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1、追求真理之所以是一个过程,是因为:
              A 原来的真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逐渐失去合理性
              B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D 应在实践中追求发展真理
               
               
            • 2. 、过去的20多年里,许多西方专家自信地对中国做了很多悲观的预测:苏联解体后,他们认为中国也会步苏联后尘而分崩离析;香港回归前,又预测香港的繁荣将一去不复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预测中国将走向崩溃;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又预测中国将大乱。但最后这些预测都被证明是错误的。中国没有崩溃,而中国崩溃论却崩溃了。西方中国崩溃论的崩溃说明:
              A.世界上只有不可认识的事物,没有可以认识的事物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差别性
              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错误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    
            • 3. .据报道,广州市从2010年11月8日起取消亚运公共交通全民免费措施,改为发放交通补贴。原因不复杂,交通部门负责人表示,“公共交通免费一周来,公交地铁的日客流量高达1754万人次,地铁日客流量更是近800万人次,大大超出运输能力,严重影响地铁正常安检和亚运安保工作,对市民上下班正常出行造成极大不便。”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公共政策的制定要以人为本”为主题召开辩论会,请你参与其中。
              问题探究  
                 11月1日是广州实行亚运公共交通免费‘“大礼包”首日,当天广州地铁便被“挤爆”,市民用“震撼”来形容汹涌客流。一份原本亚运会期间给市民的“礼物”终因客流激增“吃不消”昙花一现般天折掉了。6日晚广州决定取消亚运全民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改为发放交通补贴(11月7日《新京报》)
              (1)请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广州市政府的做法予以评析(6分)
               
               
               
              放眼未来
              “免费地铁‘不免费’的喜与忧”。在微博上,这一城市公共交通调整措施被演绎成一场悲喜剧,奚落与调侃的文字争奇斗艳,广州地铁免费后很挤:西装进去,三点式出来;水桶腰进去,水蛇腰出来”……可喜的是,广州政府能及时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对公共政策的缺陷进行弥补和完善,而不是“闭门造车”,刚愎自用。
                  有网友A评论:短短的7天时间内,政府灵活性调整了政策相关内容,使政策更注重从实 际情况出发,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市民需要。
                  有网友B评论:作为涉及到民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应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从而使做出的决策具有科学性、前瞻性,能为人民的切身利益服务。
                  有网友c评论:公交地铁免费的政策给地铁带来的压力首当其冲,最受影响的便是那些有刚性出行需求的上班族。希望交委能对目前的政策做些积极改进,着重解决上班族的需求的同时,使得各阶层人群都能从中获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请简要回答上述论断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的。(8分)
               
               
              我来参与
              广州“地铁事件”折射出大城市交通管理的普遍难题。本周日晚六时,市客运交通管理处将召开市民座谈会,积极听取社会各界对“免费新政”的体会和建议。
              (3) 如果你是一位市民代表,请你就如何更好地服务市民,让大家能更轻松愉快地享受亚运带来的优惠便利出谋划策,提两条合理性建议,并说明哲学依据。(4分)
               
            • 4. 最近,某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中蕴涵的哲理有(   )
              ①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③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 “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地增长,更自由、更开放、更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这一发展理念反映了
              ①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探求社会发展规律 
              ②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揭示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 
              ③人类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④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和创造规律 为人类谋福利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6. .认识具有无限性,是因为
              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着的      ②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④认识的内容——人脑,是无限复杂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7. 中微子是宇宙间的“隐身人”,是一种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因此尽管每秒有上万亿个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但我们很难发现它的踪影。早在1930年著名物理学家泡利(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就预言了这种神秘粒子的存在,但科学家用了25年的时间才证实了这一预言。这主要体现了(  )
              A.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D.联系具有多样性  
            • 8. 2011年3月11日日本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核泄漏,损失惨重,引发人们思考。“预测”是地震科学的最高境界。通常情况下,预测的时间段要跨越10年至30年左右,但对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普通人来说,这种模糊预测法显然远远不够。这表明:(    )
              ①大自然的变动规律无章可循      ②人类仍不能准确掌握地震下一次“发脾气”时间
              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④世界上还有很多神秘领域是人们无法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9.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 10. 由于受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地震韵律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预测地震成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这表明(  )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0/40

            进入组卷