能量,人工输入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2项)等。该生态农业园增加了“蝇蛆养殖、食用菌种植”等项目,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图示,用箭头表示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藻类属于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____和____。 

              (2) 鳡鱼、翘嘴鲌、蒙古鲌等处于第____营养级。 

              (3) 由于食性不同,湖泊中的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在群落的空间结构中称为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 

              (4)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人们为了更好地利用该湖泊的能量,可通过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某稻田生态系统中有卷叶螟、青蛙等生物,图1是该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a~e代表过程。图2是能量流经卷叶螟的示意图,其中AC代表能量(数字表示能量值,单位为J·hm-2·a-1)。请分析回答:

              图1图2

              (1) 图1中缺少的过程是___________(用图中文字和箭头表示),b、c、e过程中碳以____的形式流动。 

              (2) 图2中A代表_______的能量,B表示用于____________的能量,B的数值为____J·hm-2·a-1。 

              (3) 下表是科研小组对青蛙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测得结果如下表所示(数字表示能量值,单位是J·hm-2·a-1):

              青蛙摄入

              的能量

              青蛙同化

              的能量

              青蛙粪便

              中的能量

              C

              青蛙呼吸作用

              散失的能量

              1.05×109

              7.95×108

              2.55×108

              m

              3.55×108


              分析可知,卷叶螟到青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青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营养级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4) 该稻田后来由于水体污染,农民不再耕种,这块稻田将发生____演替。 

            • 6.

              如图为某海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结合图示和相关生态系统的知识回答:

              (1)该食物网中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该食物网的生物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食物网中,如果对__________过度利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若罗斯海豹大量被捕杀,则虎鲸、蓝鲸和阿德利企鹅短期内的数量变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减少”“增加”或“基本不变”)。

              (3)帝企鹅和罗斯海豹不会获得枪乌贼同化的全部能量,从能量传递的角度来看,枪乌贼同化的能量较大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该图中没有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食物网中既存在捕食又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片海域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体现出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5)在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信息传递非常重要,如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一定波长的光照才能萌发,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

            • 7.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2010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墨西哥坎昆召开,190多个国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共同协商,签署新的协议。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结合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分析A→B和B→C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自然生态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______________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____________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_________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

              (4)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储存在1800kg葡萄糖中,则图中最高营养级释放CO2的最大量为____________(假设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全部用于自身消耗,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5)“周一请吃素”,这是哥本哈根环保会议中支持环保的进步青年提出的一个新理念,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广大环保人士的支持。试从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理念的合理性:                                                                                                                                                                                                                                                             

            • 8.

              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蒙古栎

              红松

              白桦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7.20

              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8.23

              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

              (2)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的数量和种类,从而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

            • 9.

              生态学家对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下。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


              请分析回答问题:

              (1)在A、B、C、D四个营养级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是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105J/m2/年,其中绝大部分能量最终都会通过生物的

              _______________被耗散掉。

              (3)该生态系统若要长期维持能量流动,必须有来自系统外部的____________补给。

              (4)已知此生态系统中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只有少数种类的肉食鱼和龟类,假定肉食鱼有潜在的捕食者,该捕食者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捕食才能维持生存,原因是肉食鱼可提供的能量______________。

            • 10. 下图表示太湖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值,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填字母),藻类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表示,图中的B1+C1+D1可表示鱼用于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正常情况下D/C的比值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2)为提高经济效益,将蚕沙(蚕的粪便)投入水中供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该种经济鱼类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捕捞时,最好把鱼类种群数量控制在__________时,以获得最大的净补充量。

              (3)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干扰时,由于它们具备_______________能力,能够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人类无需参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